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6 杞縣板木邱堂村歷史沿革

邱堂村,位於杞縣西南部,板木鄉北部,屬於溫帶氣候。農業種植以小麥和玉米為主。

杞縣板木邱堂村歷史沿革

邱堂位於杞縣板木北部,是地處豫東平原眾多村落中的一個。

清朝年間雍正皇帝對少林寺武僧假借習武之名暗中反清復明,大為不滿,就打壓少林寺的發展。曾經在少林寺習武的一個邱堂村的窮苦孩子邱栓,就回到了邱家堂,帶領族人習武練兵,處處與朝廷做對,劫富濟貧,為眾多豪強綠林之士膜拜,勢力逐漸強大。這引起當朝的不滿,後來發生了一件大事改變了邱堂村邱姓人的命運。因為邱堂東邊的路古稱官道,南來北往的交通要到,恰逢乾隆皇帝壽誕將至,南方大員為了聊表孝心,進貢了一大批的生辰綱,這件事情被邱栓及其眾弟子知曉,就截獲了這批寶貝,這件事情讓乾隆皇帝大為惱怒,命令河南巡撫要斬盡殺絕邱栓及其弟子,於是就殺光了所有在邱堂居住的邱姓人,沒有被殺的邱姓人也都投奔他去了,這就是為什麼中原地區每個地方邱姓人口都不少,唯獨杞縣很少有邱姓人。二、抗日戰爭及解放戰爭期間作為革命老區的邱堂在清政府覆亡直到新中國建立的幾十年,因為處於革命老區,自然有很多的歷史事件發生。中共原河南省委書記吳芝圃就多次在邱堂村居住,在以吳芝圃為司令員的第三支隊帶領下,邱堂村的眾多有志男兒紛紛參加革命,與日偽頑做艱苦卓絕的鬥爭。豫東戰役期間,於1948年5月的一天,那天天空下著濛濛細雨,華野司令員粟裕和參謀長陳士渠及副參謀長張震在邱堂村對華野將士做了戰爭總動員,從此拉開了豫東戰役的序幕,也為以後淮海戰役的順利開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其中華野指揮豫東戰役的領導有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兼代政治委員粟裕;華東野戰軍參謀長陳士榘、副參謀長張震;華東野戰軍政治部主任唐亮。華野一兵團司令員和兼政委粟裕(兼);華野一兵團第一副司令員兼第一副政委葉飛;第一縱隊司令員兼政委葉飛(兼);第四縱隊司令員陶勇,政治委員郭化若;第六縱隊司令員王必成,政治委員江渭清;華野三兵團司令員陳士榘(兼);華野三兵團政治委員唐亮(兼);第三縱隊代司令員孫繼先、政治委員丁秋生;第八縱隊司令員張仁初、政治委員王一平;第十縱隊司令員宋時輪、政治委員劉培善。特種兵縱隊司令員陳銳霆、政治委員張藩。前國家主席楊尚昆同志負傷期間曾在邱堂村居住多日,為了追趕大部隊,由老黨員韋傳章和韋傳英用擔架日夜兼行給他送到了黃河北岸的冀魯豫軍區。建國後兩位老黨員生活困難,向上級反映了情況,楊尚昆主席知道此事後對此親自做了批示,指示中國河南杞縣縣委對兩位老同志的養老問題應給予照顧,能獲此殊榮的我村,僅此二人。解放前夕,邱堂村在開明人士孟傳俊(時任保長)及時任國民黨河南農業廳廳長韋平章及杞縣保安團團長韋某某(韋緒成的父親),及眾多鄉黨的努力下,國名黨政府對邱堂村人還是比較照顧的,包括時任國民黨十二專區的韋專員,來到邱堂之後對村民都是客客氣氣的,抓丁拉夫,搶糧牽牛的事情在邱堂從來沒有發生過。

三、解放後在邱堂村北地設立了北張莊青年場,在原有邱堂小學的基礎上又設立了邱堂中學。其中在青年場的知青走出了許多現今仍舊活躍在開封政界的多名政治人物,包括開封市人大副主任高宏勳,及前杞縣副縣長左富國。邱堂村的文化編輯邱堂小學,自1936年在邱堂村開明人士孟傳俊和邱堂村人韋平章(原任國民黨河南省農業廳廳長)和眾多鄉黨的共同努力下,創建了縣南僅有的兩所高小之一的邱堂學校(另一所是高陽學校),引周邊眾多有志之青年,紛紛來邱堂學校學習文化知識。自建校80年來,邱堂學校為黨和國家培養了無數的棟樑之才。大多都走上了各個戰線的領導崗位。邱堂中學(板木二中前身) 地址在北張莊青年場(現北張莊村支部對面)後於1988年遷至板木北邱堂學校畢業的校友包括:原二野第16軍第48師143團政治處副主任任超貴,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後勤部部長段西忠及其愛人任福雲,河南省檔案局局長王國振,原杞縣人事局局長任福振,原板木高中校長任福斌,西寨林場場長任國忠,原於鎮鎮長任國良,原杞縣毛紡廠廠長李和平,河南交通廳副廳長魏金立,中國住建部報社河南記者站站長劉強,商水縣人大副主任翟來啟,杞縣農機公司經理孟照才,原開封農行行長孟照慶,鄭州園林局黨委書記孟照民,邯鄲市計生委辦公室主任孟廣明,西北電力顧問工程公司處長孟軒,鹿邑縣消防大隊長趙龍鋒,杞縣城管局副局長盧玉強,杞縣中醫院紀委書記盧曉楓,杞縣統計局紀委書記索銳,舞陽鋼鐵有限公司科技部部長韋明,河南省發改委工作的吳冬梅,以及眾多的企業家韋東索鳳等等等不能一一列舉都在這裡留下了他們的身影和足跡,現如今從邱堂學校畢業的校友們,都在各自的領域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回望過去輝煌燦爛,邱堂學校以其博大的胸懷廣納有志學子來這裡深造,現如今在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邱堂學校正以昂揚的鬥志和飽滿的熱情跨步向前。我們期待在眾多校友和鄉鄰的輔助下,邱堂學校明天會更美好!也堅信在勤勞智慧的邱堂村人的共同努力下,這裡會成為一個生活更加富裕,鄰里之間和諧相處的人居樂土。造福桑梓之地,你我共同的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