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7 光州固始入閩各姓氏中的名門望族

回顧歷史,福建地處邊遠,文化落後,但自宋代起科甲功名數扶搖直上,緊追江浙,簮纓不絕,名宦眾多,尤其明清而降,至近現代名人輩出,如宋朝陳襄、林安宅、王祖道、黃潛善、黃龜年、黃幹、黃洽、許將、鄭性之、鄭俠、張元幹、金履豐、金履祥……明朝林瀚三代五尚書、榮繡陳氏九條金帶、張經、翁正春……清朝張享嘉、林雲銘、林枝春、王仁堪、……現當代張元奇、嚴復、林森、黃乃裳、黃鐘瑛、林祥謙、鄭振鐸、高士其、鄧拓、鄧叔群、鄧昌黎、鄭天挺、鄭作新、張鈺哲、陳懷凱、陳凱歌、黃英、唐仲璋、唐崇惕……細考這些名門望族,其祖先均確切記載隨王審知兄弟由河南光州固始入閩,為了理清福建眾多名門望族與光州固始密不可分的淵源關係,本文擬盡所知,將福建於唐末隨王審知兄弟由光州固始入閩各姓氏中的名門望族的情況給予彙總,以饗讀者。

福建省人口至今已逾3400萬,掀開數以萬計的福建各姓氏族譜,可發現大部分姓氏源於中原,稱為河南光州固始者頗多,但所佔比例卻不及百分之二十。回首史學記載,南宋莆田人方大琮曾指稱:“王氏初建國,武夫悍卒氣焰逼人,閩人戰慄自危,謾稱鄉人,冀其憐憫,或猶冀其拔用。後世承襲其說,世(紀)邈綿,遂與其初而忘之爾,此閩人譜牒所以多稱固始也” 1 ;同為莆田人的著名史學家鄭樵也有“今閩人稱祖者,皆光州固始。實由王緒舉光、壽二州,以附秦宗權。王潮兄弟以固始之眾從之。後緒與宗權有隙,遂拔二州之眾入閩。王審知因其眾以定閩中,以桑梓故,獨優固始。故閩人至今言氏譜者,皆雲固始。其實謬濫雲。” 2 。現當代史學界如朱維幹、陳支平、林國平等教授皆緣此說。其實,由現存各姓氏譜牒細研,除去不同時代入閩的諸多姓氏外,許多當代研究者多注意於隨陳(政、元光父子)、隨王(緒及潮、審知兄弟)各有多少姓氏。事實上,當年兩次大規模軍事行動移民中,有的姓氏蕃衍播遷,有的無後代早已消亡,有的再遷徙異地,千餘年能瓜瓞綿延而有幸存於閩者實屬有限,研究這些一息尚存者及與遷臺、徙國有關係者方有現實意義。值得注意的是各姓氏由閩遷臺灣者幾近1900萬;而遷東南亞及世界各國者已逾千萬,至於遷港、澳、粵、贛、瓊、浙、鄂、湘、徽、川、渝、桂、黔……全國各地者則難以枚舉。

非隨陳、隨王入閩的光州固始人

據現存福建各姓氏譜牒資料記載,現有後裔、當年非隨陳、隨王而由河南光州固始來福建的先人的確不少,稍盡所知簡要摘錄如下:

周公宮 西漢元封元年(前110年),官徐州伯,從河南光州固始入閩,為凰山周氏始祖。(《凰山周氏族譜》);

黃道隆 河南光州固始人,東漢建安年間(196-219年),棄官避地入閩,初居仙遊大小尖山之間,後改遷桐城(今泉州)西郊。(《錦田黃氏大宗族譜》);

陳 實 東漢時由河南光州固始入閩。為螺江陳氏入閩始祖。(《螺江陳氏族譜》);

陳 潤 原居河南光州固始,永嘉入閩。(《南陽陳氏族譜》);

胡 琮 固始人,晉代子孫遷閩。(《胡氏族譜》);

丘傑秀 晉永嘉二年(308年)由固始入閩。為八姓入閩之一。(《丘氏族譜》);

危 京 晉永嘉三年(309年)從光州固始縣率鄉民避亂到建州任刺史,其鄉人後均落籍建安。(新編《建陽縣誌》第三篇《人口》,群眾出版社1994年版);

張 ? 晉建興二年(314年),張氏始祖由河南固始入閩,居大田縣廣平鎮元沙村,遂稱為元沙張氏。(《大田元沙張氏族譜》);

葉忠顯 固始人,避五胡亂入閩居建州,為玉山葉氏始祖。(《玉山葉氏族譜》);

黃 允 “世居河南光州固始,至晉,中州板蕩,南遷入閩,始祖黃允公仕晉,卜居侯官。”(臺北縣《深坑鄉黃氏族譜》);“固始人,隨晉南渡,輾轉入閩,居侯官。”

黃彥豐 西晉末年,“五胡亂華”,晉元帝南渡,中原八姓衣冠入閩,其中黃姓為黃彥豐,從河南光州固始入閩,官任晉安太守,卜居福州烏石山地號黃巷。(《莆陽黃氏族譜》);

何 ? 晉末由固始入閩,居邵武小溪。(《邵武盧陽何氏族譜》);

黃元方 晉代由河南光州固始入閩,(另說元方亦名元芳,即彥豐);

餘 青 南朝大通二年(530年)由河南固始而宰建陽……是為入閩鼻祖也。(《福建餘氏族譜》);

黃 鞠 隋大業九年(613年),因遭隋煬帝殘害,棄官自河南光州固始入閩,定居長溪縣霍童石橋(今屬寧德),為石橋黃氏始祖。(《石橋黃氏族譜》);

黃 春 唐乾符六年(879年),避亂從河南光州固始入閩,居侯官(今福州)黃巷。孫黃深遷寧德七都峬源。有禮部尚書黃衡等九進士,三萬多人。(《寧德七都黃氏族譜》);

張 翥 唐由河南固始遷南平,翥公七子十六世纂公居順昌。(《順昌張氏族譜》);

陳 邕 唐漢中節度使,太子少保。中宗時(705-710年),由光州固始入閩,為連江山兜陳氏祖。其子陳夷則、陳夷行。(《連江山兜陳氏族譜》);

張大瑯 唐玄宗時(712-756年)由河南固始入閩,居南平峽陽。(《南平峽陽百忍堂族譜》);A

馮 ? 祖籍河南固始,自唐入閩,其後馮成江卜居永安小陶。(《小陶馮氏族譜》);

黃 鼎 唐諫議大夫,上元元年(760年),自河南光州固始避亂入閩,卜居浦城縣永興鄉永康裡溪東。有名臣黃睃、黃嚴、黃匡鎰……(《浦城黃氏族譜》);

魏進隆 原系河南汝寧府固始縣人,魏徵五世孫魏謨之後,仕唐朝戶部侍郎,謫江南,生七子,黃巢亂興,六、七子來閩。(《柳城魏氏族譜》);

田本盛 唐開元二年(714年),由河南固始遷入大田縣梅林。(《梅林田氏族譜》);

張開先 唐開元二年(714年),從河南固始護送越王入閩,卜居永安貢川巫峽。(《貢川張氏族譜》);

黃 鼎 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因劉展之亂,自光州固始縣舉家入閩,卜居浦城縣永興鄉永康裡之溪東。(《浦城黃氏族譜》);

楊 衡 唐元和九年(814年),由固始入閩。

吳樂遂 唐開成五年(840年),從河南固始入閩居南平。(《劍津吳氏族譜》);

劉 韶 唐固始人,入閩任泉州別駕,子孫定居莆田。(《莆陽劉氏族譜》);

張 威 張 感 張 鹹 唐廣平(明)間(880-881年),張威偕兄感、弟鹹由固始入閩,威居建陽,感居三山,鹹居浦城。威孫義贅於本邑令仙裡……遂留居於此,其子孫散處於下梅吳屯及大渾之西山。(民國《崇安縣新志》卷四〈氏族〉)

曹 朋 河南光州固始人,唐中和間(881-885年),以汀州司錄兼管沙縣縣事,生六子,定居沙縣。(《沙邑曹氏族譜》);

連 愷 河南光州固始人,官常州府,唐中和間(881-885年)避亂入閩,卜居閩縣開化裡濂浦。(《閩邑連氏族譜》);

楊 海 唐文德元年(888年),朝廷誥封河南弘農郡光州固始縣人楊海為南安縣武勝場大使(後稱武勝公),升場為長泰縣,居長泰後庵。

方廷範 唐大順二年(891年)進士,祖籍河南固始,歷宰閩長溪、古田、長樂三邑……時中原割據,卜居莆之刺桐巷,生六子,號稱六桂。(《六桂方氏族譜》);

孫 敏 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年),御史中丞孫敏(字永亨),由河南固始入閩,遷連江土坎高洋;(《連江陳氏族譜》);

施 承 唐中葉任秘書郎,由河南光州遷徙入閩,定居於泉州錢江鄉。(《錢江施氏族譜》);

陳 蘇 河南光州固始人,生於唐大和五年(831年),唐末避亂,舉家南遷,定居羅源縣中房鎮曹灣,後建陳太尉宮以祀。(《羅川陳氏族譜》);

宋 駢 丞相宋璟後裔,因居官攜弟宋臻從河北南和遷河南固始。唐乾符三年(876年),駢充福建觀察推官入閩,致仕居莆田,為莆田宋氏始祖。(《閩侯鏡江宋氏族譜》);

陳 勳 唐僖宗進士,河南固始萬善鄉人,唐天覆間(901-904年)入閩,三兄弟遷居福州南營。(《琅岐衙前陳氏族譜》);

詹君澤 光州固始人,五代避亂入閩,隱安溪植德山下。(明 黃仲昭《八閩通志》,606頁);

鄭體恭 南唐駙馬都尉,原籍河南光州固始。迨南唐歸宋後,避地入閩,居蓋山光化裡,為龍峰鄭氏始祖。(《龍峰鄭氏族譜》);

丘三五郎 後唐清泰元年(934年),由河南固始遷居寧化石壁鄉,遂為客家丘氏始祖,其後遷上杭。(《石壁丘氏族譜》);

劉 翔 光州固始人,避亂入閩居汀州寧化,後入永春,稱章內劉氏始祖。(《章內劉氏族譜》);

王思翼 宋初由河南固始遷來,居廈門新店鎮歐厝村。(《廈門新店王氏族譜》);

張鏡齋 宋初由河南固始遷來,居晉江磁灶鎮張林村。(《晉江張氏族譜》);

葉炎會 宋卜居光州固始,隨宋南遷,卜家仙遊之古瀨。(《仙遊古瀨葉氏族譜》);

洪十九郎 宋時任武榮(今南安)令,邀兄十六、十七、十八郎由光州固始入閩,蕃播閩南地區,世稱四人為蓬壺洪氏四公祖。(《武榮蓬壺洪氏族譜》);

梁 宗 宋天禧三年(1019年),梁周翰之子梁宗,從光州固始入閩,為閩縣主簿,秩滿不歸,居鼓嶺茶洋,,五共孫汝嘉分遷閩縣永盛燕山。(《永盛梁氏族譜》);

陳文廣 河南光州固始人,宋熙寧、元豐間(1068-1085年)攜弟文振避亂入閩,與陳家人分橋南北而行,到連江定居,遂稱橋南陳氏。文振遷居縣郊儒洋中房村。(《連江橋南陳氏族譜》);

李裕規 宋政和間(1111-1118年),自河南光州固始入閩省,居北鄉魁山。(《長樂仙富李氏族譜》);

何 萬 字一之,南宋隆興元年(1163年)進士,累官漳州太守。乾道元年(1165年),舉家從河南光州固始縣遷入福清崇德鄉(南上隅)和裡牛田(龍田)。(《龍田廬江何氏族譜》);

吳孟仲季 滬江吳氏支祖,生於宋隆興癸未(1163年),由河南固始來,定居於晉江深滬鎮東垵村上堡岑前。(《滬江吳氏支譜》);

謝乃章 宋從固始烏衣巷遷來同安大嶝鎮潯崛村。(《大嶝謝氏族譜》);

邵子厚 河南光州人,宋乾道八年(1172年)進士,官節度使入閩,定居泉州晉江永和鎮邵厝村。(《晉江邵氏族譜》);

何夢登 宋鹹淳七年(1271年),河南固始魏陵鄉鐵井檻何夢登攜眷南遷入閩,為福清前宅何氏祖。(《福清前宅何氏族譜》);

孫 ? 玉塘孫氏始祖系宋代由河南光州固始縣樂安裡遷晉江塘市鄉。(《晉江玉塘孫氏族譜》);

吳日新 名德廣,宋末隨父大全、叔大良自河南光州固始縣入閩卜居長樂,後入贅定居螺洲吳厝,遂為螺江吳氏始祖。(《螺江吳氏族譜》);

………………

據上所述,河南光州固始與福建的確有著奇特的淵源關係,上自西漢,下截至宋末,不同時期都有固始先人因不同的原因入閩定居。若再加上隨陳、隨王部分大規模軍事移民,千餘年來,許多固始入閩先人歷經朝代更迭的滄桑,能還有後人繁衍播遷,實在非易,其中隨王入閩者中,出現了眾多令人矚目的名門望族,頗值深入研究。

隨王入閩的光州固始人及在閩繁衍成為名門望族者

隨陳入閩者多在福建漳州一帶繁衍生息,許多後裔東渡臺灣。當代竟出現臺灣都是祖籍漳州者爭奪領導人位子的角遂現象。由於篇幅限制,仍圍繞主題繼續介紹隨王者及已在閩成為名門望族的家族(按福建各姓氏人口數排列):

其中繁衍為福建名門望族者

隨王入閩的光州固始人,定居在福建各地繁衍播遷,有的後裔成為能人志士,為國家的繁榮,民族的昌盛作出傑出貢獻,或者產生一定的影響。為此就筆者所知,且以該家族歷史上的功名、業績、影響、貢獻等粗擬稱得上福建名門望族者名單供方家參考:

林 穆 字然佑,系濟南漢諫議大夫林希旦之後,林衛之子。河南光州固始人,隨王潮、審知兄弟入閩,任左朝奉大夫,光啟三年(887年)卜居閩縣歸義裡枕峰,後遷永慶裡繁衍發族,人丁興旺,以所傍河流名稱陶江林氏,有文武十八進士,其中宋有御射狀元林壯行、清有甲申抗法民族英雄、武探花林培基,現當代有辛亥革命著名元老、孫中山摯友、民國開國參議院議長、國府主席林森、二七烈士林祥謙、新加坡王鼎昌總統夫人林秀梅及近百舉人,十多個將軍等等。(《陶江林氏族譜》);

林碩德 唐中和四年(884年)隨王入閩,以軍功升前鋒先鋒、開閩都統使。卜居侯官縣治,建六橋以利六通,人丁興旺,播遷海內外,遂稱“六橋林氏”。宋有同知樞密院事、兼理參知政事林安宅等等。(《閩侯六橋林氏族譜》);

林延皓 唐光啟二年(886年),攜弟林仁翰、從弟林延遇、林守亮自固始淮陽,隨王潮、王審知入閩,歷官拱宸控鶴都使,卜居閩縣吳山,後代繁衍,世稱“控鶴林氏。(《控鶴林氏族譜》);

林 ? 光州固始人,於五代隨王入閩,卜居閩縣開化裡濂浦,前後十一世名諱因回祿之災而佚,後裔至明代功名顯赫,遂稱為“濂江林氏”,尚書林瀚及子孫“三代五尚書”史無前例。(《濂江林氏族譜》);

林陽泰 名靖,河南光州固始縣西園人,唐乾寧四年(897年),隨王審知入閩,官都統留後監軍,後封忠烈侯。後衍首祉、五龍林氏。宋有淳化進士林璣,歷官諫議大夫、給事中。(《五龍林氏族譜》);

陳 檄 仕唐官太尉,為避“廣明之亂”於唐光啟元年(885年),自潁川郡光州固始縣隨王緒入閩,後仕閩王王審知,賜第福州石井巷,子陳令鎔、陳令圖分衍榮繡、古靈陳氏均成名門望族。前者於明代四世九進士,官職顯赫,世稱“九條金帶”,其中陳達曾任山西巡撫兼雁門關總兵,世稱“文武八座”(《榮繡大義陳氏族譜》);古靈陳氏有陳襄等名士,現當代則有抗日名將、民國海軍部長陳紹寬、著名數學家陳景潤等。(《古靈陳氏族譜》、《臚峰陳氏族譜》);

陳 圖 河南光州固始人,梁開平二年(908年)入閩,先居侯官古靈,旋遷石門,為長樂營前始祖。後有狀元陳謹。(《營前陳氏族譜》);

陳 夔 陳 參父子祖居河南光州固始,於唐末隨王審知入閩。後舉家隱福清縣新豐裡南陽村,後裔蕃衍,遂稱“南陽陳氏”。陳參曾孫陳泰於北宋初遷長樂江田。人丁興旺,簮纓不絕。(《南陽陳氏族譜》);

張 睦 唐開封剌史,河南光州固始縣魏陵鄉祥符里人,唐末隨王審知入閩,領榷貨務,輔佐閩王功勳卓著,歷官尚書右僕射、梁國公。子孫蕃衍,世稱“鳳池張氏”,播遷海內外,據不完全統計,福建境內其後裔近百萬人,算是隨王入閩者中後代人丁最興旺之家族。自宋代始就有著名詞人張元幹,張肩孟父子兄弟四進士,戶部、工部兩尚書,奉天巡撫張元奇、抗戰英烈張敬將軍……(《鳳池張氏族譜》);

黃 敦 河南光州固始人,光啟元年(885年),隨王審知入閩,隱於梅溪場(今閩清縣)鳳棲山蓋平裡,稱虎丘黃氏,生六子,號六葉。人丁興旺,名人輩出,後裔有名臣黃洽、黃龜年、黃師雍、黃德邵、黃豫、黃淮等等,著名僑領黃乃裳、黃依嬌……。(《虎丘六葉黃氏總譜》);

黃 膺 河南光州固始城東陽泉鄉人,光啟元年(885年),隨王審知兄弟入閩,隱於邵武軍(今邵武市)故縣仁澤鄉,子孫繁衍,簮纓相繼。有監察房、少師房、秘書房、僕射房、鳴鳳房、臚峰房六大支系。歷代名人有黃榦、黃槐、黃棆、黃履、黃伯思、黃中、黃潛善、黃願、黃正綱、黃英……民國開國海軍總長黃鐘瑛等等。(《黃文肅世家宗譜》);

黃惟淡 河南光州固始人,從王潮入閩,家邵武,以五經教子皆登科,世號“五經先生”。後人人丁興旺(據研究,三妻廿一子的黃峭為其後裔),功名不少。(《邵武府志?宦績》);

黃 翕 唐末隨王審知由河南光州固始入閩,居福安城關,世稱“察陽黃氏”,後有著名理學名家黃幹。(《察陽黃氏族譜》);

黃 俊 “五代時人,仕閩,自光州固始從王氏入閩,因仕焉。其子諱碣公,居言路有直聲,後遷御史中丞兼節度副使”。(《十國春秋》卷69);

黃 琮 河南光州固始人,唐景福元年(892年),隨王審知入閩,官閩清縣令,後隱居連江官坂下庸村。裔分三房(含透堡黃氏孟季房),宋有十三名進士,近萬人口。(《連江官坂黃氏族譜》);

鄭 攝 唐宣議郎,光州固始人,光啟元年(885年),與叔鄭 傑、兄鄭 瓊、弟鄭 鏈隨王審知入閩,卜居長樂北湖,人丁興旺,功名顯赫,歷代有49位進士,世稱“福湖鄭氏”。有狀元鄭性之、鄭邦彥、鄭世威、鄭章……當代鄭振鐸、鄭天挺、鄭作新、陳懷愷、陳凱歌等等。(《福湖鄭氏族譜》);

鄭 誠 龍驤大將軍,光州固始人,唐光啟間隨王入閩,為閩縣桂陽鄭氏始祖。有名士鄭穆、船政大員鄭清濂、辛亥革命元老鄭烈。(《閩縣桂陽鄭氏族譜》);

宋 臻 字彥明,五代後梁開平二年(908年),由固始隨王審知兄弟避亂入閩,先居雪峰後遷徙於侯官鏡江,為鏡江宋氏始祖。後裔宋鴻圖為清武狀元。(《閩侯鏡江宋氏族譜》);

程 彥 河南光州固始縣君子鄉興賢里人,唐末隨王潮、王審知兄弟入閩,歷官司馬、漳州剌史,歿於任。四子繁衍播遷海內外。(《閩侯甘蔗程氏族譜》);

李 ? 象峰李氏先祖,自甘肅隴西遷河南固始縣調元鄉秉鈞裡,唐末隨王審知入閩,居福州南門。裔李祥於宋景祐元年(1034年),遷長樂沙堤象山。人丁興旺,功名顯赫。世稱“象峰李氏”。有明永樂狀元李騏及名人李兆珍……(《象峰李氏族譜》);

章仔鈞 章仔釗 “(前者)仕王氏官至太傅,(後者)為泉州團練副使,兄弟俱有功於閩!” (楊時《龜山集》卷三十五《章瑞叔墓誌銘》;卷三十七《樞密鄭公墓誌銘》);

劉 存 河南光州固始人,唐末隨王審知入閩,卜居福州鳳崗,成為鳳崗忠賢劉氏始祖。後人人丁興旺,播遷海內外,名人輩出。民國尤以海軍總長劉冠雄、船政大員劉懋勳、輪機總監劉冠南等四兄弟稱著。(劉冠雄主修《鳳崗忠賢劉氏族譜》);

嚴懷英 河南光州固始人,唐末隨王審知入閩,卜居侯官(今福州倉山)陽岐,為岐陽嚴氏始祖。後裔有近代著名思想家嚴復等。(《侯官岐陽嚴氏族譜》);

施 ? 福清龍田高樓施氏始祖,於唐僖宗間自河南光州固始,隨王審知入閩。清靖海侯施琅屬其裔孫。(《龍田高樓施氏族譜》);

金 衡 唐探花,光州固始人氏,隨舅王審知入閩,卜居長樂,十一世孫金景文成進士,任浙江金華府推官,僦居蘭溪。後堂兄弟金履豐為殿前大將軍攜子歸隱福州璧團洲,成為璧團金氏始祖,裔孫金瑛於明初移居琉球國,為“閩人三十六姓”金姓始祖,子孫繁衍成為琉球貴族;金履祥則為著名理學家,世稱“仁山先生”,仍居蘭溪。(《璧團金氏族譜》);

茅 奭 唐末由光州隨王潮參軍入閩,官節度使,為莆田藍溪茅氏始祖。(《莆陽藍溪茅氏族譜》);

吳十一郎 先祖吳潛,唐累官至大司馬兼兵部尚書,五季時居河南光州固始縣。吳十一郎隨王緒入閩,居福州南臺、興化黃石塘下,六世進士公(諱闕)於後梁開平二年(908年)移居晉江龜湖象畔嘉埭卜址,遂為象畔吳氏始祖。(《晉江象畔吳氏族譜》);

莊 森 字文盛,河南光州固始人,唐光啟二年(886年)隨母舅王審知入閩,居永春桃源裡,為青陽莊氏始祖,後裔功名顯赫,有文狀元莊際昌、榜眼莊奇顯,武狀元莊有恭,世稱“霞張莊”。(《青陽莊氏族譜》);

葉 洙 唐龍紀元年(889年),隨王審知入閩,卜居同安南郊佛子岡嶺下。人丁興旺,播遷海內外很多,世稱佛嶺葉氏、郡馬府葉氏。(《佛嶺葉氏族譜》);

張修竹 河南光州固始人,隨閩王南下守泉州,任知府……娶董氏生八子,隨天意擇居,人丁興旺。世稱赤蒲張氏(今福鼎管陽鎮七蒲口莊)。(《赤蒲張氏族譜》);

蕭 華 系河南光州固始縣用儒鄉進賢裡竹洲村人。光啟元年(885年),摯家130餘口隨王審知入閩,伯叔兄弟各尋棲隱之地。其中華公子蕭丙二,自懷安遷長溪、周寧,後定居萌源。世稱萌源蕭氏。(《萌源蕭氏族譜》);

孫小二 唐平章,為孫權40世孫。從河南光州固始縣“隨王閩地統三軍” (《萌源蕭氏族譜》);

歐 ? 系河南光州固始縣永豐前村人氏,唐末隨閩王入閩,家於福州侯官之洪塘。後歐光官至戶部尚書。九世孫遷南溪,為蘭溪歐氏祖。(《侯官歐氏族譜》);

應世哲 唐光啟元年(885年),從河南光州固始隨王審知入閩,卜居南平峽陽,為峽陽應氏始祖,後裔有宋狀元應珍。(《峽陽應氏族譜》);

鄧 興 唐末從河南光州固始隨王審知入閩,卜居閩縣竹嶼,後有名士鄧原嶽及院士鄧叔群、鄧拓兄弟、鄧昌黎,臺灣音樂大師鄧昌國等。(《竹嶼鄧氏族譜》);

鄧光布 河南光州固始人,唐僖宗授殿中侍御史,隨王潮入閩,為劍州路將軍,定居沙縣。後裔人丁興旺,播遷海內外。(《沙邑鄧氏族譜》);

蘇益康 任泉州押衛都族軍使贈上將軍武安侯,唐光啟元年(885年)由固始遷來,為同安大同洗墨池路蘆山堂始祖,有蘇頌等先賢!(《蘆山蘇氏族譜》);

阮少盛 (894年)隨王審知從固始入閩,官御史大夫居寧德,後遷古田鄒洋,裔阮孔彰遷周寧縣李墩鎮阮家洞村。遂成李墩阮氏始祖。(《李墩阮氏族譜》);

周舉元 攜子孫從河南固始縣陰德鄉魏侯裡依王緒、王審知南下,景福元年(892年)定居福州。孫周導於後晉開運三年(946年)遷居寧德洋中鎮,其長子周霆官戶部尚書。(《西鄉周氏族譜》);

唐 綺 唐末隨王審知從河南固始入閩,卜居福州鰲峰坊,元皇慶二年(1313年)後裔遷侯官(今閩侯)南嶼垚沙,人丁興旺,名人輩出,現有父女雙院士唐仲璋、唐崇惕。(《垚(堯)沙唐氏族譜》);

許 陶 字堯夫,號十一公,隨王審知兄弟從河南固始入閩,定居閩清,後遷侯官(今閩侯)上街都巡。今有許居衍院士。(《都巡許氏族譜》);

許令驥 為東漢許邵後裔,世居河南固始,唐僖宗乾符四年(877年),隨王緒隊伍入閩,居閩清為文定許氏始祖。後有宋狀元許將等。(《文定許氏族譜》);

尤 宗 字思禮,唐光啟二年(886年)隨王審知從固始入閩,王招為郡馬,肇居泉州。人丁興旺,簮纓不絕。後有名尤大成、尤大公、尤袤等。(《吳興尤氏族譜》);

其他隨王入閩的光州固始人

林 淘 唐末同長兄林涉、次兄林濟,由河南固始隨王審知入閩,擇閩清溪潭口鄉越溪之北而居,遂為閩清人氏祖。(《閩清林氏族譜》);

林廷甲 林廷第 兄弟系河南光州固始縣永豐莊人,唐中和四年(884年),隨王緒入閩,授驃騎兵馬司,攜眷定居鳳山,後代衍八房,稱“福全後安林氏”。(《福全後安林氏族譜》);

林元禎 字有祥,河南光州人,隨王潮入閩,歷官朝散郎、太守、中順大夫。後遷長樂鶴上;(《鶴上林氏族譜》);

林 源 河南光州固始人,唐中和四年(884年),隨王緒南下入閩,定居福城鳳池后街登俊裡,後遷永福文波梅山。(《永福鳳池林氏族譜》);

林 褉 唐大順元年(890年),隨王由固始入閩,為侍衛有功封忠烈侯,居福清鷲嶺。(《音西林氏族譜》);

陳孟德 唐末隨王審知由光州固始入閩,卜居福清江陰垕。(《江陰垕山陳氏族譜》);

黃 諷 唐光啟間由光州固始入閩,仕王昶為諫議大夫,黜居侯官(今閩侯)南嶼水西黃岸。(《侯官水西黃氏族譜》);

鄭 轂 字致剛,“其先光州固始人,唐僖宗時避亂,從王潮入閩,居建城南鄉之龍池,故今為建州人。(楊時《龜山集》卷三十五《章瑞叔墓誌銘》;卷三十七《樞密鄭公墓誌銘》);

鄧 璩 “自光州隨閩王入閩……掌兵邵武,子孫家光澤之烏佩”(元?劉將孫《養吾齋集》卷三一《鄧烏山墓誌銘》);

丘 禎 丘 祥 丘 福 “唐僖宗時……兄弟三人由固始隨王潮入閩,居崇安之黎陽”。(《崇安縣新志?氏族志》);

葉四翁 河南光州固始人,唐末隨王審知入閩,居甘州白石,為甘州白石葉氏始祖。(《甘州白石葉氏族譜》);

吳文卿 河南光州固始人,唐末隨王審知入閩,卜居福州新店,為西園吳氏始祖。(《西園吳氏族譜》);

曹 安 河南光州固始人,唐光啟二年(886年)隨王審知入閩,為厚福曹氏始祖。(《厚福曹氏族譜》);

彭 ? 原居河南光州固始縣,唐僖宗時隨王潮入閩,始居泉州,後遷晉江虹山,為晉江虹山彭氏始祖。(《晉江虹山彭氏族譜》);

李 ? 相傳先世系河南光州固始人,唐末諧王潮入閩,傳至李默齋(列為一世祖)居此永春,遂為青陽李氏始祖。(《青陽李氏族譜》);

謝十六郎 唐乾寧四年(897年),從王審知入閩,定居泉州清浦,為畬裡謝氏始祖。(《畬裡謝氏族譜》);

柯 ? 唐僖宗光啟二年(886年),昔祖從王緒入閩,初居晉江水溝頭,後晉天福元年(936年),五世祖寶公徙莆之武盛裡,後遷安樂裡柯山。世稱美陽柯氏。(《美陽柯氏族譜》);

呂競茂 唐僖宗光啟二年(886年),由河南光州固始縣隨王緒入閩,居泉州相公巷,旋徙晉江曾埭,後屢遷浯江、同安。(《呂厝呂氏族譜》);

劉顯齋 於唐僖宗年間,由河南光州固始縣避亂入閩,居建陽麻沙、崇安五夫裡。世稱沙埕劉氏,並分東西二劉。(《沙埕劉氏族譜》);

周舉元 唐末(892年)隨王審知入閩,定居福州,後遷寧德縣青田鄉東洋裡(周墩),後置為周寧縣治,遂為“獅城周氏始祖”。(《獅城周氏族譜》);

袁 璞 河南光州固始人,唐末避黃巢亂,隨王潮入閩,徙居柘榮富溪天井裡。(《富溪袁氏族譜》);

遊 璸 源於河南光州固始,於唐末隨王審知入閩,任建陽令。後裔遊時於宋初遷居柏峰,遂為柘榮開基祖。(《柘榮遊氏族譜》);

範大三 河南光州固始縣人,為避戰亂隨節度使王審知入閩,卜居南平峽陽,為峽陽範氏始祖,取堂號為高平堂。(《峽陽範氏族譜》);

駱萬安 河南光州固始縣人,仍“初唐四傑”駱賓王之後。唐末隨閩王王審知平叛黃巢之亂而入閩,居峽陽,遂成峽陽駱氏始祖。(《峽陽駱氏族譜》);

朱古倞 世居亳州之永城,後遷河南光州固始,李唐季隨王審知入閩,任節度判官,家於福唐(今福清),後遷南平大壩、永安。(《沛國朱氏族譜》);

江 階 自光州固始從王審知入閩,居三山西門。為長樂雲路江氏始祖。(《雲路江氏族譜》);

紀 ? 五代時,紀氏祖先由河南光州固始縣,肇遷閩泉州惠安居住,一支遷同安。(《惠安紀氏族譜》);

詹敦仁 五代後周從固始隨王審知入閩,卜居於安溪縣祥華鄉美西村。(《美更矦氏族譜》);

楊 安 號安隱,唐光啟元年(885年),由固始入閩。遂成為晉安羅山鎮後洋村芙蓉楊氏始祖。(《芙蓉楊氏族譜》);

甘仙遊 唐光啟元年(885年),由固始入閩。13世裔茂隆光復舊業,號龍海東國鎮頂房社中興始祖。(《龍海東國甘氏族譜》);

江天明 唐隨王審知從光州固始入閩居福州,後裔於元皇慶元年(1312年)遷侯官(今閩侯)白沙上寨。世稱阜宅江氏。(《阜宅江氏族譜》);

曾延世 唐光啟元年(885年),由固始入閩,居泉州龍山,後遷惠安獺窟島,世稱獺江曾氏。(《獺江曾氏族譜》);

陳孟德 唐隨王審知從光州固始遷來,居福清江陰垕山,世稱江陰垕山陳氏。(《江陰垕山陳氏族譜》);

莊 銳 唐末僖宗廣明元年(880年),由固始隨王審知入閩,居福清沙塘,後稱沙塘莊氏。(《沙塘莊氏族譜》);

吳 祭 河南光州固始人,唐中和四年(884年)隨王審知兄弟入閩,堂從六人分居福州泉州之間,播遷各地,世稱吳氏六祖。(《閩清龍井吳氏族譜》);

郭 嵩 字惟大,郭子儀四世孫,唐末由固始隨王審知入閩,為長樂郭坑、福清江境玉桂郭氏始祖。(《玉桂郭氏族譜》);

何安撫 唐光啟二年(886年),由固始隨王審知入閩,定居惠安。(《惠安何氏族譜》);

施 典 由固始隨王審知入閩,定居晉江前港村,為閩南錢江施氏始祖。(《錢江施氏族譜》);

盧 珖 盧 皓 唐僖宗廣明元年(880年),由固始隨王審知入閩。後裔分佈各地。(《范陽盧氏族譜》);

高 鋼 中和間由固始入閩,居鳳崗高宅洋,王審知召為從政郎,成為入閩始祖。(《高宅高氏族譜》);

非常特殊的五姓隨王現象

在福建閩清有一非常特殊的五姓隨王共建宗祠現象,祠在坂東鎮塘坂村,祠名塘邊聚慶五姓祠堂。祠聯:“同源固始,蕃衍福地,五姓千家親兄弟;共建鳳池,開拓前程,十村繼代樂舜堯。”甚為奇妙,錄此共嘗。下錄隨王五姓始祖名單:黃應茂 許 實 陳隆興 盧崇鳴 劉 鼎

除上所述,另據許夥努、楊清江先生《隨“三王”入閩諸姓考》所考訂名單,再行甄別,屬真正由固始隨王入閩並有後裔的人員還有:

王彥英、王彥復、王廷簡;陳豹、陳勇;林嵩;劉恕;郭嵩、郭鎔、郭珏;謝文樂、謝彥時、謝?(定居泉州安溪永安裡東臯)、謝?(定居寧化石壁);吳祭、吳詢;吳文賢;張延齊、張清溪;黃梧(全省黃氏調查,未見其裔);周生;許十一、許弘欽、許文縝;楊安、楊猛;蘇益、蘇?;鄒勇夫、鄒馨;詹纘、詹環;薛文傑、薛從仁;姚建、姚源;朱文進、朱簾;李仁遇、李壽;鄭湘、鄭韶;程斌、程貴;嚴迅;董思安;呂佔;孟威;庾?;戴九郎;蔡?;柯?;蕭寶;卓祿;何現;孫叔?;繆濟;趙傑;高賢,施文儀等等。

綜上所述,河南固始與福建省的歷史淵源關係真是源遠流長。隨王入閩的各姓氏先人努力奮鬥,其中出現了不少名門望族,給予研究發掘頗有意義。

唐佳句(摘自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會研究文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