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7 盛世下的首富

盛世下的首富

和珅

乾隆皇帝算是一個比較有福氣的皇帝了,所有的苦難與無奈都讓其祖父與父親扛過去了,只留下了一個偌大的家業讓他繼承,就連平素激烈的皇位競爭他也沒趕上,一切都顯得那麼的順理成章與理所應當。

公元1773年(乾隆三十八年)的一天,乾隆皇帝出外遊玩,於途中得到一份奏報,說是有個要犯逃脫了,乾隆皇帝不禁發怒道:“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孰之過與?”眾人不解其意,氣氛略顯尷尬,不一會兒,一個聲音從身後傳來“典守者不得辭其責”。乾隆看了看原來是自己身邊的一個侍衛,長相俊美看上去年紀也不大,約莫二十出頭。便問道:“你讀過論語?”,那個侍衛答道“是的,萬歲”,遂又問了他的家世與經歷,皆令乾隆皇帝感到滿意。於是這個年輕人,從此飛黃騰達起來。這個年輕的侍衛不是別人就是日後鼎鼎大名的大貪官和珅,那年他23歲,乾隆皇帝62歲。

和珅的童年是苦難的,三歲喪母,九歲喪父,和弟弟和琳相依為命,開始了他們寄人籬下的生活,往日相好的舅父自打他父親死後就再沒了來往。小小年紀的和珅在經歷了“人走茶涼”與“世態炎涼”後終於看清了這個世界的本來面目,他明白了眼下的他只有努力一途別無選擇,而他最終的目標也不過是“名利”二字,因為他明白這就是這個世界的生存法則,當然也為後來的他埋下了伏筆——高飛之鳥,死於美食(典出《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

功夫不負有心人,和珅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了當時的最高學府——鹹學府,這裡都是富貴人家的子弟,和珅雖說也是富貴人家出身,可畢竟家道中落,是個破落戶兒了,難免被人看不起,因為衣著寒酸在就學的第一天就被門衛擋在了門外。他當時的難堪可想而知,他發誓他要努力進學,把所有看不起他的人踩在腳下!別人學的他和珅要學,別人不學的他和珅也要學,別人喝茶聊天的時候他也不停歇,一直在學,就這樣慢慢地和珅的學業大有進步,並在課業之餘自學了蒙、藏語,成為後來大臣中為數不多精通蒙、滿、漢、藏四種語言的人,這也成為了他後來受到乾隆寵幸的一大原因。

當然在這裡他也遇到了他人生中第一個貴人——大學士馮英廉。這位大學士獨具慧眼的選中了和珅做了他的獨孫女婿,他認定了和珅將來肯定是個有出息的人。

人都說人生有四喜,一喜是久旱逢甘雨,二喜是他鄉遇故知,三喜是洞房花燭夜,四喜是金榜題名時。如今年輕的和珅已然是洞房花燭夜了,是否接下來就是金榜題名時了呢?想必那時的和大人也是這麼想的,可是現實是無情的。就當這個努力了好多年想憑藉著真才實學躍龍門的年輕人想著改變命運的時候他名落孫山了,倒不是因為那些人比他優秀,只是人家有後臺,所謂朝中有人好做官。最後還是馮英廉給他出了個主意,大人既然當不成了,做個侍衛也是可以的,那天得以近距離一睹龍顏,混個臉熟,發達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兒,就這樣年輕的和珅去做了侍衛。沒想到真的在他23歲當侍衛的那年因一句“典守者不得辭其責”而受到乾隆的賞識從此平步青雲,開始了他複雜而充滿爭議的一生。

盛世下的首富

晚年的乾隆

從23歲被乾隆賞識到其49歲被賜自盡,他用了二十多年時間從一個小小的侍衛做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可謂是厲害至極,這雖然與乾隆的大力提攜有關,但是“不吹不黑”客觀公正的來說和珅算得上是一個“憑自己本事”上位的人,只是天下有那麼多有能力的人只有他得到了那個機會而已。

至於和珅有多麼受寵,我們大略可觀下:春風得意的二十餘年間,他擔任軍機大臣23年,還兼職了2年的步軍統領的職務後又以軍機大臣、步軍統領兼任戶部尚書15年,內務府、太醫院、御膳房等處也歸他統管,並統屬著八旗禁衛軍中的特種部隊健銳營和火器營,還擔任了赫赫有名的《四庫全書》編纂的正總裁,而有名的紀大煙袋(紀曉嵐)只不過擔任的是總纂修官,是他手下一個幹活的。當然還有其他的一些職務就不說了。更為榮幸的是乾隆還把和珅一家的旗籍由“下五旗”的正紅旗抬為了“上三旗”的正黃旗,這在有清一代都是極為少見的。

說幾點乾隆真正重用和珅的原因:

一是,才華橫溢,精通蒙、滿、漢、藏四種語言自不必說,詩詞書畫方面造詣也很高,別忘了他的主子乾隆就是一個詩人哦,兩人興趣方面可謂相投。

二是,能力出眾,例如其理財(斂財)能力,這點是很重要的。按理來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帝老兒應該不缺錢才對,可事實上正好相反,家大業大花銷也大,皇帝很缺錢,別的不說後宮、官員的賞賜,給將士們發餉銀都需要大把的銀子。平時連餉銀都不給將士們發,指望臨了說一句:“將士們辛苦了!”鬼才會給你賣命。加上乾隆皇帝本身也是個花錢大手大腳的“主兒”(俗稱的“敗家”)就更緊巴了。別的不說,就和珅發明的“議罪銀”制度一項就給乾隆皇帝掙來了大把的銀子,這些所謂理財所得除少部分上繳國庫外,有相當部分進入了乾隆皇帝私人的“小金庫”中,以供他玩樂。你說擁有這項非凡的能力,和珅能不討乾隆歡喜。再來說說和珅的外交能力,乾隆四十五年以後(1780年)和珅就多次負責朝鮮、英國、安南、緬甸、琉球等國的外交事務,所辦皆稱上意。乾隆五十七年到乾隆五十八年(1792—1793年)英國馬戛爾尼使團來訪,希望求得以往各國沒有求得的在華的商業利益與外交權力,雖然最後鎩羽而歸沒能如願但直到最後特使也不忘盛讚和珅為“最成熟的政治家”,可見和珅的外交能力有多強。當然了這些也只是和珅能力的部分體現,其它的還有很多,限於篇幅就不多說了。

三是,善於逢迎,乾隆統治期間,可分為兩個時期,前四十年的乾隆還算的上是勵精圖治,但後二十年基本上是好大喜功、偏於昏聵,和珅如果不是善於逢迎就算是會做事也不太可能一直穩坐釣魚船的,畢竟他遇到乾隆的時候,乾隆已經62歲了。

四是,聽話,“甘於”給乾隆當槍使。乾隆退位給嘉慶,但實際上並不放權,嘉慶皇帝那時還只是名義上的皇帝,而乾隆退位後雖實操大權,但畢竟不便到檯面兒上來,他需要一個“代理人”幫他完成對朝政的掌控,而這個人就是和珅,這也註定了和珅最後會以悲劇收尾,想想已經做皇帝的嘉慶帝因此會對和珅有多痛恨,乾隆死了僅僅十五天他就迫不及待的收拾了和珅。但如果和珅怕因此惹惱了嘉慶帝而不肯和乾隆皇帝合作的話,怕也會死在乾隆前頭,那就真的“獲罪於天了”。

攬大權於一身志得意滿的和珅難免昏昏然了,在為乾隆“辦事兒”的時候,也不忘為自己“辦事兒”,可到底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乾隆一死他的末日立馬就到了。說起和珅的死不外乎兩大原因:一是,嘉慶皇帝恨他,二就是嘉慶皇帝也缺錢呢。而後所抄和珅家產大多都用在了鎮壓“白蓮教起義”上就是明證。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所抄和珅家產的概況:

房屋3000間,田地8000傾,銀鋪42處,當鋪75處,赤金6萬兩,大小金元寶56700個,銀錠900萬個,洋錢58000文,銅錢150萬文,玉鼎13座,玉如意、鑲玉如意1238柄……整個家產合計可折銀8億餘兩,可抵國家15年財政收入。

從上面可知和珅真的可以說是家大業大、富可敵國,乾隆自己號稱“十全老人”,他統治時期又被人譽為“乾隆盛世”,而和珅在他眼皮子底下“發家致富”,富可敵國,說和珅是乾隆盛世下的“首富”不為過吧?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和珅的家產不盡然是貪汙索賄得來的,也有不少是自己掙回來的,不過他的原始資金從哪兒來的就不好說了,況且他的官員身份難道就沒有為他的生意大開方便之門?

最後附上和珅臨死前賦的一首詩:

“五十年來夢幻真,

今朝撒手謝紅塵。

他日水泛含龍日,

留取香菸是後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