01.24 儒雅、博學、專業,這位渾身文化魅力的川大老師瞭解一下!

在四川大學人文氣氛最濃厚的學院之一——文學與新聞學院中,有一位名叫王曉路的老師,深受學生歡迎。

有學生說,這位文化研究領域的老師“簡直就是‘文化本化’,他由內而外,從言語到思想都散發著文化的魅力。”

儒雅、博学、专业,这位浑身文化魅力的川大老师了解一下!

王曉路,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文化批評專業博士生導師,同時兼任英語言文學專業博士生導師。

儒雅、幽默、有氣場;博學、內斂、平易近人……這些都是學生和同事在提到王曉路時給出的形容詞。

因為出色的教學表現,他不久前還獲得了四川大學第五屆卓越教學獎,這一獎項用以獎勵學校裡對教學做出了突出貢獻的老師。

然而,要更深入地瞭解這位被學生推崇的老師,我們還要從他的課堂著裝開始

咖啡與西服

向王曉路約訪時,他將見面地點定在了學校附近的一家西餐廳。初見面一身藏黑色西裝、米色圍巾的王曉路充滿了紳士感:“你好,他們家今天咖啡機壞了,做不了咖啡了,紅茶可以嗎?”

儒雅、博学、专业,这位浑身文化魅力的川大老师了解一下!

王曉路在瑞士日內瓦大學講座

生活中,王曉路喜歡咖啡,這跟他豐富的海外求學、教學經歷不無關係:他曾獲得加拿大政府學術關係部基金(FDP)擔任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UBC)、麥吉爾大學(McGill)、多倫多大學 (U of T)高訪學者,獲美國國家人文科學基金(NEH)擔任美國芝加哥大學(UChicago)、杜克大學 (Duke) 的訪問教授以及獲歐盟研究基金擔任比利時根特大學高訪學者等。2007年起,又應邀擔任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SU)客座教授。

從事文學和文化理論研究的王曉路在飲品上喜歡咖啡,在穿著上則偏好西服——上課幾乎都會穿西服,從不馬虎

儒雅、博学、专业,这位浑身文化魅力的川大老师了解一下!

“穿什麼衣服上班,不是一件小事,背後是有文化意涵的。”在王曉路看來,服裝有功能上的區分,單位、家庭、戶外等場合應該有所區別,而西服作為正裝首選,不僅便於搭配,也富於變化。

王曉路說:“服飾是一種文化修養、生活方式和工作態度,體現著老師對職業的重視,也是對學生或聽眾的基本尊重。”

話劇與期末考試

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全面培養學生的能力,是王曉路對自己教學的要求。

有同學說,上王老師的課,就像打開了世界的大門,他廣博的知識面和豐富的海外經驗能夠很好地與授課內容相結合,同時,幽默並深入淺出的表達更能讓學生很好地接受,所以,課堂內總是歡笑不斷。

儒雅、博学、专业,这位浑身文化魅力的川大老师了解一下!

最讓學生印象深刻的是王曉路和易丹老師所教授的外國文學這門課的期末考試。考試中,沒有學生埋頭答題,甚至沒有考題,沒有考卷。學生們在考試時間內,要進行的是一場根據指定閱讀書目進行自導自演的話劇表演和問答環節。

2016級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一位同學給大川描述了她所經歷的這場考試:“有小組選擇將奧威爾的小說《1984》改編成話劇。教室的投影屏上,一隻碩大的眼睛被展示出來。同學們化身小說中的角色,有的站在臺上,有的穿插坐在教室中,臉上表情隨著情節變化,口中說著小說中的經典臺詞。大家盡興地表演著通過閱讀、學習、理解而獲得的成果,感覺酣暢淋漓。”

儒雅、博学、专业,这位浑身文化魅力的川大老师了解一下!

外國文學課程期末考試,學生表演《1984》

這種獨特的考試形式,是王曉路和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教研室的同事們探索、實踐了多年的成果,他的創新課堂曾吸引了多所高校同仁旁聽,大家聽完後不禁感慨:“川大簡直太牛了!”、“川大文科確實是好!”

設計一門課程、對課程進行創新,王曉路在教學上非常花功夫。他曾對我們的教育進行反思:“中小學是按照科目學,小學、中學各個年級的不同階段中,很少評估學生進行學習的興趣點和能力,老師教授的是給定的知識,同學們是被動接受的,也少有質疑。大學則是按照學科來學,老師應該為同學們形成自主學習、挑戰性學習的氛圍創造條件。”

在如此反思的引導下,他和易丹教授一起設計了新的課程考核方式。“我們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將其分為若干閱讀小組,將書面筆試的考試形式改為各個小組將閱讀的作品改編成劇作演出的形式,並輔之答辯環節。”通過這種創新,王曉路發現:“如果學生自主進入一個領域,會爆發出巨大的創造力。

儒雅、博学、专业,这位浑身文化魅力的川大老师了解一下!

王曉路在研究生跨學科知行者讀書會上的講座

王曉路非常強調專業基礎、相關知識面、想象力和創造力,他重視培養學生閱讀艱深的論著和閱讀原文的能力、注意提升學生的口頭表達和書寫能力,所以在教學和指導工作中倡導同學們多閱讀原著、多進行自我表達、多發揮創意。

王曉路說:“隨著時代的進步,老師也面臨著挑戰,在人工智能日漸發達的社會背景下,傳統的很多職業將被人工智能所取代,但創意和想象則是人工智能時代的必備,這也是我們要影響學生、培養學生的重點。”

電子郵件與科研

王曉路有一個習慣,讓初接觸他的學生有些不解——他很少使用微信,與學生的遠程溝通幾乎全部通過電子郵件進行。

“王老師不常使用微信,但發郵件他回覆得更快。”王曉路的碩士研究生王迪告訴大川。

儒雅、博学、专业,这位浑身文化魅力的川大老师了解一下!

王曉路很少使用微信的原因,竟與他對自己科研的要求有關。

在王曉路看來,微信擁有改進日常生活和交流的好處,但對於學生而言,由於“微信每條消息都很短,很少用整句,也很少用標點,因而對於學生的書寫習慣不利,對於思維習慣也不利。”

此外,王曉路對於許多同學上課不做筆記,只是用手機拍老師課件的現象也持保留看法。他認為,聽懂某一專業的內容,用簡潔的語言記錄下來,再還原成一個知識框架,是十分有利於思維的。隨便拍課件不僅沒有版權意識,也是對老師工作的不尊重。

儒雅、博学、专业,这位浑身文化魅力的川大老师了解一下!

王曉路和研究生討論研究方法

至於為何鍾情於電子郵件,王曉路表示,除了郵件在書寫上對連貫思維和順暢表達的要求有利於科研外,“電子郵件更多了一份儀式感,更讓人認真對待。

王曉路的這一作風也影響著他的學生。現為文學與新聞學院副教授的徐沛是王曉路2004級的博士。與王曉路一樣,徐沛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也很少使用社交媒體。“社交媒體佔用時間,讓閱讀變得零散,影響思維方式。”徐沛表達了與王曉路相似的觀點。

王曉路的學術上影響,讓徐沛一直感懷。徐沛說,自己到現在都還清楚地記得王曉路曾說過的那句話:“對於最新內容的把握是可以討論的,但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條件,就是要把源頭搞清楚,至少要試圖梳理它的源頭,然後才能在這個基礎上討論它如何發展變化,以及將來如何呈現。”

王曉路所給予的這種方向性的指導,直接影響了徐沛的畢業論文和日後的學術研究,他後來獲得哈佛大學燕京項目資助和國家留學基金委的資助,多次到其他名校開展研究。“如果沒有這種指導,我的博士論文和主要研究的視覺文化領域可能都不會以現在這種方式展開。”徐沛表示。

儒雅、博学、专业,这位浑身文化魅力的川大老师了解一下!

王曉路在校園科學課讀書會講座

雖然只愛用電子郵件,但王曉路絕不是個“老派”的人,特別是在教學上。已經從教30餘年的王曉路在面對今天的學生時,依舊強調“再出發”——不斷變換教學內容,不斷創新教學方式,不斷了解年輕人的生活與學習方式,積極與他的孩子們有效溝通。

“我們的學生現在特別聰明,他們有很多優秀的品質和很好的潛質,老師應該與他們溝通,發掘他們的潛力,

學生的人格魅力和學術品格若沒有形成,也就談不上具有真正意義的創新力。”王曉路說。

儒雅、博学、专业,这位浑身文化魅力的川大老师了解一下!

王曉路在教育部一帶一路高等教育高峰論壇做主旨發言

不僅醉心於川大課堂,王曉路也不斷走上國外的演講臺。為外國友人講述中國故事,是王曉路工作的一部分。美國、加拿大、英國、愛爾蘭、法國、瑞士、德國、斐濟、菲律賓……他的身影出現在許多國家,他用自己的學者身份為海外人士提供一個多重視角來理解當代中國和中國學術。

王曉路說,對他而言,大學老師工作的性質,就是將傳承、培育、研究、服務有機地關聯在一起,而把這一切都做好的起點,就是無以倫比的敬業。

儒雅、博学、专业,这位浑身文化魅力的川大老师了解一下!

在中美建交30週年人文論壇發表主旨演講

儒雅、博学、专业,这位浑身文化魅力的川大老师了解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