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大年初一,你家乡有哪些风俗习惯?

十佳








会理小张说三农


日月如梭。转眼又快要到春节了,孩提时家乡家家户户乐团圆、举国上下齐欢庆的的热闹景象又在脑海浮现。特别是大年初一那天的家乡习俗,是我走到天涯海角也难以忘却的浓浓乡情记忆。

爆竹声声辞旧岁,欢声笑语迎新年。

在家乡,大年初一零点后燃放爆竹辞旧迎新是毋庸置疑的唯一开头戏。迎新年的爆竹是不能晚放的,谁家要是在天明前还在放爆竹是要被嗤笑为“懒王”的。

数着零点的钟声刚过,偌大的山村便被“霹雳吧啦”的爆竹声淹没。无论大人孩娃都在激动着、喜悦着:新的一年开始了!

大人们燃放罢爆竹,赶紧爬上床,或坐着或躺着在兴奋的规划着新一年的生计,孩子们则是听着猜着这是谁家的炮响,那是谁家的炮响,然后在莫名的激动与盼望中再次进入梦乡。。。

鹅 , 鹅,鹅,个个都下河。不吃饺子吃扁食。

在家乡,大年初一的早上是不吃饺子而吃扁食的。圆圆的、白白的、薄薄的皮儿,炒的喷香的鸡蛋,翠绿的韭菜,或是嫩黄的蒜儿黄,把皮轻轻对折,捏上好看的花边,就像一个个镶着花边的月牙儿。

那时的家家都是有兄弟姐妹好几个的,每一个手里都拿着大人用铁条弯成的、用树杈刻成的扁食叉儿,像一个个嗷嗷待哺的小雀儿,嘴里念着“鹅、鹅、鹅,个个都下河”,咕噜着口水,等着看着大人们把包好的月牙儿下到锅里、、、

父亲说,大年初一是不能吃荤的,一来是对天地及万物生灵的敬畏,二是在这新年第一天以斋(素)食的方式积德累善,祈求新的一年平平安安。小时候虽然似懂非懂,但直至今日一直遵循着。

不走亲戚只拜年,小孩只想压岁钱儿。

在家乡,大年初一是不走任何亲戚的。而是晚辈们要一一给长辈们叩头拜大年了。各家在铺满红色爆竹皮的当院正中,摆上不知几代的老式椅子,先是爷爷、奶奶请上座。

仪式开始了,叔叔、大爷、爸爸、妈妈和姑姑们依次磕头拜年。他们仅是简单的说着“大好、娘好”,却是满脸的敬重和孝道。

最后才是一群小孩娃儿。一色乎的新裤新褂新帽儿,把小屁股撅的高高的,嘴里嚷着“爷,给钱”、“奶,压岁钱”,然后就“咚咚咚”的磕起头来,大人们心疼孩子,没等嗑完就呵呵笑着,赶紧掏出准备好的“压岁钱”来分给孩子们。孩娃们像抢似的,接过钱屁颠屁颠的去买“钻天猴”了。

扫帚、水井、拦门棍,针头线脑不能动

在家乡,大年初一那一天是有很多禁忌的。比如说,大人们讲,新年第一天万象更新,陈旧和不好的东西已在除夕送走,大年初一家里都是财气,所以家里是不能扫地的,包括夜里燃放爆竹的红色炮皮,那叫满堂红。

除夕夜家家都把水缸、盆盆罐罐打的满满的,大年初一是不能动水井打水的,因为新年第一天应该叫龙王老爷休息一天,不然龙王怪罪可是要影响一年里的风调雨顺的。

再一个就是拦门棍了。年三十晚上一家人都睡了就要关大门了,所有的门前都要放一根木棍,找不到木棍也要用竹竿代替,一直要等到正月十五才可以撤去。当然,其目的和用意不言而喻,是挡财别跑的。

还一个就是大年初一那一天都不能够动针线的。这一条倒是对家乡的婶子大娘姑姑们特殊照顾规定的。相传说这一天无论什么情况是不能动针线的,因为这天若是动了针线,勤劳的女人们一年到头都会腿疼腰酸发毛病的。

打破碟子摔破碗,大人赶紧把经念。快乐无边随你去,就是不能口胡言。

在家乡,“过年年”最快乐的就是孩娃们了,但最受约束的也还是孩娃们。大年初一这一天是绝对不能弄破碗儿碟儿的,因为碗破或碟破是听响的,代表家运是要大破的,这可了不得。真是不小心弄破了,大人们赶紧嘴里一劲“碎碎平安”的嚷个不停,一边赶紧去找张红纸把碎了的碗碟包好藏起来,要等到初五才可以拿出来扔掉的。

拿着压岁钱,一趟趟去买“豆芽炮”、“窜天猴”,打“宝”、踢瓦、“拉游击”,孩娃们只可尽情玩耍,但是,大年初一这一天可要管好自己的嘴。一切“破坏”话是不能说的,比如“毁了、烂了、拔了、完了、破了、死了”等,真敢说,不是遭到大人呵斥就是屁股上要被轻轻贴上俩“喝饼子”。哈哈!

几十年过去了,家乡“过年年”以及大年初一那一天的习俗依然没有改变。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家乡风俗文化,不仅表达了家乡父老乡亲们朴素的生活愿望,更是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勤劳、淳朴、正直、善良的可敬人们!

今年依然回家过年!


一鸣荆人


说点家乡古老的习俗,在年三十晚上,就要把水缸里的水挑满,名曰“抢银水",晚上把地打扫干净,年初一是不准扫地的,恐把“财气"扫掉。年三十晚上,大人给小孩发红包,名曰"压岁钱"。

年初一早晨,大人小孩都穿新衣服,大人贴春联,小孩放鞭炮,兴高采烈玩游戏。

年初一早起,家长张罗酒菜,早上要吃汤圆,讨个好彩头(团团圆圆),年初一是不出门的,都是在家庭聚会,只有过了初一,才开始走亲访友。从年初三开始,就请春客,白天各家走动,晚上开始耍龙,跳花灯,开始规模小,逐步规模变大,变得热闹起来,一直到十五,达到高潮,也叫过大年,尔后把龙请回,表示过完年。

现在很多风俗逐步变了,跳花灯和耍龙已多年不见,恐怕在农村还有些许保存,儿时过年的热闹镜头,只能留在记忆中了。


老者6311002534379


说到大年初一,不得不说我家乡那些讨厌的风俗了,甚至我感觉有点像陋习,不过现在很多年轻人已经不去做了。首先最最让人讨厌的事情就是早晨五点多起床,围着村子家家户户去磕头,本来给家里长辈磕头是孝敬,不是陋习,可是我们那是磕整个村子,只要辈分比你长,年龄比你大,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管他认识不认识,熟悉不熟悉,都要磕。我妈妈早晨五点多去磕头,磕完整个村子的长辈回来都七点多了,累的那是膝盖疼痛,双腿不能在弯曲。两个小时啊,就是走路走两个小时也累吧,磕头两个小时怎么受得了,大过年的,不够折腾人的。不过年轻人不理这一套了,给自己的老人磕一个就成了,谁还满村子跑去给人家磕头去[我想静静]!



人间道天涯芳草


每一个中国人都有切身体会,大年初一是我们最喜庆,最温暖,最幸福的一天。一家人团聚一起,辞旧迎新,享受新年第一天的快乐时光,憧憬着、期待着、祝福着新年的美好!

我的家乡在豫南小县,大年初一的的风俗文化虽不多,但总是留在温暖的记忆里。

这一天,先说春。辞旧迎新,迎春纳福洋溢着大年初一,家家户户从鞭炮声中送走过去的一年,迎接春的来临。从老人到孩子,里里外外穿新衣,用“一身新”的形象迎接春的到来。春天是崭新的,每个人都迎来新的一年!

这一天,必说爱。春节家人团聚,其实就是爱的团聚。大年初一,无论你身在何处,大家都要回到父母身边,一起陪伴老人。陪伴就是家人新年爱的开始。当然,爱的陪伴要有拜年的小仪式。这里的核心是孩子们给爷爷奶奶的叩头礼,每当此时,父母脸上总洋溢着开心的笑,这笑里是儿孙满堂的幸福。同样,孩子们拿着盼望一年的压岁钱,露出的喜悦会永远留在童年记忆里,陪伴着他们一起长大。而后,还会有邻里间相互串门拜年,互相祝福问候。春天是温暖的,因为爱就在这一天。

这一天,再说吃。吃是新年团聚的基本,家的味道不能缺少美味。无论你走的多远,妈妈的饭菜永远是难忘的佳肴。具体说,大年初一,早上必须吃饺子。以前饺子里还会包上一枚硬币,谁吃到这枚包了硬币的饺子,新的一年就会吉星高照,事事如意。当然,这个习俗因为卫生问题现在只能留在记忆里了。中午是丰盛的大餐,大餐是只能春节才吃的各种油炸蒸菜为规定内容,蒸红烧肉,蒸丸子,蒸排骨,蒸鸡块,蒸鱼块等等,还会有蒸出的枣馍、豆包等主食。晚上无论什么饭菜必有汤圆,吃了汤圆,一天的团聚才会更圆更甜。吃是甜蜜的,甜蜜从新年第一天开始。

这一天,还有一些小忌讳。告别了过去辛苦的一年,新年的第一天,家里人除去做饭是不能干活的,女人更不能动针线,否则新的一年将会更加辛苦,更加劳累。还不能出门倒垃圾,不能发生口角等等,虽说有些封建迷信思想,但流露出的仍然是对新年的美好祝福和期盼。

新年第一天,我们都经历过。无论多少次,我们还会盼望着。


渔我所爱祁哥


春节是我国最传统盛大节日,不同的区域有着不同文化和习俗。

其实我们老家,一进腊月,就已经隐隐约约的嗅到过年的气息了。记得小时候,腊月初八那天,吃腊八糕,有种说法叫;粘妖魔的嘴,大体意思是,快过年了,不能乱说些不吉利的话。腊月二十三前,进行一次大扫除,把屋里东西凡是能搬的都搬出来,彻彻底底的清扫干净,我家习惯性的把墙上的旧纸撕下来,再贴上一层新的,接下来贴年画,锅灶的上面贴上新的灶王爷。一个崭新的家就这样落成了,这也预示着除旧迎新。

到了腊月二十七、八,就开始蒸馒头、蒸年糕、炸鸡炖鱼、煮花生准备待客用的,三十这天更忙活了,家家户户包饺子、贴春联、放鞭炮……,三十晚上12点吃饺子,吃完饺子给婶子大娘们拜年。

等到天蒙蒙亮,也就是大年初一清晨,大人小孩都穿上新衣服,小子辈们结帮成群的给村里的上辈们拜年,小男孩跟着拜年的队伍一起学着拜年,小女孩们满头戴花,在一块玩着童年的游戏。

拜完年,吃完早饭,村里的鼓乐队、秧歌队就开始打鼓敲锣扭秧歌,几乎全村的人都积聚这里,人们洋溢在欢快的喜悦之中,整个村里热热闹闹,年味十足。

感谢头条认可与鼓励!你的鼓励是我动力的源泉。


海蓝蓝HLL


本人生长于陕西关中礼泉,小时候过年的情形当然印象深刻。

大年初一先是起得很早,大部分都是兴奋睡不着早想着下炕,或者被村里的放炮声吵醒。穿上已经向往很久的新衣服,拿起分给自己的各种炮仗(家里小孩多,那时候村里基本没有独生子女),点火用得火柴和香(火柴先点着香,用香再点炮仗,安全得多,也不用太害怕),然后冲到在自家大门口就开始放。碰到左右邻居也互相口头上拜年问好,但绝不会随意到别人家里去。因为这涉及到关系上的亲疏远近,从而到家中正式拜年时讲究个先后次序问题。

放完炮仗,回屋洗漱。完事后就一家几个小孩一起先到爷爷奶奶屋,给爷爷奶奶磕头拜年,说吉祥话,领压岁钱。这时候自家伯叔家的小孩也会过来,大伙凑一块拜年更热闹。如果爷爷村里还有兄弟,然后再一起给另几个爷爷按排行依次拜年。爷爷辈的拜完,下面就是给父亲同一辈的伯伯叔叔拜,依然按排行次序。拜的过程中,爷爷辈的一般都会发压岁钱,伯伯叔叔就未必有了。过年每家准备的瓜子花生糖果只要上门的客人任你可劲吃,临走之前还要抓几把硬塞进你兜里。村里有关系特别铁的邻居,随后也会上门拜年。一大帮小孩在拜年的同时,也就商量好吃完早饭怎么玩的事。拜完年后就可以回家吃饭了。当时农村里一天就吃两顿饭,早饭一般也就9、10点钟的样子。总之,初一拜年是留给自家人的,不会出远门,也很少会去邻居家。

大人早上起来打扫庭院,烧热水,拾掇早饭,也就是羊肉饺子(饺子头天晚上已经包好,早上也就煮熟、准备醋碟),准备瓜子、花生、水果糖、核桃等过年的小吃,盛在碟子或碗里,摆放在桌子上,有人上门拜年好招待。大人一直就在家里忙活,不会随小孩子转着拜年。凡是成家后单过的自家兄弟,三十那天晚上都要聚到父母屋里一起坐坐,初一这天就不用再走动了。吃完早饭,收拾完毕,再就是把大门口放完得炮仗纸花扫成一堆,邻居间看着纸花堆,互相吹捧着调笑着说着某某家里挣得钱多,买得炮仗也多,纸堆也比别家大一圈,过年的气氛在这种调侃式的笑声中更显浓厚了。


芸海扁舟子


从早上开始说吧,我们这边大年初一早上醒来要找吃一口肉,肉是年三十那天晚上煮开过年吃的,早起吃一口肉代表着一年都有肉吃,这也是老一辈人流传下来的,可能是以前条件差,很难吃到肉。起床要睡到自然醒,不能有人叫,一年的头一天就要好好休息,然后不能扫地、不能干活,不然的话这一年都得忙碌着,而且要穿新衣服,不能去别的亲戚家玩,还有最记忆犹新的就是,小时候家里人就说这一天不能花钱买东西,要不然一年都得花钱,现在想想觉得是不是那时候比较穷,家人怕我们花钱才这样说的呢


小贾日记


在我们大理永平老家大年初一早上,不准睡懒觉,不准吵架,不准洒水,不准扫地,不准吹火。 初一早上不准吃荤的,要吃素,吃汤圆。汤圆里面有带心(北方人说的馅),有什么都不带的,有里面放钱币的。如果吃到里面什么都不带的寓意着这个人老实,实诚。如果吃到带钱币的,寓意着财运好。

在我们更小的时候,吃完汤圆后,还要带着一部分汤圆去果树上挂汤圆,一个人问一个人打讲一些好听的话,然后再用一点红纸在果树根上裹一圈。


茶亦有道03


大年初一可谓是春节里最富有年味的一天,在我的家乡这天有放鞭炮、吃饺子、拜大年的习俗。

放鞭炮

大年初一那天,按照我家乡的习俗小孩子要起大早去放鞭炮。大年初一这天小孩子是不允许睡懒觉的,按照老人们的说法是“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大年初一要是睡懒觉的话,意味着新的一年里开了个懒惰的头,不吉利。

放鞭炮是中国传统民俗,相传是为了吓跑年兽,如此好玩的任务自然是落在小孩子的头上了。那时候物质比较匮乏,小伙伴们如数家珍一般带着各式各样的鞭炮放着玩好不有趣,现在条件好了,可以整卷的去放鞭炮,却再也找不到儿时那种欢快的感觉了。

吃饺子

大年初一要吃饺子,这也是我家乡的习俗。一大早一家人围在一起却各有分工,爸爸负责剁饺子馅、妈妈负责擀饺子皮,一副其乐融融的景象。准备好饺子皮和馅后,我和弟弟便央求爸爸妈妈教我们包饺子,因为小孩子手上力气小,包饺子的时候捏不紧,在煮饺子的时候就容易露馅,所以爸爸妈妈都要把我们包过的饺子再捏上一遍。

大年初一包的饺子会比较特别,一般大人们会在饺子里偷偷包上几枚洗干净的硬币,谁要是吃到了包着硬币的饺子,就代表着他有福气,运气好。记得有一次大年初一我们都吃饱了,还没吃到包着硬币的饺子,妈妈有些不甘心,就把剩的饺子给我们每人碗里分,最终我和弟弟每人吃到了一枚,长大了才明白爸爸妈妈的苦心,家里再苦他们也希望子女过得好,哪怕是这小小的寓意。

拜大年

大年初一拜大年可谓是最热闹非凡的了,因为拜大年之前还有一道隆重的仪式那就是拜影,影是指祖先的画像,每年按照辈分轮流展影,轮到的人家要在大年初一这天宴请全族。族中最有威望的老人会组织大家拜影,缅怀祖先。

仪式作罢后,大家就开始拜大年了,首先给族中辈分最高的人拜年,送上新年的祝福。拜年也是特别有讲究的,就是按辈分依次进行,同一辈分的才能一起拜年。如果受拜者人数太多,一般会选几个代表出来。这时候辈分高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辈分最低的不论年岁一律拜到底,那场面自是相当壮观。

拜完年,宴席就开始了,平日里不曾相见的亲戚族人便行着酒令开始把酒言欢,诉说着过去一年里的风风雨雨。宴席上的一杯酒、一席话浓缩的是乡情,更是对来年光景的期盼和寄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