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6 雍正王朝:“我虽老眼,却不昏花”——佟国维其实才是官场赢家

导读:严格来讲,当年红的一塌糊涂的《雍正王朝》应该算得上是“宫斗戏”的鼻祖,这也是它能够成为经典的原因所在。后来虽然也有不少以“宫斗”为主的影视作品出现,但是除了女性宫斗戏的开山之作——《甄嬛传》外,其他作品更像是“一窝蜂”地追赶潮流,远配不上“经典”的称谓。

《雍正王朝》中,人物的塑造和剧情的衔接都很成功,不管是四爷的喜怒无常、八爷的生不逢时、年羹尧的死有余辜、张廷玉的处事不惊,都在观众心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既然是描述一个“王朝”的更迭和兴衰,权利和官场无疑就是角逐的重心,那么作为“政治牺牲品”的官员自然少不了。官场就像一个天平,当有人一步登天的时候,也必然有人万劫不复,这是规律,也是一种平衡。在《雍正王朝》中我们也见证了无数个官员的沉浮,李卫、田文镜、年羹尧等,但是,如果说到“官场赢家”,佟国维绝对当仁不让

雍正王朝:“我虽老眼,却不昏花”——佟国维其实才是官场赢家

判断一个官员是否属于“赢家”范畴,我们首先得明白“赢家”的标准是什么,这样,才能一一对照,继而做出令人信服的判定。个人认为“赢家”必须满足两个条件:权倾朝野和平稳着陆

一:权倾朝野

能做官的人很多,知县是官,知府是官,提督是官,宰相也是官,但如果达不到“权倾朝野”这个高度,就很难算得上是真正的官场赢家

看看佟国维的职称:领侍卫内大臣、议政大臣,外加一等公、上书房行走,《雍正王朝》中,发生张五哥顶罪案时的对话,就是最好的证明:

康熙单独召见了三位大学士,问该怎么办,佟国维作为首领大臣回答的很精辟:“万一层层盘查,动摇了国之根本,投鼠忌器,又将无功而返”,康熙又问:“你这个‘器’指的是谁?‘又’是什么意思?”,佟国维回答:“圣明不过皇上,有些话不是臣子们所能明言”,接下来出重点,康熙反问:“不能明言,朝廷设宰相干嘛?”

雍正王朝:“我虽老眼,却不昏花”——佟国维其实才是官场赢家

雍正王朝:“我虽老眼,却不昏花”——佟国维其实才是官场赢家

这段很经典,但咱们是来讨论佟国维的,所以,不能继续探讨剧情了。

从这段话就可以看出,虽然清朝没有专设“宰相”一职,但在皇帝康熙的眼里,他们几个人就已经相当于“宰相”了,而他们也知道自己行使的是宰相的职责——统率百官!

能统率百官就说明“官”做成功了一半,由此也可以看出佟国维在仕途上确实做到了“权倾朝野”,满足了第一个标准

二:平稳着陆

满足第一个标准就是官场赢家吗?错。我们常说“做人要有始有终”,官场更是如此。权倾朝野只是“始”,平稳着陆才是“终”,有始无终、不算成功。像年羹尧、隆科多等人,结局惨淡,根本算不上赢家

有人该说了,佟国维不是被康熙给罢官了吗?这样还算是赢家吗?对,这就是他厉害的地方

首先,他的目的达到了。他为什么举荐隆科多出任九门提督?就是因为当时太子之选扑朔迷离,他烧的是八爷的“热灶”,即便在当时看来有70%的把握,但毕竟没有达到100%,让隆科多出来就是为了填补那30%的空缺。只有这样,不管谁得手,佟氏一族才能继续长盛不衰。他是败了,但他一手谋划的隆科多却得势了,完成了家族权利的新老交替,一切不还是在他的掌握之中吗?在这一点上,他是赢家;

另外一点,他虽然是被罢官,但是康熙在罢黜他的同时也保留了一些爵位,俸禄照样拿,这只相当于“半罢官”;他没有全输

虽然从“中堂”到“平民”让他心里一时半会难以释怀,但,事情的发展不还是在他的掌握之中吗?所以,我们说佟国维是一个赢家

佟国维的手段

佟国维同时满足了以上两个要求,故而,我们必须承认他的成功。那他又是如何在错综复杂的权利争斗中做到这一点的呢?我们就不得不说说他的“老狐狸经”了

一:审时度势

识时务者为俊杰!

很多人都以为佟国维是太子第一次被废时才依附上八爷的,其实,从八爷准备接手彻查刑部时,两人就成了一根绳上的蚂蚱

不知大家是否记得当时八爷和佟国维有过一次简短的密会。当时张五哥案发,康熙帝想派人对刑部进行核查,一向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八爷深夜密会了佟国维,征询他的意见,佟国维根据四爷追缴库银以失败告终、却没有受到惩罚的经验,再加上康熙此次彻查刑部的坚决态度,给了八爷一句话“皇上不怕办错事的,就怕不办事的”,这令八爷茅塞顿开,才下定决心争夺这个职务。

八爷的深夜到访只是“征询意见”这么简单吗?不,他也有自己的小九九。佟国维位高权重,可是和八爷并没有过密的交往,因为张五哥案发后康熙只召见了佟国维、马齐、张廷玉三人,所以,八爷借着“征询意见”的借口来试探一下佟国维的立场。佟国维给出建议,就说明他不反对自己,这也打消了八爷的一个忧虑

雍正王朝:“我虽老眼,却不昏花”——佟国维其实才是官场赢家

再看佟国维这边。他见多识广,所以,在形势不明朗前,永远给自己留着后路,他给八爷的,也仅仅是一个建议而已,除此之外,并没有过多谈话,当时的他也根本算不上“八爷党”,接下来发生的事就是证明:康熙宣布废除太子之后,朝臣们人心浮动,下朝后很多官员都让佟国维给个“指示”,佟国维只有一句话——“事情还不明郎,都别轻举妄动”,如果他是“八爷党”,他会这么做吗?直到那个江湖术士出现,被八爷绑了送皇帝发落,皇帝说出

“江湖术士的话,有时候也代表一些民意”。佟国维误以为是康熙默认了术士“八爷为王”的流言,准备立八爷为太子,他可不会错过这样一个“扶持新君”的机会,于是,开始让手下党羽联名推举八爷为太子。

久居官场的察言观色,在佟国维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或者说这就是审时度势。在康熙说出那句话之前,他和八爷充其量也只是心照不宣,康熙的话却让他看到了机会,于是,立马就倒向了八爷一边。

可惜,他错了,康熙此举只是一招“抛砖引玉”而已,为的就是让所谓的“八爷党”全部浮出水面。佟国维机关算尽,到头来“聪明反被聪明误”,栽在自己手上

二:居安思危

这一点在隆科多身上最为明显

佟国维始终以家族荣耀为根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家族势力能够持续发展,他一度将隆科多扔到基层去锻炼;后来还刻意冷落隆科多,为的就是“这几个皇子没有一个是善茬,我万一踩空,你还有机会”

,可隆科多却根本体会不到这份苦心

佟国维在权利鼎盛时也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致力于家族的振兴,虽然都出自私心,但也正是这种“居安思危”意识,促使他一步步走向巅峰

三:当机立断

第一个例子还是选举太子时,一旦看到康熙口风松动,立即就让党羽开始运作推举八爷的事。这是他的机会,万一八爷能登上皇位,他就是名副其实的功臣;

第二个例子就是康熙约佟国维吃饭一事,在《雍正王朝》中这顿饭持续了将近6分钟,比任何一个剧情所持续的时间都要长。康熙帝问寒问暖,最后话题一转,问他:“家里后辈中谁还能出来办事?”,佟国维再傻,他也听出言外之音,就是那句“我们都老了,很多事就不要操太多心了”。佟国维当机立断,举荐了隆科多,康熙深以为然,直接授予步军统领之职。

其实,别说是隆科多,就是佟国维举荐一个庸才,康熙帝也会允准,因为康熙打算释放十三爷的时候,佟国维明显反对,让康熙给个说法,康熙阴沉着脸说

:“朕心疼自己的儿子,这个说法行吗?”,幸好张廷玉赶紧过来打了圆场,才阻止了康熙的发火。那件事后,康熙已经决定要罢免佟国维了,而佟国维也已经感觉出来。康熙请佟国维吃饭,只是为了保全佟国维的体面而已,临了,还赐佟国维一副眼镜,说“你老眼昏花,戴上这个”,回去之后,佟国维对着镜子乐呵呵地说了一句经典台词——皇上,我虽老眼,却不昏花啊!

雍正王朝:“我虽老眼,却不昏花”——佟国维其实才是官场赢家

回到家后,佟国维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赶紧找来被他故意冷落的隆科多,将这些年冷落他的原因做了解释,并对朝堂内诸皇子的皇位之争和形势走向作了分析,最主要的一点是,要求隆科多务必要和自己“唱反调”,虽然看似不近人情,但就家族的长远利益来看,这绝对是步“高招”。

四:能屈能伸

“能屈能伸”方为真丈夫!

隆科多得了九门提督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以“辞官”为托词向皇帝告密,揭发的不是别人,正是提拔他的六叔——佟国维。佟国维分明是让他去烧四爷的“冷灶”,可他在告密时却说佟国维让他力保八爷,这一下将佟国维和“八爷党”捆在一起。

雍正王朝:“我虽老眼,却不昏花”——佟国维其实才是官场赢家

其实隆科多这么做也是一种试探:如果对“结党”忌讳颇深的康熙没有过多责备佟国维,则说明康熙心里默认了八爷这个“潜太子”;如果康熙动怒,惩办了佟国维,就说明康熙的心不在八爷身上,佟国维和隆科多也就对八爷死心了。只不过佟国维倒向八爷众人皆知,下台的命运从那顿饭时也已经注定,隆科多索性利用佟国维的“下台”探明康熙的想法,这也叫“下得其所”。甚至说,佟国维的下台,完全就是他们叔侄二人自导自演的一场“苦肉计”,以“牺牲”佟国维为代价,铺垫了隆科多的崛起之路,后来两人的对话不也证明了这一点吗?

结语

佟国维纵横官场几十年,老谋深算,对官场规则了如指掌,对皇帝的心思更是有着独到的把捏,否则,也坐不到权倾一时,他的精明和能力是有目共睹的。只不过,“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再加上“九子夺嫡”的复杂程度前所未有,局势瞬息万变,连佟国维也无法做出准确判断,这就迫使他不得不做“两手准备”。这“两手”总有一手会落空,要么是他,要么是隆科多。

他能看到局势的隐晦,他能察觉自己的危机,他更能推出隆科多这张“王牌”,看来,“我虽老眼、却不昏花”的自嘲还真是对佟国维最恰当的写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