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雍正王朝》年羹尧为何直接射杀富宁安,却不按军法处置?

青灯问史


富宁安将军在《清史稿》里,是个大孝子,也是位称职的将军,是死后和其父亲阿兰泰父子两代人同进贤良祠的角色。在权力交接的关键时期,他只是从指挥岗位调整到了后勤岗位而已。


但是因为剧情需要,在《雍正王朝》中,他成了西北军营中守旧势力的代表,成了胤禵的亲信,最终成了年羹尧在西北独霸一方,清除异己的牺牲品;成了雍正和八王集团之间宫廷权斗的牺牲品。

在剧中,有一个重要的场景,那就是对于富宁安的处理,年羹尧直接用弓箭射杀之,而非按照正常的审判程序,押到京城去治罪。

年羹尧这么做,不但存在着形势客观必然性;但同时也是年羹尧最终悲剧的另一个注解。

首先,富宁安将军在年羹尧成为抚远大将军之前,他的八万大军是整个西北的绝对主力。将富宁安的部队牺牲掉,相当于西北前线全面换血。


西北原来的10几万兵马的组成,就是富宁安的八万主力加上各地派遣来的绿营兵。而年羹尧当上了抚远大将军以后,他的主力是从四川带来的岳钟琪部的三万主力。

所以第一场军事会议上,富宁安就和年羹尧刚上了。放弃胤禵的因素不谈,富宁安八万人马的确是丁点也不服年羹尧的,更别提怵年羹尧了。放着富宁安这样不合作的主力将领,年羹尧是无法统一帅令,树立权威的,所以富宁安必须离开这个位置。这事客观必然性决定的。

但是,换掉一个富宁安,必须要用八万人陪葬吗?年羹尧被下兵权的时候,也没有伤到一兵一卒啊。所以这种处理方式,有年羹尧更大的私心在。

大换血以后,西北原来的主力本质上全部消耗殆尽,这次对于朝廷的损失,绝对不低于之前传尔丹之败。只不过这次曾经逼死传尔丹的富宁安,又变了之前的传尔丹。

后来西北20万兵马,主力就是岳钟琪的三万四川带来的兵马,以及各地派来的10几万绿营兵。


经过大换血后的西北,由年羹尧说了算,死了八万人树立起来的权威,谁敢不服?但是年羹尧为了权力,视人命如草芥,上次为了钱,江夏镇是600多条人命;这次为了权威,西宁是八万条人命,这事在雍正心理不可能不种草;在年羹尧失势后,青史、人心都不可能放得过他。

其次,富宁安毕竟是朝廷的边将,按照朝廷律法,“失军当斩”。但是无论怎样,理论上都有个审判程序,公诸于众。程序的正确性,也是杀人者保护自己的方式之一,更何况这里掺杂着权斗。


富宁安实际上虽然兵败,但未身死。所以理论上应该先把他抓起来,然后进行审判,审判的结果呈报兵部,上报雍正。然后上面复核没有问题,下旨杀人。

年羹尧的确考虑到了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真的一旦上报朝廷,这事就会变复杂,甚至可能出现事态发展的控制权落到八王集团手里。到那时,就真的骑虎难下,甚至把自己都牵扯进入。所以果断出手,直接射杀富宁安。其实原本到这点没问题,反而是年羹尧处事果断的写照。

但是,坏就坏在这事情在岳钟琪等人的眼里,在譬如伊兴阿等人的眼里,这事了就没那么简单了。


因为年羹尧是用个人意志代替朝廷法令。而且年羹尧彻底控制西北大营,就是这么做的,朝廷的律法在他眼里不过工具,对他有利则用之,对他不利则废之。

“去手”就是一个典型的“大棒加金元”的经典操作,军队成了他私人部曲,执行的军纪不是朝廷的军纪,而是年羹尧自己定的军纪;赏罚措施也不是朝廷的赏罚措施,而是他年羹尧自己定的措施。


明末军事上的失败,很大程度上就有军队私人部曲化因素存在。熟读历史的雍正不可能意识不到年羹尧在做什么。但是形势如此,雍正也不得不纵容年羹尧如此,但是一旦西北问题解决,年羹尧势必会成为雍正的最大的麻烦。后来军中只知年大将军军令,而不知雍正的圣命,正式揭开了雍正的担忧。

所以年羹尧的成功在于他不按照既定游戏规则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失败也在于他游离了既定游戏规则。



炒米视角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富宁安其实死得很冤枉,冤枉就冤枉在他落入到老八老十四和雍正的政治漩涡当中,充当了一回政治牺牲品。要是他能够和年羹尧搞好团结,同仇敌忾,因为是八旗的出身,以后估计会在岳钟琪之上,最低也和岳钟琪能平起平坐。

但是富宁安这人还是心思太单纯了,他听言了老十四允禵的话,和年羹尧打起了擂台。殊不知,就在那一刻,雍正已经全权支持年羹尧节制西北大军所有事宜,这一点,连当时的老十三允祥都十分担忧,毕竟是将几十万兵马交给一个爱闯大祸的年羹尧手里啊,也就等于把身价性命交给了一个奴才。

但是雍正却冒了这个险,我认为雍正敢于冒险的因素主要有两点:一是年秋月,既为皇妃,又为质子,年羹尧还是要忌惮的。二是粮草,粮草始终是牵制西北大军的关键所在,而管制这件事情的人一个是河南的田文镜,另一个是江苏的李卫,不要看他们不在同一个地方,一个则是赋税重地,一个却是转运,二人联合,就可以置西北大军于死地。

话回到富宁安的问题上来,要知道,年羹尧虽然是绥远大将军,节制各路兵马,但是若不听号令,他这个军马大元帅就是光杆子司令,富宁安当时手里是八万兵马,接近所有人马的一半,加之富宁安是八旗军马,相比于绿营兵,他是嫡系部队,装备和素质绝对更胜一筹,所以,他的一举一动,一定会左右整个西宁大军的动向。

不解决富宁安的问题,年羹尧就会寸步难行,因为还有其他部队眼睛盯着呢。年羹尧长期供应西北粮草,做陕甘总督,对前方的军情自然也是十分了解的,所以,对叛军罗布藏丹增的了解绝对不会比富宁安差。然富宁安却故意挑衅年羹尧,说直接找叛军决战才是上策,没有意识到这场战役是持久战,坚守战。

年羹尧随即反将一军,让富宁安出兵找叛军。这富宁安也是傻,也就真的出兵找叛军去了,哪知道还真的找着了,但是却被叛军杀得片甲不留,只一个人活下来了,就是他自己。

有人说,这是年羹尧的计策,假装扮作叛军引诱富宁安上钩,然后干掉富宁安。这也许是真的,但是我们无从查起,没有充分证据。不管怎么样,富宁安再也和年羹尧打不起擂台了,年羹尧牢牢掌控了西宁大军之权,这才是关键。

富宁安全军覆没,就剩下自己一个活口。年羹尧找到他后,即刻命令乱箭射杀,而不是按照军法处置的程序,上上“军事法庭”,这又是何道理?

1.雍正支持他便宜行事之权。雍正在给年羹尧的信中说让他放手去干,什么粮草问题等统统不需要他考虑,自然会源源不断送达,同时还对老十三说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这一切,都是雍正的大力支持,有了这样的支持,年羹尧自然不怕什么富宁安,更不怕他是什么出身,什么嫡系部队,至于富宁安怎么个死法,他更不会关心。所以,之间乱箭射死,年羹尧既是树威,也是震慑,向所有各路军马表示,唯有他年羹尧才是主帅。

2.收买各部军马人心。富宁安该死,但不应该这样死,可以肯定的是,富宁安的八万兵马,并不是全部都在这次追击中覆没了,他只带了部分兵马出击,年羹尧的处置方式将直接影响到军心的变动。如果他按照军法处置,富宁安全军覆没将承担的不仅仅是损兵折将的责任,更重要的是朝廷和八旗的脸面,那将是满族八旗永远的耻辱,他所带的剩下的兵马也将带着耻辱而丧失士气,那年羹尧就很难再统一军心了。如果直接射杀,造成富宁安战死的假象,虽死犹荣,年羹尧还宣称,富宁安的家小他都一体供养,让他放心去死,这样,富宁安剩余的部队和其他各路兵马就会感恩年羹尧,便于年羹尧收复军心,统一指挥。

所以,可能很多人没有注意这个细节,以为年羹尧就是报富宁安不听指挥就乱箭射杀,其实大错特错。年羹尧虽然骄横跋扈,但是也是粗中带细,就这,就可以看出年羹尧的干才和水平了。这个绥远大将军,真不是骄横跋扈就能胜任的。


青灯问史


历史上的富宁安,乃是康熙,雍正朝备受重用的一位将军。富宁安常年在西北用事,职务多以管理粮草,后勤为主。雍正四年,富宁安还朝,进爵一等侯,并加太子太傅,署西安将军。雍正六年,富宁安寿终正寝,祀贤良祠。综合来看,这位将军的结局也算圆满。


雍正王朝有很多地方是与历史相悖的。在《雍正王朝》中,富宁安成为了衬托大将军年羹尧的小人物,富宁安孤军深入,以致全军覆没,身为抚远大将军的年羹尧,本可将其正法,明正典刑。然而,年羹尧却选择直射杀富宁安,这种表现手法自有其中道理。

其一、这是年羹尧打击异己,树立威信的惯用伎俩。西北罗卜藏丹津叛乱爆发后,雍正倚重的年羹尧终于派上了用场。年羹尧受命节制四省军事,手握尚方宝剑,执掌生杀大权。年羹尧的用兵方略是将叛军重重围困,断其粮道,再寻找战机,毕其功于一役。

富宁安的想法却不一样,他主张全线出击,以兵力优势速战速决。然而,叛军并不傻,明知道人少,叛军是不会轻易和清军正面决战的。所以,富宁安的战略是错误的。富宁安一味的坚持己见,与年羹尧产生了分岐,更令年羹尧不安的是,富宁安的亲信兵马有8万之多,为了平叛大业,也为了军队能统一思想,年羹尧只能除掉富宁安。

富宁安选择孤军深入,最后掉入了叛军包围圈,损失惨重。这正是年羹尧的“请君入瓮”之计:放任富宁安乱来,年羹尧正好借题发挥,除去祸端,以正军心,以扬威信。


“你屡抗军令,桀骜不驯,如今损兵折将,不杀你怎么没对得起朝廷,怎么对得起死去的这么多弟兄们,你放心吧,你的家眷我会安排的,来呀,弓箭手准备”

万箭齐发之下,富宁安就这样被年羹尧杀了。年羹尧的部队从此万众一心,拧成了一股绳。

“我,抚远大将军年羹尧,是节制四省,统领二十三万兵马的主帅,自后,谁要是胆敢不听我的号令者,他就是下场。”

其二、这种情况之所以发生,也是雍正默许的结果。西北用兵之季,雍正大力提拔了年羹尧,因为只有年羹尧此人,雍正才能相信,才会放心,才好控制。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只要能平定西北,雍正掏心掏肺都可以,一个区区富宁安,雍正是不会在乎的,所以年羹尧才会大胆,放心的处死了富宁安。



最后,《雍正王朝》中,又将富宁安设定为了十四阿哥胤禵的心腹。众所周知,胤禵与雍正是政敌,年羹尧处置富宁安,这其中或许也有雍正的授意。除掉富宁安,让胤禵彻底了断与西北之联系,从此也就再无非份之想了。


风雪梦不逝


我个人认为,第一是树威,第二呢是雍正八爷都不得罪。

首先我们说第一点,其实树威这是非常表面的,一个新官上任,如果没有点威严,怎么统领二十万大军,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这三把火就是树威的最好时候,再加上,富宁安确实非常可恨,不但不听自己将令,而且羞辱自己,还不听军令,擅自出兵,使大军损失严重,如果这个时候不杀,他何以安军心,所以从表面看也仅仅只是立威,但从深了讲就没那么简单了。

我们再说说第二点,富宁安,谁的人,八爷党的人,他为什么敢那么嚣张呢,就是因为八爷和年羹尧做的一个交易,在雍正刚继位,这个时候你如果有半点不臣之心,都有可能被撤或者被杀,十四爷回来就被圈禁了,八爷党呢,还在做长久的规划,如果这个时候让富宁安捅了楼子,让雍正知道有这么一位统兵将军还不听自己的,只知道听八爷的,富宁安不但要死,而且还会牵扯到我们,这样我们的大计就功亏于溃了,所以他们就和年羹尧做了一个交易,让九爷,给他的门人富宁安撑腰,让他和年羹尧对着干,然后诱导富宁安建功给他好处,让他急着与叛军决战,这个时候年羹尧也不拦着,就等着富宁安的败报一到,去杀他,而年羹尧为什么不审就杀呢,这就是他们交易的核心所在,不审不但可以在军中立威,而且也可以保护八爷他们不被牵连,这样,一举两得,也不至于得罪他们,而且在朝廷也能帮着我,要不我哪有那么多钱吃新鲜蔬菜,那么逍遥,而对于雍正这边,在除了富宁安后,雍正也会更加称赞自己。觉得自己很有才,而八爷呢,在供应年羹尧的时候也会更加卖力,而且自己也可以暗中进行自己的计划。所以富宁安只是一个棋子,不审对双方都好,审的话就会拔出萝卜带出泥呀。


不要怀疑我的未来


雍正加封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全权负责西北的平叛工作。初次上任,就遭到富宁安的冷嘲热讽。富宁安何许人也?乃老十四的心腹爱将,八爷党一员,手握西北的八万精锐之师,占到年羹尧统率军队的三分之一,绝对是一个不可小觑的人物。

因此,面对富宁安的阴奉阳违,杀伐果断的年羹尧选择了隐忍。当富宁安提出要带领部队寻找叛军主力决战时,年羹尧爽快的答应了他。因为年羹尧久任陕甘总督,对西北敌情了如指掌,富宁安以区区几万之兵,想与叛军一决高下,无异于以卵击石。果不出所料,富宁安被叛军杀的是全军覆没。



当年羹尧率军赶到战场时,只见到处尸横遍,野,阴森恐怖,主帅富宁安踪迹皆无。他这才发出“活要见人,死要见尸”的命令。士兵好不容易把深受重伤的富宁安,从死人堆里扒出来。年羹尧历数富宁安轻敌出击,损兵折将的罪过,然后说了一句让富宁安安心上路的话:你不用担心,你的家人我会照顾的,便命士兵乱箭射死富宁安。


年羹尧之所以不按军法处置富宁安,而是将他当中射死。一是为了在军中立威,告诉众将,这就是擅作主张,不听号令的下场。二是替雍正除掉八爷党在军队中的领头羊 ,震慑那些跟八爷党藕断丝连的将领。三是为了收买人心。如果按律将富宁安斩首,必会连累富宁安的家人。而将富宁安射死,年羹尧就可以上报富宁安战死沙场,是虽败犹荣,他的家人会得到朝廷抚恤,相信年羹尧的良苦用心,那些活着的将领会从心眼里感激他,敬重他。

《雍正王朝》只是小说,决不能当历史看。历史上富宁安是父子两代大学士,深受康熙、雍正的器重。在年羹尧被赐死后,富宁安回到京城,被雍正加官进爵。病死后,赐谥号文恭。


洛水清风


《雍正王朝》是一部不错的历史剧,喜欢历史的人对此剧大都非常熟悉,年羹尧这个悲剧人物的一生活脱脱一本教科书,此处暂不做过多评价,单就年羹尧射杀富宁安一事,稍作浅谈。

年羹尧和富宁安属于政治斗争的两派,年羹尧是四爷雍正的家奴,富宁安是十四爷八爷党的人,就西北大将军王头衔之争,双方暗暗较劲。战功赫赫的富宁安不服年羹尧做大将军王,同时他也收到十四爷的消息要对抗年羹尧,于是便屡屡抗命。

富宁安抗命带着8万人去血拼,结果中计全军覆没,此事便给了年羹尧机会。年羹尧射杀富宁安原因大抵有三:

1.年羹尧本就是心胸狭窄之人,前面的抗命及处处为难,使年羹尧在军中没有地位,此时恰逢好时机,便快刀斩乱麻,以防夜长梦多,有人求情。

2.富宁安的惨状给军中其他有异心的人树立反面教材,奠定年羹尧在军中的地位。

3.按军法富宁安也是死,射杀也是死,只是方法不同,却能达到目的。8万将士的鲜血需要有人来负责,需要有人祭奠。


Shirley西兰花


富宁安肯定是违反年的意图出战,感觉并非违背军法,即便他最后中伏失败。而年深知,往往树立个人威信,却不是依法办事办人,必要在自己命令之下杀之,才是真正的威信。而年看着富失败而不求援,反而落井下石,射杀之,是不是违反军法?要是富活着回去,和年理论起来,年未必说的过他。


浩浩和汤汤


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后,年羹尧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无法控制手下将领,尤其是老十四胤禵的旧部富宁安。

富宁安控制着八万人马,而且是久经沙场的老将,地位显赫。而年羹尧本身出身是汉人,又是包衣奴才,本就为人所轻视,加之老十四胤禵因未能获得出征西北的机会而怀恨在心,暗令富宁安故意阴为阻拌,这令年羹尧处在十分不利的局面。虽然说雍正给了年羹尧全权,但到了西北应如何立威,这只能由他自己解决。



在军事会议上,年羹尧与富宁安在观点上发生冲突。年羹尧认为需要对叛军形成合围之后再决战,而富宁安则认为应该主动寻找叛军主力决战,还说年羹尧此举是胆小怕事。临阵与主帅发生冲突,年羹尧的权威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如果再不确立自己在军中的权威,恐怕他在西北就再也无法一言九鼎了。

所以,年羹尧故意激他,说让他自己领兵找叛军决战去。头脑发热的富宁安并没有冷静考虑后果,而是直接跃马上阵,率军而去。结果在大漠遭遇叛军埋伏,全军覆没,只有他一人落荒逃回。



此时,年羹尧立即以不听将领,损兵折将为由将富宁安当场射杀,由此三军为之一振,年羹尧确立了自己在西北军中的绝对权威。但如果是按军法处置的话,年羹尧的威信是无法确立的。

首先,如果按军法处置,富宁安肯定是要被移交到京城去审理,比起当场射杀,对三军的冲击力不够强。

第二,如果按军法处置,富宁安肯定也是罪不至死,他还是满清贵族,说不准就有可能逃脱法律的处罚。



违反军令,损兵折将,还能逃脱法律处罚,关键主帅还拿人家没办法,只能移交到京城,这对身处西北的其他将领也是一个极为不好的示范,年羹尧不仅无法收服众将之心,反而还沦为了他们的笑柄。

所以,年羹尧决定当场射杀富宁安,重申自己在西北大军之中的绝对权威。众将见富宁安这个为首的刺儿头都被处置了,再也不敢违背年羹尧的意志,都老老实实地听从将令了。


达摩说


在西北大营里,仅次于年羹尧的统兵大将富宁安兵败身死,与其说是中了敌军的埋伏,不如说是被雍正与年羹尧联手除掉的。


当雍正继位后不久,就指派了自己的心腹,时任陕甘总督的年羹尧接替老十四胤禵,出任了抚远大将军,负责平叛西北。就跟雍正继位后皇位坐不稳一样,年羹尧也是。即便有圣旨加持,年羹尧的军令在军中也不是令行禁止,没有形成绝对的权威。


当时在西北大营里,有来自于年羹尧自己的心腹人马,以岳钟琪为首;也有来自于效忠雍正的伊兴阿为首的部队;而帝三股势力则是来自于老十四胤禵的培植的势力,以富宁安为首。


岳钟琪与伊兴阿的部队对年羹尧肯定是服从的,但是这个富宁安,自恃有八爷党和老十四胤禵撑腰,处处与年羹尧作对,成为了八爷党与雍正斗争的缩影,此举自然会引起雍正与年羹尧的联手反制。


而富宁安之死也是意料之中的。当他率军中了埋伏后,全军覆没,年羹尧命人在死人堆里找到了身负重伤的富宁安,可是没等富宁安说什么,就被年羹尧命人万箭穿心,狼狈而死。



为什么年羹尧不将富宁安按照军法处置,而是擅自解决了富宁安呢?


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年羹尧想通过杀掉富宁安这样的大将,来巩固自己的地位,想向其他人宣告,自己才是这军中说一不二的人,违背年羹尧的军令,就只有死路一条。此举也让年羹尧在军中建立了绝对的权威。


第二,这是雍正授予年羹尧“先斩后奏”的权力,尤其是对于这种不服从管理的人,年羹尧是有权力这样做的。


第三,富宁安是八爷党的成员,也是八爷党在军队方面主要依赖对象。如今,年羹尧将富宁安私自处死,无疑让八爷党在军队方面的实力大打折扣,此消彼长,雍正在军队方面的实力就进一步扩充。其实这也是雍正与八爷党较量的结果。


第四,如果将富宁安按照军法处置按照富宁安的级别,必须要到京城处理,夜长梦多,而且八爷党实力尚在,到了北京后的富宁安,说出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不免会让人抓住年羹尧的把柄,这对年羹尧和雍正都是极其不利的,所以就近杀了富宁安,一了白了,简单粗暴效果奇佳。



其实当时富宁安的部队是军中的嫡系,也占了整个部队的一半,如果富宁安有“大局观”,跟着年羹尧后面混,地位肯定在岳钟琪之上,只是富宁安在政治上短视,军事上狂妄,才造成了自己兵败身死的下场。


对此,你觉得年羹尧为什么敢直接射杀富宁安呢?欢迎留言评论。


历史局中人


政治之争,同时争的也是经济,军事!会有很多牺牲品,而富宁安就是其中一个。以富宁安的单纯政治小白,不知是其不幸还是可悲!而富宁安被年羹尧射杀,是有年羹尧的野心,也有其主子的授意:

1、年羹尧虽然出身低微,但是是个极具野心的人,而且是个很有军事能力的人。他迫切需要更多更大的战功,来向上爬,增强自己的实力,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受到皇帝的器重和满朝文武的尊重(此人虚荣心也是极强)。在战场上杀掉富宁安也可见其对西北极想控制和树立威信的野心和欲望。

2、四爷授意。如果按正常程序来审判富宁安,可能会牵连甚多,震动朝野。不管是哪种情况都不是四爷想要看到的结果。毕竟四爷很爱面子,大清天朝更要面子,在战场上杀掉富宁安,全军覆没,这是最好的解决办法,牺牲你一个,大家都平安无事,多好啊!

3、稳定朝局,笼络人心。如果正常审判,就要公事公办,王子犯法与素民同罪,这样四爷很难堪也很难办。在朝的,哪一个不是老谋深算活成人精,朝中局势也都看的基本清晰,更何况谁没有站错队,犯过错?战场杀掉富宁安,就可以被看成奋勇杀敌,英勇牺牲,一家老小还有抚恤金平平安安的生活,所以,此举就是要告诉大家,朕不冤深究,但愿你们能看的明白想的清楚,且行且珍惜啊!

所以,不管是哪种情况,都可以瞥见党争的残酷,皇家的无情,富宁安只是其中小小的一个,当然,既然参与党争,就要随时做好牺牲的准备,有牺牲的觉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