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3 謝立清:學校教研重視了對教與學的研究,卻忽視了對人的研究

謝立清:學校教研重視了對教與學的研究,卻忽視了對人的研究

  "教師沒有積極主動地對教育問題進行鑽研的教研,都不是真正的教研。" 那麼,該如何激發教師在教研活動中的主動性和持續性呢?

  百度百科關於“研究”的解釋是這樣的:研究是主動尋求根本性原因與更高可靠性依據,從而為提高事業或功利的可靠性和穩健性而做的工作。我看到的關鍵詞是“主動探索”。但是,在很多老師的概念裡,“教研”就是開會,就是同學科的老師聚在一起說說教材,聊聊設計,聽評公開課,評評作業,再閒話一下家常。

  這樣的教研活動,並沒有對教育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也談不上讓老師的專業有更進一步的成長。可以說,教師沒有積極主動地對教育問題進行鑽研的教研,都不是真正的教研。

  那麼,該如何激發教師在教研活動中的主動性和持續性呢?

  一、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是激發教師活力的關鍵

  每一位老師,無論你是有多年教學經驗的老教師,還是初出茅廬的新兵,都會碰到教育教學中出現的各種各樣的真實的問題。我認為,這些問題可以成為促進老師們互助式教研的內驅力,讓老師們組合在一起去主動研究,主動尋求解決的辦法。

  德育教研要先行。老師們在辦公室裡,最喜歡聊的還是關於班上的問題學生的話題,而這其實是班級管理和學生德育方面的問題,也就是關於“人”的問題。這是老師最應該重點去研究的問題。

  多年來,學校教研把重點放在對學科教學的研究上,重視對知識教與學的研究,卻忽視了對人的研究。沒有研究好學生,就算你文本解讀到位了,教學設計很完美了,也分分鐘可能被幾個調皮搗蛋的學生給破功。很多新老師上不好課,就是這個原因。

  我們學校的一年級教師,在新生入學前,要去跟幼兒園的老師教研,研究孩子,瞭解孩子在幼兒園的狀態。開學第一週的課程設計教研,也都是圍繞著“如何讓孩子愛上學校、愛上老師和同學?”這個幼小銜接的問題來進行的。

  全校班主任們有專門的德育教研的時間,在學校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的引領下,大家針對本年段孩子出現的心理和行為習慣的問題進行研究,閱讀相關專著,傾聽經驗分享。只有解決好關於班級管理和德育方面的問題,班級的學科教學工作才能順利開展。老師們都意識到這一點以後,對班級管理和德育的教研也就積極主動起來了。

  在教學中,能讓教師們因為一個問題而走到一起深入研究的,還有課題的研究。學校要給老師們創造機會,促進老師之間形成一個個課題組。通過課題的引領,讓老師們都成為研究者。

  為了問題的解決,為了課題的順利結題,他們自然會主動地閱讀相關的理論知識,也在日常的教學中不斷地進行實證研究。因為課題一般持續一兩年,甚至是三五年,所以,同一個課題組的教師們就會圍繞著課題進行主動的持續的教研活動。這樣的教研活動是基於教學現實問題的,是深入研究型的。學校要做的就是做好課題管理工作,及時肯定老師們的研究成果。

  在學校的日常中,還有一個躲不開的問題,那就是派老師參加各級各類的教學比賽。臨陣磨槍,不快也光。這是調動老教師教研熱情、提升年輕教師專業成長的好時機。

  怎樣才能讓參賽的老師發揮出最好的水平為學校爭光呢?這是急需解決的現實問題。圍繞這個緊迫的問題,我們成立了備賽團隊,有邀請來的教學專家,有經驗豐富的老教師,有充滿個性、敢於創新的青年教師,還有經驗尚淺的年輕教師,屬於混搭型。在比賽的緊張感中,這些教師的教研都是積極主動的,通過打磨一節課或者策劃一場活動,教育理念、教材理解和教學方法等在短時間內發生了激烈的碰撞,這些可貴的碰撞往往會發生奇妙的化學反應。

  最後,雖然上臺比賽的只有一位老師,但是備賽團隊裡的每一位老師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專業成長。

  但是,這種因備賽而組合成的教研團隊,是臨時的、偶發的,還不能持續激發教師參與教研的熱情。大多數時候,我們的老師都是因學校的課務安排而走到一起教研的。同年級同學科的教研,重點研究教材教法,這是學校教研的常態組合,也是學校教學質量得以保證的重要陣地。

  為了讓這樣的常規學科教研更有效率,更有實效,我們淡化學校大科組的教研,加強同年級備課組的教研,做到有規劃、有固定地點、有固定時間、有教研記錄,讓每一位老師都成為教研的主角。老師們輪流來當教研活動的主持人和組織者,輪流提出在文本解讀或者教學中遇到的問題。

  這種常態的備課組該如何組合,也非常考驗學校行政團隊的智慧。我們大體遵循“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儘量讓一個備課組內出現多種類型的老師。在同一個備課組裡,再進行“一對一”的“師徒結對”,讓師徒再圍繞“如何提高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這個問題進行兩人間的教研。

  當教研是為了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而存在,讓教師們感受到教研對自己工作的實際幫助,他們對教研的熱情自然就能被持續激發。在對問題的鑽研與探索中,教師們也漸漸地看見了那個更美好的自己。

  二、跳出教材束縛,在課程開發中釋放教師潛能

  如果說一個個驅動問題就像那個撬動地球的支點,撬動了教師們參與教研的主動性和持續性,那讓教師開發課程的教研,就算是把這個教研的“地球”給挑了起來。

  東平小學融課程的實施已經進行到二年級,老師們對教材的使用和開發擁有絕對的主動權:兩位老師包一個班,除了有常規的分科課程,他們常常要開發和實施跨學科融合的主題學習課程和項目式學習課程。跳出了教材的束縛,老師們的潛能在一個個需要自我開發或者加工的跨學科課程中得到了釋放。

  李慧原來是音樂老師,她在融課程教一年級的語文。春天的時候,一年級的老師們開發了瓜果蔬菜課程。教研時不分科,語文老師從遊戲識字、口語表達等方面對課程提出了構想,數學老師們從比長短和比重量等角度豐富了課程內容,英語老師帶著全體老師一起溫習了各種瓜果蔬菜的英文名字,美術老師帶著大家到國畫室去體驗如何用墨的濃淡表現出各種不同的瓜果蔬菜,科學老師給大家做簡單的實驗,驗證瓜果蔬菜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最後,還有一首《蔬菜進行曲》的音樂融入,李慧老師就發揮了自己的特長,帶著老師們唱唱跳跳。

  不同學科的老師也會互相啟發。比如語文老師想到用遊戲“瓜果蔬菜蹲”來加強孩子的識字,這馬上啟發了數學老師,可以將序數知識滲透進遊戲中。

  在這樣的跨學科主題教研中,因為課程開發的開放性,大家都腦洞大開。不同學科之間的碰撞,讓課程內容更加豐富,也讓教研活動變得更好玩、更刺激。

  融課程常打破地域限制,讓教研活動走出辦公室,甚至走出校園。在做“我在新城坐地鐵”課程教研時,全體老師在地鐵開通的第一天,走出了校門,坐上了地鐵,在地鐵裡為孩子們尋找課程資源。走出了辦公室,老師們教研的內容變得生動好玩了,這不僅激發了大家教研的熱情,更是為孩子們打開了一扇扇真正通向生活和社會的窗。

  除了“走出去”,我們還會“請進來”。為了讓課程設計更專業、更具實操性,我們會邀請社會的專業人士和家長,甚至是學生加入到教研的團隊。在“小鬼當家”的職業課程中,有一個環節是讓孩子們當小記者,去採訪校園裡的各種職業。為了讓孩子們掌握更專業的採訪知識,我們邀請了佛山小主人報的編輯和記者來跟教師們一起教研。

  家長也是教育孩子的主體,家校的合體,讓教研活動碰撞出更多火花。在“我在新城坐地鐵”的教研活動中,我們就邀請了家長代表來參與教研。除了家長,我們也會邀請孩子參與教研。當教師聽到來自孩子們的心聲,自然更能走近孩子,讓課程更能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同時,也為老師的深度教研注入了新的活力。

  打破學科、打破地域、打破身份的教研團隊的重構,讓融課程的教研活動煥發了勃勃生機。團隊裡的老師們常常主動加班教研,有時爭辯得面紅耳赤,有時一起唱唱跳跳、塗塗畫畫,有時低頭不語,啃跨界的專業知識......

  雖然一群人可以走得更遠,一個人卻可以走得更快。一個人的教研,其實對教師的專業成長最為有效。那又該如何促進教師一個人教研時的主動性和持續性呢?

  一位媽媽,在看到自己正蹣跚學步的孩子邁出第一步的時候,首先要做的是及時鼓勵,然後再用一個好玩的玩具引導孩子往前多走幾步。一位校長,當發現一位老師在教學方法、班級管理、課程構建等方面有自己的鑽研,並嘗試在教學實踐中做出改變的時候,最好的做法也是及時鼓勵和提供幫助。

  給他們一個舞臺,利用學校的微信公眾號發推文廣而告之;給他們一些及時的幫助,給他們創造外出學習培訓的機會;再給他們一些推動,辦一場校內外的教師個人教研成果發佈的教研活動,幫助他們出一本關於個人教研成果的專著等等。讓這部分走得比較快的老師,成為對自己的教育事業有規劃、有追求、有理想的老師,成為那個更好的自己。

  其實,一個人的教研,才是最高境界的教研,因為他經受了團隊的洗禮再脫穎而出,又經得起寂寞默默前行,具備了獨立思考、自塑風格、形成個性的教研氣質,這往往會成為通向名師、大師之路。期待這樣的教研更多地出現在教師群體中!

  作者:謝立清(廣東佛山東平小學校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