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有哪些不出名但非常好的诗或诗人?

狂喷是一种态度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苏轼《蝶恋花·春景》

鹧鸪天 辛弃疾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栏干不自由。

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

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宋〕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银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菩萨蛮·朔风吹散三更雪

菩萨蛮·朔风吹散三更雪鉴赏

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

梦好莫催醒,由他好处行。

无端听画角,枕畔红冰薄。

塞马一声嘶,残星拂大旗。

寒沙带浅流的出处

唐多令·芦叶满汀洲

唐多令·芦叶满汀洲鉴赏

多令,同柳阜之、刘去非、石民瞻、周嘉仲、陈孟参、孟容,时八月五日也。

芦叶满汀洲。

寒沙带浅流。

二十年、重过南楼。

柳下系舟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

故人今在不。

旧江山、浑是新愁。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是、少年游


韦甲禅


俗话说人不可貌相,唐代有个诗人长得特别丑,但却非常有才华,写出来的诗也很好,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些诗是他写的,甚至可能都没听过这个诗人的名字,他就是罗隐。

可能俱是不如人

罗隐是晚唐诗人,据说相貌奇丑无比,本人十分有才,但连续考了十多次科举都没考中,可以说是个十分悲催的人物了。



早些年,罗隐赴京赶考的时候,曾结实过一位名叫“云英”的歌姬,没想到潦倒了十几年之后,故地重游,又碰到了云英。云英见到了罗隐之后有些惊讶:怎么你还没考中进士?罗隐听了这话,也无比感叹,于是写下来一首诗:

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两个人初见时,一个沦落风尘,一个尚无功名。两人都以为对方很优秀,想必要不了多久就能脱籍、成名。没想到十二年过去了,重逢时运营尚未脱籍,罗隐更是屡试不第。两人皆虚度光阴十余载,罗隐忍不住感叹:看来我们俩都很差劲呀。



这首诗先扬后抑,前两句看起来像是夸赞,但后两句笔锋一转,嘲讽对方又嘲讽自己,初读时感觉有一番诙谐的意味在里面,但细细品味,就发现里面更多的是无奈和不甘。


任是无情也动人

罗隐一生写了数百首诗,其中有很多都可以列为上品,比如这首《牡丹花》:

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
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

周敦颐《爱莲说》中提到:“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从唐朝开始,牡丹花就一直受到中国人的喜爱,历来写牡丹的诗词也不计其数,而所有这些作品中,当以罗隐这首《牡丹花》为首。

此外,罗隐生于唐朝末年,唐诗高峰已过,后来的宋诗与唐诗大异其趣,除抒情外,往往蕴含着一丝哲理,在罗隐这个时代就已经有了苗头,比如这首《西施》: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罗隐的诗,总是含有着一股淡淡的讽刺意味,这应该与他生平遭遇有关。一辈子怀才不遇,饱受冷落,反而激发了他孤高、清高的个性,诗句中也就显出一股俯瞰世态、审判世情的味道来。

运去英雄不自由

此外,罗隐写过的许多诗句,大家都耳熟能详,但不一定知道是他写的,比如这些

  •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 时来天地同借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总的来说,罗隐其人,虽然名声却不显赫,但其作品放在整个唐诗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卧闻海棠


唐玄宗的时候,有一个人给皇帝上书,说:“曹植七步成诗,没什么了不起的!我五步就可以写一首诗,和他比一比聪明。”唐玄宗一看奏折惊呆了:这小伙儿不是狂,是狂的没边了。

南朝的山水诗人谢灵运,擅长自我表扬。认为论文才,全天下的人加起来,才能抵得上一个他。如此狂傲,在曹植的才华面前也只敢自认八分之一:

“天下文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其他的人共分一斗。”

怂爆了。

至于本朝著名的狂人李白,那就更怂;他还是“八分之一”的粉丝呢: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对于偶像的偶像曹植,也只能是“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只剩下仰慕二字,哪敢一比?

两大狂人尚不敢造次,一个无名小卒要和曹植比聪明,你咋不上天呢? 不过考虑撕大V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唐玄宗便召见了小伙儿。

面试的一天到了,小伙子大步上殿,口呼万岁。玄宗立即命他立即作诗。狂人道:“请万岁出题。”恰好这天是元宵,唐玄宗即以新年为题,命他作来。狂人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果真在五步之内写了一首除夕诗:

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寒随一夜去, 春逐五更来。气色空中改,容颜暗里回。风光人不觉,已著后园梅。

浅白却不失内涵,平安喜庆中叹时光流逝、岁月催人中看万象更新。真乃“辞旧迎新”主题的佳作也。唐玄宗大为高兴,点“赞”之余,还不忘顺手“打赏”一下:授以左监内将军 ”之职.有了“至高V”的点赞和转发,此诗瞬间流传全国,成为一篇不折不扣的“爆文”。

这是第一首。


过了春节,就是春天。骚动的季节又到了。说到思春,唐诗中有一篇诗不得不提,就是这首标题平实的《春怨》。

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这首诗在发表的当时有没有100000+我们不知道,但放到历史长河里,阅读量绝对远远超过这个数字。(今天作者又贡献了一个)。正是一篇不折不扣的爆文。一篇爆文成功的因素很多,比如标题党、口水战、蹭热点、撕逼等等。这篇爆文的成功,只有一点:写得好。不然以它毫无阅读欲望的标题《春怨》,很快就要淹没在浩如烟海的诗词中,绝无脱颖而出的可能。(正确的标题写法是《姑娘,令你烦恼的不是低吟的黄莺,是你躁动的内心》)

好在标题烂,但可以内容补。一个好的内容会使文章的生命力更持久,靠时间积累成为爆文。那么这篇爆文好在哪里呢?

1、语言民歌风,活波浅白,靠巧妙取胜。都是大白话,但串接起来妙不可言。一篇一意,以整体取胜,绝非外面那些靠“豆蔻" “荼靡”拼凑的妖艳贱货可比;

2、“篇法圆紧,中间增一字不得,着一意不得”。句句承接、环环相扣,通篇谈怨不见“怨”,“词”“意”紧扣,不可分割;

3、一句一问,层层推进,曲径通幽,谜底乍现:为什么要打黄莺儿呢?因为它的叫声太大了。为什么害怕黄莺的叫声?因为它打扰我做梦了,因为只有在梦里,我才能和远征的丈夫见上一面。层层倒叙,扫处还生,吊足了读者的胃口,结尾又意味悠长。

这是一篇靠质量、靠生命力取胜的爆文。这是第二篇。


女思春,男悲秋。女性怨恨一下春天,特别接地气,特别可爱。男性感叹一下秋天,特别有格调,特别深沉。下面说一说悲秋题材的爆文。

先说一篇很有特点的同题材爆文。特点是:只有一句。 那就是“枫落吴江冷”。它火爆到什么程度?火爆到即使几百年后,三栖巨星文坛大佬苏东坡,要在一首词里任性滴、原封不动滴引用它: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枫落吴江冷。

这首(句)诗的爆点在哪里?俩字,“凝练”。本文作者最早知道这诗,也正是在一片谈行文风格的文章里,要简洁,不要啰嗦。意境凝练只可意会,文字啰嗦举可反例直观感受:

一个孤僧独自归,关门闭户掩柴扉.夜半三更子时分,杜鹃谢豹子规啼.

看完了这篇注水文,再看看枫落吴江冷:真是凝练的典范,千字文作者的样板。不爆都不行。

这是第三篇。

谈完凝练,再谈谈靠意境取胜的爆文。首当其冲,就是本文作者的至爱: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这首诗作者只用一句话赏析:太TM美了!“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也只有李清照的“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可一决高下。能与大V李清照试比高,文章不红,天理不容。

这是第四首。当然这首诗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唐诗,作者还要在本文中坚持引用它,一是它是本人至爱,二是它有“唐诗气象”。 引用一句名人名言:就是这么任性,怎么了?


四##

上面是我们赏析的几篇爆文。作为美文爱好者,作者看到好文章,就要忍不住点“关注”,订阅一下作者的号:如《李太白文集》《杜工部集》《李义山集》等等。

可是点下击订阅的时候,却大大失望了。这些爆文不仅不属于任何公众号,连作者也消失不见了。也就是说,写出爆文的作者,被人遗忘了。请看:《应诏赋得除夜》:作者史青,零陵人。生平不详。不知道出生年月;

《春怨》:作者金昌绪。生平不详,约为余杭(浙江)人,唐代诗人。连出生地点也搞不清楚了;

《枫落吴江冷》:作者:崔信明。生卒年不详青州益都人。唐初官吏、诗人。有点记录,但也是路人甲的角色,会让人想起韩国欧巴;

《题龙阳县青草湖》:作者:唐珙,字温如,元末明初诗人。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全唐诗》以为其晚唐人,据考证为误。这个存在感略强,但也是可有可无的角色。真正的大号,是不会被人把出生年代记录错的。不信我们找另外一个浙江人试一下:马云,男,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1964年出生9月10日出生……


哎,看来输出爆文容易,但靠一篇爆文就扬名立万,难呢。


不不不2019


很多人已习惯屈谢鲍陶、王卢李杜、元白苏黄的大名,对唐诗三百首亦耳熟能详,认为除他们之外再无佳作。

但是,中华诗词文化传承三千多年,被历史尘埃掩盖的、更多的是不出名的诗作和诗人。

今天,我给大家挑出一二,一探诗词文化的冰山之角!

不出名但非常好的诗人

▲我们都听说过‘初唐四杰’,可能没听说过‘初明四杰’,他们分别是高启、杨基、张羽、徐贲。

尤其高启,16岁时便被张士诚延为上宾。

别看高启年幼,但高洁之气不下古人。张士诚请他赴宴,以国事相商。他在宴席后直接遁走,归隐去了。气得张士诚七窍生烟,打死也不信十六岁的孩子居然归隐了!

可是,高启回家后马上带着父母去了青丘山,真的归隐了!

后来,朱元璋请他修《明史》,教皇子读书,并授户部右侍郎。

高启修完书后,既不教学,也不当官,直接回青丘授徒去了,且留言道:“不为五斗米折腰”

朱元璋这个人心眼比张士诚还小,他认为高启看不起他的出身。

于是,放牛娃出身的贱脾气彻底爆发,抓住机会大兴‘文字狱’,咔嚓几下就把高启给砍成八段。而且,这还不够,又轮着把其他三杰也给杀了。

▌来看看高启的这首《梅花》诗: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从高启的诗,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怎样性情高洁的人,其隐逸之姿几不下陶渊明。

其中‘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之句,让人如同看到一个冷清、高雅的古人,峨冠长衣,或林中映雪,或月下飘然而来

注意,这里的‘美人’不是美女,而是对古代品性高洁‘君子’的称呼。

可惜,这样一个本来能引领明朝士人风气恢复到唐宋巅峰的标杆人物,就这样被粗鄙的朱元璋给杀了,年仅39岁。

若非朱元璋,明朝士人的脊梁也不会断。

曾经有一个人,献给韩愈两首诗,韩愈看后大喜,将其收入门下。

这个人就是刘叉!

他有一首诗,名《偶书》,很多人觉得粗糙,但无一人否认其中冲天的侠气和不尽的苍凉:

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

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

日出扶桑头,人间已有万般事。细如毛的琐事对朝堂权贵来说也许看不上眼,但却关乎着黎民百姓的生计性命。

作者虽然心有万丈怒火,想要拔刀铲除不平,但时事地位已经不容许他这么做了。所以,胸中那把无形的正义之刀,慢慢地被岁月和人情世故销蚀、磨损……

苏轼尝言:老病自嗟诗力退,直须灯下诵刘叉。

刘叉何人?

刘叉的生卒籍贯均不详,任侠直爽,诗风、才气尤在卢仝、孟郊二人之上。

时人评价《冰柱》的才气不亚于李白的《蜀道难》,《雪车》的造诣堪比杜甫的《兵车行》。

可惜,刘叉性情爽直,任性不羁。直至有一天,终于离开韩愈,消失在了茫茫江湖。

不出名但非常好的诗

▲唐李翱曾跟随韩愈习古文,诗风浑厚有致。

此诗为其问道药山禅师所作。

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馀说,云在青霄水在瓶

开首两句描述上山所见:

禅师身形瘦削,嶙峋如鹤,正在千株松下读经炼脉,天人合一。当他开口问于禅师何为大道时,禅师什么也没有说,只是指了指天上的云、甑里的水。

云在青天是‘逍遥自在’之大境,水在瓶里是‘随遇而安’之小境。青天不因云翳而失其本色,水处于何地皆自清,这就是禅师要告诉李翱的道理。

此诗之妙在于最后一句无人无我,直示本性,如同偈语,却又充满了诗意。不深入而不得其意,越深入越觉其杳渺,回味无穷!

▲黄景仁少年即有诗名,虽曾被乾隆赏识进位为县丞。几年后为债所逼,病死他乡,年仅33岁。

其人诗主学李白,诗风悲凉凄怆,写尽人间凄楚。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作者问道仙佛无有成就,只得夜夜作不平之鸣,欲证明自己在天地间存在过、奋斗过,努力发出自己的声音。

最凄凉的是颔联两句,‘飘蓬之身、薄幸之名’是作者生平的真实写照,其中‘百无一用是书生’更是警世名句。

尾联本是作者对诗中凄苦的一种强辩,自我比喻成渺小如春鸟秋虫一样的动物,但也要发出自己的声音。

不料,谶言成真,作者果然命如虫鸟,壮年而亡。

此诗之好在于其道尽了在尘世中挣扎浮沉的亿万普通知识分子的凄苦酸楚,反向激励人无论得失成败,都应追求自己的生命价值,发出自己的声音!

题外话:写诗词的朋友尽量不要写这种凄苦句子,历史上有太多这样一言成谶的例子。

后记

上面挑出的几篇诗和诗人只是被历史尘埃掩盖下的千万之一二。

中华诗词文化传承三千年,按照一年千人万首来计算,也要有三百多万才华出众的诗人、三千万首名作。

只是,这些人中的绝大部分,或者因为生不逢时,或者因为天妒英才,或者因为生活的艰辛,或者因为时代原因而被埋没。

就像沈复和他的《浮生六记》,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之前根本没人知道这本书,只是因为其中的思想暗合当时的思想解放需要,才被林语堂、周作人等人发掘并流传开来。

要想深入了解古诗词的魅力和背后的故事,请持续关注笔者。


西山诗词客


诗经女孩来回答这个问题哈!

历史上我们知道的有名的诗人很多,有名的诗也很多,《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就是优秀诗作的代表。但是也有一些没有作者,但是广为流传,蛮有意境的诗词。举几个栗子:

1、《金缕衣》作者无名氏

《金缕衣》是唐朝时期的一首七言乐府,我们都会背。有人说是杜秋娘所作,并没有任何证据。


据考证,这首诗在《乐府诗集》编于李錡名下,《全唐诗》谓无名氏作。但北宋人所编《唐文粹》录《杜秋娘诗并序》在“秋持玉斝醉,与唱《金缕衣》”两句下注:“劝君莫惜金缕衣……李錡长唱此词。”这应该是杜牧原注。从诗“与唱”和注可见,李錡是唱者,杜秋娘是参与唱者,他们都不是作者。此诗作者不详,当署为无名氏。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这首《金缕衣》这是相信我们中学课文里都学过了,意思是叫人们不要重视荣华富贵,而要爱惜少年时光,可以说它劝喻人们要及时摘取爱情的果实,也可以说是启示人们要及时建立功业,正因为它没有说得十分具体,反而更觉内涵丰富。

这么好的一首诗,居然不知道作者,可惜可惜!

2、《迢迢牵牛星》作者无名氏

每年七夕的时候这首诗就会应景出现。出现的频率还很高。其实这首诗到目前为止都没有作者。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这首诗应该像《诗经 国风》里的一样,来自民间传说,但不妨碍人们在七夕的这一天诵读这首诗, 这首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而不得相见的故事。

牛郎织女的传说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时期人们对于自然天象的崇拜,每到过节时,古代女性会向着天上的织女星和牛郎星许愿,希望自己能有智慧的头脑、灵巧的双手与美好的姻缘。

这首诗也一样,这首诗表面上字字在叙写织女的天上愁思,实际却句句在抒发思妇的的地上离恨,最后四句:“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就是证据。前面说了织女如何如何,从织女织布“不成章”,到“泪如雨”,再到“不得语”,借织女的动作,充分表现了分离的悲苦。

3、《塞鸿秋》作者无名氏

这是一首元代的元曲,说是歌词也不为过。如果我们今天写在歌里,也是非常好听的。这首词是这么写的:

爱他时似爱初生月, 喜他时似喜看梅梢月。 想他时道几首西江月, 盼他时似盼辰钩月。 当初意儿别,今日相抛撇, 要相逢似水底捞明月。

你看看,全诗都在借月抒情,把月的阴晴圆缺比喻人间的离愁别恨。这首曲子基本上是以月作为韵脚,处处写月,事事用月,通篇叙说议论,但又不单调呆滞。爱,喜,想,盼都如这天空中的明月,却无奈他将我抛弃。

诗经女孩突然想到了一首对应的歌,“你问我爱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你的离愁别绪,都写在了月亮里。


好了,就举这几个栗子吧,喜欢请点赞呀!


诗经女孩


问题:有哪些不出名但非常好的诗或诗人?


前言

历史上当然有很多优秀的诗人并不见得很出名,即使是我们最推崇的唐诗宋词也是如此。下面列举几位唐宋时期的诗人,看看大家是否知道他们的名字和作品。

一、被比作为经书的五律

作为一个诗人,张巡似乎不太出名,但是作为唐朝的一员猛将,估计很多人会记起这个名字。

五律《闻笛》

岧峣试一临,虏骑附城阴,不辨风尘色,安知天地心。

营开边月近,战苦阵云深,旦夕更楼上,遥闻横笛音 。

清朝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评价张巡:

张睢阳《闻笛》诗及《守睢阳》排律,当置六经中敬礼之,勿作诗读。

《诗》《书》《礼》《易》《乐》《春秋》,为六经,是古人的必读书 。按照吴乔的意思,《闻笛》及《守睢阳》这两首诗可以放入六经之中 。

之所以如此评价,是因为张巡在安置之乱中死守睢阳,最后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这两首诗,体现了张巡忠心报国的一种不屈精神。

二、可以杜甫媲美的七律

万楚,在众星璀璨的唐朝诗人中,也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名字。但是他的七律《骢马》却被沈德潜评价 “可追步老杜咏马诗”:

金络青骢白玉鞍,长鞭紫陌野游盘,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

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陇阴寒,君能一饮长城窟,为报天山行路难。

杜甫咏马诗有20几首,提到“马”的诗有几百首,万楚的咏马诗被评价可与老杜媲美。应该是诗人莫大的荣耀了。

三、可与秦观媲美的宋词

鲁逸仲是孔子的47代孙,他的一首词和被认为可以和秦观媲美。就是被《宋词三百首》中收录的一首《南浦》:

风悲画角,听单于、三弄落谯门。投宿骎骎征骑,飞雪满孤村。酒市渐阑灯火,正敲窗、乱叶舞纷纷。送数声惊雁,乍离烟水,嘹唳度寒云。好在半胧淡月,到如今、无处不销魂。故国梅花归梦,愁损绿罗裙。为问暗香闲艳,也相思、万点付啼痕。算翠屏应是,两眉余恨倚黄昏。

熟悉 ”山抹微云秦学士“的人,看到这首词一定会想起他的《满庭芳》: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鲁逸仲曾隐居在河南的滍阳,因此自号滍皋渔父。他本名叫做孔夷,其父亲叫做孔旼,《宋史》有传,孔旼是孔子46孙。 孔夷与苏门六君子中的李廌以及关沼、刘攽、韩维等人常常相互唱和。

四、被收入故宫博物院的宋词

扬无咎也是宋朝的一位词人,不过他还是一位画家。不过他的画生不逢时,竟然被宋徽宗嘲笑为村夫子所画 ,于是杨补之学起柳永,自称“奉敕村梅”。

予乡先辈杨君补之,世家清江。所居萧洲有梅树大如数间屋,苍皮藓班,繁花如簇。补之日临画之,大得其趣。

间以进之徽庙,徽庙戏曰村梅。因自署奉敕村梅。更作疏枝冷叶,清意逼人,而徽庙不及见矣。《跋王侍郎所藏杨补之梅》

但是他的在南宋后期却被评价不下“百千金”,其诗被认为“无一点俗气”。如今扬无咎的《四梅花图》和《雪梅图》被收藏在故宫博物院,成为无价之宝。

其中《四梅花图》上有他的四首咏梅词,上清晰可见,如下:

渐近青春,试寻红瓃,经年疏隔。小立风前,恍然初见,情如相识。为伊只欲颠狂,犹自把、芳心爱惜。传与东君,乞怜愁寂,不须要勒。(未开)

嫩蕊商量,无穷幽思,如对新妆。粉面微红,檀唇羞启,忍笑含香。休将春色包藏。抵死地、教人断肠。莫待开残,却随明月,走上回廊。 (欲开)

粉墙斜搭,被伊勾引,不忘时霎。一夜幽香,恼人无寐,可堪开匝。晓来起看芳丛,只怕里、危梢欲压。折向胆瓶,移归芸阁,休薰金鸭。( 盛开)

目断南枝,几回吟绕,长怨开迟。雨浥风欺,雪侵霜妒,却恨离披。欲调商鼎如期。可奈向、骚人自悲。赖有毫端,幻成冰彩,长似芳时。(将残)

五、他的咏梅词被误解为朱敦儒、张孝祥的作品

说到咏梅词,还有一首《点绛唇》也颇为有名:

流水泠泠,断桥横路梅枝亚。雪花飞下,浑似江南画。白璧青钱,欲买春无价。归来也,风吹平野,一点香随马。

但是这首词的作者名声并不响亮:朱翌。他的词却常被误解为他人所作,例如朱敦儒、张孝祥、觉范...

朱翌这个人生于1097年,这首咏梅词大约是其18岁时所作。靖康以后,朱翌因得罪秦桧,谪居韶州19年。朱翌七十一岁时去世。

朱翌诗传世300多首,可惜没有词集传世,只留下了三首词。除了这首咏梅词外,还有一首折扇词和咏菊词 :

玉台金盏对炎光,全似去年香。有意庄严端午,不应忘却重阳。菖蒲九节,金英满把,同泛瑶觞。旧日东篱陶令,北窗正卧羲皇。《朝中措·咏菊》

结束语

到了唐朝,不会作诗就不能考进士,古代读书人几乎个个都是诗人。据说有名有姓有作品的唐朝诗人有两千多人,宋朝有近8000人,我们当然不可能都记住。

唐宋如此,何况元明清呢?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回到古代当个诗人实在是一份性价比超高的职业,不用像李杜、苏辛那样做传奇诗人,写诗也不一定会给当下的生活带来本质上的改变,像孟郊,写了一辈子诗,那么出名的大诗人,科举照样不中,生活依然贫苦,但是,可以千古留名啊!古代文人士大夫,最大的追求不就是被后世永远相传吗?

从政当个清官也可以千古流芳,当个贪官遗臭万年,但是从政的门槛太高了,要有背景,还要考试,当诗人就不一样了,特别是唐宋,诗词就是那个时代的魂,是个人都能写两首诗,一不小心写出精彩的句子,名字就留下来了。

历史上很多诗人都是这样,一生流传下来的诗词可能就一两首,数量虽少但架不住质量高啊,我们来细数一下那些凭借一首绝妙诗词流传千古的诗人。

崔颢·《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唐朝诗人崔颢,流传下来的诗并不多,但这首《黄鹤楼》的地位是非常高的,严羽《沧浪诗话》甚至将其评为唐七律第一,这个说法有待商榷,毕竟老杜《登高》珠玉在前。

这首诗还有个传说,当年李白登上黄鹤楼,诗兴大发,拿起笔正要题诗,突然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只好叹口气,提笔写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这件事后来成了李白的心病,很多年后,李白模仿《黄鹤楼》的创作方法,写来了《登金陵凤凰台》。

当然,这也只是个传说,当不得真。但是,从以上两件事也可以看出,《黄鹤楼》在诗词历史上,确实是受到很多人追捧的,直到现在,也是中小学生必背的课本诗之一,影响非常大。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按说常建流传的诗也不少,现存有57首,而且后人评价说常建的山水田园诗,足以与王维、孟浩然抗衡,但很不幸,他真正被人们口口相传的诗,只有这一首《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这首诗确实写得很美,在清晨游寺后禅院有感,用最简洁朴实的笔触,描写了景物独特、寂静幽深的情境,特别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一联,感染力非常强,读来使人如临其境,宋代大文豪欧阳修是这联诗的铁杆粉丝,还曾经效仿作一联,结果当然是没写出来,只得感叹道: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

万楚·《骢马》

金络青骢白玉鞍,长鞭紫陌野游盘。
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
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陇阴寒。
君能一饮长城窟,为尽天山行路难。

看到这个名字,只想问一句,万楚是谁?

万楚是唐朝诗人,存诗很少,即使《唐全诗》也不过收录其3首诗篇而已。在这不多的存诗中,还有一首是在和歌妓小姐姐玩耍后写的赠妓诗《五日观妓》,和唐朝大多数诗人一样,万楚也是个风流小哥,这样的事虽然在思想性上不值一提,但艺术性非常高。

万楚最受人称赞的是《骢马》,从马的外表到内在,不吝溢美之词,说骢马不甘寂寞,有一展抱负的雄心壮志,哪怕千山万阻也在所不辞,这当然是诗人的惯用手段,明是赞马,实为喻人,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宏伟抱负。

整首诗格调高亢,豪放旷达,颇有盛唐气象,清朝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价道:几可追步老杜咏马诗。我们知道,老杜是个爱马的诗人,一生写过许多赞马的诗,都是名篇,如《房兵曹胡马诗》。万楚这首诗能被拔高到与杜诗相提并论,足见其可贵之处。

《金缕衣》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前面几位诗人,再怎么不出名,好歹有个名字,这篇《金缕衣》的作者就悲剧了,有些地方把它归在“无名氏”名下,有些人又说是“佚名”所作,我曾一度好奇,这“无名氏”和“佚名”到底是谁,为什么这么有才,从春秋到清朝,都有他们的作品存世,佩服佩服。

另有一说,这首诗的作者是杜秋娘,据说唐元和年间,镇海节度使李锜酷爱这首诗,经常让侍妾杜秋娘吟唱——这个故事来源于杜牧《杜秋娘诗》,有些唐诗选集因此说作者是杜秋娘或李锜,但人杜牧也没说是杜秋娘所作啊,所以武断地把这首诗归于杜秋娘名下是不负责任的。

但不管怎么说,这首诗所表达的“惜时”这一中心思想,是值得所有人学习并反思的,这大概也是《金缕衣》得以流传的原因吧。



也可自话


一起来欣赏无数。不出名的诗人写的好诗:

第一首:《赤壁诗》胡曾

烈火西楚魏帝旗,

周郎开国虎张时。

交兵不假挥长剑,

你破英雄百万师。

第二首:《行乐诗》无名

春台冉冉围青竹,

春夜沉沉秉华竹。

鹦鹉杯未停,琵琶声已续。

君当为曲海上歌,妾当独唱江南曲。江南曲,声未足。

池中鸳鸯两两栖,江头凫鸭双双宿。

劝君莫待鬓边华,劝君莫负杯中醁。

今不见紫罗山上月如珠,末待行骸空结束。

慢蹉跎,青山碧草容易过,白发茫茫君奈何。

第三首:《睡觉有怀》郑思肖

千古英雄人不见,

一楼风雨梦初回。

空中变化观龙见,

世上凄凉误凤来。

第四首。《焚书坑》

竹帛硝烟帝业虚,

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

刘项原来不读书。

第五首:赵孟一一无诗名

梅花开尽雪飘零,

杨柳青青春水生。

一夜东风吹雁过,

江南江北故乡情。





五子龙女


【菊.竹.酒.夜访】

竹绕菜园门外菊,

陈香又醅秋渐去,

半掩柴扉犬不吠,

夏笋留折扎新篱;

故村久别念人稀,

提酒夜访醉尚余,

雾起环峰衔野月,

曾挂年少愁一缕;

河畔东郭再布局,

沿山步道寻儿趣,

旧街老巷恍未变

收心坐听理杂绪。

青鹏.2019.冬初

【注】

应约,秋尽时节,夜赴酒期,这老山村,该有二十年没逛了吧。一些儿时挚友的家门也都忘了,想来谁又会惦念你那么久;门前设有竹林衬托的菜园,这刚围起的篱笆,应该是夏季没舍入口的新笋,长成后砍伐扎制的吧。门外墙角那一丛菊花,今年金秋再次绽放,也预示着冬日的徐徐到来,柴门半掩,至门口,院中老狗🐶悄然无声,是还依然记得我这个老客人吧;酒没饮尽业已醉了,却再也寻不到可陪我痛饮残酒的知己,借这醉意提酒村中闲游。九水河东对岸的新村应为近年人口扩容增建,没甚印象;河西的老街陋巷还是多年前的样子,四周环山的村子,步道沿山势而建,曲折深幽,夜里走来多了份儿时野趣。轻雾含烟萦绕山峰,幸然未遮住这明月。还好有你相伴,多年前或也曾为你赋写过少年心事吧,坐于街旁山石,梳理心绪,守月静听本心,享受这份久违的静怡。








青鹏1978


“明日游上菀,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这是唐代女皇武则天写的,诗名为巜腊日宣诏游上菀•催花诗》。这首诗不出名,但诗人很有名,尽管后人对武则天这个人评价不一,诟病诸多,褒贬莫衷一是,但就诗而论,充斥在诗中的霸气却是不争的事实。武则天那洞察一切的睿智、随机应变的能力、刚毅果断的作风、号令一切吞吐宇宙的气概一览无余。这不是不出名的名诗又是什么?

“世间爹妈情最真,泪血溶于儿女身。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这首题为巜祝母亲诗》的诗,想不到竟是慈禧写的,让人大跌眼镜了吧。历史上的慈禧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是:,祸国殃民,大权独揽,六亲不认,若用“听取骂声一片”来描述实不为过,怎么能写得出这么温情的诗呢?事实是这诗确实是她写的,这一生她也只写了这一首诗!诗的结句“可怜天下父母心”却成了名言,成了无数人发出的仰天长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