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9 只有“老许昌”才知道!这条街曾经住的人,非富即贵

古代城市的布局,一般会有与城门相对应的东、南、西、北四条大街,许昌这座历史名城也不例外。

翻开1933年版的《许昌县志》,我们可以看到一张民国时期的许昌县城街巷图。

彼时,完整的城墙、护城河护佑着一方百姓。

“周围九里一百三十九步,高三丈三尺,广一丈一尺。计垛口一千二百三十个。”旧时,许昌城不仅有城墙,而且有四个高大的城门。连接东城门与西城门的是一条笔直的道路,自东向西分为东门大街、东大街、西大街、西门大街。

只有“老许昌”才知道!这条街曾经住的人,非富即贵

南、北大街并不笔直对应,北城门偏东。在许昌市档案局馆,记者看到一张拍摄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黑白老照片,里面有一群戴着礼帽的群众在东大街围观一则布告。

彼时,拱形的城门上“东大街”三个字清晰可见,一旁还竖着一架梯子。据档案史料记载,东大街在明朝称承恩街,清初为道德坊街,原与西大街、南大街相交。

清同治年间取“中间天平,天下太平”之意,将道德坊街西段改称天平街。这条并不太长的街道位于“老许昌”都知道的大、小十字街之间。该街富商云集,钱庄聚财于此,又有“金银库街”之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在天平街居住的人大都“非富即贵”。与之相连的东大街也是民国时期达官贵人的聚居之所。许昌县商务会就设于此街西段路北。著名的葛家大院也在东大街,并排四座插花门楼,宅第连云,房舍数百间,占地一顷有余。如今,在许昌市儿童医院旧址东侧还能看到一处百年前的老房子。这处老房子的昔日主人姓王,曾与外国人合伙做煤油生意发了家,在城中天平街、烟行街、西关等处购置了多处房产。后来其家道中落,老房被卖并数易其主。在曹魏古城修复过程中,该栋建筑被保留下来。

“东街”一带,曾经是武术爱好者的聚集地

如今,说起许昌的武术,“老许昌”往往会提及“东街”。“东街”是一个泛称,相当于东大街、聚奎街、引龙街、文昌街、兴隆街和东城墙街等构成的网格区域。在这一带居住的人素有尚武传统,出过不少武术名家。“1924年,曹振谱应许昌县武术爱好者聘请,来到许昌传授技艺,先后收董朗斋、葛新如、郭绍芳、寇运兴、杨万清等人为徒,各地前来学武艺者有数百人。”

只有“老许昌”才知道!这条街曾经住的人,非富即贵

馆藏的档案中有这样的文字记载。早在民国时期,名镇江北的武术名师曹振谱和虎军山、张茂林三人就开始在许昌“东街”一带合场授徒,跟随者甚众。而曹振谱当年来许昌教拳就住在位于东大街东段的葛家大院,其位置在今聚奎街东侧不远处的一个胡同口附近。“我爱好武术和医学,从中受益匪浅。”今年80岁的马书斌回忆,20世纪40年代初,其师父李合坤和师叔张武德从部队回到许昌,在东关城外(今鑫悦广场一带)授徒传艺。他跟着李合坤学习了武子梅花拳、查拳、红拳和摔跤,后来又系统学了针灸等医术。1969年秋天,李合坤因病去世。张武德听到来人报丧的信儿后,当场就不行了。两人在同一天去世,感情之深可见一斑。

东大街上,曾诞生过香草饼干等“舌尖美味”

1999年8月,在许昌市档案局工作的阎凤岭敏锐地意识到许昌城市将随着城市改造发生巨变,于是他带着相机沿着东大街拍摄了不少街景。在如今馆藏的其拍摄的多幅老照片中,记者看到昔日的东大街并不宽敞,两侧是低矮、破旧的瓦房。从东大派出所向东,路南一带也是如此,街头电线凌乱,没有种植行道树。居民家里种植的是桐树。

只有“老许昌”才知道!这条街曾经住的人,非富即贵

而今,这里早已变了模样,两侧是楼房,金枝槐成了行道树。聚奎街口曾是许昌市第一食品厂的所在地。许昌市档案局的相关档案资料显示:1977年,许昌市第一食品厂改造糖果车间,引进新设备,研制了新产品。1980年以后,共生产11种软糖、10种硬糖、13种高档糖果。如今,这里早已成了商业房和家属院。“现在‘枫之秋’的位置就是我们厂原来的大门。”家住东方佳苑小区的张兰全回忆,许昌人吃过的香草饼干、香雪海雪糕等都产自该厂。“糖果车间天一热就停产,饼干车间一年四季不停产。进入8月,冷饮车间也会停产。”20世纪90年代中期,该厂经营每况愈下,后来因此处开发建设,厂子被拆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