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为什么中国历朝都是先西后东呢?如西周,东周,西汉,东汉?

章月半先生


其实中国古代的王朝不会为了自己划分东西南北,这些划分都是后世人为了方便而进行区分的结果。东汉皇帝不会说自己的王朝是东汉,只会说是汉。西汉统治者更不会称自己为西汉,他们也不知道自己灭亡之后会有另一个汉出现。东晋和南宋也不会在自己的国号前加上方位,强化自己的半壁江山特点。

我国古代王朝基本上都是先有“西”和“北”,然后再有“东”和“南”。中国古代被“腰斩”的朝代主要有以下几个。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晋朝分为西晋和东晋,宋朝分为北宋和南宋。这些朝代中,东汉和西汉都是统一的王朝,两个朝代其实并没有直接的承继关系。东周承继于西周,东晋承继于西晋,南宋承继于北宋。

我们先来看看东汉和西汉。东汉和西汉都是后来的叫法,古代史书中一般叫做前汉和后汉。如果用前后顺序来看的话,可以用前汉和后汉。东汉和西汉主要从都城的位置来看。西汉的都城在长安,在洛阳西面;东汉的都城在洛阳,在长安东面。长安和洛阳在东汉时期也被称为二京。公元前202年,刘邦打败了项羽,建立了大汉政权。公元8年,西汉外戚王莽夺取了政权,代汉自立建立新朝。西汉正式灭亡。王莽改制失败之后,新朝爆发了绿林、赤眉起义。农民战争的浪潮覆灭了新朝,刘玄建立更始政权。后来刘玄建立的玄汉被赤眉军推翻。河北的刘秀异军突起,最终重建大汉政权。刘秀重建汉朝之后,定都在洛阳。更有意思的时候,刘秀建立的大汉末期曾经定都在长安。历史上把刘邦建立的汉朝称为西汉,刘秀建立的汉朝被称为东汉。实际上刘秀建立的大汉政权是一个全新的政权,一个经过农民战争,统治集团重新洗牌之后的新政权。刘秀完全可以换一个新国号,但是由于他出自于汉朝皇室,所以新政权的国号依然是“汉”。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打败了商纣王的军队,纣王自焚而亡。周武王建立了周政权,定都在镐京,镐京的地理位置和汉朝的长安大致相同,历史上称之为西周。周朝建立之后,实行封邦建国制度和礼乐制度,周朝曾经强盛一时。周朝实行的分封制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周朝更加强大,同时也为周朝的衰落埋下伏笔。公元前771年,西部的犬戎攻陷镐京,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至洛邑,洛邑也就是后来的洛阳,史称之为东周。东周分成两段,春秋与战国。东周的国力非常羸弱,周天子在就已经威信扫地。东周的建立者周平王是西周末代君主周幽王的太子,东周是西周的延续。东周的统治区域也大大缩减,能够直接只控制的区域也就局限于洛邑周边。

266年,司马炎逼迫曹魏末代皇帝禅让地位建立了晋朝,定都在洛阳,史称之为西晋。280年司马炎派军队,攻灭了东吴,统一了中国。司马炎去世之后,西晋内部爆发了八王之乱,西晋的国力极大消耗。316年,匈奴人攻陷西晋都城,西晋灭亡。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南渡士族的拥立之下称帝,定都在建康,史称之为东晋。从地理位置上看,洛阳偏西北,而建康偏东南。司马睿建立的东晋政权直接承继于西晋,领土面积大大缩水,仅仅局限于东南一偶。东晋的国力和西晋不可同日而语。

960年,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政权,定都在开封,史称之为北宋。北宋建立以后,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导致军队战斗力低下。北宋在于北方少数民族作战中始终处于劣势地位。先是败于辽国,再是败给西夏,北宋统治者只能依靠钱财才能维持边疆和平。1115年,崛起于东北的女真族建立大金政权。1125年金朝灭掉辽国,1127年金军贡献开封,俘虏了徽钦二帝以及宗室大臣三千多人北上,史称之为靖康之变,北宋正式灭亡。同年,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在应天称帝,建立南宋政权,定都在临安赵构也就是宋高宗。北宋的都城在开封位置偏北,南宋的都城在临安(杭州)位置偏南。南宋从法统上说是北宋的继续,南宋的统治基础也源于北宋。南宋的统治区域大大缩减,基本上位于秦岭淮河以南。

通过对以上几个朝代分析,我们可以得知除了西汉与东汉之外,其他几个朝代都有一定的延续关系。从西(北)过渡到东(南)之后,王朝的国力大大衰落,王朝的统治区域也大大缩小。中国古代有延续关系的王朝(政权)基本上都是从西北延续到东南,元和北元除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我国进入文明时代之后,最早的经济中心在西北的关中平原一带和北方的华北平原一带,也可以理解为当时我国的经济基础在北方。北方做为我国的经济中心长达几千年,南方做为经济中心也就是不到一千年的时间。北方是我国古代传统的经济中心,南方则从六朝时期才开始开发。经济分布直接决定了人口的分布,当时北方的人口也远远超过南方。我们翻开秦汉时期的地图会发现,北方的郡县数量远远超过南方,郡县的面积则要比南方郡县小许多。主要原因便是北方经济发达,人口数量重要。 由于北方是经济重心,加上人口众多,所以我们才会发现王朝宋朝以前的王朝只能控制了北方,统一南方的时候基本上只要打过长江,其余地方基本上可以传檄而定。六朝以后,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直到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到了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完成之后,才造就了明朝唯一一个由南方统一北方的封建王朝。由于北方是经济、人口等中心,所以一些王朝建立之初基本上会选择在北方定都。政权被灭之后,北方陷入了混乱,政权的宗室则来到相对落后的南方,建立一个偏安政权。偏安的小朝廷则很难完成北伐(西征)重新统一天下,重建往日的辉煌。

我国的地势是从西北向东南方倾斜,西北高而东南相对较低,所以我国的大部分河流都是自西向东而流。如果从西北往东南进攻的话则是俯视,从东南往西北进攻的话则是仰视。从南(东)方向北(西)方进攻的话,相对比较困难;北(西)方进攻南(北)方的话,则相对比较容易。所以统一的政权大多由北(西)部政权完成,这些政权完成统一之后的统治中心自然也就是北(西)方。这些政权灭亡之后,核心统治区域自然就天下大乱。这些政权的宗室,只能在相对稳定的东部和南部延续政权。所以就出现了先有西和北,再有东和南的情况。

晋朝、周朝、宋朝的政权都是被来自于西北的政权所攻灭,周被西部的犬戎攻灭,西晋被北方的匈奴所灭,北宋被杀北方的女真所灭。这些政权被灭亡之后,西部和北方的政权实力依然非常强,宗室们若想延续政权只能逃到东部和南方地区。所以才会有东部和南方的偏安政权。


依稀说史


首先要说明的是这个历朝的先西后东并不是在当代决定的,而是后世的史学家为了更好的判别朝代,表明历史时期,根据当时统治者所在的都城位置而确定的。比如说西周和东周,西周的都城是镐京,在今陕西西安,到了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在今河南洛阳,然后就变成东周了,汉朝也是如此。而且中国朝代还有分南北的,想必大家都知道了,就是北宋和南宋。北宋都城汴京(又称汴梁、东京,今河南开封),南宋的都城叫临安,是今天浙江省的杭州市。另外中国历史上主要的同一朝代分为两段的有

1、西周、东周

2、西汉、东汉

3、西晋、东晋

4、北宋、南宋

谈不上正史,讲一讲趣事!欢迎大家关注。



谈不上正史


今天又碰到类似的一个问题了,不妨再来参与互动一下。我要说的是无论是西周东周,还是西汉东汉,或者说后来的北宋南宋,这些带有方位性的词都是后来人给它们命名的,目的是为了便于区分。


实际上在当时的那个朝代里,人们对自己所处的国家的称号只有一个,那就是大周,大汉,或者大宋,对于当时的人不存在说有东南西北之分的。

为什么要这样区分

那么为什么要这样划分了,这是根据当时王朝政权的政治中心所在地的方位来区分的,就比如说大汉王朝吧,刚开始刘邦夺取天下后没多久,刘邦大汉王朝的都城定在了长安,以长安为国都的大汉王朝经历了二百多年,后来王莽篡位夺取政权,此时也就意味着大汉王朝已经结束了的。



但是过了十多年后生为刘氏一族的刘秀,逐步成长起来,看见自己祖上建立起来的江山,落入外人之手,最后经过他不懈的努力,最终重新将天下夺了回来,由于他自身是刘氏后人,所以继续沿用大汉国号史称光武帝,随后他将大汉的国都由原来的长安迁移到了洛阳,相对于长安,洛阳在东长安在西。所以后人为了便于区分就分别把前后两个朝代叫做西汉和东汉。

为什么先西后东

知道了这些,也就明白了其他朝代的叫法是怎么一会事了。至于说为什么是先西后东。我觉得这应该和人类文明的进程有关。



尤其是秦朝建立后,全国的政治中心就被定在了咸阳,咸阳位于关中平原腹地,他曾经是秦朝的国都,但慢慢的随着朝代的更替,政治中心逐步的东移,社会经济发展重心也逐步由关中平原向中原地带开进,所以自唐朝以后历朝历代得政治中心都建立到了东边。

比如洛阳、开封、南京、北京、杭州等等,这些地方相对于长安都算是东边了,所以到了后来像长安洛阳这样的老牌国都,就没有再派上用场了。


综上所述就是为什么称西周东周,西汉东汉的原因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先西后东的原因了。


小程看历史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朝代都有东西之分别,如西周和东周,西汉和东汉,西晋和东晋,西魏和东魏,等等。

做这种区别,是历史学家为了方便研究确定的,依据的是两个王朝都城的相对位置,其中一个都城在另一个的西边就叫西某,反之就叫东某,如西周都城镐京(今西安)在东周都城洛阳的西边,西汉都城长安在东汉都城洛阳的西边,西晋都城洛阳在西边,东晋都城建康(今南京)在东边,西魏都城长安在西边,东魏都城邺城(今河北临漳)在东边。


令人奇怪的是,西晋和东晋都城一个在北方,一个在南方,如果按照二者的相对位置,应该叫北晋和南晋呀,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中国南方和北方地区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有时也用长江作为分界线。洛阳在北方地区,建康(南京)在近乎在北方地区,因为它被长江穿流而过。而且从距离来看,二者东西距离要大于南北距离,所以用东西划分两者。

其实,历史上的朝代,不仅有东西之分,还有南北之别,典型的就是北宋和南宋了,区分的依据仍然是都城的位置,北宋都城开封在北方,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在南方,在长江以南,所以用南北划分。



但是,对当时的统治者而言,不存在这种区别,都叫一样的名字,明明是两个王朝,为什么不另外取名,却用同一名称呢?

这是因为开国者都是同一姓氏,同一家族,而且血缘关系很近,后面的王朝是前朝的后代。如两汉皇帝都姓刘,是刘邦的后代,两晋皇帝都姓司马,是司马炎的后代,两宋皇帝都姓赵,是同一个祖宗。


不改名字是为了宣扬政权的合法性,表明是前朝的合法继承者,与前朝是一脉相承的。


读史之乐


说起历史上的朝代,不止东西之分,还有南北和前后之分。

如我们说的西周、东周,西汉、东汉,西晋、东晋;北宋、南宋、刘宋,后汉,蜀汉等。

其实这些只是历史学者为了区分不同的时代,给同样名字的朝代冠上了不同的称谓。

西周,原本是商朝西部一个名为“周”的诸侯国,商代晚期已成为渭水中游的强盛诸侯国。公元前1046年,周朝的武王,讨伐没落的商王朝,经牧野之战,灭商后就以封国“周”为名建立了周朝。


周武王控制了原来商的统治范围,又使得周边的很多小国臣服,他采用“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政策,把他的同姓宗亲和功谋士分封各地,建立诸侯国。诸侯各自治理自己的国家,定期到天下处纳贡朝拜。周武王把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封于商都,以便更好的治理商人;武王还封他弟管叔、蔡叔在卫国和傭国,霍叔为侯,监督牵制武庚;又将周公封于鲁、姜子牙封于齐、召公封于燕。

周朝初建时,周天子对天下的掌控还是很牢的的,诸侯也有反叛都被周天子平叛了。比如周武王死后,周公旦辅政,这也引起了管叔和蔡叔的不满,他们串通武庚反叛,周公平息叛乱后又把纣王的弟弟微子启封到了宋地,以承袭殷的对先祖的祭祀。到了周的后期,社会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日趋激化,诸侯国之间开始兼并,周天子对诸侯国的掌控越来越弱,到了周厉王时还出现了国人暴动。周幽王时游牧民族犬戎的势利也渐渐壮大,昏庸的周幽王不但不去调节日益激化的矛盾,为了博得美人褒姒的一笑还玩起了烽火戏诸侯的游戏,当犬戎真的打到京城时,烽火燃起却见不到诸侯们的到来了,周朝也就灭亡了。


周,覆灭后,诸侯拥立原先被废的周幽王的太子宜臼为王,并定都洛阳。宜臼本就是周朝的直系子孙,国号也定为“周”,为了区分这两个时期,史学家们把定都镐京的周称也为“西周”,把定都洛阳的称为“东周”。武则天称帝后也以“周”为国号,史称“武周”。

西汉和东汉也是如此,被项羽封为汉王的刘邦称帝后国号为“汉”;光武帝刘秀扫平自西汉末年王莽新政的战乱后,建立帝国,因为自己是汉室后羿,国号也为“汉”,为了区分这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起初称刘秀建立的汉为“后汉”,如班固所著的史书为《后汉书》。而三国时期自称中山靖王之后的刘备在四川建立了一个政权也称为“汉”,为了区分,史称“蜀汉”。到了南北朝时,北方的匈奴也在中原建立了一个政权,他们认为自己是汉朝是汉公主的后羿,也就是汉的外甥,不但自己给改姓刘,把国号也定为“汉”,史称“后汉”。那么刘秀建立的汉政权就被史学家改为了“东汉”。



在说一下晋吧。西周时,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把他的弟弟唐叔虞封在晋地,也就是晋国。春秋末年时赵、魏、韩三家分晋,才有了战国七雄。三国时期曹魏封功臣司马昭为晋公,司马氏窃取了曹氏的政权后以“晋”为国号。八王之乱后晋国迅速陷入战乱,北方游牧民族趁机南下,占领了中原地区,司马氏被迫南迁。司马睿在南方建立了新的政权,仍然沿用了“晋”作为国号,也就有了东、西的区分。

战国七雄是魏国是最先称霸的,最终被秦灭亡。项羽灭秦后,汉文帝母亲薄姬的前夫魏豹,仍被项羽封为魏王。东汉末年,曹操迎奉天下,平定北方立下不世之功,被封为魏公。曹丕称帝后就以“魏”为国号,历史上称为“曹魏”。到了南北朝时,鲜卑人拓拔氏在中原建立了一个国号为“魏”的政权,史学家称之为“北魏”。北魏末年,大臣高氏和宇文氏分别挟持拓拔氏的一支建立了两个“魏”政权,史称东魏和西魏。550年,高洋废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北齐建立。557年西魏禅位于宇文觉,北周建立。



与北宋同时期存在的,还有一个由党项人建立的政权,以“夏”为国号,为了区分大禹建立的夏朝,也就称为“西夏”了,现在宁夏还存有西夏的王陵。

政权先西、后东,和都城往东往南移有关,更多的是历史上对高频率重复国号政权的区分。


叶子写实


为什么中国历朝都是先西后东呢?这个就与中国的地形有关了,众所周知,我国的地形西高东低,而且东临大海、北抵大漠西拥高原、南达丛林,丰富的地貌造就了不同的族群和生活方式,东南地区因为降雨充沛多是农耕文明,而西北地区因为降雨稀少则多是游牧文明。

农耕文明很轻松形成繁华的城市和经济,而游牧文明应对灾荒的方法只有向别人抢劫,所以在古代他们战时为兵闲时为民,来去如风,对中原政权的稳定产生了极大的干扰。

历史上以迁都来区别国号的朝代,除了周、汉以外,还有晋、宋两朝,无不是先西后东或者先北后南,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原来的都城已经不适合做都城了。

在古代一个国家的首都往往是最繁华的地方,当然也有特例,比如唐朝时长安虽然是国际第一大都市,但是公认的经济最好的地方却是扬州,有“一扬二益”之说,唐朝时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自唐朝以后,国家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渐渐分开,随着海贸的兴起,国家的经济中心越来越往东南沿海转移。

而且关中地区作为最古老的首都地区,开发过度,当地的产出已经不足以养活庞大的都城人口,比如唐朝高宗时期皇帝都不得不率领满朝文武前往东都就食,而越往东南这种问题就会越小。

但是国家的威胁却往往来自于北方,广义的北方包括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因为只有强大的骑兵,才可以进行最有效的战争,而北方是骑兵的主要产地,毕竟南船北马,这是地理上的优势。

所以一个王朝在兴盛的时候,他是可以在北方站住脚根的,所以这个时候定都长安可以遥控西域,都城稳则天下安。

而当一个国家出现问题的时候,哪怕他在某些强势君主的带领下重新振作一下,但是都城地区已经积重难返了,而且新任君主也有自己的基本盘,所以这时候都会考虑迁都,既然迁都的话,那就要慎重选择了,毕竟不能再出现老问题。

而国内适合定都的城市也就那么几个,毕竟不会选一些籍籍无名的城市作为首都,而国内的大城市,除了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等等也没有几个,所以只好矮子里面拔大个子,这样一来不是往东迁就是往南迁。

所以,周朝也好,汉朝也罢,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他们实力不够,他们后来的延续王朝也只是苛延残喘罢了,有些王朝像东晋,先天就有些不足,只能尽人事而知天命了。


飞凡看历史


其实这个问题可以拆分成两个问题,一个是同一个姓氏宗族的政权为什么要区分西周和东周,西汉和东汉?另一个是为什么中国早期的朝代都先选择在西北地区建都,再续的时候都迁都了?注意是早期,因为唐以后就不是了。

同一政权的延续

先回答第一个问题,之所以有这样的区别是因为这两个朝代都经历了短暂的覆灭,而后皇室同族又在异地建都延续这样的过程。西周周幽王烽火戏诸侯,遭犬戎入侵无人来救,国家灭亡,后周平王迁都洛阳,继续周王朝。西汉时被王莽篡权建立新朝,后光武帝刘秀击败王莽,再次统一全国,在洛阳重建大汉朝。实际上西周和西汉已经算是灭亡了,当然东周和东汉的建立者仍然认为是朝代延续,在当时是并没有区分的,只是后人在研究历史时为了区别,所以以建都的地理位置加以区分,称作西周和东周,西汉和东汉。

类似的还有西晋和东晋,北宋和南宋。西晋被匈奴所灭,司马睿在建康建立东晋,北宋被金国入侵,宋高宗南逃至临安,建立南宋。

十三朝古都的西安

熟悉历史的人就会发现,在唐以前,历朝历代都会选择长安(今西安)建都,所以西安也被称作是十三朝古都。这十三朝包括西周、秦、西汉、新莽、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其中除了秦建都在咸阳,但是咸阳和西安很近,阿房宫大部分面积都在西安,也可以看作是西安范畴。这样的“龙兴之地”为什么唐之后就被统治者们放弃了呢?

因为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是个好地方,这里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靠近母亲河黄河,旁边还有渭河,两条河流冲积平原,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非常适合农业开垦耕种。西安周围崇山峻岭,只有东面一条狭窄的通道可以进入中原地区,西周建立函谷关,东汉又建立了潼关,把守咽喉要道,易守难攻。西安在这里非常安全,既可以据险自保,又可以出兵攻打中原,统一天下。甚至有“得关中者得天下”的说法。

为什么不再建都长安

但是为什么在唐以后就不是了,有两个原因。一是,关中地区经过上千年的开发,很多自然资源被破坏,森林减少,水土流失严重。比较明显的就是黄土高原地区,原来也是物产非常丰富的土壤,而且面积非常大,但是过度开垦之后土地贫瘠,沟壑纵横。导致关中地区粮食减产,养活不了那么多人口。反而是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后来居上,开发得比较好,面积也比关中地区大,产出的粮食提高数十倍。第二个原因是隋朝杨广修建了大运河,把长江和黄河连起来了,这样一来从水路进入关中地区就可以了,不用再翻越崇山峻岭关中险要的地理优势就没了。今天的关中已经成为中国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了。

刘秀的考量

东汉建立者光武帝刘秀没有定都长安,一是因为他在称帝时,天下还四分五裂,他只有河北而已。周围军阀割据颇多,刘秀只能采用远交进攻的策略,依托于自己的根据地平定关东,再进取关中。洛阳作为一个军事枢纽,显然是一个合理的选择。直到建武十三年刘秀才得以统一天下,统一之后他是有考虑迁都长安的。不过刘秀的支持者多是地方豪族,在洛阳已落地生根,迁都无异于损坏他们的利益。而且当时的关中地区的土地资源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人口也匮乏。种种条件都不适合再迁都回去。

关注 ,每天阅读一点儿历史上有趣的新鲜事!


史海扑通


感谢提问。

中国古代有西东之分,如西晋、东晋,西汉、东汉,一方面是当时的约定俗成,另一方面也与其都城的地理位置息息相关。

约定俗成

东西周的称呼是因为当时东西分治,存在了两个政权。

慎靓王立六年,崩,子赧王延立。王赧时东西周分治。王赧徙都西周。-《史记•周本纪》

也就是说在当时西周与东周的称谓就已经存在,而后人只是将这两个称呼叫开了而已。 西晋与东晋的称呼也是如此,五马渡江之后,建立东晋,但是所处的地方在当时被称为江东。

江东这个称号也是自古有之,如三国时吴国也被称为东吴,项羽亦有无颜面见江东父老的典故。 而且晋朝在转移过程中一直强调自己是东征,在晋朝人眼里,他们是往东跑而不是往南。故而南北朝时继承晋人的这一意识,对大晋建康朝廷定下称谓为“东晋”。

“宋及东晋,太祝唯送神而不迎神。”-建平王刘宏奏文。

因此,称其为东晋而不是南晋。

都城的因素

另外,都城的地理位置也是影响命名的一大因素。 西周的都城在西,东周的都城在东,故有周平王东迁的典故。而西汉的都城在长安,东汉的都城在洛阳,故而从地理位置论,会有西汉和东汉。

两晋及两宋也是一样的,西晋都城同样是在长安,而东晋的都城在建康,一个在西,一个在东;北宋的都城是开封,而南宋的都城是临安,一个在北,一个在南。所以会有西晋、东晋与北宋、南宋的称谓存在。

因此,先西后东最早是因为当时的约定俗成,后来史学家根据都城所在也是这样命名。


盛夏一抹清凉


现有西周的原因是:周灭商之后,都城丰镐在陕西关中;后周平王因丰镐被毁,戎狄在关中的势力过大,无法抗衡因此迁都洛阳。丰镐在西而洛阳在东,为了区别才有西周东周之称,实际还是一个朝代,周天子血统延续未断。

至于西汉东汉,古代称为前汉和后汉,不称东西汉,两朝都城分别为长安和洛阳。两汉中隔有王莽新朝,两汉皇统并非父死子继,刘秀为旁支。


明道若昧


一般都是以国都的迁徙来界定的!比如你说的东周和西周之分,因为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而亡国,最后国都向东迁移,由镐京迁址洛阳,以此来说明同一个朝代但不同时代的方法!还比如西汉和东汉,因为王莽篡权西汉灭亡,光武帝刘秀重新夺回汉家江山,并把国都东长安迁至洛阳,后世也以此来区分西汉和东汉!还有就是晋朝,晋朝末期五胡乱华导致晋朝国都被攻破,遂迁至长江以南,由此来划分西晋和东晋!还有就是宋朝,徽宗末年因为靖康之变,开封被攻破,赵构在杭州重新建朝,因为国都分属南北两地,所以后世称其北宋和南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