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 美伊“打出默契”?未來“大打不會有,小打不會停”

特朗普政府暗殺伊朗少將蘇萊曼尼後,中東局勢持續緊張。

8日,在蘇萊曼尼的葬禮結束之後,伊朗方面兌現了其報復美軍的誓言,向兩處美軍駐伊拉克基地發射了十餘枚彈道導彈。

美伊“打出默契”?未來“大打不會有,小打不會停”

(位於伊拉克的阿薩德空軍基地,圖自美聯社)

一來一回,美伊似有默契?

微妙的是,硝煙瀰漫之下,美伊雙方竟迅速形成表面默契。伊朗外長扎裡夫在推特表示,伊朗已經“結束”對美國軍隊的攻擊,並不“尋求升級規模或發起戰爭”。特朗普更甚至有些“我就怕你不還手”的語氣,除了聲稱“一切都好”之外,還不慌不忙地表示“明早再發表聲明”。

一來一回之間,原本殘酷的戰火竟打出了儀式感。

事實上,在激烈的新聞畫面之外,一直有相對冷靜的聲音評估美伊“打不起來”。在這些專業意見當中,美國權威軍事智庫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6號發表的一篇分析頗有代表性。

美伊“打出默契”?未來“大打不會有,小打不會停”

(蘭德公司文章封面截圖,圖自路透社)

文章作者,蘭德公司總裁高級顧問詹金斯(Brian Michael Jenkins)在標題就給出了結論:全面戰爭(all-out war)是不可能的,但是低限度的(low-level)衝突預計會持續。細讀全文不難發現,支撐詹金斯論點的兩項最重要的論據都直擊政權的本質:對於伊朗,和美國全面開戰勢必遭受重大損失,佔不到什麼便宜,最重要的目標仍是政權的存續;對於特朗普政府,嚇阻和威懾伊朗,防止其對自己構成重大政治風險很重要,乃至通過伊朗局勢轉移國內焦點也是合理選項,但戰爭完全是另一回事。

其實在這個問題上,特朗普的立場早已表現得非常清楚,不只是體現在這次“一切都好”的口氣中。

對伊開戰影響連任,特朗普與“戰爭販子”決裂

早在去年5月,特朗普就與時任國安顧問博爾頓在是否對伊開戰問題上產生嚴重分歧,並不惜使衝突檯面化。據《紐約客》等美媒透露,特朗普在與前助手麥克馬斯特(H. R. McMaster)的電話中稱“

這個‘戰爭販子’會讓美國陷入一場戰爭”,還在面對不止一位G7國家領導人時斬釘截鐵地指出,“博爾頓希望我與伊朗開戰,但我不!”

6月20日,為對伊朗此前擊落美軍無人機實施報復,美軍一度鎖定多個伊朗軍事目標。但在美軍戰機升空、軍艦就位只待行動命令之前,又被特朗普突然叫停。次日,特朗普發推表示,因為被告知行動或將導致150人死亡,他認為這與伊朗擊落美無人機“不對等”。

9月,對博爾頓忍無可忍的特朗普終於跟他說了再見,因為博爾頓的很多建議都和特朗普本人以及許多同僚嚴重相左。

美伊“打出默契”?未來“大打不會有,小打不會停”

(特朗普和博爾頓意見不和,資料圖)

博爾頓當然不用考慮選舉的事,但特朗普目前最在乎的就是贏得連任。

在系列事件過程當中,特朗普曾多次跟不同的團隊成員表示,對外開戰無異於打破自己的競選承諾,將對其造成難以預計的政治打擊。在2015~2016年競選總統期間,特朗普就曾批評小布什基於錯誤情報進攻伊拉克的失敗政策,並表示他不會讓美國再捲入海外戰爭。也因此,特朗普擔心不斷升高的伊朗情勢,認為大規模軍事介入伊朗將對其自身造成毀滅性的政治打擊。

“大打不會有,小打不會停”

也是因此,在炸死蘇萊曼尼之後,特朗普同樣堅稱美國通過打擊行動“阻止、而不是開始了一場戰爭。”

所以,對於美伊局勢前景的謹慎推測應該是

“大打不會有,小打不會停”:雙方都要面子,也都有機會出招搶籌碼,但大打出手不符合雙方利益,而談判則可能在有限程度的衝突中反覆。

不過,“小打”並不意味著伊朗局勢就此可控,也不代表特朗普可以高枕無憂,而更可能是夜長夢多。

歷史學出身的詹金斯分析道,伊朗堪稱“混合戰”(hybrid warfare)的高手,對付美國的辦法多得很。“以史為鑑”,伊朗能夠動用代理人或自己的秘密特工在全球範圍內對美國目標實施綁架和炸彈襲擊、破壞船隻和油氣設施、攻擊大使館以及暗殺政府官員等等。此外,瞄準特朗普的政治弱點發動網絡戰,或者找美國在中東地區幾個盟友(尤其是以色列和沙特)的麻煩也都是伊朗的選項。

“不可承受之重”:伊朗人質危機的陰影

而在這些“全面戰爭”之前的“武器庫”中,對美國殺傷力最大的無非有二:一是繼續推動核武器開發,以獲得對美核反擊能力為目標來威脅美國(伊朗已宣佈退出伊核協議)。而從美國內政的角度來看,最致命的則是“人質危機”在海外駐地的重演。

1979年,美國駐伊朗大使館在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後被“伊瑪目的門徒”佔領,66名美國外交官和平民被扣留為人質。而那場長達444天的外交危機也為當時正在競選連任的吉米·卡特(Jimmy Carter)埋下敗筆。

美伊“打出默契”?未來“大打不會有,小打不會停”

(伊朗人質危機,圖自維基百科)

迄今,伊朗已經迫使美國從伊拉克撤出外交人員,警告美國公民離開伊拉克,而美軍也不得不向中東增派數千軍力以應對變局。而如果我們回顧特朗普下令暗殺蘇萊曼尼之前發生的事,更是有些“細思極恐”。

2019年12月27日,伊拉克北部基爾庫克附近一座軍事基地遭火箭彈襲擊,1名美軍承包商死亡。29日,美軍以空襲“真主旅”位於伊拉克的3處目標和位於敘利亞的2處目標回擊,造成至少25人死亡。31日,上千名伊拉克示威者襲擊了美國駐伊拉克大使館,抗議美軍空襲致死伊拉克人。

美伊“打出默契”?未來“大打不會有,小打不會停”

(美國駐伊拉克使館遇襲,外媒資料圖)

整個過程當中,美方始終認為伊朗是事件的幕後推手。

特朗普2019年12月31日在“推特”接連發文,指責伊朗策劃伊拉克民眾衝擊美國使館事件。即使伊朗方面堅決否認,並警告美國勿藉機報復。但特朗普依然聲稱伊朗要為美方任何人員傷亡或設施損毀負全責,並強調伊朗將付出“巨大代價”“這不是一個警告,這是一個威脅”。

美伊“打出默契”?未來“大打不會有,小打不會停”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1月3日凌晨時分,蘇萊曼尼少將剛抵達巴格達機場就被美軍“定點清除”,成為新年伊始的震撼彈。

一時得勝,長期矛盾未解

雖然特朗普政府對最終促成刺殺決定的具體情報三緘其口,只籠統地說當時蘇萊曼尼正在策劃對美國外交和軍事人員發動迫近的“邪惡襲擊”,而伊拉克總理邁赫迪1月5日還表示蘇萊曼尼當時只是為了與他就沙特和伊朗關係舉行會談,但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馬克·米利口中“令人信服且明確的情報”已隨著蘇萊曼尼的死亡而難有定論。

不過,當美國駐伊使館剛剛經歷一場狂風驟雨之後,與伊拉克民兵組織“人民動員”高層一起出現在巴格達機場的伊朗頭號軍事人物對美軍來說不啻是一個顯眼的目標,也給了高調放出威脅的特朗普一個說到做到的機會。

美伊“打出默契”?未來“大打不會有,小打不會停”

(伊朗少將蘇萊曼尼,圖自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而不可否認的是,如果考慮到美伊事態的升級暗含伊朗方面鎖定美國使館及其他目標的風險,特朗普對敵軍靈魂人物“先下手為強”並非毫無道理——至少輸出了戰略震懾,也通過擊殺主將削弱伊方打擊、偷襲美方的能力。《紐約時報》援引五角大樓的話說,特朗普最初在12月28日拒絕了“斬首”蘇萊曼尼的選擇,但當駐伊拉克大使館遇襲時,他開始憤怒並最終做出了暗殺的抉擇。

以伊朗方面目前不想擴大事態,僅尋求有限報復的表現來看,特朗普的抉擇達到了短期目標,也排除了駐伊使館成為其政治毒藥的風險。

然而長期來看,只要美軍仍在中東駐紮一天,其與伊朗在該地區的力量博弈便持續存在。從伊朗的視角出發,所有針對美國目標的打擊都可稱作對美國敵意的回應。正如前文所列舉的,伊朗在有限度的“對美抗爭”方面有著豐富的手段和經驗。只要不把自己推向沒有勝算的全面戰爭,伊朗政權完全能夠藉此與美國周旋,消耗美國的力量,甚至將美國拖入下一次危機。哪怕特朗普成功連任,問題也不會自己解決。

畢竟,掀桌總是比達成共識容易。而不幸的是,在這種反反覆覆的打打停停之中,不確定性如影隨形,中東的土地只能在警報聲中延續。

美伊“打出默契”?未來“大打不會有,小打不會停”


https://www.rand.org/blog/2020/01/all-out-us-iran-war-is-unlikely-but-low-level-war-expected.html

https://news.ifeng.com/c/7t13Rf0HO8O

http://www.xinhuanet.com/mil/2020-01/02/c_1210422183.ht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