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客戶是“買”來的不是“等”來的;理解這個“買”字,永不缺客流

開店就一定非得開在沿街店面嗎?一定要開在人流量大的地方嗎?門店選址真的是決定生意的重要因素嗎?

之所以你有這樣的認知,那是因為你可能這麼認為:

1、人流量大,客流量也一定會越大。

2、客流量大,進店人數也越大。

3、進店人數越大,成交的概率也越大。

4、人流量大,店面的形象傳播度也越大。

......

從這個角度看,屬於正常的認知,也是大部分實體店生意老闆的認知。但是,你有沒有想過這幾個問題:

1、人流量大的沿街店面,房租是不是會更貴?從這個角度思考,人流量大就一定代表你能賺更多的錢?不一定吧?生意追求的是“利潤”而不是片面的“營業額”。

2、人流量大的店面,就一定代表進店人數會更多?不一定吧?這還是屬於“坐店等客”守株待兔式的生意。只能說是進店的“概率”高點,而不代表進店人數一定多。

3、進店人數多就一定代表你的成交率高,就一定代表你的營業額高?也不一定吧?客人進店,不買只是閒逛,你怎麼辦?

因此,在生意中,人流量大的沿街店面或者旺鋪,只能說是“錦上添花”,而不能說是“雪中送炭”。

真正的“雪中送炭”這個“炭”,是你自己的生意思維:錢不是“存”來的而是“轉”來的;客戶不是“等”來的而是“買”來的;成交不是靠“推銷”而是靠“信任”;形象影響力不是靠“地段”而是靠“口碑”。

淘汰的永遠不是實體生意本身,而是淘汰落後的生意經營模式以及還在用落後的生意經營模式經營今天生意的人。

比如說,你的店開在小巷子了,如果你的產品、你的服務足夠的好,你能夠把自己的生意系統的佈局好,包括產品佈局、客戶佈局和營銷佈局,其實一樣可以讓你的生意火爆,只不過轉換一下生意思維就可以。但是,這些前提你得做好,否則就成了忽悠,帶來的後果就是最多就是“成一時而不可能成一世”,生意只是短暫的。因為這個世界上面:

沒有如果,只有後果!千金難買早知道!


客戶是“買”來的不是“等”來的;理解這個“買”字,永不缺客流

前天寫過一篇《合作才能產生爆炸力》,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只要理解“合作”,一個人走,可能走得快一點,但是一群人一起走,會走得更穩、更遠。

在《實體店活動營銷》中,說過的:客戶是“買”來的,不是靠“等”來的。你要知道,你的客戶早已經成為別人的客戶,你所要做的就是找到和你擁有同樣目標客戶的人,和他們合作就行了。

做法就是:佈局好你生意的產品,把你的生意產品設計成為引流產品等三種類型,把引流型產品投放到和你擁有同樣目標客戶的地方,把客戶吸引過來,這種方式會讓你永不缺客戶。

但是,實際中,很多的人總是以為,店裡面所有的產品都必須要有高毛利,都必須為自己賺錢,這就是生意的誤區。

舉個我自己童裝門店的例子,你就可以很好的理解,你自己的生意也可以根據自己產品的實際情況,來進行這樣的設計,但是僅供參考:

1、設計一張免費的年卡:兒童高檔襪子全年免費贈送卡,價值240元。

2、每個月可以到我們的店裡面免費領取兩雙價值10元/雙的襪子,也就是20元/月,240元/年。這裡要注意的是,只能是持卡人自己來領取,每個月只能領兩雙。

3、把這張免費領取卡投放到小孩集中的地方,比如幼兒園、社區醫院。

這樣,基本上拿了卡的人都會到我們店裡來領取,我們來計算一下“買”這樣一個客戶的成本,襪子的成本是2元/雙,那麼一個月就是4元,一年就是48元。

客戶每個月進店1次,一年進店12次,我就不相信一次都成交不了,只要他買一件衣服,這個成本就回來了,買兩件就賺了,這個就是計算“買”這個客戶的投入與產出比例,注意計算好你的利潤以及平時的成交率。

這個就是最好的引客流的方法,想想看,這樣的方法你還會缺客流嗎?你還需要把店面開在沿街嗎,還需要開在鬧市區嗎?

只要客戶來,我們就有機會接觸客戶,有機會接觸客戶,才有機會成交客戶,才有機會鎖住客戶,才能區隔競爭對手(當然,這些所有的前提都是你自己首先必須做好自己)。關於“成交”有11種鎖客方式,比如不找零錢的方式,比如幫客戶省錢的方式等等。

再比如,你可以做一場活動,通過前面這樣的方式吸引大量客流之後,鎖定客戶,然後做一次活動,如果說:你的門店前客戶排成長隊,是不是可以在當地瞬間形成影響力?

如果說:你的門店生意能夠讓客戶充值成為會員,鎖住大量的客戶,是不是能夠有效的區隔競爭對手。

這樣的方式,其實就是站在不同的生意經營維度,用不同的方式來經營今天的生意。具體的操作方法,歡迎關注我的專欄:《實體店活動營銷》,會告訴你完整的門店活動營銷系統方法,幫助你構建形成屬於自己的門店活動框架式思維,裡面包括3大賺錢思維、5種活動策劃方案、18種拓客方法以及11種活動成交方式,你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進行策劃一場完整的門店活動,我儘量在1月15日之前完成所有的章節,讓大家年前可以做一次完完整整的門店活動,實現門店活動營銷的3大目標。

客戶是“買”來的不是“等”來的;理解這個“買”字,永不缺客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