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鰲拜死後, 康熙是如何對待其族人及子孫後代的?

笑語千年


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智擒鰲拜,並給鰲拜定下了三十大罪狀。

順治十八年(1661年),清世祖順治皇帝福臨駕崩。臨終前,順治皇帝將大清皇位傳給了皇三子玄燁,這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康熙大帝。同時,順治皇帝安排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為輔政大臣,全力輔佐當時年僅8歲的康熙皇帝。

起初,這四人還能“遵循誓言,和衷共濟”,但是原本排名四人中最後一位的鰲拜,權勢不斷提升,逐步開始專權施政,並與年輕的康熙皇帝產生了巨大的矛盾。

最終,在康熙八年(1669年)五月,康熙皇帝在索尼的兒子索額圖的全力協助之下,在武英殿通過十多個布庫少年智擒鰲拜,並且當眾宣佈了鰲拜的三十大罪狀,決定處死鰲拜。

然而作為“滿洲第一勇士”,又是“第一巴圖魯”的鰲拜掙脫了控制他的布庫少年,脫下了自己的上衣,露出了滿身的傷痕,康熙皇帝不免為之動容,最終改為將鰲拜囚禁起來。

兩個月後的康熙八年(1669年)七月,鰲拜在獄中是鬱鬱而終,結束起跌宕起伏的一生。


鰲拜之罪,罪在其本身,康熙並沒有遷怒與其家人。

康熙去世後,其諡號為“仁”,在處理鰲拜一案的問題,充分體現了康熙的“仁心”和“仁政”。

首先,鰲拜的功勞實在是太大了。

鰲拜自皇太極時期就開始南征北戰,攻皮島、戰松錦、追剿李自成、征討張獻忠,鰲拜為大清王朝的建立和一統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並且他始終站在皇太極一邊,堅決支持擁立皇太極的兒子為帝,對於順治皇帝也是有恩的。

其次,鰲拜只是專權,但是並沒有謀逆。

鰲拜掌握大權是順治皇帝的旨意,只不過鰲拜把輔政變為了專政,進而威脅到了皇權,但是鰲拜自始至終都沒有謀逆之意,對於朝廷依然非常的忠誠。

再次,鰲拜只能算作是八旗內部的矛盾。

所謂鰲拜的罪狀,多半是八旗內部的矛盾,甚至只能說是兩黃旗和兩白旗之間的矛盾,這些都是老生常談的問題,包括換地之爭、擅殺蘇克薩哈等,這些都是屬於多爾袞專政時期留下的後遺症。

也正是鑑於這種情況,康熙沒有殺掉鰲拜,也僅僅是將其進行了囚禁。至於鰲拜的家族的其他人,康熙也沒有進行過多的為難,特別是鰲拜家族的女眷,並沒有受到處罰。

而實際上,受到鰲拜牽連的也就只有鰲拜的兒子納穆福。納穆福由於在鰲拜專政期間飛揚跋扈、仗勢欺壓同僚,因而康熙將其與鰲拜一同囚禁,在鰲拜死後,康熙隨即釋放了納穆福。

至此,康熙對於鰲拜家族的處罰也宣告結束。


從康熙晚年開始,便開始了對鰲拜的平反工作。

年輕的康熙皇帝為自己能夠除掉鰲拜而感到無比的驕傲和興奮,並將其作為自己人生的第一件功績加以炫耀。然而,過了三十多年後,康熙皇帝終於明白了鰲拜的功績與付出,但是礙於情面,只是在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將鰲拜的家人洗脫了罪名,進行了重新的錄用,並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恢復了鰲拜的名譽。

而在康熙去世後,雍正皇帝繼位之後,更是為鰲拜做了徹底的平反昭雪,恢復其名譽和地位,並且恢復了鰲拜一等公的爵位,由其子達福襲承,並將其任以正藍旗滿洲副都統。

到了乾隆朝時期,再一次重新平定了鰲拜的功過是非,最終中和了康熙和雍正兩位皇帝對於鰲拜的評價及封賞,重新釐定鰲拜家族的一等男爵位。

鰲拜一案也就此蓋棺定論了。


雍親王府


1669年,滿清權臣鰲拜被年輕的康熙生擒後,沒有殺之,而是囚禁在牢裡,但年老的鰲拜想不通,不到2個月自己氣死了,沒有人殺他。最早康熙等諸議政大臣對鰲拜及其家族的懲罰是,鰲拜和兄、子問斬,妻、女、孫為奴,家產沒收,其族人有為官的全部革職後披甲當差。

當年明清皮島之戰,鰲拜請纓,攻克毛文龍固守的皮島,被封巴圖魯。

過了4天,在正式對外宣佈鰲拜處理內容時,有了些變化,可能康熙熱血已平息,冷靜下來後,覺得鰲拜對清廷效力幾十年,先皇又對其十分倚重,所以免其死罪,削爵去職囚禁,但是保留了當年順治封的一等公,並傳給他兒子達福,以延續煙火,但是鰲拜的同黨,比如大學士班布爾善、吏部尚書阿思哈都被處斬,結黨行私的還有鰲拜的弟弟,任都統的穆裡瑪,鰲拜的侄子,任侍衛的塞本得,也被處斬。

圖為鰲拜畫像。

所以康熙沒有殺鰲拜,僅殺了他的一個弟弟、一個侄子,妻兒和家產得以保全,他的哥哥趙布太免死拘禁,一個兒子那摩佛免死拘禁後放出,另一個繼承一等公的兒子納穆福,在康熙晚年時,復出重新任八旗佐領,並世襲。同為輔政大臣的遏必隆處理結果也免了重罪,蘇克薩哈平反昭雪,文獻記載於《清聖祖御製文集》。

鰲拜死後葬於八大公墳,為現在的朝陽區和平街一帶。

康熙42年的時候,康熙皇帝想起當年除鰲拜的事,有點後悔,下令尋找鰲拜的子孫,進行優待補償,雖然沒有給鰲拜平反,但重新起用了鰲拜的子孫,出來做官,比如鰲拜的孫子達福任副都統。雍正的時候,不但給鰲拜平定,還重新封鰲拜為一等公,後加封超武公,這是個僅次於王的爵位,所以鰲拜的輝煌是在他死了幾十年以後雍正一朝。


圖文繪歷史


*康熙戎裝畫像*


身經百戰的滿洲“巴圖魯”,清朝開國功臣

史載,鰲拜是滿清開國元勳費英東的侄兒,出身鑲黃旗貴胄家族。他家屢世為將,自幼習練武藝,騎射皆精,因此他很年青時便從軍作戰,剽悍勇猛,屢立戰功。他曾經追隨皇太極攻伐蒙古察哈爾部、東征朝鮮 、南擊大明,每戰皆有功。

鰲拜曾經參加過著名的皮島之戰。是役,他身先士卒,第一個奮不顧身衝進明軍陣地,冒著炮火與明軍貼身肉搏。清軍(彼時稱後金軍)前鋒在他的鼓舞下大舉跟進,很快攻上皮島,然後點起起火把引導後續主力登島作戰。經激烈戰鬥,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皮島終於被清軍攻克。奪佔皮島,後金腹背受敵的窘境被一舉消除。鰲拜以首功被晉封三等男爵,賜號“巴圖魯(滿語:勇士)”。

崇德六年(1641),鰲拜從鄭親王濟爾哈朗參加了“松錦會戰”。在這場攸關明、清雙方生死存亡的大戰中,鰲拜再次大發虎威,衝鋒陷陣,銳不可當,連勝五場,積功被攫升為一等梅勒章京(都統)。明軍總指揮、薊遼總督洪承疇見皇太極親引大軍前來增援清軍,忙指揮麾下十三萬明軍分路突圍,沿海邊撤退。鰲拜與英親王阿濟格、敬謹親王尼堪等人列陣海邊迎擊吳三桂、王樸、唐通部明軍,將明軍殺得人仰馬翻、大敗虧輸。據《清史稿·太宗實錄》記載,松錦戰役,明軍損失慘重,十三萬精銳幾乎全軍覆沒,自杏山到塔山的海面上浮屍如麻,戰況異常慘烈。此後,明朝勢力更加衰微,幾乎失去了對整個遼東的控制權,敗局已定。第二年六月,在是役中立下顯赫戰功的鰲拜被升為護軍統領,成為八旗將領中極具權勢、地位較高的實權人物。

*鰲拜像*


清軍入關後,鰲拜隨靖遠大將軍英親王阿濟格、平西伯吳三桂一起取道陝北追擊李自成大順軍。順治元年( 1644)十月,阿濟格、鰲拜、吳三桂率軍由內蒙經陝北克潼關,攻擊已經退守西安的李自成大順軍,接連攻克四座重鎮,迫降八十二城,可謂所向披靡。曾經橫掃明軍的李自成在兇悍的清軍面前幾乎喪失了信心,屢戰屢敗,只得放棄西安退往湖北,後來在襄陽被清軍擊潰,李自成率餘部退至九宮山,率衛士外出打糧時遭鄉民伏擊,被一把鐵鏟擊得肝腦塗地(有傳聞說死的是自成替身,他本人金蟬脫殼,潛往湖南石門夾山寺出家為僧)......

打垮李自成後,鰲拜又隨肅親王豪格入川征剿張獻忠的大西軍。1646年,張獻忠已與清軍惡戰數年,逐漸不支,領軍退往西充,不意遭遇清軍,激戰中,張獻忠被流矢擊中,傷重而死。史載,擊斃張獻忠後,豪格、鰲拜率軍連破大西軍一百三十多處營壘,斬首數萬級,繳獲戰馬一萬兩千匹。擊潰大西軍主力後,鰲拜率軍繼續深入,基本肅清了四川的農民軍。大西軍餘部退出四川,在李定國、孫可望等人率領下歸附南明,繼續堅持抗清。

攻破盤踞四川的大西軍,鰲拜再次立下頭功。

鰲拜無論是早期在關外與明軍鏖戰,還是入關後滅李自成、平張獻忠,身歷無數惡戰,可謂出生 入死,為清朝的建立以及穩固統治基礎立下了汗馬功勞,是威名赫赫的清初開國功臣之一。

忠於順治,對抗多爾袞

鰲拜不僅在戰場上驍勇無敵,同時他也是皇太極最忠實的親信。崇德八年(1643)八月皇太極病死,肅親王豪格(皇太極長子)與皇太極的弟弟多爾袞爭位。手握重兵的鑲黃旗統領鰲拜是這場激烈皇位之爭的關鍵人物。鰲拜是皇太極的心腹,自然堅決擁立皇太極之子上位,他甚至做好了兵戎相見的準備。在鰲拜的武力威懾與孝莊的運籌帷幄下 ,多爾袞不得不做出讓步,提出立皇太極第九子、年僅六歲的福臨繼位,由他自己和鄭親王濟爾哈朗輔政。這一折中方案終為各方所接受。福臨即位,是為順治。

多爾袞專權後,對鰲拜施以報復。史載,多爾袞曾三次打擊鰲拜,鰲拜動輒得咎,幾次獲罪,被革職並罷爵(後改降爵),差一點被處死,後雖僥倖不死,但被削奪了兵權。

順治七年(1650),多爾袞打獵時不慎墜馬,後傷重而死,順治開始親政。順治親政後,鰲拜鹹魚翻身,在政治上獲得了新生。終順治一朝,鰲拜因擁立有功,而且他曾與索尼、遏必隆等人盟誓“一心為主,生死與共”,順治知道後很是感動,對他極為敬重,視其為肱骨之臣。

鰲拜對順治忠心耿耿,始終不渝。在順治的大力提攜下,他參與了管理各類國家事務,並親自教授騎射,很是出力。看來,鰲拜在驕橫跋扈、獨持權柄、橫行不法的奸惡慣有形象外,還有骨鯁忠貞的另一面。

順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八,順治帝福臨退出了政治舞臺(有患天花而死和五臺山出家兩說)。順治立下遺詔,指定皇三子玄燁(康熙)繼位,以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為顧命(託孤、輔政)大臣。

悍臣——與少年康熙的交鋒

在皇帝年幼,沒有理政能力的情況下,首輔索尼實際上就是代替皇帝處理朝政、軍國大事。孝莊皇后對老臣索尼無限信任,索尼也盡職盡責的處理政務,想以自己的努力實現皇權的平穩過渡。

然而事與願違,事情朝著孝莊和索尼意願相反的方向迅速發展。處於四大託孤之臣末位的鰲拜,權力慾望愈發膨脹,邁上了一條和前朝多爾袞一模一樣的老路。他對年幼的康熙甚是輕視,對另三位輔臣也很睥睨。於是他公然結黨營私,排斥異己,不顧康熙和首輔索尼的強烈反對,悍然誅戮戶部尚書蘇納海、直隸總督朱昌祚、巡撫王登聯三位大臣,還藉故打擊和他政見不同的輔臣蘇克薩哈,並公然逾越第三輔臣遏必隆起坐班行,他獨霸朝堂,盛氣凌人,專橫跋扈,肆無忌憚。一幫趨炎附勢的大臣,各懷目的,紛紛奉承、阿附於他,在朝中形成了一股能量很大的“鰲拜勢力”。少年康熙形同傀儡,勢若危卵。索尼雖忠,但年紀老邁,加上傷病纏身,早已力不從心,無法阻擋野心勃勃且精力旺盛的鰲拜日益加劇的專權步伐。

史載,康熙六年(1667)三月,索尼病入膏肓。臨終前,這位四朝老臣上了一道請已十四歲的康熙親政的奏摺。首輔領銜擬就的請皇帝“親政”奏摺,鰲拜不便公開反對,只好假裝同意。

索尼死後,年少多智的康熙帝多次將這份奏疏拿出來當眾誦讀,並佈告天下,使其家喻戶曉。鰲拜不想康熙這麼早就親政,但對此亦無可奈何。之後,鰲拜威逼康熙將主動請辭的蘇克薩哈以“久蓄異志”為由絞死,並誅其三族。蘇克薩哈被冤殺,使鰲拜與康熙之間的矛盾迅速激化,康熙已忍無可忍。

康熙計除鰲拜

康熙雖已親政,但鰲拜根本不把他放在眼裡,不想真的歸政於他。鰲拜把持了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六部的實權, 任意行使了本屬於康熙的權威,因他位高權重,黨羽眾多,朝中無人有勇氣對擅權攬政的他提出異議。此時的鰲拜,勢焰熏天,已經對康熙的皇權構成了嚴重威脅。


康熙決意剷除鰲拜勢力。因他尾大不掉、在朝中勢力盤根錯節,到處都有耳目,行動稍有不慎,必會引火燒身。康熙不露聲色,在宗室子弟中挑選了一批身體強健者,整日在宮裡聯繫“布庫(摔跤)” 為戲。鰲拜知道後,以為皇帝年少,喜歡嬉戲玩鬧,心裡並不在意。康熙八年(1669)五月,康熙見“布庫少年”們一個個練得龍精虎猛,覺得時機成熟,清除鰲拜的時刻終於到了。他先將鰲拜的心腹一個個支出京城辦差,又讓親信索額圖掌握了禁軍。然後他召鰲拜入宮議事。鰲拜經常出入宮禁,早就習以為常,這次又大搖大擺地走進來。康熙早就佈置好了抓捕鰲拜的事宜。鰲拜一進來,康熙一聲令下,摔跤少年們一擁而上,鰲拜雖悍勇過人,但猝不及防,很快被摔倒在地並制服,只好束手就擒。縱橫沙場的一代梟雄就這樣戲劇性地被一群“布庫少年”拿下了。

康熙命議政王大臣傑書負責審訊鰲拜。後來,宣佈鰲拜三十條罪狀,按律應處以革職、籍沒、問斬之重刑。據記載,當時鰲拜請求覲見康熙,言談間他扒去上衣讓康熙驗看傷痕,只見他身上橫七豎八佈滿了傷疤 ,望之觸目驚心,鰲拜說這些傷疤都是他為救康熙祖父皇太極而被敵人擊傷所致,康熙念他為其父、祖兩代皇帝立下的卓著功勳,赦免了他的死罪,讓他在監禁中度完餘生。接著,他迅速肅清了鰲拜黨羽,將罪大惡極的濟世等人處死,將皇權奪回到自己手中。

赦免鰲拜子孫,並未斬草除根

和歷朝歷代帝王剷除功臣之戾狠手段不同的是,康熙並未斬盡殺絕,而是寬赦了鰲拜的妻子兒女。史載,鰲拜被圈禁後,其子穆納福按律當斬,但康熙親自審訊後,特地下詔說:“效力年久,不忍加誅,但褫職(革職)籍沒(削籍抄家)”。穆納福得以死裡逃生,先被禁錮,鰲拜圈死後,他被釋放。

康熙五十二年(1713),康熙帝追思鰲拜所建功勳,特地將他的孫子達福封為男爵(滿語:阿思哈尼哈番)。後來,達福晉升為正藍旗副都統。再後來,達福在征討噶爾丹策零叛亂的戰爭中陣亡。雍正即位後,為鰲拜平反,追封一等公。

鰲拜有兩個弟弟、幾個侄兒均被康熙赦免,並從輕發落。據記載,鰲拜被扳倒獲罪後,其子孫後裔大都改姓金,至今仍分佈在黑龍江、吉林等省。


【插圖源自網絡】

【發文不易 剽竊必究】



鐵馬冰河wu


康熙把鰲拜逮捕下獄,並沒殺他,鰲拜死後十年,子孫相繼出來做官,到康熙晚年還給鰲拜平了反。




一般情況下,被當朝皇帝治罪的人,是不會在本朝被平反的,康熙對待鰲拜,屬於異常現象。這種異常現象完全是康熙導演的一齣戲,鰲拜因此用一生的榮譽為康熙的集權做了鋪墊。

14歲的康熙親政了,於是鰲拜帶著蘇克薩哈和遏必隆找到孝莊太后和康熙說,皇帝已經親政了,我們也該交出輔政大臣的權力了。孝莊太后說,康熙雖然親政了,可年齡還小,沒有一點工作經驗,要掌控偌大的帝國,還欠點火候,你們幾個還是在扶上馬再送一程吧!既然太后信任,鰲拜肝腦塗地,在所不辭。



鰲拜認為,太后的擔心是正常的,康熙還年輕,像換地這樣的事兒,關係到皇家的利益,蘇納海、朱昌祚、王登聯、蘇克薩哈都反對,事情很難辦,康熙搞不定的,他必須替康熙擺平了,等把棘手問題都處理差不多了,再讓康熙接手。鰲拜是一片赤膽忠心。

鰲拜的工作重心在黃旗與白旗換地上,康熙的關注點在遠方的三藩和臺灣。年輕的康熙自命不凡,躍躍欲試,鰲拜就成了他的絆腳石。



鰲拜不清楚康熙的心思,“盡心盡力”在幫助康熙。康熙沒法直接說,“鰲拜,你回家抱孩子去吧!”但他又不想讓鰲拜繼續幹下去。於是想出一招,“智擒鰲拜”。

鰲拜不是赤膽忠心嘛!玩“智擒鰲拜”遊戲沒有任何危險。而且十四歲小皇帝智擒滿洲第一勇士,這消息具有轟動效應,康熙從此可以立威揚腕。不好意思了鰲拜,小皇帝要借你的忠心一用。



經過康熙一番排練,“智擒鰲拜”大戲上演,一幫少年摔跤手把鰲拜擒住,康熙拿出事先準備好的詔書宣佈鰲拜死罪,不想鰲拜這第一勇士不是吃素的,一用力就掙脫了摔跤手們的控制。康熙正不知如何是好,突然鰲拜脫掉外衣露出渾身傷疤向康熙表白忠心,並沒有做堅決反抗。康熙心一軟,就沒有殺鰲拜,只是把他監禁起來。

康熙掌權的目的達到了,立威的目的也達到了,時過境遷之後,對鰲拜的後代格外開恩,這就是康熙的偉大之處。皇帝不能錯,崇禎知道袁崇煥是忠臣還要殺他,而康熙抓鰲拜後能不殺他,這就是差距。


有得觀史


康熙在扳倒鰲拜以後,對鰲拜的處罰,有很多讓人不太理解的地方。

為了搞清楚康熙是怎麼處理鰲拜的,我們先來看兩段史料。

(鰲拜劇照)

第一段史料《清史稿·聖祖本紀》記載:“庚申,王大臣議鰲拜獄上,列陳大罪三十,請族誅。詔曰:‘鰲拜愚悖無知,誠合夷族。特念效力年久,迭立戰功,貸其死,籍沒拘禁。’其弟穆裡瑪、塞本得,從子訥莫,其黨大學士班布爾善,尚書阿思哈、噶褚哈、濟世,侍郎泰璧圖,學士吳格塞皆誅死。餘坐譴黜。其弟巴哈宿衛淳謹,卓布泰有軍功,免從坐。嗣敬謹親王蘭布降鎮國公。褫遏必隆太師、一等公。”

另一段史料《清史列傳·鰲拜傳》記載:“但念鰲拜在累朝效力年久,且皇考曾經倚任,朕不忍加誅。姑從寬革職、籍沒,仍行拘禁。那摩佛亦免死,革職拘禁。”

從這兩段史料我們可以看出,康熙殺掉了鰲拜的兩個弟弟(穆裡瑪、塞本得)和一個侄兒(訥莫),殺掉了鰲拜的一眾黨徒(班布爾善、阿思哈、噶褚哈、濟世、泰璧圖、吳格塞)。其餘黨徒和親屬分別受到“譴黜”及降職等處罰。

不過,康熙卻並沒有殺鰲拜和他的兒子那摩佛(《清史稿》有的地方記載的是“納穆福”),只是抄了他們的家,把他們拘禁起來。

按說,鰲拜是主犯,康熙最應該殺的人,就是鰲拜。但是,康熙卻並沒有殺掉鰲拜,反而只是把他拘禁起來了。而鰲拜的兩個弟弟和一個侄兒,還有其他親屬,以及鰲拜的一眾黨徒,卻遭到了嚴厲的處罰。

在鰲拜的一眾黨徒中,班布爾善是被處罰的最嚴厲的。《清史稿》記載:“(班布爾善)諂事鰲拜。及事敗,王大臣劾奏班布爾善大罪二十一,坐絞。”

(班布爾善劇照)

康熙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處理意見呢?

我們先不忙分析這個問題,我們再繼續看看,康熙是怎麼對待鰲拜的後代的。

《清史稿》對鰲拜的兒子有記載:“鰲拜死禁所,乃釋納穆福。”也就是說,鰲拜在禁所去世後,康熙就把鰲拜的兒子納穆福(那摩佛)給釋放了。

納穆福被釋放後,是怎麼去世的,《清史稿》上並沒有記載。不過,《清史稿》記載了康熙對待鰲拜孫子(應該就是納穆福的兒子)達福的情況:“五十二年,上念其舊勞,追賜一等阿思哈尼哈番,以其從孫蘇赫襲。蘇赫卒,仍以鰲拜孫達福襲。”

就是說,在康熙五十二年的時候,康熙不但赦免了鰲拜的過錯,還賜給他一等男爵(“阿思哈尼哈番”就是“男爵”的意思)的封號,先是由他的侄孫蘇赫繼承。蘇赫死後,再由鰲拜的孫子達福繼承。

可見,康熙對待鰲拜的後代,還是比較不錯的。

到了雍正的時候,對鰲拜就更好了。《清史稿》記載:“世宗立,賜祭葬,復一等公,予世襲,加封號曰超武。乾隆四十五年,高宗宣諭群臣,追覆鰲拜功罪,命停襲公爵,仍襲一等男。”

(康熙劇照)

雍正恢復了鰲拜一等公的爵位。當然了,這個爵位,肯定會由鰲拜的後代來承襲。不過,乾隆的時候,又把鰲拜的一等公爵給他奪了,仍然讓他恢復之前的一等男爵,由其子孫承襲。

乾隆奪了鰲拜的爵位,其實並不是有意要打擊鰲拜的子孫,也不是鰲拜的子孫犯了錯誤。而是因為乾隆一向喜歡否定他爹雍正的所作所為,所以才會那麼做。

總之,此後鰲拜的子孫,應該是享受到了鰲拜的福廕的。

我們再來說說,康熙為什麼要嚴厲處罰鰲拜的黨徒,卻反而善待鰲拜及其子孫。

這是因為鰲拜實際上並沒有什麼罪錯。他的所有錯誤,都不過是因為康熙到了應該親政的年紀了,他還捨不得把權力交出來。所以康熙很生氣。而鰲拜的那些黨徒們,性質則是不一樣的。他們作為朝廷大臣,本來應該親附康熙,但是他們卻只親附鰲拜。這一點,讓康熙認為他們是不忠誠的表現。

作為皇帝,最在乎的,就是大臣是不是忠誠於自己。鰲拜不把權力交出來,是因為他太想幫康熙幹那些事情了,並不是不忠誠的表現。而鰲拜的黨徒們卻明顯地表現出不忠誠。所以,康熙要給予鰲拜黨徒們嚴厲處罰,反而善待鰲拜,同時也善待鰲拜的後代。


張生全精彩歷史


鰲拜是於康熙八年(1669年)被擒,隨後宣佈鰲拜30條罪狀,判決革職、立斬;隨後康熙念及資深年久,屢立戰功,對其免死禁錮;同年鰲拜在禁所死去。

鰲拜從被擒,到判決處死,再到免死囚禁,最後在囚禁中死去,這期間也就半年時間左右。那麼,鰲拜死後,康熙是如何對待其家人的呢?要知道鰲拜曾經權傾一時,其家人兄弟也紅極一時,為朝臣爭相巴結的對象。

那麼,我們就共同來探究這裡的真相。

卓布泰,鰲拜之兄,累擢內大臣、鑲黃旗滿洲固山額真,進世職二等阿思哈尼哈番,因鰲拜被奪世職,直到康熙十六年再復世職,第二年去世,諡號“武襄”。

穆裡瑪,鰲拜之弟,歷授穆裡瑪靖西將軍、圖海定西將軍,進世職一等阿思哈尼哈番,因鰲拜連坐被處死。

達福,鰲拜之子,康熙五十二年,追錄鰲拜戰功,賜一等阿思哈尼哈番,達福襲職,管佐領,累擢正藍旗滿洲副都統。雍正七年,在討伐噶爾丹策零時戰死。

那摩佛,鰲拜之子,受鰲拜牽連,共同被囚禁。


至於其他家人已不可考。總之,鰲拜的親信在這次事件中都收到牽連,被削職失爵。最後,有的在打擊中沒有熬的過去,或者被處死;那些堅持到最後的,因康熙追錄鰲拜戰功,再次被啟用或得到爵位。

其實說到底,鰲拜就是康熙親政的墊腳石而已,扳倒鰲拜就能起到為康熙親政樹立威望的作用,不處死鰲拜再次為康熙樹立仁君形象。那些在鰲拜專權時,耀武揚威、紅極一時的,能對皇權產生威脅的,當然毫無疑問就要剷除;那些無足輕重的,僥倖保住性命。

究其原因,這是一個反推的命題,要知道康熙如何對待鰲拜的妻子和孩子,就要知道康熙如何對待鰲拜的;要知道康熙如何對待鰲,就要知道鰲拜在康熙王朝中扮演的角色。


另外,康熙擒鰲拜還有一個大家認知之外的版本。

根據《南亭筆記》記載:這天,康熙在南書房召見鰲拜請教學習。鰲拜進來後,內侍用一個折腿椅子讓鰲拜坐,讓後後面由另一名內侍扶住椅背。然後,康熙賜鰲拜喝茶,事先用開水煮燙茶杯。就這樣,鰲拜剛端起茶碗,就燙的掉在地上。後面扶椅子的內侍乘其勢將鰲拜推到地上。康熙大喊:鰲拜大不敬。周圍事先佈置好的健童共同將鰲拜擒起來,然後交由論罪。


安定郡小書生


鰲拜(約1610年 —1669年,滿語:Oboi),清初權臣,出身瓜爾佳氏,蘇完部族長索爾果之孫,後金開國五大臣之一費英東之侄,生年不可考,滿洲鑲黃旗人,清朝三代元勳,康熙帝早年輔政大臣之一。以戰功封公爵。鰲拜前半生軍功赫赫,號稱“滿洲第一勇士”,晚年則操握權柄、結黨營私。康熙在黃錫袞、王弘祚等大臣的支持下,主政於朝,後定下計策,在武英殿擒拿鰲拜。鰲拜被生擒之後,老死於囚牢中,他是位影響清初政局的一個重要人物。


順治皇帝死後,吸取前人多爾袞的教訓,不在讓親王輔佐少帝,於是採用位高權重的四位大臣幫助少帝輔佐朝政,這四位分別是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玄燁八歲登基,起初由於康熙實在是年幼,朝中事物多由輔政四大臣共同管理,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輔政四大臣之間的爭鬥日勝,尤其是鰲拜與蘇克薩哈之間形同水火,遏必隆與鰲拜同旗結黨,多處附和鰲拜,而索尼見此,稱病不出,任其自由發展。康熙六年,索尼離世,蘇克薩哈在於鰲拜的爭鬥中失敗,此時朝中事物全由鰲拜處理,一時間權勢滔天。這時候康熙帝親政之後就發現這一點必須要改變,但當時要殺掉鰲拜,其實也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於是康熙就開始想方設法獲取他的信任,自己假裝無心政事。痴迷玩樂,還重用他的親信臣子。將他們一個個都調離了京城,在他們離開京城之後,在宮中接見他,然後就將鰲拜給抓住了。



鰲拜的一生充滿了熱血,作為一個粗人上位的,靠著自己在戰場上打拼出來的託孤大臣晚年卻是在牢獄中死去,對他來說是為可悲,康熙大帝既有容人之心,又有用人之道,康熙擒拿鰲拜之後,並且有牽連他的家人,康熙擒拿鰲拜之時也將其弟弟一起囚禁,但是在鰲拜死後,康熙將其放出監獄,並且其最後還能再次入朝為官,得以善終。康熙晚年還給鰲拜的孫子達福封爵,而達福也在前線保家衛國,為大清獻出一輩子的熱血,最後戰死沙場。此外,鰲拜還有侄子,弟弟等人,基本上都是從輕發落,有些甚至都沒有進行處罰。從這裡可以看出,清朝初年的政治還是比較清明的,一人犯罪,不株連全家。這跟中原文化還有所不同,也正因為清朝不實行連坐制度,所以大家對於皇帝都特別效忠。


鰲拜遇到康熙既是幸事也是不幸之情,不幸的是遇到康熙最後的結局必然是成為康熙成就功名的墊腳石,如果不是康熙,換做是其他的帝王,鰲拜成為類似趙高,張居正,等一樣的人物也不是沒有可能;幸運的是遇到康熙還能保留自己家族的血脈,若是其他的帝王,欺君謀反之最,滅九族斬草除根都是很正常的,所以鰲拜既是幸運的,又是不幸的。鰲拜的家人在其死後,羞於使用原姓瓜爾佳氏,後來紛紛改姓,大部分改姓成金。也沒有再在原來的地方居住,而是分散到了今天的遼寧、黑龍江、湖南等地,也沒有再向別人提起過自己的先祖。就這樣平平淡淡生活了幾百年,據說到現在鰲拜的後人已經有近600餘人。這也算是仁慈的康熙皇帝給這一家人最大的恩賜吧,


大老二爺


1669年5月,盛夏時節,鰲拜被召入宮中覲見,期間被少年康熙設計擒獲。鰲拜倒臺,其龐大家業一併被充公,但是令人驚訝的是,康熙並沒有對鰲拜的家人下手,圈禁不久之後統統釋放,有的賦閒在家,有的分封爵位,效命疆場。鰲拜家庭的遭遇,算是封建王朝史上比較完美的結局。

鰲拜外康熙初年的四大顧命大臣之一。順治死前,吸取了順治初年皇族攝政的經驗,選取了八旗當中才能著重、老成持重的心腹大臣索尼、遏必隆、鰲拜、蘇克沙哈為四大輔政大臣。其中,鰲拜、索尼為多爾袞時期力保順治的忠臣,蘇克沙哈鐵面無私,遏必隆為萬花筒。

順治原想著四大輔命大臣可以互相牽制,前期的確有這樣的效果。索尼自成一派,身為首輔,位高權重;蘇克沙哈自成一派,鐵面無私,剛正不阿;遏必隆處事油滑,偏向於和鰲拜結黨。

蘇克沙哈稟性正直,第一個被鰲拜勢力逼死。索尼在臨死之前促成了自己孫女與康熙的婚姻,並且將自己的兒子索額圖提拔到高位,最重要的是,索尼力挺康熙親政,公開與鰲拜叫板,立下了不世之功。

索尼死後,鰲拜稱霸中樞,遏必隆馬首是瞻。康熙雖然親政,但是根本沒有辦法限制政治勢力盤根錯節的鰲拜。鰲拜日漸驕橫跋扈,康熙產生了除掉他的念頭。

在此之前,小康熙先是做了萬全之準備。他先將鰲拜在京城的勢力以各種手段暫且派遣出京城,然後講鰲拜召進宮中覲見。

“康熙帝在南書房召鰲拜進講,鰲拜入,內侍以椅之折足者令其坐,而以一 內侍持其後。命賜茗,先以碗煮於水,令極熱,持之炙手,砰然墜地,持椅之內侍乘其勢而推之,乃僕於地。康熙帝呼曰:鰲拜大不敬。健童悉起擒之,交部論 如律。”

鰲拜被一群康熙早已準備好的健壯孩童摁倒在地抓獲。少年康熙宣佈了鰲拜三十款大罪,要將其革職、抄家、處斬。此時的鰲拜勢力已經被康熙瓦解,自以為窮途末路,只能痛哭流涕求見康熙。康熙應允,鰲拜脫去上身衣服,漏出渾身傷疤,其中有當年為了救皇太極、順治所留下的傷疤,象徵著不朽的軍功。

康熙念及功勳,將罪名改為削職、抄家、終身圈禁。其長子納穆福免死出獄。多年後鰲拜的孫子達福被賜為男爵,而且提升為正藍旗副都統,效命沙場,陣亡在前線。總而言之,鰲拜倒臺之後,受到其牽連的家族成員很多,但是並沒有受死刑,而且在鰲拜死後全部釋放,生活照常,雖然沒有以前那麼富足,但是仍舊是可以團圓。

康熙為何放過鰲拜家人?

在筆者看來,康熙放過鰲拜的原因無非以下幾點:

第一,少年康熙確實有帝王胸懷。當時康熙繼位不久,鰲拜作為自己完全行使大權的最後一道屏障,掃清了鰲拜勢力,自己便成為了真正的帝王。此時的康熙不誅連鰲拜家族,正好宣揚其以仁治天下,寬厚豁達的胸襟,可以挽留很多鰲拜餘黨之心,穩定自己的政治根基,維護了八旗子弟焦灼的內心。

第二,敲山震虎的帝王之術。少年康熙初登大寶,在複雜的政治洪流之中屬於初來乍到的新手。舊勢力的消亡意味著新勢力的誕生。取代鰲拜的是國丈索額圖勢力,康熙此舉也是為了震懾其他政治勢力,不要觸及皇帝底線,否則下場與鰲拜無異。

第三,恩威並施的帝王權御。何為威?第一權臣鰲拜瞬間倒臺。何為恩?赦免起家族成員,並且重用其後人。這正是康熙的帝王權御之術。有恩無威,新皇帝註定難以約束眾臣;有威無恩,朝臣們必定人心惶惶,有誰敢與皇帝坦誠相見?所以,康熙此舉可謂之深諳帝王之道的表現。


結束語:康熙能成為清朝最卓越的皇帝,從其少年時期的所作所為便可以看出,胸有城府,目光深遠,註定成就一番事業。














秦風漢韻論古今


我們先來看看康熙是怎麼處置鰲拜的,康熙為了除掉鰲拜,就組織了一些貴族子弟練習布庫,也就是摔跤,其中為首的是索尼的兒子索額圖,在《康熙王朝》裡面是魏東亭,在《鹿鼎記》裡面就是韋小寶了。

鰲拜一看到康熙這樣做,反而更加放心了,他覺得康熙喜歡玩,這樣更有利於他專權。康熙八年的五月,康熙召鰲拜入宮,而鰲拜之前也經常入宮,也不以為意,沒想到一進入殿中,這些少年們一擁而入,直接將鰲拜擒下。

鰲拜心中那個悔呀,就恨自己這麼不謹慎,竟然被年僅的十五歲的康熙給算計了,但是事已如此,還能怎麼樣,只能任人宰割了唄。

康熙讓議政王大臣們審訊鰲拜,大臣們當然知道康熙帝的意思,平時也很恨鰲拜的飛揚跋扈,大夥一合計,總結出了鰲拜的三十條大罪,那是條條是死罪呀,結論就是鰲拜罪大惡極,應該斬立決!

鰲拜當然知道會是這個結果,他就請求見康熙一面,康熙也答應了,想看看鰲拜怎麼說,鰲拜見到康熙之後,就將身上的傷疤給康熙看,說哪個傷疤是在哪一戰留下的,哪個傷疤是為康熙爺爺皇太極擋刀的,很像三國周泰為眾將展示那樣。

康熙看了之後,心中也頗受感動,鰲拜確實是有功於大清王朝呀,鰲拜是有罪,罪在專權,罪在藐視皇帝,但是他畢竟沒有造反呀,另外也為了展示自己的仁慈之心,對其寬大處理,免其死罪,而是將其前圈禁,而鰲拜的同夥們,比如班布爾善,那個同樣是愛新覺羅子弟的,就將其處死,另外還有兵部尚書、吏部尚書、工部尚書,都殺死了。

不過,鰲拜在自己的圈禁地,沒幾個月就死了,至於是如何死的,那就不得而知了,同時被圈禁的,還有他的兒子納穆福,不過,在鰲拜死後,也將納穆福給釋放了。

康熙五十二年,康熙想起鰲拜的功勞,就追賜鰲拜一等男爵,讓他的侄孫蘇赫襲爵,蘇赫死後,讓鰲拜的孫子達福襲爵。雍正繼位之後,鰲拜重新入葬,恢復其一等公爵,可世襲。乾隆四十五年,停世襲一等公,再恢復一等男爵。

鰲拜的弟弟卓布泰,在皇太極的時候被封為佐領,康熙八年的時候,因為是鰲拜的弟弟,被削職,在康熙十六年的時候,又恢復了。

鰲拜的孫子達福,官至散軼大臣、前鋒統領(正二品)、正藍旗副都統。


歷史簡單說


皇帝對臣下的處置往往存在著巨大的政治博弈,並非說一死處之就了事,那還得看具體的情況再作論斷。尤其是那些背景深厚,勢力龐大,情況複雜的重臣。康熙皇帝初年的鰲拜就屬於此類。

對於鰲拜的簡介就不必說了,康熙在擒拿鰲拜成功之後,開始是打算將鰲拜斬首,但是最後改判為囚禁,不過沒過多久,鰲拜就死了。鰲拜死後,除了他的兒子納穆福因為飛揚跋扈受到懲戒,其他子孫女眷均受到康熙善待。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康熙晚年,如康熙四十二年,親自為鰲拜的家人即納穆福洗脫罪名,康熙五十二年,恢復鰲拜的名譽。

雍正即位之後,更是恢復鰲拜爵位,由其子達福襲承,並將其任以正藍旗滿洲副都統。到了乾隆朝時期,再一次重新平定了鰲拜的功過是非,最終中和了康熙和雍正兩位皇帝對於鰲拜的評價及封賞,重新釐定鰲拜家族的一等男爵位。

這就是鰲拜本人和鰲拜後人最終的結局。不得不令人倍感唏噓,若說鰲拜是功臣重臣,為何要捉拿囚禁他,若說鰲拜是奸臣逆臣,為何要善待他的妻兒子女,恢復他的名譽和爵位。這其中究竟存在哪些博弈?

我們撥開這些謎團進行梳理分析。

一、康熙要擒拿鰲拜的主要原因

1.鰲拜結黨亂政。鰲拜作為三朝老臣,戰功赫赫,是順治帝委任的康熙輔政大臣之一。在康熙和孝莊太后最為倚重的索尼病故後,鰲拜更是有恃無恐,明目張膽的幹掉了另外一名輔政大臣蘇克哈薩,四大輔政大臣的遏必隆因為無足輕重,根本無法遏制鰲拜的勢力,故四輔政大臣僅剩鰲拜“一枝獨秀”,鰲拜則不斷擴大自己的勢力,目無君上。直到康熙14歲親政的時候,鰲拜也不願意歸還政權,這直接導致康熙皇帝的不滿。

2.康熙志向遠大。康熙是一位有為的皇帝,他一心想親政之後大幹一場,但是鰲拜不歸還政權,他就如同一個傀儡,這對於志向遠大的康熙皇帝而言無異於是一種折磨。從鰲拜手中拿回權力,是康熙皇帝與他發生衝突的重要原因。從根子上講,鰲拜與康熙的矛盾實際上是輔權與皇權之爭,如果鰲拜不放權,那麼除非康熙當個小癟三,這對矛盾就不可調和。

故,康熙要通過制服鰲拜,拿回屬於皇帝的權力和尊嚴,這就是康熙擒拿鰲拜的主要原因。

二、康熙為何對鰲拜及其家人輕處理

1.鰲拜的本心還是“忠”。這要上溯到康熙皇帝的父親福臨即位的那個年代。誰到知道皇太極突發疾病身亡之後,沒有確定最終的繼承人,導致了滿清有史以來第一次皇位之爭,那次爭奪有皇太極的兄弟赫赫有名的多爾袞,還有皇太極的嫡長子豪格,兩大勢力為爭奪帝位蠢蠢欲動,而鰲拜則堅定的站立在“保皇”一派,支持立皇太極的兒子為帝。公元1643年8月14日,鰲拜於當天清晨與兩黃旗大臣盟誓於大清門,堅決擁立先帝(皇太極)之子,並命兩旗精銳護軍全副武裝環衛崇政殿,作好了不惜兵戎相見的準備。當會議之中爭論不休時,鰲拜與效忠於皇太極的一批將領紛紛離座,按劍而前,齊聲說道:

"我們這些臣子,吃的是先帝的飯,穿的是先帝的衣,先帝對我們的養育之恩有如天高海深。如果不立先帝之子,我們寧可從死先帝於地下!"(譯語)

實際上是以武力威脅多爾袞不得覬覦帝位。在這種形勢下,多爾袞不得不作出讓步,提出擁立皇太極第九子、6歲的福臨繼位。這一折衷方案最終為雙方所接受。福臨即位,改明年為順治元年。福臨是康熙皇帝的父親,對於鰲拜的舉動,康熙皇帝自然心有感觸。

況且鰲拜雖然專權,但是卻並沒有發現其有謀反或者篡逆的證據。在電視劇《康熙王朝》中,鰲拜召集親信與自家密室,手上各書一策以應對康熙,鰲拜一個“隱”字就說明了鰲拜心性未喪。這可能也是康熙最終放過鰲拜的原因之一。

2.鰲拜戰功赫赫,為滿清立下了汗馬功勞。鰲拜的功績就不一一列舉了,皮島之戰,松錦之戰,西充之戰,都是鰲拜作為將帥表演的舞臺,這些功勞都是不能抹去的,康熙皇帝自然知道,如果抹去這些功勞,不合適也不可能。

3.一抓一放,爭取滿洲貴族勢力支持。鰲拜是滿洲蘇完部族長索爾果之孫,後金開國五大臣之一費英東之侄,滿洲鑲黃旗人,清朝三代元勳,康熙早年輔政大臣之一。鰲拜在滿清的地位和影響力可見一斑,康熙皇帝擒拿鰲拜,是要拿回屬於自己的權力,並非要得罪整個滿清貴族階級,這一點他分得很清楚。既然並沒有鰲拜謀反的證據,又要拿回自己的權力,還要不得罪鰲拜深厚的家族勢力,那麼唯有“一抓一放”,讓鰲拜本人承擔三十條大罪,而放過他的家族人員,就能達到既敲打又拉攏的目的,讓鰲拜的後人和背後勢力支持康熙。這大概就是帝王之術之一吧。

當然,也還有碰見像康熙皇帝這樣的明君才有這樣的下場,要是碰見昏君暴君,後果往往只有兩種,要麼鰲拜廢了康熙,要麼康熙廢了鰲拜及全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