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8 跟名中醫劉渡舟學用經方:問診和望診

跟名中醫劉渡舟學用經方:問診和望診

跟診是學習老師心法的無可替代的重要方法,只有跟診才能親眼看到老師問診、望診的思路。

問診,劉渡舟先生從不隨意發問,而是根據脈、色、舌象,有了初步的判斷,有了某方證的初步診斷,為了進步確定,或者與其他方證做出鑑別,才進而問診,如患者胸脅痛,他會問病人口苦不苦?如口苦,則可以初步確定為小柴胡湯證。接著問大便稀不稀?如大便稀,則是柴胡桂枝幹薑湯證;如大便幹,則可能是大柴胡湯證或柴胡加芒硝湯證。

望色,劉渡舟先生很重視望色,經常會習慣性地抬頭望一下病人,如面色發黧黑者,則會診為“水氣病”或“水飲”病。如石姓男子,先生抬頭看,見其人面色黧黑,就問,“你胃脘堵不堵”?“口渴不渴”?“心煩不煩”?病人回答:胃有時堵,口渴,心煩。劉渡舟先生就告訴我們,這個病人是支飲,木防已湯證,為其處木防已湯。這些“診”的心法,只有跟診,才能真正學到手。

有一點需要特別說明,在問診方面,劉渡舟先生最具特色的是:不管什麼病,首先,必問口渴不渴、口乾不幹、口苦不苦。其次,必問大便稀不稀、大便幹不幹。問清楚口感與大便,就基本上把握了證的寒熱虛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