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8 悠久的盐业,古老的汉盐

悠久的盐业,古老的汉盐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盐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我们老百姓的餐桌每天都离不开它。在我国,产盐吃盐的历史十分悠久。传说在黄帝的时候,有个叫夙沙的诸侯,开始以海水煮卤,煎成盐,其色有青、黄、白、黑、紫五样。现在推断,中国人大约是在神农氏,也就是炎帝,与黄帝之间的时期开始煮盐的。在上世纪50年代,福建出土的煎盐器具,证明中国在仰韶时期(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古人已学会煎煮海盐。

根据以上传说和实物佐证,在中国,盐起源发生的时间远在五千年前的炎黄时代,发明人夙沙氏是海水制盐用火煎煮的鼻祖,后世尊崇其为“盐宗”。在宋朝以前,在河东解州安邑县(即现在的山西运城县)东南十里,就修建了专为祭祀“盐宗”的庙宇。清代同治年间,盐运使乔松年在泰州修建“盐宗庙”,庙中供奉在主位的即是煮海为盐的夙沙氏。

在我国北方,有一个很重要,也很著名的海盐产区——长芦盐区,分布于现在的河北省和天津市的渤海沿岸。长芦盐区在元代设盐场22个,清代以后逐步裁废为8个,民国以后继续裁并,到现在保留的,只有黄骅盐场、塘沽盐场、汉沽盐场、南堡盐场、大清河盐场五家,海岸线全长370公里,共有盐田230多万亩,年产海盐300多万吨,产量占全国海盐总产量的四分之一。

长芦盐区地处内海之滨,很适合产盐。远在明朝时期,在沧县长芦镇就设置了管理盐课的转运使,统辖河北全境的海盐生产。到清代,将这一机构转移至天津,但仍袭用旧名,一直称长芦盐区。

天津,是靠着海盐与漕运,从沼泽与荒滩中发展起来的滨海城市。可以说,天津是大海里冒出来的滨海平原。这里海滩宽广,泥沙布底,有利于开辟盐田;风多雨少,日照充足,蒸发旺盛,有利于海水浓缩;这里盐民善于利用湿度、温度、风速等有利气象要素,具有丰富的晒制海盐经验。上述这些条件,都为盐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由于盐税自古以来都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个大宗,所以历代王朝在赋税中都把盐税单列,盐的生产经营也都是国家级垄断。在明朝末期,长芦盐区实行“引岸专销”制度,就是一个地方的盐只能通过一个固定的盐商卖,盐商通过交纳银钱得到朝廷发给的“引票”,取得在指定范围内运销长芦盐的特权,成为世袭专卖盐商。长芦盐当时销到直隶、河南几个地方。它的盐就只许销到这些地方,这些地方叫作“岸”。引岸专销这个制度一直存在到民国初年。

悠久的盐业,古老的汉盐

在清朝的时候,长芦盐继续扩大销售区域,直隶、永平、开封及天津附近的近200个州县可见长芦官盐。虽然国家严格控制,但由于盐业丰厚的利润,很多人还是冒着满门抄斩的危险铤而走险。特别是朝中显贵世家,他们通常会向掌管“盐引”的官员行贿拿到“盐引”,大把的银两也就唾手可得。当时有一句话叫“南来载谷北载鹾”,从南边来的船载的是粮食,从北边回去载的是盐,这些盐好多都是私盐。所以长芦的盐商各地的都有,山西的,浙江的,东北的,天津本地的也有。于是天津形成一个长芦盐商的大本营,而且长芦盐运使司也在天津,于是天津就成为长芦盐产、运、销的一个中心,也成为盐商聚集的中心。

天津地处九河下梢,没有崇山峻岭,临近京师北京,是当时黄河以北最大的货物转运地。清朝乾隆、同治年间,天津盐商盛极一时,天津“八大家”中有半数是大盐商。据史料记载,乾隆皇帝来天津出巡曾三次驻跸天津一座著名的私家花园——水西庄。水西庄位于现在的南运河边芥园水厂及附近地区,是天津盐商巨富查日乾、查为仁父子所修建,景色幽雅,并有人文胜迹。乾隆以帝王之尊多次驻跸盐商的私家园林,还有其社会原因。原来,盐商积聚的巨额钱财构成了对地方和中央财政的威胁,乾隆皇帝通过直接与盐商的代表人物对话,达成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即盐商拿出巨额钱财交与朝廷,换来一些特权和保护,使盐商在社会上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特殊阶层。

天津的盐商对天津的文化、天津的经济都起了一定的作用,因为天津城市的发展有两个主要的经济支柱,一个就是漕运,一个是盐业。漕运给天津注入了货源,引入了货源,而盐业使天津增加了资本,使天津增加了财富。

汉沽盐场地处现在的天津滨海新区汉沽,滨海新区成立前为汉沽区。汉沽是我国海盐生产比较早的地区,经历了汉、唐、辽金、元、明、清等朝代,见证了中国盐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在汉沽,有小盐河旧址,是汉沽地区较早驳运原盐的驿(水)道,也曾经是汉沽地方的最早叫法,目前汉沽文化部门已经将小盐河旧址设为重点文物保护项目。

“由小盐河演变成‘汉沽’,有两个不同的传说。”其一是说,这条河产生于汉代,古代习惯把大河称为水,而把小河称为沽,从而形成了“汉沽”。这是一种说法。另外一种说法,是和历史上一位很著名的人物——曹操有关。传说东汉末年三国争雄时,曹操在东征乌桓的过程中,为运送军粮,开凿了蓟运河,并把小盐河改名为汉沽。

当然,这都是传说,不足为信。但是汉沽的产盐历史是有确切记载的。据史料记载,汉沽产盐最早始于西汉,正式形成规模始于五代后唐庄宗同光三年,即公元925年。当时在芦台南部卤地设置芦台场,衍于辽,盛于金,刮土淋卤,锅煎成盐。这是汉沽盐场生产的最早渊源,是天津境内最早设置的盐场,而且是长芦盐区北场首个盐场。自产盐开始,因汉沽地区所产原盐白润透明、品质纯正,又产自“芦台场”,所以被誉为“芦台玉砂”,从明嘉靖年间开始,被列为贡盐,供宫庭享用。

在清代以前,汉沽盐场的制盐主要以煎卤制盐为主,从清代康熙初年开始,逐步废煎改晒,实现了盐生产工艺重大变革,生产规模逐渐扩大。

新中国成立以后,汉沽盐场得到较快发展,生产规模迅速提高,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原盐生产基地和食用盐定点生产企业。在1976年,汉沽盐场经历了唐山大地震,震后企业恢复盐田生产,在废墟上重建家园,国家投入了上亿元的资金,将盐业生产彻底从人拉肩扛的笨重体力劳动中解放了出来,在传承传统工艺的同时,新的科学技术和设计广泛应用于生产工艺中。

自上世纪80年代初期,汉沽盐场对盐田设施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实现了两个转变,一是变分散式生产模式为集中式生产模式,将小盐池改造成大盐池;二是变季节性生产为常年生产,将平晒池改造成塑苫池,在盐业生产上实现了新的跨越。

在对盐田改造的基础上,汉沽盐场为了实现盐化产品向多品种方向发展,提高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能力,从2006年开始,先后投资兴建了一批新型的食盐、盐化工、精细化工生产装置。建成了年产15万吨饱和卤水真空精制盐项目,在食用精制盐生产上又实现了新的突破;建成了盐钾联产配套12万吨苦卤综合利用项目,使苦卤精盐生产和化工生产的衔接工艺走在了全国同行业的前列。

现在,汉沽盐场已成为海盐制盐工艺全国领先的企业,成为集塑苫、采运、输洗、集坨、筑装全部实现机械化的大型现代化盐场,原盐年生产能力60万吨,精制食用盐年生产能力20万吨。

在发展生产的同时,汉沽盐场非常注重品牌建设。于1981年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食用盐“芦花”商标,该商标于2009年被评为天津市著名商标,2010年被国家工商总局批准为中国驰名商标,并实现马德里国际商标注册。为最大限度保留海水自然属性,我们采用了全国唯一的饱和卤水真空制盐的先进工艺。经过专业部门检测,汉沽盐场生产的“芦花”牌食用盐,富含易于被人体消化吸收的13种氯基酸,以及保证人体健康所需的钙、镁、钾等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是食盐中的精品、上品。

在2006年,汉沽盐场被国家商务部首批认定为中华老字号企业。2009年,在中国召开了世界盐业大会,汉沽盐场被指定为唯一一家参访企业,食盐产品被国家授予“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这源于汉沽盐场的行业地位、雄厚的发展实力,为国家盐业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悠久的盐业,古老的汉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