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6 吐火羅盆地:阿姆河上游河谷與費爾幹納盆地齊名的“中亞火藥桶”

在遠離海洋的歐亞大陸腹地,卡拉庫姆沙漠和克孜勒庫姆沙漠,藉著大陸性氣候的乾旱之利,彷彿要吞噬掉一些生機。“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荒涼景象在靠近南天山山脈、帕米爾高原和興都庫什山脈所共同包夾的吐火羅盆地時,卻被飽含生機的綠色所打敗,而造就這快三面合圍的吐火羅盆地成為中亞一塊綠洲之地的就是被譽為中亞母親河之一的阿姆河。

吐火羅盆地:阿姆河上游河谷與費爾幹納盆地齊名的“中亞火藥桶”

吐火羅盆地即阿姆河上游河谷所在的地理位置

對於吐火羅盆地(也稱阿姆河上游盆地)而言,似乎是一種命運,阿姆河與中亞另一條大河錫爾河,都發源於蔥嶺(中國古代的蔥嶺範圍比帕米爾高原大,北界包括現在的南天山),都自東南流向西北,而且都在上游流淌出了中亞最肥美的綠洲,分別是錫爾河上游的費爾幹納盆地和阿姆河上游的吐火羅盆地。只是比起費爾幹納盆地來說,吐火羅盆地的知名度貌似要低的多。這很大程度是因為阿姆河成為了一條邊境線,一條重要的地緣政治分割線。

吐火羅盆地:阿姆河上游河谷與費爾幹納盆地齊名的“中亞火藥桶”

阿姆河流域圖:上游是塔吉克斯坦與阿富汗的界河

以阿姆河為界,吐火羅盆地西北屬於烏茲別克斯坦,東北部屬於塔吉克斯坦,但最核心的阿姆河南部卻歸屬了在地緣政治上,沒有歸入傳統“中亞”概念的阿富汗。而之所以這樣,是19世紀末英、俄兩國殖民擴張在阿富汗角力的結果。當時英帝國已經完成了對南亞次大陸(即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的征服,並開始試圖翻越興都庫什山脈的阿富汗向中亞滲透。而與此同時,沙俄趁著清帝國衰弱,攜工業化之力,南下吞併了哈薩克汗國、浩罕汗國、布哈拉汗國和希瓦汗國,在東側也割佔了外西北33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與清帝國劃定了邊界線。於是繼續南下跨越興都庫什山和伊朗高原,打通從中亞到印度洋的領土通道,成為沙俄實現四大洋的帝國夢想必然方向。 

吐火羅盆地:阿姆河上游河谷與費爾幹納盆地齊名的“中亞火藥桶”

英國在阿富汗阻擊沙俄南下,最終劃定勢力範圍以阿富汗為緩衝國

就當是的大環境而言,如果沒有不列顛人在阿富汗的阻擊,俄國人的夢想還是有機會實現的,畢竟當時的阿富汗王國也虛弱的不堪一擊。不過不列顛人對南亞長期而又卓有成效的經營,使得他們有機會搶先一步控制阿富汗,並讓沙俄的領土擴張不得不止步於興都庫什山脈的北部,也就是如今的阿姆河流域。在意識到在無法突圍阿富汗時,沙俄與英國在1895年3月11日簽訂了《關於帕米爾地區勢力範圍的協議》。該協議不僅直接瓜分了屬於中國領土的帕米爾高原,也劃定了俄屬中亞與英屬印度的勢力分界線,以阿姆河上游為邊界,阿富汗和波斯成為“緩衝國”,吐火羅盆地被“一分為二”,號稱“蔥嶺古道”的瓦罕走廊,也被作為“隔離帶”,劃給了阿富汗。

吐火羅盆地:阿姆河上游河谷與費爾幹納盆地齊名的“中亞火藥桶”

帕米爾高原被英俄分別瓜分,並劃分了各自的勢力範圍

這個由政治操作劃分的阿富汗與中亞國家之間的邊界,也極大的影響了吐火羅盆地的地緣結構,甚至是更大範圍的中亞與西亞、南亞之間的地緣結構。那麼一分為三的吐火羅盆地對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阿富汗三國自身又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吐火羅盆地:阿姆河上游河谷與費爾幹納盆地齊名的“中亞火藥桶”

吐火羅盆地被一分為三給周邊地緣帶來深刻影響

首先是屬於阿富汗的阿姆河上游盆地的南岸地區,如果追溯歷史,最早古希臘人所建立的“巴克特里亞”以及塞種人所控制的“大夏國”,在歷史上與興都庫什山脈南麓結合,作為一個單獨的地緣板塊而存在。巴克特里亞和大夏國時代,“阿姆河上游南岸地區”也就是吐火羅盆地南岸是這兩個政權的核心板塊。以此為核心,古希臘人曾經向北控制了粟特人所在的河中地區和費爾幹納盆地,向南幾乎控制了整個興都庫什山脈。斗轉星移,在如今的地緣政治結構中,阿富汗的地緣政治中心在興都庫什山脈南麓的喀布爾,所以吐火羅盆地南岸地區成為了一個不太重要的邊緣板塊。 

吐火羅盆地:阿姆河上游河谷與費爾幹納盆地齊名的“中亞火藥桶”

黃色為塔吉克人、紫色為普什圖人、藍色為旁遮普人分佈示意圖

這一點可以從阿富汗民族的分佈情況來看出,作為阿富汗主體民族的“普什圖族”,以及以“普什圖族”為基礎的塔利班,所控制的區域大體上也是興都庫什山脈分水嶺以南地區。至於興都庫什山脈分水嶺北部,特別是吐火羅盆地南岸地區,則主要是由與中亞地緣關係緊密“塔吉克人”所控制,大約居住著860萬“塔吉克人”,基本與整個塔吉克斯坦國內人數相當(2019年塔吉克總人數910萬)。可以想象,如果19世紀的沙俄足夠成功,早一步控制阿姆河上游河谷低地的話,其與英國勢力邊界線很可能劃定在興都庫什山脈分水嶺之上了。那樣的話,塔吉克斯坦就將幾乎擁有整個吐火羅盆地。然而現實很殘酷,如今的塔吉克斯坦,成了當年地緣政治博弈的犧牲品,被壓縮成為了中亞最邊緣的政治單元。

吐火羅盆地:阿姆河上游河谷與費爾幹納盆地齊名的“中亞火藥桶”

塔吉克人是中亞諸民族中唯一不屬於突厥系的民族

當然說起塔吉克人,補充一點常識,那就是塔吉克人在中亞諸民族中,是唯一不屬於突厥系的民族,也是唯一在種族與語言上,屬於原始歐洲遊牧民族的族群。如果跨越時間從博弈論的角度來看,塔吉克人如今困居在帕米爾高原和吐火羅盆地東北部的命運,正是受到來自亞洲的突厥系遊牧民族擠壓而形成的。突厥系遊牧民族與印歐遊牧民族博弈大概始於大月氏人的西遷入侵,以及後來的北匈奴西遷,原本遊牧在哈薩克丘陵及裡海低地地區的康居以及在七河流域及南天山放牧的烏孫,均因北匈奴西遷後,逐漸分別南遷至河中地區和帕米爾高原。

吐火羅盆地:阿姆河上游河谷與費爾幹納盆地齊名的“中亞火藥桶”

公元6世紀末西突厥帝國的崛起開啟了中亞的突厥化時代

真正讓中亞進入突厥化時代,以及開始在河中地區擠壓斯基泰人、東伊蘭人、粟特人生存空間,應該是公元6世紀末西突厥帝國的崛起,都城隨後遷到了恰特卡爾山腳的塔什干綠洲。當然入主中亞河中農耕區的突厥人,首先是控制位於河中地區精華部分的澤拉夫尚河-卡爾希河盆地,而後才是吐火羅盆地,但吐火羅盆地與河中地區存在一道明顯的地緣分割線,這個分割線就是南天山山脈(即支脈阿賴山)的最西端延伸(有效阻止了沙漠的侵襲),其中的關口就是“鐵門關”。當然之所以補充中亞遊牧和農耕民族的遷移過程,也是為解讀烏茲別克斯坦所佔據的阿姆河上游河谷西北部地區(即吐火羅盆地西北部分)做鋪墊。

吐火羅盆地:阿姆河上游河谷與費爾幹納盆地齊名的“中亞火藥桶”

吐火羅盆地即阿姆河上游河谷範圍示意圖

事實上吐火羅盆地的北部,雖然整體位於阿姆河上游以北地區,但整合在一起並不是容易的事。從地理結構上看,阿姆河南岸擁有更廣闊且連續分佈的低地,而北部,因為過於臨靠近南天山山脈,所謂的低地實際上是一條條從阿賴山上延伸下來呈南北縱向分割的河谷,雖然增加了阿姆河上游北岸河流的補水區,但是也意味著每一條阿姆河北岸的河谷,都有可能成為一個獨立的地緣板塊,類似於我國雲貴地區的橫斷山脈。

吐火羅盆地:阿姆河上游河谷與費爾幹納盆地齊名的“中亞火藥桶”

古絲綢之路南下南亞的線路恰好經過吐火羅盆地

這些河谷低地自西向東依次是舍拉巴德河河谷、蘇爾漢河河谷、瓦赫什河河谷和噴赤河河谷,其中蘇爾漢河谷縱深最寬,孕育有兩個知名城市,一個是阿賴山腳下,河谷最北部的杜尚別(今塔吉克斯坦首都);另一個則是河谷的最南端,蘇爾漢河匯入阿姆河干流河口的泰爾梅茲(玄奘《大唐西域記》中稱為“呾密”, 並且視為西域佛教傳播的起點)。

吐火羅盆地:阿姆河上游河谷與費爾幹納盆地齊名的“中亞火藥桶”

古絲綢之路:自中亞吐火羅盆地的泰爾梅茲至南亞線路示意圖

泰爾梅茲因為是蘇爾汗河匯入阿姆河的河口,不僅土地肥沃,地緣位置更是重要,是中亞河中地區溯游而上,進入興都庫什山脈北麓的綠洲帶,如藍氏城,東進巴格蘭,翻越興都庫什山脈進入喀布爾河谷,最後通過開伯爾山口進入南亞。重要的地緣位置使得泰爾梅茲所在的蘇爾漢河谷,隨著河中地區突厥化進程,也完全被烏茲別克人所佔據,這也是如今烏茲別克斯坦位於吐火羅盆地的“蘇爾漢河州”。

吐火羅盆地:阿姆河上游河谷與費爾幹納盆地齊名的“中亞火藥桶”

塔吉克斯坦地形圖:內部地緣結構被一分為三

而處於弱勢地位的塔吉克人,只能保有阿姆河上游河谷低地的最北部(因少有外部勢力重視),並在此建造了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別,也就是吐火羅盆地的東北部分。但這樣的地緣格局對於塔吉克斯坦而言卻是個“悲劇”,使得整個塔吉克在內部地緣結構上被一分為三。

吐火羅盆地:阿姆河上游河谷與費爾幹納盆地齊名的“中亞火藥桶”

塔吉克斯坦地緣結構圖

首先是塔吉克首都杜尚別位於南部吐火羅盆地,是地緣政治中心,經濟發達的北部平原地區位於費爾幹納盆地的出口處,同時也居住著大量烏茲別克人,但首都杜尚別所在的南部盆地地區與北部平原地區之間卻隔著難以翻越的南天山支脈-阿賴山;而東部帕米爾高原地區的地形也迥異南部盆地和北部平原,居住的主要是講色勒庫爾語和瓦罕語,信仰伊斯蘭教什葉派的“高山塔吉克人”(卻與新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一樣),而塔國南部和北部居住的是“平原塔吉克人”,雖然同根同源,但語言不通,教派也不同。最終這些地形和種族之間的差異曾經導致塔吉克斯坦內戰頻頻,給塔吉克人和周邊民族造成了極大損失。

吐火羅盆地:阿姆河上游河谷與費爾幹納盆地齊名的“中亞火藥桶”

塔吉克斯坦與阿富汗交界處的阿姆河

這就是吐火羅盆地(又稱阿姆河上游河谷)的地緣結構,擁有媲美費爾幹納盆地成為“天府之國”的自然優勢,但又跟費爾幹納盆地一樣糾結又彷徨,各種矛盾糾葛在一起,再加上臨近號稱“帝國墳場”的阿富汗,亂局重生,與費爾幹納盆地並稱為“中亞火藥桶”。吐火羅盆地走在太平的路上,但路很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