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 张爱玲为何说《红楼梦》“起了个大早”

关于《红楼梦》的研究和评论已经很多了,但我认为研究者对它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还是低估了,反倒是张爱玲的一句话比较到位。她在《红楼梦魇─自序》里说:

“他(曹雪芹)完全孤立。即使当时与海外有接触,也没有书可供参考。旧俄的小说还没写出来。中国长篇小说这样“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首先,张爱玲显然是把曹雪芹的《红楼梦》当做一部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看待的,而关于这一点,至今并没有评论界的充分肯定。人们大多只承认《红楼梦》的现实主义,有些人甚至还强调《金瓶梅》是《红楼梦》的祖宗,意思是说《金瓶梅》才是开中国现实主义小说先河的。其实,《金瓶梅》只是在写实手法上领先,但在思想价值上它只局限于暴露,在对封建主义的批判上根本没有达到《红楼梦》的高度。《红楼梦》才堪称中国的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现实主义小说,或曰批评现实主义小说,可以说已经具有旧俄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同样的品质。

再者,张爱玲的这段话是以世界文学的视界来评价《红楼梦》的。也许是我孤陋寡闻,我看了不少红学论著,都没有发现拿《红楼梦》与同一时期西方文学比较的权威研究。早年王国维所著的《红楼梦评论》倒是运用西学研究的论文,但他是以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为理论基础,从故事内容、人物描摹着手,探究小说题旨和美学、伦理学价值,没有从文学源流和思想艺术成果的高度加以比较评价。人们对于中国出现的这样一部现实主义小说是在世界文学中“起了个大早”显然重视不够。其实,《红楼梦》不仅是在中国“起了个大早”,而且和西方现实主义小说比较起来,也是“起了个大早”。

我们知道,曹雪芹卒于1764年,《红楼梦》成书于1784年。也就是说,在18世界中后叶,曹雪芹就写出了《红楼梦》。而在同一历史时期,被公认为现实主义小说成熟期的西欧、特别是起源的法国,却根本还没有出现这样的作品。比如,司汤达的《红与黑》直到1830年才出现,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是1799——1850年才风行的。世界文学史表明,在曹雪芹创作出《红楼梦》的18世纪中叶,英、法、俄等国的文学还处于古典文学和文艺复兴启蒙文学阶段。现实主义作为一个自觉的文学思潮和流派,特别是批判现实主义的形成,是19世纪30年代才首先在西欧的法、英、俄等国出现的。而《红楼梦》的现实主义水准,实际上和这一时期西方作家的作品相当!

《红楼梦》是以家庭和年轻人的追求、命运为主题的小说,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它在思想艺术上的批判现实主义特征是很明显的。而19世纪的西方现实主义文学成为主要文学形式的长篇小说中,也正是同类题材、主题和艺术风格的小说最为突出。比如司汤达的《红与黑》、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狄更斯的《董贝父子》、《大卫•科波菲尔》、莫泊桑的《一生》和屠格涅夫的《贵族之家》、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等,都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这些小说所描写的,正是在一向温情脉脉的家庭生活中发生的种种令人触目惊心的“戏剧”,最能反映道德伦理、社会价值标准的巨变,从而成为作家描绘社会生活的一个绝好的视角。在这些小说中,社会生活不但是家庭生活的大背景,而且是家庭内部各种矛盾冲突的根源。作家以现实主义的态度,揭露封建制度(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现象,描写贵族阶级的必然没落(和资产阶级的兴起与没落)的过程;它以细节的真实和典型的环境,塑造了很多具有典型意义的贵族、资产阶级人物形象,表现了当时的社会风俗与历史,引起人们对封建(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怀疑。它提供了一部“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是对上流社会必然崩溃的一曲无尽的挽歌”。这就是说,《红楼梦》和这些西方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具有同样的思想艺术品质,却早在半个世纪前就已经在中国出现了!

本来,“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比较自觉的文艺流派,通常是指19世纪30年代以后在欧洲文学艺术中取代浪漫主义而占主导地位的一种主要文艺思潮和运动。在西方文学界,一般认为形成于文艺复兴时代,或始于古希腊时代,并经历了一系列发展阶段,即所谓“古代现实主义”、“文艺复兴现实主义”、“启蒙主义的现实主义”、19世纪以后的“批判现实主义“等。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现实主义的传统和源流应该说也是有其脉络的,但在曹雪芹所处的时代却没有经历文艺复兴的觉醒,也没有启蒙主义和后来新兴资产阶级思想的推动,他无可借鉴,“完全孤立”,为什么会写出早于西方文学的《红楼梦》?为什么能对封建政治文化做如此全面深刻的批判,为什么能塑造出贾宝玉这样空前绝后的反叛典型?而《红楼梦》出现以后,中国并没有跟着出现相应的文学思潮和流派,直到20世纪现实主义才为中国文坛所熟悉?《红楼梦》真可谓“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这样的文学奇观,实在是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问题。

张爱玲的这段话至少启发我们,应该在中西文学的比较中,对《红楼梦》的世界文学地位进行再认识,再评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