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天道》:當心,仙人指路,可能是一條不歸路

《天道》:當心,仙人指路,可能是一條不歸路

前言

《天道》電視劇,是由豆豆的《遙遠的救世主》一書改編拍攝的一部電視劇,電視的主線分兩條,明線是貧困縣的貧困村的扶貧計劃,暗線就是圍繞“高人”的利用與被利用關係進行展開的。

所謂的高人,只不過是看問題的角度不同,看到的結果就不同而已。

所謂的高人,也並不是多麼了不起,而是顛倒的思維方式已經成為那個層面人的思維常態而已。

與高人對應的就是普通人,他們看不到自己,看不到自己的心,看不到自己已經坐擁的資源,看不到自己身邊的環境擁有的資源優勢,看不懂高人的玩法,看不懂已經被設計的某些事物未來的發展方向,也即,看不懂因、看不懂果,卻硬要去追求因果。去尋求高人的點化。

當然,看不懂所謂的高人的玩法,也就是他們之所以陷為普通人的原因,看不懂高人的玩法,雖在高人的局中,卻也會因為自己能力以及思維方式的侷限與衝突,讓自己在自己的影響之下,被這種玩法淘汰出局,以《天道》的原話叫做:“扒井沿看一眼再掉下去,飽了眼福,苦了貪心,再往地獄裡陷一截子”。

所以,反觀整個事態的發展,整體來講“天道”就是“己道”,沒有自身能力、自身思維能力的支撐,所謂的與高人為舞,就是在玩火,最後就是“飽了眼福、苦了貪心,再往地獄裡陷一截子”。

高人好借,但結局不堪。所有的鋪墊,都是在為結局服務,興許本文的結尾部分,才是你需要的,期待你的駐足。

緣起篇

丁元英一出場,“說鬼話,辦鬼事,好像還很有道理”。“說鬼話,辦鬼事”,對於一個常人來說,他就是另類,或者就是“不一樣”的人的基本元素。“好像還很有道理”,讓常人看來,就成為了高人。畢竟,對於常人來講,不同於自己的人,都是高人。術業有專攻,對自己熟悉的領域,人人都會認為那些技能,是小兒科,但是對於那些自己不熟悉的領域,如果再加上一些獨到的見解,普通人就開始用仰視的神態去沐浴這種“高人”的洗禮了。

“說鬼話,辦鬼事,好像還很有道理”,是從一個職場藍領肖亞文的口中說出來的,一個具有商務經驗和社會積累的人都這樣說,更何況是從貧困縣裡的貧困村出來的農民呢?

“說鬼話,辦鬼事”的丁元英對文化屬性的關注與研究,他認為,所有人的命運,都是他們持有的文化屬性在時間沉積後的必然產物,貧困縣的貧困村,他們的貧困,就是某種文化屬性的必然產物,那如果經過一個高人的指點,變得富有,那又該是怎樣的一種文化屬性呢?

預謀篇

第一幕:葉曉明敏銳的第一洞察力:

《天道》:當心,仙人指路,可能是一條不歸路

於是就有了,葉曉曉明在與芮小丹第一次登丁元英家門檻的時候,就以巧借唱片為由,建立進一步的鏈接機會:

“我叫葉曉明,雅風發燒音響行離這兒不算太遠,有時間請到我店裡來玩兒。另外,丁先生的那張穆特小提琴能不能借我聽幾天,很快就送回來”。

芮小丹心說:這老闆真精明,這就套上近乎了!

第二幕:馮世傑在葉曉明音響店裡的成心之舉:

馮世傑故意引發的爭論,引出了丁元英對於《流浪者之歌》這曲子的經典評論。

《天道》:當心,仙人指路,可能是一條不歸路

穆特、海飛茲、弗雷德里曼,都演奏過《流浪者之歌》。即使你聽過這三個版本的《流浪者之歌》,或者你現在已經放下了文字的閱讀,已經開始品聽這三個版本的《流浪者之歌》了。在完成品聽之後,我在想,你還想知道這三個版本的《流浪者之歌》還有什麼區別?

丁元英:“同一首《流浪者之歌》的曲子,以穩穆特與弗雷德里曼的小提琴相比較,穆特詮釋的是悲涼、悲傷、悲慼,弗雷德里曼詮釋的是悲憤、悲壯、悲愴,不一樣,穆特多了點宮廷貴婦的哀怨,少了點吉普賽人流浪不屈的精神”。

丁元英:“海飛茲是偉大的小提琴大師,但是單就《流浪者之歌》這首曲子,他的詮釋也不一定是最高境界。也許他太在乎技藝的精湛了,反而染了一絲匠氣,淡了一絲虔誠。以他們3人各自的《流浪者之歌》相比較,我覺得穆特是心到手沒到,海飛茲是手到心沒到,只有弗雷德里曼是手到心到”。

馮世傑:“你剛才說穆特是少了點東西,怎麼又說她是心到手沒到呢”?

丁元英:“心是願景,神是境界,是文化、閱歷和天賦的融匯。咱們都相信穆特想演奏好,但她的性別底色是上帝給她塗上的,只要她不能超越上帝,她就抹不去性別底色的脂粉氣。穆特的手,是一雙女人的手”。

《天道》:當心,仙人指路,可能是一條不歸路

第三幕:葉曉明與馮世傑合謀,以邀請芮小丹到王廟村看已經制作好的音響為由,吃蘋果,考察王廟村,借高人之手,為王廟村做點事情。

第四幕:他為什麼知道韓楚風打賭會輸?他為什麼知道另的股市就像一臺取款機?他為什麼知道哪一支股票會盈利?他為什麼知道又臭又硬的王明陽會開口認罪?

當芮小丹知道了這些都是因為丁元英所關注和研究的“文化屬性”這個詞所產生的必然結果之後,她決定讓丁元英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因為從理論上來看,王廟村成為貧困縣的貧困村,是因為他們的文化屬性所決定的,那如果通過一個“神話”改變了王廟村的現狀,那又該是什麼樣的文化屬性?

《天道》:當心,仙人指路,可能是一條不歸路

讓“文化屬性”在貧困縣的貧困村,成就一個新的神話,就是芮小丹向丁元英這個高人要的禮物!

《天道》:當心,仙人指路,可能是一條不歸路

運作篇:

《天道》:當心,仙人指路,可能是一條不歸路

有什麼條件?

芮小丹對馮世傑說:“如果你對王廟村那件事還有興趣,下午有時間可以去找丁元英談談”。

“談談”,無疑是一個信號,意味著可能存在的機會,間意味著僅僅通過一個人就可以獲取與這個人的能力和社會階層所連帶的許多東西。

想搞,搞什麼?

這是一個放之於世界而皆準的問題,每個人都想做事情,再通過這個事情去賺想賺的錢,也正因為如此,很多人拼命去尋找,生紅眼病,看著人家吃豆腐牙齒快,等到把這塊豆腐據為己有,想食其美味的時候,卻燙了嘴。

《天道》:當心,仙人指路,可能是一條不歸路

從自己的愛好出發,這才是“搞什麼”這個問題的最佳答案!俗話說,隔行如山,你只看到了“別人吃豆腐牙快”這個現象,卻不知道別人在背後下了多少基本功,誠然,在商業領域,這個基本功有各種各樣的底層邏輯和商業邏輯。

摸索的成本很高,試錯的成本更高,唯有回到原點,從自己熟悉、愛好的基本條件出發,去借助一些資源,加以效應放大,才是賺錢的最佳捷徑。

俗話說:“安全,才是離家最近的路”。這句話很有深意,車速越快,越容易拋錨在路上,甚至存在更大的安全隱患。如果一旦拋錨,你會投入各種各樣更高的成本在這個“拋錨”裡面。在安全保障之下的行駛,才是離目標最近的路。所以,成功的人,一生只做一件事,再通過這件事的結果,去換取任何他想要的。

有一本《注意力商人》的書,折射了我們的價值取決於我們對於某件事投入的注意力的量比。我父親從醫51年,從他的手裡面出來的中草藥,根本就不值錢,但是,是他投入了超過10000個小時對病因、病理、藥理的研究,才保障藥到病除的。辯症+草藥,是一個非線性的價格趨勢。

10000小時定律,真不容小覷。

將可用資源放大

丁元英:“這個村子有沒有在哪技術特長的人”?

《天道》:當心,仙人指路,可能是一條不歸路

馮世傑:“吳志明和李鐵軍幾個人會點木匠活兒,周國正以前在縣裡的翻砂廠幹過,再有就是村東頭的劉大爺,以前在古城機械修造廠幹車工”。

日用而不知。做事,就是資源的整合,也許,在你的身邊,早就已經存在著這些可以整合放大的資源,一是要有發現的眼光,二是要有可以將他們整合在一起的資金。當然,說起來,在某種程度上來講,資金起關鍵作用,但是,如果有了眼光,資金問題是可以忽略不計的,比如劇中的馮世傑,就是借用了丁元英的眼光,發現了資源,拉來了資金。

市場環境中的因素收集

葉曉明:“這是我經常上網的一些音響論壇的網址,那裡有不少信息,你可以上去看看”。

《天道》:當心,仙人指路,可能是一條不歸路

這是一個流量池與信息池的問題。要做項目,你得先清楚知道這個項目的流量在哪裡,流量池在哪裡?這裡的網上論壇,就是你的流量池,更深一層的解析,是流量池裡面的信息,我們必須在這樣一個問題上達成共識,也就是,你想運作的項目,解決的就是信息池裡面的那些不對稱的信息。

什麼是不對稱的信息?簡單的耙向建議就是:注意那些抱怨類的信息。為什麼人們會產生抱怨?就是有需求而沒有供給的供求交集點,第一,有需求,正是你的項目所希望看到的市場,第二,沒有供給,才是你的項目由“可能”成為“能”的必要條件。歷史以來的每一個政治和經濟,以及經濟環境的變革,都是為了解決人們的抱怨。這就是我們在運作項目之前必須要達成的共識,有了這個共識,你的目光才會耙向性的去關注那些抱怨性的信息,這是你的項目的禪機的所在。

市場的因素,只有兩點,流量的聚焦地和抱怨信息的聚焦地。當然,這兩點背後的底層邏輯,需要多在站穩起步的腳跟之後,再好好去開拓。

向競爭對象要一切

歐陽雪念道:“樂聖公司只有矛,沒有盾。樂聖公司的旗幟上永遠只有六個字,進攻、進攻、進攻”。

《天道》:當心,仙人指路,可能是一條不歸路

丁元英:“樂聖是因為矛的銳利而無需用盾,我這兒是既無矛可攻也無矛可守,就只能借用樂聖的矛了”。

丁元英:“核心在一個小聰明上,小聰明的文章做好了,就能誘導樂聖公司的大聰明,目的是從樂聖公司的碗裡面化一點緣,來成就一個王廟村和幾個發燒友。

(最後,樂聖公司的總裁林雨峰先生果真受到了這個小聰明的誘導,成就是格律詩音箱,然後被化了緣。這些在後續的劇情裡面都有講到,當然,如果你的時間寶貴,不想花太多時間去篩選電視劇中的肥皂成分,你也可以進我的衛星群,我會和道友們一起分享、解讀)

佈局篇

藉資源

成大事、賺大錢者,皆做局,也叫謀局,當然,“做”的關鍵在於“布”。“局”是一個聽起來就感覺到虛幻的詞彙,那我們換一個這樣的詞來看一下。其實,“局”就是“資源整合”,整合的重心,在於收集,但是我們必須明折一個道理,如果僅僅只是收集了資源,還不足以成事。更為重要的是,對資源的組合利用。

有眼光的人,資源可以不為自己所有,但可以為你所用,甚至可以肆意的運用。

當我們有了好點子,就要和時間賽跑。要和時間賽跑,我們就得有資本,資本其實就是資源,我們有兩種選擇,一是等有了資源才做事,二是借外部的資源去做事。

“我要是和他一樣有錢,我也能做出他那樣的事”!很多人都說過類似的話,也是在爭取這樣去做的。以為自己有了資源就一定能做好某些事。

但是,真正已經做到了某個程度的某個人,是需要“有錢”了,才做到的嗎?如果你這樣想與做的,那你就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了,更不要說你早就已經輸給時間了。

競爭是殘酷的,當你心中有什麼好點子的時候,你不要以為你就一定是世界上第一個提出這個好點子的人。別傻了,你那是在意淫。世間百態千千萬,說不定你所謂的提出的好點子,最好的情況就是別人也剛好提出來了,你可能想象不到的是,你所認為的好點子其實早就已經被有先知的人淘汰了。

說正好也被別人提出,是講整個世界的信息是同源的,也就是在磁場感應下的信息同步這一說法,這就是某一個時代他就會出現某一個時代的標誌性信息,標誌性產業,不是講,在某個100年內,人們的智商和見解不會存在太大的變化這一說法嗎?這個信息被同一時期的局部人提出,然後被更多的人認可,再被更多的人加以利用。

說已經被有先知的人所淘汰,也就是說,在這個世界上,你不一定是最聰明的人,比你有經歷、有學識的人多呢去了。或許你所發現的東西在你看來是一個空白的市場,但是,在他們看來可能就是一個沒有持續生命力的小機會罷了,所以,在他們的權衡之下,淘汰了你認為的“空白市場”。

總結兩點:你所認為的好點子,剛好,別人也提出來了的,而且已經開始在實施了;你所認為的好點子,早就已經經過先知者的測驗,沒有持續利潤的空間而將其淘汰了。

當然,我並沒有忽略你所認為的好點子,就一定不是你的所處環境下的好點子。也就是講,你所看到的好點子,是在你的視力範圍之內、你的能力所及的地方、你的思考的邊界內的具有生命力的好點子。

我的“好點子”就是在你的身邊,有需求沒供給的抱怨類信息的集合體,所以,要運作這樣的項目,得和時間賽跑。

無論如何,在你的能量場之內,你所看到的商機,你一定要和時間賽跑,也就是,不要輸在時間的起跑線上。你需要回到前面的兩段去尋找這個問題的起因,“等有了錢”,也就是等你有了資源,才去考慮做你認為的好市場,這樣的做法無疑是可取的,但是,你有沒有想過還有更好的方法就是“去借”。

你想要的資源,早就已經呈現在市場中了,你需要做的就是轉變思維,讓這些原本已經存在的資源為你所用即可。

借外部的資源 做自己想做的事

丁元英:“我想,在北京擺攤兒,用柏林、倫墩、巴黎三個城市當托兒,讓斯雷克公司當打手,讓法院、媒體起鬨,讓伯爵電子公司落井下石”。

看一看,哪一項資源,是丁元英已經到手的資源,這些可都是丁元英外部的資源,在一個理念的佈局之下,這些資源都在按部就班地陸續登場,做著這些資源自己本以為是對事情。

丁元英:“我向公司談兩個硬指標,一是明年3月註冊公司、申請音箱專利,二是明年6月要發到歐洲十套頂級工藝的機櫃、音箱腳架”。

丁元英:“農戶這邊有三個硬指標,明年3月必須註冊個體工商戶,明年4月必須完成發往歐洲的產品,明年6月必須得有批量的產品進入北京市場”。

《天道》:當心,仙人指路,可能是一條不歸路

借人

人,是資源的載體,是資源被利用的直接體現。所以,我們給夠藉助的所有資源,都是以人的因素進行傳導的。

馮世傑有想在王廟村做點事的念頭,那就讓他在王廟村組建生產體系;王廟村的村民有剩餘勞動力、有幹勁,那就讓他們在不是人呆的地方,幹出不是人能比的高質量的產品;歐陽雪有出資人的能力和人文背景、還有與村民的平等身份,所以有了她的實際投資;芮小丹有德國護照和外語能力,就讓她趁探親假去歐洲辦音箱測評的事情;鄭建時在僑裔領域有關係、有影響力、還有建立影響力的需要,那就讓他去做歐洲代理。

智玄大師智慧,就以尋經問道之明,討一個不可能是神話的神話的心安;樂聖公司總裁林雨峰自負,高調的旗幟下“只有矛,不用盾”,那就借用樂聖公司銳利的矛,所向披靡、開疆拓土;伯爵公司怕引火上身,就藉助他們可能會伸出的橄欖枝,毀掉葉、馮劉認為的連訴訟費都承擔不起的偏誤判斷;蔣律師有業務素養,就給他一個高大上的前障,讓格律詩逃脫不正當競爭的虎口;肖亞文有法律基礎,就讓她去應訴官司,將格律詩設計的可能變成真正的可能。

總結下來,就是借市場規律、經濟規律、人性規律、資本規律。讓規律去辦規律的事,自己在古城喝著功夫茶、聽著音樂、坐享其成。

學會利用規律的人,就是神。

當然,利用的前提是,你得知道什麼是規律,這些規律的直接體現是什麼?

轉折篇

一次事故+一場官司,讓“設計人可能”變為“真可能”。

預謀已久的事故

1998年5月16日,北京國際音響展示會開幕第二天,格律詩音箱以降幅55.26%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張出海報,500對音箱被瘋搶一空。

“格律詩事件的實質是兩對箱子的價值志了一對箱子的價錢,這個行為向市場輸出了這樣一個錯誤的信息:樂聖旗艦是以一對箱子的價值志了兩對箱子的價錢”。

“不正當競爭”的聲討

蔣律師:“根據我們收集的證據可以認定,格律詩公司違反了不正當競爭法的規定,以排擠對手為目的的低於市場成本價銷售商品”。

《天道》:當心,仙人指路,可能是一條不歸路

林雨峰:“格律詩事件,無論對方是出於會把動機,客觀上都已經把雙方逼到了你死我活的境地,必須要以訴訟的方式吃掉對方或讓對方資不抵債,置敵於死地”。

林雨峰的出發點就是市場規律。競爭,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所以,在自己的財力和物力都還充沛的情況下,一定要將對方幹趴下。

引出伯爵電子的橄欖枝

《天道》:當心,仙人指路,可能是一條不歸路

以650萬的收購價作橄欖枝,只為向格律詩音箱公司問個好、作個揖,商業大佬的商業套路,玩的可真高呀。

也正因為伯爵電子的這一揖,把樂聖公司給作進去了,也把葉、馮、劉三人的受騙心理給作出來了。

伯爵電子為什麼要作這一揖,這就是市場規律、商業規律。“我保證不會傷害別人,但是不敢保證別人不會傷害我,所以在情面上先讓別人過去,到了寬敞的地方,大家都好說話。

一場耐人尋味的官司

葉、馮、劉三人,作為局中的人,看不透他的真實用意,他們缺乏的不是幹事的能力,而是缺乏眼光,缺乏逆向思考的高度與清晰度,他們只在兩個維度上看待訴訟這件事情。在他們看來,勝訴是沒有希望的,所以他們退了股,徹底與這個局沒有了任何關係。他們是A。

《天道》:當心,仙人指路,可能是一條不歸路

歐陽雪,他也看不懂這個局,但是,因為她能夠安住於自己,認為“請大哥幫忙,就得聽大哥的安排”,所以,她無賴地接受了葉、馮、劉三人的退股,在痛哭一場之後,經過丁元英的一席話,又看到了希望,一是她沒有被這個局拋棄,二是這個局沒有把她淘汰出局。以不變應萬變,她應該這樣做。她是B。

肖亞文,一個完全的局外人,但因為她有眼光、有見解,意識到不可能與可能的真正原因,她也有這樣的能力,將這種不可能變成可能,所以,以她自身的能力,她抓住了這次機會,是最大的贏家,在3天的時間裡,就賺到了300萬。有能力及遠見,在短短的時間內就實現的階層的躍升,湊在了自己早已儲備好的桌子上。她是C。

《天道》:當心,仙人指路,可能是一條不歸路

樂聖旗艦的總裁林雨峰先生,他自負、有商界人士的商業頭腦,有利用這樣的頭腦去判斷商業時局的敏銳洞察力。也正因為他在音響行業這碟菜中,從自身利益的角度出發,他是聰明人,也正在做著聰明的事情,但是,在商業世界中,又誰不認為自己是聰明人呢?所以,人人都聰明,要在聰明人的角逐中勝出,那就得看誰更聰明瞭。或者說,在商業環境中,人人都有被利用的可能,那取勝的關鍵就在於誰被利用得少一些,誰在被利用的過程中付出的代價少。每個人都在以自己的手段爭奪自己的利益。他(或者他們)就是D。

《天道》:當心,仙人指路,可能是一條不歸路

伯爵電子公司的蘇逸文,他也具有商業人士的商業頭腦,他以及他的策略,可能比林雨峰更明智一些,因為林雨峰把自己捲入到漩渦的中心,而蘇逸文是將自己置身於事外,因為距離的存在,他對事態的看待與把控更接近官司的本質,所以,一枝橄欖葉,就救人者自救,表達一種態度的同時實現了自保,無論格律詩的生死都不會引火上身。他落井下石,在商界中,這可是一種重要的商業角色,他是E。

蔣律師,一個努力去做事讓客戶喜歡他的職業的傢伙,鼓吹、鼓吹,就是他的工作。但是,吹牛不打草稿,可不是他們的取勝法寶,所以,無論如何,他們就必須做到對證據的精準掌握以及對證詞的靈活運用。不能說他們的推斷是錯誤的,但他們的過錯在於只是停留在現有的證據鏈上的條件式推論,如果證據是別人想讓他們知道的證據,推導出的結論就不是他們自己喜歡的結論了,既然是為了討好,那他們的結論就是一邊倒的,不向自己這邊倒,就得向對手那邊倒,用證據去推導證據,他們是F。

《天道》:當心,仙人指路,可能是一條不歸路

樂聖公司的趙青。將自己的精力住在了清楚顯現在眼前的東西。正天集團的總裁韓楚風、寶馬、有政治背景的德國賭場女人詹妮,以事物外在的強大去推導內部的強大,所以,他們都認為這些背景下的格律詩音箱就是不正當競爭,讓他們有了絕對可以勝訴的基準點,用外在去認可本質,他是G。

ABCDEFG,他們在扮演自己的角色的時候,都是聰明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爭取自身利益,說自己該說的話,做自己該做的事,當然,他們都認為這些是正確的,或者,沒有人告訴他們這是發生在他們身上的規律性動作,也就是《影響力》一書所說的按一下就播放的影響力按鈕,當掌握某種規律的人,對他們稍加壓力,他們就會按條件反射的方式,進行順序播放。

每個人都做著以自己的切身利益為出發點的正確的事情,同時也隨著別人按他們的切身利益設計好的行動步驟,去為別人的利益服務,我不知道這裡可不可以用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來形容他們,但是,他無確實在做著沒經過自己意志去轉移的事情。

不同角色的人,針對同一件事情,揣著不同的初心,做著不同性質的事情,這就是一個複雜的社會對同一事件的不同的反應,值得我們去認真體味、思考。也可以從這樣的事件當中去提升你的思維,看故事,需要我們有帶入感,將自己帶入到不同的角色當中去,瞭解他們的心性、利益點、行為準則,想一想,這場官司就是一所在學,甚至可以學到在大學課程裡學不到的實質性的東西。

結局篇

公司元老

作為格律詩公司的元老級人物,葉、馮、劉三人,在對官司作出不明朗的判斷之後,退股走人,箇中經節就是馮世傑以保證王廟村的生產體系的覺悟,將村民的藉資部分從訴訟中撤離出來,不受訴訟的影響;劉冰離不開寶馬的風光以及辦公室主任的頭銜,繼續在格律詩公司就職,當兇看到伯爵的橄欖枝是650萬的時候,內心就開始扭曲折磨了,最終以跳樓結束了自己的掙扎。

歐陽雪,以可變,應付了萬變之局,財富增長了,看清了時局,保住了公司。對於她的成功,首先,他是建立在絕對信任丁元英的心態之下,得到了這樣回報,相由心生,沒有猜疑的心,那是可以戰勝一切的能量,他的絕對信任,還體現在識破劉冰的殘局上,對丁元英的不二心,讓他對劉冰的“證據”看都不看,直接秒殺。最終,她不僅開著飯店,衣食無憂,還賺到了股票,賺到了格律詩公司的各各利益,我認為,歐陽雪才是大智若愚。安住自己的心,也就安住了所有。

《天道》:當心,仙人指路,可能是一條不歸路

有遠見的藍領

因為對官司有不同的判斷,在格律詩公司最需要頭腦的時候,以控股51%的方式接手了格律詩公司,將格律詩公司與農戶的關係陳述清楚,贏得了官司,同時也贏得了格律詩的大好前途。也實現了她的“與丁總建立聯繫”的初宗,同時也“湊在了上流社會的桌子上”,是眼光,讓他即使投入的最少,卻得到的最多。

王廟村

周正國媳婦:“你說咱這窮村,自己還不知道前途在哪兒呢,咋叫人家城裡人到這兒來找前途”?

眾人:“就是,咱王廟村有啥”?

身在局中不知局,一杆子村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有什麼,卻在丁元英的設計當中,一夜之間,成為音響界不可或缺的重要生產基地。

通過個體工商戶與公司的結合,接受市場經濟的生存法則。市場不是講人情、不是講情面、得是產品質量與成本效應的集合。高質量、低成本的生產體系,就是王廟村的競爭力。

王廟村的得救之道,不是傍大款吃大戶、不是找一個冤大頭坑一把、沒有仰仗天下會掉餡餅,忍人之所不能忍,能人之所不能,以低起點的視野與視角,在不是人呆的地方幹不是人乾的活,以最原始的方式讓自己在競爭中總是比別人多一口氣。

兩敗俱傷你比他多一口氣,你就是贏家,這一口氣,成就了王廟村。

樂聖公司和格律詩公司

事物都正反面的,一家被打劫的公司,卻能因為與格律詩低成本、高品質的音響作優勢互補:

樂聖公司獨家有償使用格律詩品牌和音箱設計專利;格律詩公司的音響機架產品全面進入樂聖公司銷售網絡;王廟村成為“樂聖—格律詩”高檔音箱的生產基地。

從某種意義上說,格律詩公司和王廟村專業戶幾乎成了樂聖公司生產經營體系中的兩個鬆散型聯合體,如果不考慮面子因素,樂聖公司無疑是這次資源整合的最大贏家。

結論篇

《天道》這部電視劇,可以下的結論很多,那要看你針對哪一個方面去作結論的基礎。而本文的結論基礎就是:

惟高人是用

所謂的高人,只不過是看問題的角度不同,看到的結果就不同而已。

所謂的高人,也並不是多麼了不起,而是顛倒的思維方式已經成為那個層面人的思維常態而已。

有高人可以利用,能夠利用高人,對於我們絕大多數人來講,無論是事業成功和人生收穫上,都會有所增益。

《天道》:當心,仙人指路,可能是一條不歸路

持杖者易摔,持傘者易溼,當你將希望寄託出去的那一刻,可能就已經是一種錯誤了。

希望於外,荒廢於內。希望於外,坐等要靠,你利用的是別人的專業和技能,因為你的坐等要靠,而這個專業和技能,要成為你的專業和技能的機率就下降了,最終的結果就是荒廢於內。

靠柺杖走路的人,能走多遠、能堅持多久,結果不言而喻。

你行,你就玩得起

知道要被刑警隊當花瓶的芮小丹,要申請法蘭克福的法律留學資格,為的就是可以在將來做律師打飯吃。

《天道》:當心,仙人指路,可能是一條不歸路

知道公司關門、人走席散的肖亞文,將丁元英以種種理由安排到古城“出家”,為的就是在將來讓這種聯繫變得有意義。

丁元英,在不廢一槍一彈的前提下,通過一個理念的串連,調用了市場規律、經濟規律、資本規律下的人性的弱點,布了一個天大的局,折騰了兩條人命,甚至不惜用基督、佛教、道教來墊背,就是為了搏紅顏一笑。

你不行,越是在局中,越是廢得徹底

精於世道的葉曉明,從與丁元英的第一次接觸,就知道丁元英是高人,丁元英的每一次行動,他都算得死死的,可還是被拋出了局,是什麼決定了他的結局?

劉冰,當過服務生、開過出租、賣過服裝,經營過一家半死不活的唱片店。一無是處卻想過上流社會的生活,在別人的算計之中去精於自己的算計,原本再深挖一點就可以獲得金礦,就因為他太好動,他為什麼落得“大千世界,卻沒得他的立錐之地”,以跳樓結束的下場?

馮世傑,坐擁王廟村這個天然的強競爭力的生產基地,不能享受股權的利益,只能做一個普通的生產者,是什麼侷限了他身在局中卻錯過了局勢?

引用丁元英的一句話“你要是行,你就有機會,你要是不行,到那兒都一樣”。

這裡的行與不行,都是一個覺悟的問題,被利益推著跑,與覺悟性的去看待利益,是兩碼子事,利益也是趨利的,它也會選擇性的選擇它的受體,你行,它就選擇你,你不行,它就傷害你,不以你的意志為轉移。

“你行”,就是自我的因素,為什麼肖亞文投入的最少,獲得的卻是最多的,就是因為“她行”,她有眼光,有遠見,有自身的修為與能力,對同樣的事情有不一樣的認識,是見解的能力成就了她的漁翁得利。

每個人都知道這是一個浮躁的年華,人們都浮躁的過著浮躁的生活,似乎人人都在想著仰仗高人去向上流社會過度,無論是金錢也好,地位也罷,以為只要認識了高人,這些東西對他來說都是指日可待,死不知,德不配位,即使高人給予了你應有的幫助,你又能聽懂嗎?又能做出來嗎?

芮小丹說過:“只要不是我覺到、悟到的,你給不了我,給了,我也拿不住,劉冰就是個例子。只有我自己覺到、悟到的,我才有可能得到,我能做到的,才是我的”。

《天道》:當心,仙人指路,可能是一條不歸路

《注意力商人》說,我們的價值來源於我們的注意力的注入程度,10000小時理論,不是空談,要想讓自己有價值,你必須將你僅剩的注意力,不斷地投入到你認為有價值的地方。

業內最流行的一句話:把一本書讀厚,再把一本書讀薄,再把一本書讀厚。這裡的關鍵問題就是:以一本書為中心,將這本書的理論濃縮為幾個點,然後再去拓展,將這些理論開透,你就能夠把一本書讀薄,又能把一本書讀厚。

將你的10000個小時,注入到對某一本書的閱讀上,你就能夠從這本書上找到一個世界,當然就不缺你的那個立錐之地了。

你要是行,你就有機會

你要是不行,到哪裡也一樣

別去爭,別去搶,你行,早晚都是你,你不行,到手了,那也只是一個燙手的山芋,拿不住,還燙傷手。

有成就的人,他的成就在於做好自己、做到自己。

想成就的人,他想的是借鑑別人,他們承載的是一種救主的文化,在家靠親戚、出門靠朋友、成就靠高人,沒有所依所靠,連脊柱都挺不直。

縱觀歷史,我們找不到救人的神的真實案例,“天道”僅僅是天的道,它不是人的道,更不是己的道。

既然神都不可依,更別說去寄希望於色身走天涯的人了,沒有智慧的開示,草莽一介凡夫,著相、住相,能不受騙嗎?

“天道”論到極致,就是人道,就是己道,不要去尋求主會救你,會救你的主也得先救好他自己,所以,你要想得救,必先自救,別將自己完全託付給高人,對於一個常人來講,高人指的路,可能就是你的不歸路。

強勢文化,造就強者,弱勢文化,造就弱者,這是一句意義深遠的套話,說實話,我也還沒有完全掌握這句話的深層含義,但是,要想指導我們將要走的路,我們只需要對這句話的字面意思就行了。

你強,你就是個能量場,你弱,你就是個垃圾堆。我們所處的環境,就是一個能量社會,要麼攀附別人,要麼被人攀附,但是,要做到真正的成就,我認為是讓別人攀附你,才是最好的。從0到1,不僅是質的突破,還是能量的蓄積,從1到100,不僅是量的飛躍,更是能量的轉換過程與結果。

先研究上文所講到的規律,再學會佈局,修正,讓自己強,當然,我也不是救世主,不可能通過這樣一篇短短的文章,就能將強勢文化的必然因素全部告訴給你,這只是一個牽動力,所以,該關注的資訊,可一點都不能少,以自己的興趣的嚮導,將自己的興趣提煉(讀薄),再去拓展(加厚),你的10000小時,就會發揮它應有的效應。

等你一起,強大起來。

來源網絡,深入交流可私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