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9 大冶纪氏源流考略《二》

一 · 避乱迁徙说

1·文栢公考证

同治辛未年四修宗谱时,主修纪文栢公在世系图考的序言中有说到:

我始迁祖正一公来楚,旧未详何代,天一公其父也亦未详生于何年,惟载天一公避红巾乱,由池州徙豫章侨寓数年,殁于豫章,其子正一公奉母柳氏由豫章迁楚之武昌灵溪乡。考红巾作乱,在元顺帝时,史称元至正辛卯五月妖人刘福通作乱,以红巾为号,陷颍州,颖与池近,则避乱迁居当在是时,且证之天二、天三诸公生年,与夫遗器“铜钧”所铸年号,及更历时代久,暂适相合焉。因谨注明天一公系元中期人,子正一公元末迁楚。

此考证为:天一公系元中期人,子正一公元末因避红巾之乱由池州迁豫章(豫章相当于今天南昌县、新建县,以及鄱阳县、进贤部分的地域),累迁武昌灵溪。而后历届续谱大多以此论述为纲作相应编撰,可见此考证意义深远。

2·红巾军起义概述

大冶纪氏源流考略《二》

现在,我们结合纪文栢公的考证结论,回过头再大略了解当时这些地方的历史事件及背景。

1351年5月初,韩山童、刘福通等聚众于颍州(今阜阳)颍上,杀黑牛白马,誓告天地,准备起义。因起义事前泄密,遭到官府的围剿,韩山童牺牲。刘福通突围后把起义群众组织起来,一举攻克颍州。接着,红巾军向北向西一路攻城略地,将起义推向高潮。

同年8月,徐寿辉、邹普胜、倪文俊、彭莹玉等在蕲州(今蕲春)起兵。9月,攻下蕲水(今浠水)、黄州(今黄冈)。10月,起义军推徐寿辉称帝,以蕲水为都城,国号“天完”。1352年,先后攻陷汉阳、武昌、兴国府、安陆、沔阳、江州(今九江)、瑞州(今高安)、饶州(今鄱阳)、徽州(今黄山市)、信州(今上饶)等。1356年正月,天完迁都汉阳,但徐寿辉受丞相倪文俊操纵,虚有帝名。次年九月,倪文俊企图杀徐寿辉事败,自汉阳逃往黄州,被部下陈友谅杀死,天完实权转归陈友谅掌握。1360年,陈友谅暗置伏兵,将徐寿辉诱骗杀害。陈自即皇帝位,国号汉,改年号为大义。

1351年,庐江的赵普胜等以巢湖为根据地,发展水师,有水军千艘。1352年,赵普胜等配合天完军攻占太平诸路(今马鞍山),继而攻下安徽无为、铜陵、池州、安庆等地,占江西湖口、彭泽一带。1353年,天完都城陷落,赵普胜退守巢湖结寨自保,发展有两万余众。1355年,天完政权重振于汉阳,遂又投奔徐寿辉。1356年,赵普胜率蕲州、黄州、徐州各路农民义军攻池州,占领青阳。1357年,朱元璋部将常遇春率舟师从攻破州城北,占领池州。1358年4月,赵普胜与朱元璋反复争夺池州城。1359年,朱元璋部将徐达、常遇春在池州大破赵普胜部。

1352年2月27日,白莲会首领郭子兴起兵攻占了濠州(今凤阳)。随后自称元帅,据濠州而坚守,号令彰明。闰3月,25岁的皇觉寺僧人朱元璋投奔郭子兴,很快得到郭子兴的赏识,把他视作心腹知己,逐步被重用。其初期战事主要集中在江浙一带,在此不详述。

1363年4月,陈友谅乘朱元璋出兵救援安丰(今寿县)、江南兵力空虚之隙,发兵号称60万,围攻洪都(今南昌市境内)。守将朱文正按朱元璋坚壁挫锐的计谋,顽强坚守,抗击陈友谅军。随后,朱元璋亲自率军前去援救,陈友谅听说朱元璋将到,便撤除对南昌的包围,向东出鄱阳湖,与朱元璋在康郎山相遇。经过鏖战,陈友谅战死。

大冶纪氏源流考略《二》

从各路起义军反元,到相互厮杀,从1351年刘福通等发兵起义而始,到1368年以朱元璋称帝而终,历时17年,所战之地生灵涂炭,百姓流离失所。

鄂州、大冶志记载“红巾之乱,土著屠戮几尽,十室九空”。进一步说明原武昌县在当时也是各种势力交战的战场之一。

3·小 结

正一公迁武昌400余年后的1762年才首修宗谱,依据正一公系出江右的口传,结合池州老谱有天一公同子正一公避乱俱失考的记载,初步考证为:天一公避红巾乱,由池州徙豫章侨寓数年,殁于豫章,其子正一公奉母柳氏由豫章累迁楚之武昌县灵溪乡。

500余年后的1871年,文栢公在四修宗谱时,经查史考证,进一步弄清了大约的年代。毕竟年代久远,时过境迁,也许不能完全还原当时的情况,但已实属不易了。

可以想象,1351年当颍州爆发战争时,距离约350公里之外的池州百姓本想躲过这场战争。不想,1352年还是在池州发生了战争。于是乎,天一公同子正一公和其它百姓一样开始逃难,四处兵荒马乱,往哪里逃呢?利用各地战争发生的时间差,以及江西受到波及较小因素,溯长江而上,至湖口,进鄱阳,回到太二公曾经居住过的豫章,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这种说法可信度有多少呢?正一公到底是何时何地何因迁到楚地武昌的呢?读透宗谱的宗亲,也可以给出自己的判断。

二 · 江西填湖广说

1·历史背景

元朝末年,湖广地区是红巾军与元朝军队,以及朱元璋与陈友谅厮杀拉锯的主要战场,由于社会动荡,生灵涂炭,田畴荒芜,十室九空,江西相对来说,受战争的影响较小,因此奏响了历史上有名的“江西填湖广”的宏伟史诗。

大冶纪氏源流考略《二》

根据《明史》、《明太祖实录》,以及各姓宗谱记载、学者考证:洪武21年(1389年)迁江西饶州30万人到湖北黄州;迁江西饶州、广信、九江移民12.2万到武昌;迁9.1万人到安陆、迁10.7万人到汉阳;迁16万人到荆州,迁1万人到襄阳。1390年迁饶州、九江府6.5万人到池州府。

2·江西鄱阳瓦屑坝

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余年间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即明初大移民,其中,“江西鄱阳瓦屑坝”、“山西洪洞大槐树”、“南京杨柳巷”和客家人之源“福建宁化”并称为中国明代四大移民的集散地,也是寻根之地。

明初移民时,官府在瓦屑坝设局驻员。饶州、南昌等各县移民到达鄱阳瓦屑坝集中,然后发放“川资”,编排船只,乘船驶出鄱阳湖到达湖口。然溯长江而上,迁入湖广(今湖北、湖南两省),或顺长江而下,迁往安徽安庆及其它地方。

大冶纪氏源流考略《二》

瓦屑坝本是鄱阳湖畔的一个古老渡口,是今鄱阳县莲湖乡的一个自然村,是明初江右民系移民鄂皖两省的集散中心,政府官兵将被安排移民的对象聚集到瓦屑坝,然后上船遣送到目的地。因年代久远,移民后代随着传说的递减,逐渐淡忘了具体祖居地,将记忆的思路定格于“瓦屑坝”,似乎“瓦屑坝”成了原居地,这是一种思乡情结的归宿,就像华东等省区只记得“大槐树”一样。

瓦屑坝,在很多姓氏的族谱中有"江西瓦屑坝"、"鄱阳瓦屑坝"、"鄱阳桃花渡瓦屑坝"、"瓦屑坝叶家村金鸡岭"等不同的记载。还由于行政区划的因素,有"江南路豫章瓦屑坝"、"饶郡瓦西坝"、"江西饶州瓦西坝"、"饶州府瓦西坝"、"江右瓦西坝"等多种提法。

"江右"就是"江西"。

3·移民史教授曹树基考证

曹树基著《中国移民史第5卷-明时期》第148面总结:在洪武年间(早期)湖北地区的174万总人口(不包括今恩施的少数民数人口)中,土著人口占43%,移民人口占57%。根据各府的移民原籍作一统计,在湖北的98万移民人口中,江西籍移民约为69万,占总人口的70%。在79万民籍移民中,来自江西的移民约为55万。其中,来自饶州府和南昌府的移民大体相当,各为19万左右,吉安府移民约为8万,九江府移民约为3万,余为其他。军籍移民中也含有相当数量的江西籍士兵。

大冶纪氏源流考略《二》

不过,曹树基《简明中国移民史》第351面有另个算法:洪武二十六年(1398),比早期已经繁衍了一代人,两湖人口470万,大约对半分,其中湖北省人口八成来自江西(南昌诸县为主)。具体总结是:洪武二十六年(1398年)湖广(大致即今湖南、湖北二省)登记 人口为470万余人。由于无法获得湖北的分区人口数,只有按现代两湖人口比例,认定明初湖北人口为223万左右。洪武年间 湖北有驻军13卫3所.有将士76000人,合家属有23万,则湖北 实际总人口约240万。明初移民运动未波及东南丘陵山区,除去10万人口不计.则为230人万。其中80%左右于元末明初迁入,移民数达180万人以上。民籍移民中的70%左右为江西移民,约130万人。

4·小 结

诸位看完“避乱迁徙说”,又看“江西填湖广说”,是不是有点晕......。似乎有三点可以确定,一是绝对与江西有关,二是与红巾之乱有关,三是迁楚时间是在元末明初。

又根据大冶、鄂州地名志、鄂州姓氏志,以及当地各姓族谱记载,表明绝大多数在元末明初自江西北部迁来。现今地名的特点和生活习性与赣北都非常相似,方言也是属于赣语大通片。

可以推测一下,第一种可能:元末避乱迁于豫章,明初江西填湖广迁于武昌。第二种可能:本身就在豫章一带居住,明初江西填湖广一支溯长江而上迁于武昌,一支顺长江而下经安庆迁于池州。第三种......。

至于大冶纪氏与池州纪氏的关联,请注意:是大冶纪氏口传正一公系出江右(江西)在先,发现池州纪氏世系与我们存在关联在后。

这种推测可信度有多少呢?正一公到底是何时何地何因迁到楚地武昌的呢?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三 · 纪永贵考贵池纪氏

1·大冶纪氏宗谱记载

大冶纪氏一世祖正一公之前的世系是照搬池州贵池的老世系,如下图,红色部分是直系。

大冶纪氏源流考略《二》

考上记载:太二公,宋中叶人,系金陵(南京)人士,世为巨族,旧居白土,南徙豫章(南昌)乔寓,而贾游于池州,见山川隽秀,土地丰腴,遂爱之而家。太二公生祖二、祖三,祖三生通三、通四,通三公生天一公,天一公生正一、正二,正一公就是我大冶纪氏始祖。通四生天二、天三、天四、天五,天三为今汉阳纪氏之祖,天五为今池州纪氏之祖。

2·纪永贵考贵池纪氏

池州学院中文系教授纪永贵发表过一篇《纪姓源流与贵池纪姓》的文章。

大冶纪氏源流考略《二》

文章说:......安微贵池纪氏早在明初即已从江西瓦屑坝迁来,但此一支在明前期并未出过什么名人。贵池纪姓所出最著名之人物纪元宪(1563——1639年),于万历甲辰年中武进士。

笔者据清末修纂的《秋浦县舞鸾乡纪氏宗谱》(残本)所知,纪氏一世祖为平阳派通公,十六世祖为江西派。乌沙纪氏祖一公于明洪武年间从江西瓦屑坝迁入秋浦县梅村毛栗岗,单传三代,祖四公迁至舞鸾乡(今贵池乌沙、晏塘一带)。舞鸾乡纪氏排行为:贞太祖通,天元道孟,王宗维一,国长敦泰,祚应永昌,宣裕明良,光绍正学,章文宪武,和中发祥。平阳一世至今共历六十五世,明末纪元宪为四十九世,他在排行中属“维”字辈。《江南通志》卷一百五十二:“纪元宪,字荩我,贵池人。万历甲辰武进士,由偏裨历广西总兵官,右军都督佥事,挂征蛮将军印,威名震壮瑶。又建德檀武臣,隆庆二年,由武进士历神枢营参将,为名将成继光所重。”

乾隆《池州府志》卷四十八“武勋”,除上述内容外,载有元宪四子:一任、元奇、元照、一让,元奇官守备,元照官都督同知(一字本作悬,清初避讳改)。因纪元宪及其子孙做了官,后来乌沙纪姓都托附于他的门下了。纪元宪墓原在乌沙花园村,有明大学士吴南道题字“承宠怀邦”,联为:“君恩深岁月,臣节老风霜。”1964年被毁,1996年经市文化局批准,族人筹资重立了总兵墓。

贵池纪姓的来源复杂,除了乌沙纪之外,涓桥、马衙、殷汇、木闸、灌口等乡镇也有少量纪姓分布。笔者2005年曾与人合作编过《贵池市涓桥镇双坑纪氏简谱》,据调查,该地纪氏分别于清乾隆至光绪年间陆续由秋浦舞鸾乡(今乌沙、晏塘)青树纪、花园纪、岭上纪姓支派迁入,分布于双坑麻园、百梁厅、团屋、花山、冷水凼、小坂上等六个自然村。

大冶纪氏源流考略《二》

3·小 结

真可谓是“剪不断,理还乱”,越说越晕了。虽然纪永贵教授的文章仅是一家之言,而且纪永贵一支在2005年修家谱时没有找到过去的老谱,一些说法系口传与老谱有差异实属正常。但是文章说到“乌沙纪氏祖一公于明洪武年间从江西瓦屑坝迁入秋浦县梅村毛栗岗”值得深思;说到“因纪元宪及其子孙做了官,后来乌沙纪姓都托附于他的门下了”耐人寻味。这篇文章到底有多少参考价值呢!

另外,大冶纪氏字辈中有“高阳绪远”,谱中明确说系“平阳派”,怎么不用“平阳绪远”呢?这里的“高阳”寓意什么呢?要知道编撰字辈的人,可都是有文化的人。

各位有兴趣的宗亲们,结合避乱迁徙说、江西填湖广说,以及纪永贵教授的文章等,一起分析分析,给出自己的判断。

纪道运收集整理。部分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此文只陈述史实,探讨源流,非考证结论,不作为考证依据。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大冶纪氏源流考略《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