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安康寧陝:扶志扶智變了“人心”淳了鄉風 摘了帽子


談起過去的幾年,王顯林感嘆萬分。從2017年意外受傷殘疾成為貧困戶,隔年就努力脫了貧,到現在家裡的產業逐漸走上了正軌,一個人種了35畝玉米、5畝黃豆,養了7頭豬,去年7月,他還獲得了縣級“自強標兵”的榮譽。

對於王顯林而言,貧困戶的這頂帽子他一點也不想戴。安康市寧陝縣將王顯林這樣自立自強的貧困戶作為典範宣傳,授予縣級表彰以激發更多的人,這也是近年來,該縣扶志扶智工作的一個舉措。寧陝縣深化“一教二獎三評四罰”工作法,推行精準扶貧扶志扶智,激發群眾內生動力,變了“人心”,淳了鄉風,更摘了蓋在貧困縣心上的“貧困帽”。

一個人的蛻變

“我從小都沒親眼看過這些節目,謝謝你們能來我們家裡為我表演。”在看完文化志願者演出小分隊演繹的一個個文藝節目後,城關鎮關一村村民朱小霞有些激動地說。

安康寧陝:扶志扶智變了“人心”淳了鄉風 摘了帽子

“一個人的劇場”志願者演出隊行走在去農戶的田坎上。

這是朱小霞第一次這麼近距離的觀看現場文化表演,她47歲了,身材卻如同小孩,從三歲起便行動不便,儘管家裡距離縣城中心僅隔著幾條街區,但平時除了家裡小小的院子,她對外面世界的瞭解也僅限於電視的小小屏幕。

朱小霞面前的這場演出,是寧陝縣“一個人的劇場”志願服務活動。這是該縣在需要幫教轉化的貧困群眾研判得出的其中一類——病殘體弱類群眾。重度殘疾人因行動不變等原因,精神文化獲得感不足,針對這部分社會弱勢群體中的弱勢,該縣文化志願者以送戲上門的方式,把文化、文藝送到特殊人群家中,用“一群人”的付出,浸潤“一個人”的心田。

安康寧陝:扶志扶智變了“人心”淳了鄉風 摘了帽子

志願者上門為寧陝縣城關鎮朱家咀村低保殘疾戶張守學老兩口進行演出。

在扶智扶志的工作進程中,寧陝縣精準研判排查出需要幫教轉化的群眾291人,找準了“好逸惡勞、病殘體弱、無配偶、酗酒賭博、無生產技能”五種病因,針對五種病因特點對症下藥,立足於群體的困境,採用個體的治癒療法,通過精準幫扶喚醒了群眾對生活的熱愛,增強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

據悉,針對好逸惡勞群眾,該縣整合教育平臺,開展“有感恩之心、有脫貧之志、有增收之行”“三有”主題宣講,組織開展開展“扶志扶智·文化同行”活動520場次;針對病殘體弱群眾,落實好健康扶貧“四重保障”及民政、司法政策,開展助殘關愛、創業培訓和文化志願服務活動。針對無配偶消極消沉的群眾,全組織聯誼活動搭建交友平臺。針對無生產技能群眾,組織技術骨幹開展“菜單式”專題培訓20餘場,落實就近到社區工廠務工,推行“誰產業就業多,就對標補助多”政策,兌付獎補1500餘萬元。

一個鎮的演變

2015年11月,筒車灣鎮七里村的農民夜校正式開課,每月25日準時為村民授課;2018年1月,筒車灣鎮海棠園村農民大講堂成立;2019年6月27日,寧陝縣首個扶貧培訓學校在筒車灣鎮油坊坪村成立……

近年來,筒車灣鎮搭建起“教育”平臺,以夜校、講堂、學校為載體,教學內容是結合村民實際情況,在充分聽取農民群眾意見、自願擇業和市場需求的基礎上設計課程,內容涵蓋扶貧政策、產業發展技術、健康衛生知識等,在不斷拓寬扶志教育維度基礎上,幫助貧困戶轉變“等靠要”“纏訪鬧”的思想觀念。

看到出現在村公示欄上的自己名字上掛了一個“後進典型”的頭銜,任誰心裡也不舒服,對於筒車灣鎮桅杆壩村的貧困戶陳二保也是如此。

安康寧陝:扶志扶智變了“人心”淳了鄉風 摘了帽子

曾經,由於陳二保不思上進、好逸惡勞,該村道德評議委員會將其評議為後進典型,並將其後進事蹟曝光在村曝光臺,在對其勸教幫扶作用不明顯時,暫停對其開展扶貧優惠各項政策,要求他本人積極參與村級義務勞動。通過各項措施勸教及懲罰,現在的陳二保氣象一新,積極到本村園區務工,閒時就主動巡視打掃屬於他自己生態護林的管護區,對其父親也更加孝順,村民對他的轉變嘖嘖稱奇,都說這個道德評議效果好,要長期堅持。

在脫貧攻堅工作中,筒車灣鎮對扶貧中湧現出的先進典型大力褒獎,禮遇道德模範,發揮榜樣的力量,喚醒民眾向善崇德。相反,對經教育屢教不改的後進典型曝光亮曬、教育引導,幫助貧困群眾提高認識。將道德評議會落到實處,堅持依法治理和以德治理相結合,把法治、德治及村民自治“三治融合”,增強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信心和決心,為整鎮脫貧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

安康寧陝:扶志扶智變了“人心”淳了鄉風 摘了帽子

筒車灣鎮正是以這樣一套“教、獎、評、罰”體系不斷推動鄉風文明,而在寧陝縣這並不是個例。該縣在全縣推行“一教二獎三評四罰”扶貧扶志工作法,通過搭建貧困戶的教育平臺豐富“教育”內容,給予自強勵志先進典型崇高禮遇和更多幫扶引導群眾見賢思齊,夯實“獎勵”制度,開展鎮村五星村競賽,抓好“鄉村文明星”評選,開展先進典型評選,完善“評議”內涵,通過罰工作不力鎮村,罰扶貧扶志後進典型,抓實“懲罰”制度。

“我們就是要通過”一教二獎三評四罰“舉措,幫助貧困群眾提高認識、更新觀念、自立自強,喚起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信心和決心。從而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引導他們依靠勤勞雙手擺脫貧困、走向富裕。”寧陝縣委書記張益民表示。

安康寧陝:扶志扶智變了“人心”淳了鄉風 摘了帽子

一個縣的質變

年末歲首,皇冠鎮的貧困戶豐維德家的豬肉“俏火”了。去年,豐維德養了30餘頭豬,一些相識的買家早早的給他打電話下了訂單,一時間豬肉供不應求,他還幫忙風乾臘肉,三天兩頭就能接到詢問臘肉情況的電話。除了豬肉外,他家的蜂蜜早在產出後不久就被熟人訂完了,他還在皇冠香菇小鎮承包了兩個香菇大棚。這一年的時間,老豐的日子過得忙碌又充實。

安康寧陝:扶志扶智變了“人心”淳了鄉風 摘了帽子

現在,“靠著牆根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的現象在寧陝縣的各大鎮村已經蕩然無存。2019年,該縣在近幾年的產業發展基礎上,實施產業發展“十百千”工程,以產業帶動貧困戶穩定脫貧。產業帶動了群眾致富脫貧,也激發了群眾的內生動力,從"要我脫貧"變成"我要脫貧"的轉變,不僅僅是精神的向上和素質的提升,同時也是“錢袋子”鼓了,追求美好生活的動力更足了。

寧陝縣從精神領域引導群眾主動脫貧、努力致富,同時築牢了一張助推貧困戶穩定脫貧的政策網,以各項政策反哺扶貧扶志工作,讓群眾的“志氣”更有“底氣”。

安康寧陝:扶志扶智變了“人心”淳了鄉風 摘了帽子

該縣建立實施“四三二一”防範因病返貧工作機制,幫助貧困大病患者實現了縣域外就醫的‘先診療後付費’,確保患者及時就醫,結合健康扶貧“四重保障機制”,防止貧困群眾因病返貧。全面建立“1+2+N”兜底保障模式,織密織牢了困難群眾兜底保障體系,把特困供養對象“兩不愁三保障”作為兜底保障重中之重。做好貧困退出義務教育有保障認定和控輟保學工作,不斷夯實教育脫貧的基礎。

既要消除今日的貧困,同時也要養育未來的希望,為了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徹底拔除貧困窮根,寧陝縣在全縣實施0-3歲嬰幼兒早期教育“養育未來”項目,有效解決嬰幼兒照護和兒童早期教育服務缺失問題,項目實施培養出的這代娃娃,從0歲開始就接受科學的養育有可能成為寧陝人口素質的轉折點,而人口素質提高才是“志智雙扶”的終點。

安康寧陝:扶志扶智變了“人心”淳了鄉風 摘了帽子

長期的貧窮導致了精神上的“頑疾”,對於即將脫貧摘帽的寧陝縣而言,同步要摘的是貧困枷鎖對於群眾心靈的束縛。寧陝縣以“一二三四”工作法和“精準扶智扶志”工作教育群眾,以各行各領域多措並舉從已知根源上治療病症、防範問題,實現多種因素作用的量變積累,真正讓貧困縣發生翻天覆地的質變。

文/圖 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張松 通訊員譚海波 何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