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枣庄人民的精神


枣庄人民的精神

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历代连绵延续经久不衰。 明、清至民国,枣庄市今辖区原滕县、峄县所修志书达20种之多。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旧志体例多因袭相沿,内容杂芜俱陈,但所载地方史料,仍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参考价值,不失为重要文化遗产。

为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使绵延数千年的民族文化传统得以继承和发扬,枣庄市人民政府于80年代初建立了新的修志机构,开始组织编修新方志。1985 年初,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市史志办公室和市直机关各部门根据《枣庄市志》的编纂要求,开始商定市志各分志篇目。编写篇目的拟定,指导和促进了入志资料的搜集;随着搜集资料的进展,又充实、调整、完善了各分志的篇目。从分志篇目初定起,广大修志人员查档案,阅典籍,录口碑,广征博采,历时三载,搜集文字资料数以千万计,和大量图片、实物。经过对资料考证、筛选,全面开始分志编纂。市志各分志初稿草成以后, 市直各部门分别组织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员、离退休老同志等各方面知情人士,反复进行了资料核实和志稿审定。在分志成稿的基础上,市史志办公室总纂合成《枣庄市志》稿,最后由枣庄市人民政府和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审定出版。《枣庄市志》从各分志拟定篇目,剄搜集資料和編写初稿,市史志办公室始终进行统一调度协调,并分别参与研究,市史志办公室总纂合成《枣庄市志》,则有计划的约请分志撰稿人员参加专业修志机构与各系统、各行业修志同志,始终密切协作, 相互配合。

《枣庄市志》, 从编修之始,就力图用新观点。新材料,新方法写出具有时代特点和地方特点的朴实、严谨、科学的资料汇集,更好地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为各行各业提供咨考:为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提供乡土材料;为今人和后来者辑存能够反映枣庄基本面貌的一方信史。由于社会主义第一代新方志,是在既缺乏理论准备又无实践经验的条件下创修,思想观点和文风体例,不可能完美无缺,史实资料,虽经反复考辩,仍难免会有诊

记述

讹。但全书60卷,400章,1176节, 270万言, 条分缕析,分门别类,

了全市一百多年来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行各业的兴衰起伏,发展演进,展示了自然景观的沧桑变迁, 它为鉴古识今,开拓未来,提供了多方面的基础资料,不但会有利于今世,也必将嘉惠后人。

《枣庄市志》的编修,,从组织发动到书稿撰写,中国地方志协会副会长一博,始终情系桑梓,倾注很大心力;中国社会科学院秘书长梅关桦、长黄地方志协会常务理事杨静琦、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研究室主任于希贤、 复旦中国大学教授黄苇、南开大学教授来新夏、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安作璋、山东大学业授朱玉湘、安徽大学教授林衍经等专家学者, 给予了多方指导;枣庄师范专科学校教授王希文,为市志写了方言卷;本市社会各界人士给予了热诚支持;广大修志人员,殚精竭虑,八易寒暑, 几经凝炼斧凿,方始成书。资料翔实,体例完备,文风端正。 《枣庄市志)今得付梓,不胜欣慰,因以为序,以谢诸秀,以敬后人。

秦尧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