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如果討伐東吳的是諸葛亮,劉備留守後方,陸遜還有機會贏嗎?

姒莞萱


這種提問本身就是白提,因為諸葛亮趙雲都反對伐吳,實際上伐吳也就不可能有他們的份,救劉備的最後也是陳到,趙雲根本就沒去。這個事情看來,作為漢室旗號繼承者(姑且這麼提),估計很難有人能嚥下關羽被殺這口氣,所以早晚是要討說法的。問題還是出在關羽素質問題,你幾萬人馬就要伐魏,急於求成了點。另一方面,劉備不把關羽帶在身邊,又給與足夠權力,就應當做好勝負得失準備。劉備到底還是自信和大意了,都沒想過,蜀地都還沒治理好,即便打下江東,誰又來治理?拿什麼來對抗曹魏善戰的陸軍?所以江東如願意歸還荊州,那就先考慮穩定治理為上。


自由的鷹28185386


十幾歲時,我喜歡關張趙馬黃,不服就幹!

二十幾歲時,我喜歡諸葛亮,我如此如此這般。

三十幾歲時,我不再喜歡諸葛亮,因為發現做事總是事後諸葛亮!

後來我更喜歡呂蒙鄧艾,我知道很多人不喜歡他倆,但人的成長總是有過程的!



蕎麥花991



夷陵之戰是三國三大戰役最後一戰,吳蜀聯盟倒戈相向,慘烈戰鬥後讓人感慨漢室復興的絕望。歷史有的時候很殘酷,命運給蜀漢的這一重擊,會讓讀者內心悵然,悵然後是反思,如果指揮者不是劉使君而是孔明先生,歷史是否能被改寫?筆者認為孔明先生指揮會有一個更好的結果,但仍然不能取勝,最終的效果將是“不勝之勝”。接下來將從《三國志》和《三國演義》兩本書出發,進一步論證這一觀點,以饗諸君。


第一,《三國志》中若諸葛亮伐吳可以實現兩點,復仇和保存有生力量。

據《三國志》先主傳記載,夷陵之戰的背景“先主忿孫權之襲關羽”,“遂帥諸軍伐吳”。可見出師的直接目的是為關羽復仇,復仇的理解可以是一舉滅掉吳國也可以是為兄弟出氣。如果是滅掉吳國,必須考量蜀國是否有實力做到。


事實上,雙方真實的勢力對比差距明顯,人口上,當劉禪投降鄧艾時,蜀國有九十四萬人,士兵約十萬人。而晉滅吳時,吳國有二百三十萬,士兵約二十萬。從地理環境上看,吳國的地盤更大,又兼具長江天險,荊州要地,易守難攻。從戰略上看,無論是《隆中對》中三分天下的格局,還是西晉最終一統,最後滅掉的才應該是吳國,它不是第一戰略目標。

諸葛亮相比於劉備的怒髮衝冠,這一戰換做是他,也一定會出兵。關羽大意失荊州,這裡的關鍵是荊州!失去荊州的蜀國,缺少了問鼎中原兩路出兵的關鍵線路,戰略上將陷於被動處境。劉備之所以慘敗,是仗著勢頭強盛,長驅直入。當吳蜀兩軍對峙與夷陵或者叫猇亭一帶時,陸遜已經把崇山峻嶺讓給了劉備。劉備既要分兵守住這些險要,同時遠離後方,補給困難,並且面對吳軍堅守不出,陷入嚴重的內耗之中。


正史中的諸葛亮依然才華橫溢,諸葛亮客逝五丈原後,根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

及軍退,宣王案行其營壘處所,曰:‘天下奇才也!’

宣王是指司馬懿,對於已然故去的對手,他給予了高度的評價。以諸葛亮的真實才華,他可以去爭取最大化的蜀國優勢,佔據吳國部分領土,然後止戈議和。畢竟,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魏國一直在旁邊觀戰伺機而動,最終雙方只能達成議和的局面。(事實上,劉備戰敗後就是如此。)而對方主將陸伯言被譽為“社稷之臣”,正是他與呂蒙聯手擊敗了不可一世的關羽,領導力上絲毫不落下風。


面對實力的差距,諸葛亮也無法化腐朽為神奇,他能做的,是為關羽,為蜀國出一口氣,奪回部分領地,這已經是比較現實的復仇了。陸遜讓出的地方,以木牛流馬的方式提供補給,穩紮穩打。這樣,夷陵之戰可能變成夷陵停戰,蜀國的數萬將士得以保存。這樣,未來“待天下之有變”,蜀國的有生力量可以發揮作用。


第二,《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伐吳可以實現效果依然有限,依然無法奪回荊州,但可以保留蜀國的軍事力量。

荊州自古以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尚書·禹貢》記載的九州中就包括荊州。它大致相當於今天的湖南湖北一帶,是楚國的發源地。戰國時期,秦國滅掉了位於湘江一帶的楚國後,燕國再敗,齊國不戰而降,從而奠定了雄霸天下的格局。而後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可見荊州是奪取天下的關鍵。


赤壁之戰後,關羽乘勝追擊,佔據荊州。劉使君入川,佔據益州,蜀國臻於鼎盛。蜀國得荊州的時候曹軍潰敗,沒有守的能力;而吳國得荊州的時候兵強馬壯,可以很好地守護。失去荊州是一個轉折點。地理上講南方多山地丘陵,中國地圖上,這裡有巫山,雪峰山等山脈阻隔,更有無數的小山丘陵,易守難攻。且江南氣候溼熱,蜀漢將士無法適應。

在演義中,諸葛亮是有神奇加成的,但是這樣的加成無法抵過命運的安排和歷史的必然。《三國演義》第八十四章中,劉備連營七百里時,孔明感慨道:漢朝氣數休矣!”換做孔明,他不會連營,雖然他可以用木牛流馬,可以借東風,可以草船借箭。但是即使是演義中的諸葛亮依然謹慎,比如說他沒有采納“子午谷奇謀”。


在《三國演義》第九十五章中司馬懿評價說“諸葛亮平生謹慎,未敢造次行事”。即使有奪取荊州的方法,那必是兵行險招,甚至難免兩敗俱傷。那時,蜀國即使佔了荊州,魏國也將成為最大的受益者。因此,演義中他可以用計謀善斷,可以天縱奇才,但也只是能爭取到一些告慰關羽的補償,只是能為蜀國、為玄德爭取到一點點尊嚴,只是能保留即戰力到可能光復漢室的未來。


綜上,如果諸葛亮出戰,陸遜不會敗,但是孔明只能做到不勝之勝。因為天時地利人和蜀國都不佔優,他無法取勝,但是可以達成報一箭之仇和保存即戰力的效果,這已然是一種難得的勝利。因為,作為統帥的諸葛亮深知三國博弈的微妙,他從來沒有把吳國作為對手,而即使必須一戰,最後依然難免和解。三分天下,只有聯吳抗曹,方有一線生機,如果抗吳又抗曹,即使孔明也無力迴天。

智慧的讀者,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三國逐鹿


如果討伐東吳是諸葛亮領兵,劉備留守,陸遜有獲勝機會嗎?



陸遜沒有獲勝機會,不過,諸葛亮也很難打贏。所以,這是一場沒有結果的戰爭。因為 : 第一,趙雲、諸葛亮是伐吳之戰的最大反對派。陸遜是伐吳之戰後期,孫權敗得提不起褲子,才不得已選派的,如果諸葛亮領兵,前面敗孫桓,勝韓當等小打小鬧的勝利,自然沒有問題,但主將換成陸遜之後,因為知道荊州之失,出於陸遜之謀,諸葛亮會非常謹慎,絕不會因為天氣炎熱,駐軍“高、原、隰、險、阻”的兵家大忌之地,這樣,陸遜就沒有火🔥燒連營的可能。如果一位統帥,在思想深處,強烈牴觸的情況下,怎麼可能執行好一項極力反對的任務呢?



第二,蜀國失去荊州之後,人口、軍力、經濟各方面實力,大大削弱,不具備打贏的基本條件。三國時期,蜀國轄區,人口,軍力,經濟等,都是三國中最弱的,蜀國滅亡時,總人口僅九十多萬,士兵十萬兩千,各級官吏四萬餘人。劉備伐吳時距蜀亡國,雖還有四十年,但就益州而言,這四十年中人口、軍力不會有大的變化,就是總兵力佔到全部人口的10.0%以上,兵民比已經達到極限。而東吳亡國時的總人口,有二百三十多萬,總兵力二十三萬多,這些戰爭的基本支撐點,東吳都在蜀國兩倍水平有餘,怎麼可能打贏呢?



第三,劉備被陸遜火攻打殘,諸葛亮已經提前預知。三國演義中,劉備讓馬良把駐軍營地,畫成圖形,送給諸葛亮審閱,徵求意見,剛展開一看,諸葛亮就大叫失策,並說,誰出的這餿主意,讓主上這麼紮營的可斬之。馬良回覆說,這是主上自己決定的。諸葛亮無言,只能叫馬良趕緊回去,安排移營,但已經來不及了。



第四,陸遜窮追劉備,諸葛亮早有預防。夷陵之戰後,劉備帶殘兵沒命逃回,陸遜率大軍日夜追擊,追到魚腹浦一帶,陸遜發現前方一片殺氣升騰,不敢再追,下令向前搜索偵查,彙報說,沒有任何異常情況,陸遜不信,親自上前查看,發現一片亂石,堆積壘成各種石陣,心中疑惑,嘴上輕蔑說,這是唬人的假相,策馬進入石陣,結果,突然風雲雷電、狂風大作、昏天黑地,陸遜大驚失色,找不到出去路徑,正在驚慌,黃承彥老先生及時出現,才救了陸遜。這雖然有點神話,但如果諸葛亮自己帶兵,這地方一定會留駐真正的軍隊,以備不虞。



第五,深溝高壘、堅壁清野、死不出戰,對這些戰術,諸葛亮缺乏應對高招。後來的北伐中,諸葛亮雖費盡心思、巧妙設局,打了一些局部勝仗,但都沒動搖魏國根本,特別是後期司馬懿,採用堅決不出戰,死熬硬拖,拼壽命,耗時間,在運糧艱難、進兵不易的情況下,這仗根本沒法打。而吳蜀交戰的夷陵一帶,山高林密,溝深水急,路途艱險,崎嶇難行,陸遜對劉備的避而不戰,諸葛亮同樣沒啥辦法。只不過紮營會謹慎一些,能避免大損失。但要說攻城略地、克敵制勝,也不會有啥奇蹟。



綜上所述,讓諸葛亮帶兵伐吳,這就是開個玩笑而已,認不得真。因為歷史是建立在真實基礎上的,如果拋開基本條件,任何神話的歷史人物,都會大打折扣、相形見絀,失去光彩,露出真相。(936)


流譽後


在夷陵之戰中,劉備被陸遜火燒連營,打得大敗而歸。那麼,如果指揮伐吳的是諸葛亮,而不是劉備,結果會更好嗎?我認為,諸葛亮也不打不過陸遜,但是蜀軍不會遭遇大的損失。

第一,諸葛亮是反對伐吳的

都說諸葛亮厲害,那麼劉備伐吳這麼大的事,為什麼不帶上他呢?其中的原因,諸葛亮是反對伐吳的。

當然,諸葛亮沒有像趙雲那樣,明確反對伐吳。之所以這樣,是因為諸葛亮比較尷尬,因為他的哥哥在孫吳陣營,兄弟分屬不同陣營,如果強出頭,難免被認為有私心。諸葛亮認為,如果法正還活著,是勸諫劉備的最佳人選,後來他不無惋惜地說:“如果法正還活著,一定會阻止主上東征;即便是東征,也不會敗得這麼慘。”這就明確表明諸葛亮的立場,他是反對伐吳的。

第二,此時的諸葛亮,軍事指揮經驗不足

我們不要神話諸葛亮,一個人的能力,是要在實踐中鍛鍊成長的。在此之前,諸葛亮曾經指揮軍隊入蜀,打過一些小戰,但是總體上說,經驗還是很欠缺,而且敵人也是比較弱的。要是這個時候讓他來與作戰經驗豐富的陸遜對抗,顯然是吃虧的。

即便在日後諸葛亮成為蜀軍統帥,多次指揮北伐,戰績仍然差強人意。對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歷來爭議頗大,我個人的看法,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是比較一般的。


第三,與諸葛亮相比,陸遜作戰經驗豐富

反觀吳軍統帥陸遜,在夷陵之戰前,就表現出卓越的軍事天才。他的軍事生涯,是從剿匪開始的。起初會稽山有一夥以潘臨為首的強人,東吳多次進剿都沒能打垮。陸遜招兵買馬,深入險境,剿滅潘臨。後來在剿滅鄱陽盜賊尤突的戰鬥中,陸遜再建奇功,被提拔為定威校尉。

孫權對陸遜的才華非常欣賞,任命他為帳下右都督,清剿山寇。盤踞于丹楊的山寇費棧接受曹操頒給的印信,鼓動山越人造反。陸遜巧施疑兵之計,正面佯攻,暗地裡遣主力夜出山谷,大破賊兵,體現出高超的用兵之道。

陸遜最出色的一次表現,就是奪取荊州。他故意示弱於敵,麻痺關羽,在關羽大舉北伐後,吳軍突然襲擊其後方,斷其後路。在整個荊州之戰中,陸遜擊破劉備麾下將領詹晏,後又大破秭歸地方部隊,斬俘及招降數萬人,戰果驚人。

第四,以諸葛亮謹慎的性格,蜀軍也不致遭大損失

從日後諸葛亮用兵來看,是比較謹慎的,這與他的性格有關,缺乏冒險的精神,講究穩紮穩打,攻擊力不足,但防禦力不錯。諸葛亮的打法有點類似足球裡的防守反擊,首先他防守能力是很強的,因為他很謹懼,“先為不可勝”,首先保證自己不被殲滅,再來尋找機會。諸葛亮在北伐戰爭中,打得比較漂亮的,都是防守反擊,在撤退時設個伏,撈個小便宜。但是正面攻擊能力,是比較弱,因為他腦子不夠靈活,用兵偏正,對手司馬懿的評價是:“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一針見血指出諸葛亮用兵的權變機謀水平是不夠的。

因此,諸葛亮去打陸遜,打是肯定打不過,但是蜀軍不會遭遇大損失。


君山話史


很多人都為劉備惋惜,讓他不該發動夷陵之戰。而且在戰役中沒有按照諸葛的作戰計劃,蜀軍在山林中安營,連營八百里,才會被陸遜一把火燒個乾淨。

還有人認為,如果不是劉備自已帶隊,而是讓諸葛亮去,也許夷陵之戰會是另外一個結局。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是這樣嗎?



其實正史上的諸葛亮沒有小說中那麼神奇。他不是一個百戰百勝的神,他多次北伐都沒有成功,就是很好的例子。而且當時劉備伐吳,諸葛亮並沒有反對。易中天先生說過,劉備當時已不會聽任何人的意見,這一點倒是有可能。

總之在伐吳這個事上,諸葛亮就算不支持,也沒有反對。真正反對的是大家想不到的趙雲。劉備在世的時候,諸葛亮只是個後勤管理員,相當於劉邦的蕭何,重要是重要,但打仗一般劉備仰仗的不是他。你看劉備入川帶的是龐統,打漢中帶的是法正,說明了諸葛亮在劉備心中的地位。



那麼要是孔明先生帶兵伐吳,能不能勝利呢?

三國有一個很奇怪的怪圈,至少在後期之前是這樣的:誰挑事,誰兵多誰就死得快。官渡之戰,袁紹兵多敗給了兵少的曹操;赤壁之戰,曹操兵敗給了兵少的孫劉聯軍;合肥之戰,孫權兵多敗給了張遼。夷陵之戰,傾巢而出的蜀軍一樣敗給了兵少的陸遜。

夷陵之戰發生在盛夏,蜀軍很多人都受不了天氣炎熱,士兵們紛紛中暑,所以天時不在劉備這邊。天氣炎熱,為防止士兵中暑,劉備把軍營建在林中,為東吳放火創造了條件,他又失了地利。雖然蜀軍是為報仇而來,是所謂的“哀兵”,但東吳上下都知道這一仗關係到東吳的生死存亡,士氣方面不會比蜀軍低,人和方面就算打個平手。“天時、地利、人和”,蜀軍都不佔優,你讓諸葛亮來,他又能怎麼樣?



關於戰爭的進程,《三國志》中是這樣記載的:“(遜)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爾勢成,破其四十餘營。備升馬鞍山,陳兵自繞。遜督促諸軍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萬數。備因夜遁,驛人自擔燒鐃鎧斷後。”也就是說,劉備僅被東吳方面燒了一些營寨,但是當時還沒有一敗塗地,只是劉備指揮失誤,把大軍拉到了山上,被陸遜包圍,劉備為了逃跑,自己放火燒了營寨。後來火勢控制不住了,越燒越厲害,劉備徹底玩完。

如果是諸葛亮,不會幹這種傻事,蜀軍不會敗得這麼慘。但失去天時地利人和的蜀軍,想要取得戰爭的勝利,幾乎是不可能的,哪怕是諸葛亮帶兵。何況正史上的諸葛亮並不是神。


歷史漫談君


諸葛亮可能勝,但不會是全勝!陸遜可能敗,但不會是全敗

諸葛亮可能敗,但不會是全敗!陸遜可能勝,但不會是全勝!

蜀漢討伐東吳的戰爭夷陵之戰,要是把前線的最高指揮官由劉備換成諸葛亮。

第一會不會對東吳造成滅頂之災?不會!

第二會不會也像劉備那樣敗的全軍覆沒?也不會!

我們都知道諸葛亮的隆中對說的很清楚“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富,兵精而將勇,此誠可以與之為盟,而不可圖也”他的戰略是與東吳結盟共抗曹魏。

所以他就算有能力將東吳夷為平地也不會這麼做,不然只會兩弱相拼,強者得利。

這是當時的魏蜀吳三方力量的客觀情形而決定的。

所以在此戰中諸葛亮不會取得完勝。

那麼他會不會像劉備那樣的兵敗如山倒或者比劉備敗的還慘?不會!

諸葛亮的軍事能力在之前大家都有目共睹。

火燒博望坡,白河用水,赤壁之戰之後與周瑜周旋絲毫不落下風。

甚至他的敵人軍事家司馬懿都稱讚諸葛亮是天下奇才也。

諸葛亮最可能採取的辦法應該是兵分兩路,水陸俱進兵鋒直指東吳,這也是起初陸遜擔心的劉備會以此種方式進軍。

要知道陸遜也是一位出色的將領,正所謂英雄所見略同。

所以諸葛亮以水陸同進的用兵可能性很大,但是就算是這樣用兵,給陸遜造成一定麻煩,傷亡是肯定的。

但是不至於這樣就使得陸遜束手無策,因為他既然一開始就想到了敵人會有可能以不利於自己的方式進軍,他自然也應該想好應對之策的。

其實諸葛亮與陸遜這二人軍事能力相差無幾。

原因如下:第一在劉備兵敗以後陸遜率軍追擊至白帝城周邊的魚腹浦輕鬆就破解了諸葛亮設置的撞礙。

第二在諸葛亮得知劉備戰敗後,曾感慨東吳真是人才輩出”周瑜之後出魯肅,魯肅之後出呂蒙,呂蒙以後又出了這個陸遜,有此人在江東又可保二十年無虞”

所以二人對陣,諸葛亮不會敗或者不會敗的太慘。

往事越千年,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希望與小夥伴們撥開歷史雲霧,共同暢談千年之前那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楚人正奇


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被稱為三國時代三大戰役,都意義重大,官渡之戰為曹操集團消滅袁紹集團統一北方奠定基礎;赤壁之戰孫權集團與劉備集團聯合打敗曹操集團,為三國鼎立奠定基礎;而夷陵之戰孫權集團打敗劉備集團,使劉備集團恢復漢朝一統天下的希望化為泡影。

如果把夷陵之戰的蜀漢軍統帥由皇帝劉備換成丞相諸葛亮,劉備放棄御駕親征,讓諸葛亮親自出馬統帥蜀漢軍攻打東吳,陸遜統帥的東吳軍還有機會取勝嗎?答案是否定的,如果討伐東吳的蜀漢軍統帥是諸葛亮,陸遜絕對沒有機會取勝,最好的結果是打平,東吳歸還荊州的部分地區給蜀漢,雙方握手言和。

諸葛亮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發明家書法家,其才能的全面性不僅在三國時代,即使在中國歷史上也屈指可數 。最起碼諸葛亮發明的木牛流馬、孔明燈、諸葛連弩等是其他政治家軍事家比不了的。

即使被很多人詬病的軍事才能,諸葛亮在三國時代也名列前茅,諸葛亮曾經擊敗司馬懿,擊斃張郃、王雙,打得司馬懿畏諸葛如虎,至少諸葛亮的軍事才能高於司馬懿,而陸遜的軍事才能則低於司馬懿,比起諸葛亮來說,則更低了。

而劉備的軍事才能遠遠無法與諸葛亮相提並論,在遇到諸葛亮之前,劉備做徐州牧時期連袁術、呂布等人都打不過,雖然劉備也打敗過夏侯惇,但劉備的軍事才能肯定與諸葛亮相比有很大差距。

攻佔益州以後,劉備對諸葛亮的使用可以說是大材小用,他將諸葛亮看成劉邦手下的蕭何,讓諸葛亮負責鎮守後方,負責後勤,沒有充分發揮諸葛亮的軍事才能。而劉備集團只有諸葛亮、龐統、法正三位超一流謀士,夷陵之戰時,只剩下諸葛亮,其他兩位已經英年早逝。

正因為劉備把諸葛亮當做蕭何,以至於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沒有完全發揮出來,軍事才能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宏觀謀略,二是治軍水平,三是統兵行軍打仗能力,諸葛亮在謀略上有所保守,但是治軍水平與統軍打仗能力,在三國時代名列前茅。

如果劉備派諸葛亮討伐東吳,諸葛亮會如何做呢?

劉備當時最好的選擇是打著為漢獻帝報仇的旗號討伐曹丕,曹丕的軍事才能遠遠不如曹操,劉備說諸葛亮才能十倍於曹丕,如果蜀漢大舉北伐中原,取勝的把握還是非常大的。而劉備選擇攻打孫權,等於是兩敗俱傷,讓最主要的敵人曹魏政權漁翁得利。

諸葛亮如果作為蜀漢軍統帥,他的謀略會與劉備完全不同,劉備在夷陵之戰的總體戰略是: 傾巢而出,水陸並進,在長江以北令黃權率領一萬多蜀漢軍防備曹魏,讓馬良在長江以南的武陵郡策動五溪蠻夷反對東吳,開闢第二戰場,同時劉備統帥的蜀漢軍主力尋求與陸遜的東吳軍主力決戰,一舉擊潰東吳軍隊,攻佔荊州。

但陸遜堅守不戰,尋找蜀漢軍的破綻,將時間拖到盛夏,天熱難耐,劉備棄船上岸放棄水軍,最終被陸遜尋找到突破口,陸遜派出大量吳軍通過水軍繞到蜀漢軍身後,同時在夷陵正面採用火攻,蜀漢軍一敗塗地。



如果是諸葛亮攻打夷陵,應該會這麼安排: 穩打穩紮,水陸並進,放棄長江以北的對曹魏的防守,讓黃權、張南等率領萬餘軍隊與馬良等一起進入武陵郡與五溪蠻夷合軍擺出一幅進攻長沙郡的姿態,虛晃一槍後接著向北攻打公安及江陵,繞到夷陵的背後,對陸遜軍形成兩面夾攻。

同時諸葛亮派出大量的荊州人潛入南郡的江陵城及公安城製造恐慌,放出東吳軍隊前線潰敗的謠言,派人聯絡之前的荊州軍舊部起義反對東吳,挑起陸遜後方不穩,再在夷陵前線猛攻陸遜軍,同時黃權部攻打公安、江陵等地。

只要諸葛亮不放棄水軍,不讓陸遜發現破綻,陸遜無法攻破蜀漢軍主力,形勢就會對陸遜越來越不利,諸葛亮在荊南的黃權部與五溪蠻夷軍隊就會有所作為,勢必會能夷陵形成包圍,到時候陸遜還是要退到江陵,放棄夷陵,只要陸遜放棄夷陵,東吳就佔不到任何便宜,蜀漢軍就會對江陵形成包圍。

況且江陵無險可守,而且蜀漢軍打通了長江航道,物資運輸也方便,形勢對東吳仍然不利,到了這一步,諸葛亮已經穩操勝劵。最終的結果就是蜀漢軍收復江陵城,逼迫孫權集團與劉備集團議和,收復回之前關羽大意失荊州丟失的荊州三郡:南郡、武陵郡、零陵郡。


厚德載物49847


很難。

陸遜幾乎沒有機會。

不過,諸葛亮也不會取勝。

因為壓根兒諸葛亮就不同意討伐東吳,一定要他出兵,必然是穩紮穩打。既不會有風險,也不會能取勝。

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建安十九年(214年),劉璋投降,劉備入主益州。諸葛亮受任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每當劉備出兵征伐,諸葛亮便負責鎮守成都,為劉備足食足兵。

如漢中之戰,諸葛亮就替劉備提供物資支援。諸葛亮所從事的工作,就是蕭何干得那些活---後勤保障。

劉備從沒有放手讓諸葛亮獨自帶兵出戰。

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劉備在東征欲奪回荊州的途中被打敗,撤退至永安。

諸葛亮大嘆:“可惜法正故去,否則必能阻止陛下東征之舉。”

從此,可以看出諸葛亮是不同意劉備東征的,但是阻止不了。諸葛亮也不是神,也有做不到的事。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六出祁山,儘管都是無功而返,起碼諸葛亮自己還認為有一線希望。

就東征而言,諸葛亮壓根兒就認為沒有希望。

如果讓一個認為沒有任何取勝機會的統帥帶兵打仗,會能取勝嗎?

除非奇蹟發生,但東吳會給他奇蹟嗎?

就陸遜穩紮穩打的套路,是不會犯錯誤的,奇蹟是不會出現的。

當然,諸葛亮一生謹慎,也不會貿然進攻。

最終結果只能是對峙,要麼最終言和,要麼靜待天下大變,聽天由命。


豹眼看歷史


公元219年,孫權襲取荊州,擒殺關羽,吳、蜀兩國聯盟破裂,結下仇恨。在221年7月,也就是劉備稱帝后三個月,劉備不聽丞相諸葛亮等大臣的勸阻,毅然決定傾全國之力,攻打吳國為關羽報仇。但卻落得一個兵敗身死白帝城託孤的下場,關羽死了、劉備也死了、張飛也死了,留下了一個群龍無首的蜀國以及一個孤兒的爛攤子給諸葛亮。


而如今有人認為,如果當時劉備讓諸葛亮帶隊,自己做後勤,夷陵之戰又會是一個什麼樣的結果呢?我認為結果不會變,即使陸遜不能贏也不會輸,最多是一個兩平的結果。

但卻出師未捷,蜀漢猛將張飛率兵萬人,從閬中至於江州,與劉備會師,但卻在出發前,被屬下張達、範強所殺。面對著來勢洶洶的大軍,孫權任陸遜為大都督,而陸遜上任後,勸說吳國諸軍放棄立即決戰的要求,果斷實施戰略退卻,從對戰轉為防守戰。吳軍退出了高山峻嶺等地帶,把兵力難以展開的數百里長的山地留給了蜀軍。


陸遜一直堅守不應戰,不管劉備在前線如何的挑釁辱罵,陸遜都沉住氣不給予理會,面對著如此的龜殼,攻也攻不了,耗也耗不過。而六月的江南,正值酷暑時節,暑氣逼人,蜀軍將士不勝其苦,劉備面對的如此情,只好把水軍棄舟,把軍營設於深山密林當中。陸遜觀看蜀軍後勤保障困難,加上劉備百里連營,陸遜趁夜而動,一把火把蜀軍燒為了烏有。

就算給予諸葛亮帶兵又如何?諸葛亮不是神,不是百戰必百勝,他多次北伐都沒有成功。在夷陵之戰時,正當是盛夏,蜀軍很多將士都受不了酷暑,給予你一些發揮不了多大作用的兵又有何用,兵貴精不貴多,沒有用的兵再多也只是一個炮灰而已。

吳軍面對著生死存亡的情況,必定是士氣大增,而蜀軍面對著攻又攻不了、耗又耗不了,又逢酷暑,必定士氣大降。吳軍面對著“天時、地利、人和”,蜀軍士氣大降,你讓諸葛亮來又能怎麼樣?

面對的酷暑,久攻不下的城池,你是繼續耗著呢還是退兵呢?不退兵,帶著一群毫無士氣的將士,你又能躲到哪裡去躲避酷暑?退兵,什麼都沒有做到卻損失慘重,你又有何臉面回去?

失去天時地利人和的蜀軍,你即使讓韓信來帶兵也毫無作用,如果當時諸葛亮帶兵去攻打吳國的話,最多是蜀軍不會敗得這麼慘。諸葛亮不是神,不可能百戰百勝,面對著如此場景,蜀軍幾乎不可能取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