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1 你這麼強勢,小時候應該沒被寵愛過吧

點上方藍色字體

來到 #華大溫暖小屋#

你这么强势,小时候应该没被宠爱过吧

『 一個人小時候從來沒有抬起過頭,

長大後就是一直要抬著頭。』

精選

來源:叢非從(ID:congnotcong)

你这么强势,小时候应该没被宠爱过吧

· 01 ·

在我們的課裡,見過很多女強人男強人,自尊心強,要面子,強勢,控制慾強。

每當面對他們的時候,我都覺得很心疼。有過多大的創傷,才不得不在長大後努力用要強的方式,才能保護好自己。

一個人小時候從來沒有抬起過頭,長大後就是一直要抬著頭。

小時候一直在低著頭,長大了就不能再低了。

小時候沒有被低頭對待過,沒有人對他低過頭,他潛意識裡就沒有習得低頭的經驗。

這就是成長環境的創傷。

你这么强势,小时候应该没被宠爱过吧

一個人小時候在家裡、大環境裡他的意見如果多數時候是無效的,甚至不被允許有自己的意見。

很多時候都是在被控制,經常被要求執行命令,或者是非常照顧而形成的控制,那麼他在心理上就沒有獲得過足夠尊重。

他被以禮貌、孝順、聽話、善良等名義教育他要關注別人不需要關注自己,他就是被忽視的,也沒有得到關注

他在小時候不能被當做中心,反而要以別人為中心,要先照顧別人的感受,父母在身邊也忙自己的不管他,甚至都不在身邊。他總在體驗到自己不重要的感覺,也沒有獲得過相應的寵愛。

他的尊重、關注、寵愛的需求都是匱乏的。在那個環境裡,沒有人對他低過頭,沒有人說過你很重要,沒有人對他道歉過,他是低著頭的,他真實的自我是不被允許存在的。

雖然他在物質上、外在可能是被大量寵愛和滿足的,表面上看起來非常民主,他們對他也很好,這並不影響他們在心理、精神層面上剝奪了他的自我。

然後這個人長大後就是物質上不需要依賴他人,但心理上卻要以畸形的方式依賴。

你这么强势,小时候应该没被宠爱过吧

記得《歡樂頌》裡,被寵愛長大的邱瑩瑩和曲筱綃,就是能屈能伸能高能低,因為她們的自我一直都是被看到的。

但是沒有被寵過的樊勝美,就是隻能要強要自尊,不能低頭。然後樊大姐在長大後卸下防禦再度被滿足的時候,她的自我被重新看到了,又能低下來了。

樊家哥哥雖然看起來被非常寵愛,實際上也沒有低頭能力,樊媽在物質上給予他極大滿足,生活細節上卻無比操控。

一個人活著的本能,就是活出自己的自我。抬起頭會讓他感受到喪失的自我感。

殖民地民族無論被壓迫多少年,都不會忘記翻身。一個人也是如此,他的意志力無論被奴役多少年,將來一定要翻身的。

翻身的表現之一就是,我要抓住一切可能,表現我的自我,表現我的高姿態,絕不再呈現低姿態。

小時候那種低姿態裡承受的屈辱,不能再出現一次,太痛苦了。

你这么强势,小时候应该没被宠爱过吧

就像是高考你忍了再忍,但是現在你很難再讓自己去接受一次把自己按在教室裡高考。甚至不願意再學習看書,厭惡學習,來抵消那時候的痛苦感。

雖然當時不一定意識到是痛苦的。

因為意識到痛苦是件更痛苦的事,有了痛苦就意味著有了期待。

小時候的環境裡,是沒有可能有自由意志的,因此最好連希望都不要有,這樣就不會有期待,就不會有痛苦。

所以那些要強、自尊心強、不肯低頭的人,只不過小時候沒被寵愛過,沒被看到過。長大後,他們就做兩件事:

1.我還想要。小時候沒有得到的尊重、關注、寵愛,我長大了就想問你要。

2.我以前低姿態的時候把痛苦壓抑了下去。我現在如果再低頭就會喚起那時候壓抑的痛苦。我必須通過不能低頭,來回避壓抑的痛苦。

· 02 ·

我們接著說想要。

小時候沒有得到過的滿足,我們會在長大了後接著問別人要。

其實自尊心強的人,不過是在想要,想向你索取。他們會通過:

打壓你,嚇唬你,控制你,兇你,語言暴力,暴躁,甚至肢體暴力。來問你要關注,要尊重,要寵愛。

但是他們不能直接說想要。直接說想要會體驗到低自尊,那是萬萬不可以的。

語言暴力、控制慾在說這樣一件事:

我想要,但是我潛意識裡知道你是不會給我的。

所以我就折磨你報復你,你為什麼不給我!!

因此,控制慾、暴躁、自尊心強其實是在把早年對父母的恨和不滿轉移到了當前的關係裡。

他們想要,但是不相信會被滿足。

他們想要,也沒有辦法直接表達自己的需要。

你这么强势,小时候应该没被宠爱过吧

結果就是重要的他人聽不懂內在需求。只能聽到被恐嚇被控制被要挾。

他人沒有學過心理學,也沒有辦法識別他們的需求,就被嚇得冷戰了、躲起來了、或者反抗了。

然後要強的人體驗到了又一次被拒絕,又一次被忽視,不被滿足,早年這些被拒絕的經驗就又一次被激活。所以他就更加的暴躁和控制。一方面在洩恨,一方面在更強度的索取。

表現出來,就是和當年控制自己的父母一模一樣。所以說,我們長大後,終究會再次成為我們當年的父母。

其實當年他們,也是太缺了,才用這種方式問我們要。

你这么强势,小时候应该没被宠爱过吧

· 03 ·

如果你願意發展出能力來,看到自己的需求,你就可以一致性表達了:

此刻,我很想要你給我些關注、寵愛、尊重。我很需要你。但我沒有辦法低下頭來。

而不是再用反向表達的方式,用威脅的方式,來讓對方聽懂你自己都沒意識到的需求。

如果你有能力看到對方的需求,你就可以找他核對或者滿足他了:

他只是太需要你的寵愛了,此刻他太匱乏太害怕太依賴了,並非要對你暴怒或控制,這是他早年的缺失。

雖然不是你導致的,但你就是他最愛的人呀。你要不要替他還債呢?

婚姻,就是他早年對父母幻想和喪失需要你來填補;他早年對父母壓抑的仇恨,需要你來承擔。

你这么强势,小时候应该没被宠爱过吧

因此婚姻除了結親,也是在結仇。

當你們彼此在滿足的時候就是在結親,看不到需求的時候就是在結仇。

然後你可以去溫暖他。當一個人漸漸體驗到自己是被尊重的,被關注的,被寵愛的。

當他開始體驗到自己是值得被滿足後,就開始學會了一致性表達需要,學會了自己是值得的,而不需要再用激烈的方式要了。

你也將會收穫一個暖暖的太太或者先生。

你这么强势,小时候应该没被宠爱过吧

當然滿足也是有技巧的。無限制的滿足,會讓一個人更退化。有界限的適度滿足,是我們需要進一步討論的話題。界限在哪和度在哪,就是個人化的問題了。

· 04 ·

這也是我們為什麼要學心理學。因為雙方都沒有能力識別自己和對的需求方,他們都付出過慘重代價:

以分手、離婚等高高在上的手段索取,結果就是真的分開了。

他們內心明明是想要,結果卻是讓對方感覺你是不愛了而真的分開了。

越走越遠,換一個人再繼續重複。

一個不良的方式,會導致一個人一生的悲劇。

一個深入的覺察和方式的改變,則會改變一個人一生的軌跡,走向良性循環。

你这么强势,小时候应该没被宠爱过吧

作者:叢非從,一個好玩、深邃又實用的心理諮詢師,研究關係、情緒和成長,著有《自我成長的力量》《原來,懂比愛更重要》《薩提亞模式與自我成長》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