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5 乾隆“接班”能行麼?雍正臨死前也不放心,他早知道這些就心安了

彪悍皇帝雍正去世了,在去世之前他最擔心的問題是:弘曆這小子能行嗎?

我們不要責怪雍正,能人都這樣,因為自己太厲害,所以對別人都不怎麼放心,雍正去世前的心情跟一代雄主唐太宗的心境非常相似。

貞觀二十三年四月,唐太宗病危,緊急召集長孫無忌、褚遂良這些元老進宮,對他們說:“太子仁懦,將來這孩子被人欺負,你們替我好好照顧他。”

作為一個乾綱獨斷的皇帝,把江山社稷交給一個懦弱無能的人,就是至死也不能完全放心。雍正也是這樣的,在他生前就經常批評乾隆過於仁寬。

乾隆即位之後,就著手改變父親的治國方針,將剛猛調整為剛柔並濟,充分說明雍正的擔心不是多餘的。幸運的是,仁慈只是乾隆的表面。

在沒有法治的年代,撥亂反正幾乎是那些深受不白之冤的人唯一的出路。

乾隆“接班”能行麼?雍正臨死前也不放心,他早知道這些就心安了

乾隆皇帝

乾隆“接班”能行麼?雍正臨死前也不放心,他早知道這些就心安了

第一個吸引乾隆注意力的人是楊名時,楊名時在當時名氣頗大,不僅官聲清廉,也是個理學內行。

大家知道,乾隆很欽佩那些有學問品格又高的人,像楊名時這樣在雍正朝承受不白之冤的人,他是不會錯過的。

在乾隆召回楊名時之前,楊名時以戴罪之身在昆明待了七年,當乾隆發出一道上諭:“楊名時為人誠樸,品行端方,皇父在京時原欲召令來京,未曾降旨。”

對政治敏感的人立即意識到,政治的風向標正在發生變化,新的政治風氣即將到來。

1、楊名時究竟是怎麼得罪了猛龍雍正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還必須提到雍正朝的名臣李衛。

在大家印象中,李衛是個勇敢任事的好官,敢做敢當,不畏權貴,這些看法都對,但不是李衛的全部,李衛也是人,也有陰暗的一面。

全祖望、盧文昭、彭紹升這些人說楊名時之所以倒黴就是因為李衛在背後說他壞話,在雍正朝的密摺中確實可以發現李衛中傷楊名時的奏摺。

李衛用了諸如“徇私”“欺罔”這些詞語,並沒有羅列楊名時不法的證據,這就給人黨同伐異的感覺。

楊名時被整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跟雍正唱對臺戲,雍正打算一展身手,挽救數千年的吏治頹風,楊名時卻不買賬,經常批評時政。

雍正四年七月,也就是李衛打小報告後的兩個月,雍正降了一道諭旨,指責以楊名時為首的五位督撫雖然名聲不錯操守還行,但是做事八面玲瓏,四面討好,總想做“好好先生”

雍正號召這些人向勇於任事、雷厲風行的田文鏡和李衛等人學習。

楊名時如果能認識到“錯誤”“虛心”

向田文鏡、李衛等人學習,可能後來就不會捱整,這事也就不了了之。

但心氣甚高的楊名時做不到,他公開對上諭進行反駁,還含沙射影地諷刺田文鏡、李衛這些人。可想而知,雍正有多憤怒,他痛斥楊名時死不悔改還嘴硬。

乾隆“接班”能行麼?雍正臨死前也不放心,他早知道這些就心安了

雍正皇帝

2、雍正派人去雲南調查楊名時,名為調查,實為羅織罪名。

楊名時也識時務,乾脆什麼都認了,唯獨不認“巧詐居心”,這是楊名時的基本信念,誠實是他作為一個理學家的信仰。

由於楊名時對這條罪狀不接受,刑部便奏請將楊名時“斬監候”,雍正當然不會蠢到把他斬首,只好退讓,他不認就算了,反正其他罪名也很多。

由於楊名時實屬正義凜然的官員,在正義面前,權力的黑手有時也不得不退讓。

但雍正絕對不甘心退得狼狽,最後演變成膠著狀態,讓楊名時一直以戴罪之身待在雲南。

公道自在人心,楊名時的案子無疑是個冤案,許多人為他打抱不平。即使處於政治高壓之下,人們不敢公開說出來,但大家心裡自有一杆秤。

乾隆在宮中唸書時,曾經問恩師蔡世遠,楊名時是個什麼樣的人。蔡世遠直截了當地說:

“這時代心裡還存有堯舜君民之道的人,只有楊名時一個人而已。”

蔡世遠是對乾隆影響非常大的一個老師。

乾隆曾回顧對自己最有影響的三個老師,第一個是奠定自己基礎知識的福隆翰老師,另一個是引導他領悟儒學真諦的朱軾老師,還有就是讓他精通理學學以致用的蔡世遠老師。

乾隆“接班”能行麼?雍正臨死前也不放心,他早知道這些就心安了

楊名時

乾隆“接班”能行麼?雍正臨死前也不放心,他早知道這些就心安了

乾隆即位之後,立即為楊名時平反,隨後,謝濟世、李紱、蔡珽等人的冤案也紛紛得以昭雪。

1、謝濟世是個御史,他獲罪是因為參奏寵臣田文鏡。

御史的本職工作就是彈劾人,本來這事沒什麼大不了的。不幸的是,謝濟世彈劾的內容跟李紱參奏的內容很相似,以至於雍正認為他們是有預謀有組織地攻擊田文鏡。

那麼,蔡珽又是怎麼捲進來的呢?蔡珽是李紱的推薦人,雍正有理由懷疑蔡珽是謝濟世和李紱的幕後主使。

雍正是一個非常自負的人,自負的人有一個極大的缺點:不相信自己是錯的,認為自己的判斷力是準確的。

雍正也不管事情真相如何,便開始著手整謝濟世、李紱、蔡珽等人。

刑部通常都不是按法律辦事,主要是按皇帝的意志辦事。跟往常一樣,刑部擬定對這幾人斬立決,然後雍正照例沒有批准,顯示特別寬仁。

雍正甚至還解釋為什麼不殺他們,他說這件事背後必定有大奸大惡之人在指使,這個人的目的就是逼自己殺掉言官,然後落下千古罵名。

雍正說:“我不上當。”最後,雍正將謝濟世充軍。

既然雍正說有大奸大惡之人,那為什麼不追查這個人呢?雍正的理由是,追究起來估計會株連一大片,所以見好就收。

這個謊言技術水平太低了,所以官員姚三辰聽到這個辯解時,露出不以為然的譏誚神色。

不幸恰好被雍正看見了,雍正一怒之下將他革職,並說姚三辰和查嗣庭、汪景祺是一丘之貉。雍正的意思是他們都是浙江人,都心懷鬼胎。

乾隆“接班”能行麼?雍正臨死前也不放心,他早知道這些就心安了

田文鏡

2、對李紱的處理則完全不同,雍正親自在朝堂上審訊李紱。

雍正喜歡嚇唬人,聲色俱厲地質問李紱,李紱卻面不改色,相當淡定地說:“臣罪當誅,希望皇上早點正法,以警戒那些不忠的臣子。”

聽審的大臣們嚇得面如土色,李紱卻鎮定自若,沒有半句乞求哀憐的話語,危難之時,方顯英雄本色。

刑部擬定了斬決,李紱在獄中卻坦然如平常,在監獄裡照舊每天讀書,吃飽喝足,晚上睡覺也香甜。看守們看到這一幕,都說李紱是個“鐵漢子”。

最後,雍正實在沒有辦法,只好赦免他的死罪,為了表示懲罰,讓他去修《八旗通志》,等於是解除他的權力。

刑部給蔡珽定了十八條罪,擬定為死刑,雍正改為徒刑待決。這一徒刑就徒刑到乾隆年間,這樣的日子是非常痛苦的。

因為每年處決犯人的時候,都會把蔡珽也拉出去陪斬,

蔡珽眼睜睜地看著犯人人頭落地,不知何時會輪到自己,這種恐懼的目的就是從精神上折磨人。

乾隆上臺後,楊名時、謝濟世、李紱都得到提拔,只有蔡珽無罪釋放,成為閒散遊民,出來八年後,蔡珽鬱悶而死。

乾隆“接班”能行麼?雍正臨死前也不放心,他早知道這些就心安了

李紱

乾隆“接班”能行麼?雍正臨死前也不放心,他早知道這些就心安了

乾隆的“新政”讓楊名時、謝濟世和李紱等人深受鼓舞,謝濟世接到進京的消息後,心情非常激動,泛起陣陣漣漪,這漣漪的名字叫“皇恩浩蕩”

1、謝濟世激動之下,竟然起草了一份奏摺,讓乾隆取消密摺制度。

謝濟世說現在天下大治,密摺制度很容易製造陰鬱氣氛,讓小人讒害君子,被穿小鞋的人甚至都不知道是誰告自己,沒法申辯,長此以往,很容易造成大臣互相猜忌,君臣互不信任的悲劇。

謝濟世讓乾隆效仿唐太宗,從諫如流。用乾隆的偶像來打動乾隆,謝濟世的建議應該說是很有殺傷力的,乾隆有沒有接受呢?

剛繼位的乾隆畢竟年輕,對謝濟世大加誇獎,謝濟世深受鼓舞,高興得不行。回京的路上,謝濟世的心情非常舒暢。

讓謝濟世更興奮的是乾隆對雍正的三大模範督撫的評價,乾隆很快就對田文鏡定論,說這個人苛刻搜刮、匿災不報,讓河南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乾隆還說,雍正朝三大名臣中,田文鏡不如李衛,李衛又不如鄂爾泰。

那些在雍正朝被打壓的人,聽到新皇帝如此表態,哪個不心存感激,乾隆是冒著被人指責為不孝的罪名為他們翻案。

乾隆“接班”能行麼?雍正臨死前也不放心,他早知道這些就心安了

李衛

2、官場中也有一些眼光深刻的人,河南總督王士俊就是這樣的人,對乾隆新政,他一直保持冷眼旁觀的姿態。

蜷伏一段時間後,他就嗅出乾隆新政面臨的困境,乾隆改革的幅度過大,造成了政治上的不穩定,乾隆為了維護政權的穩定必須回到雍正政策上,必須延續雍正的政策,保持政權的連續性。

果然,在乾隆元年上半年,乾隆忽然拋出一句“矯枉不可過正”的話,乾隆還說治國要遵循中庸之道,寬嚴相濟,兩者不可偏廢。

王士俊自以為嗅到了新的政治氣息,自作聰明地給乾隆寫了一個奏章,大意是:

“雍正朝政策雖然過於嚴苛,但根本原因在於大臣們不奉公守法,錯不在先帝。現在有一些新進之輩,動不動就指責先帝的政策,這些逢迎諂媚之輩甚至說‘只要將世宗時事情翻案,就是好的條陳’這些人實在太可惡了。”

王士俊發這個奏章原本是為了政治投機,他自以為比別人提前嗅到了政治新動向,但他沒想到這一節:就算你看到了潮流,也不該由你來引領這個潮流。

乾隆接到奏章後,非常憤怒,王士俊這是在否定自己的新政。

還有多少個潛伏的王士俊呢?萬一這些人集體發難,自己的政策就面臨危險了。

乾隆將王士俊的奏章分發給大臣們看,讓他們談談看法。但是,大臣們集體選擇了沉默。為何?

大家都意識到這是一個重要的時刻,弄不好就會引火燒身,沒人能準確地預知乾隆對此事的態度。

乾隆看大臣們不發話,只好自己表態,痛斥王士俊,說此人居心叵測,藉口直言,實則是想搞政治投機。乾隆表態後,朝臣馬上活躍了起來。

第二天,御史舒赫德就參奏王士俊。巡撫傅德也參王士俊,說他喪心病狂。

王士俊因此而被刑部關押,擬定斬立決,乾隆改為斬監候,第二年法外施恩,將王士俊削職為民。

乾隆“接班”能行麼?雍正臨死前也不放心,他早知道這些就心安了

王士俊

乾隆“接班”能行麼?雍正臨死前也不放心,他早知道這些就心安了

這次風波雖然平定了,但乾隆的思想卻陷入了激烈的鬥爭中,他不僅反思皇考的政策,也開始反思自己的新政。

寬政有寬政的好處,也有弊端,嚴政有嚴政的好處,也有弊端。寬政的弊端在康熙朝就表現出來了,嚴政的弊端在雍正朝也很明顯。

1、想來想去,乾隆覺得只有寬嚴相濟這一條路可以走。

乾隆元年初一,七十六歲的楊名時病逝,乾隆讚揚他“學問純正,品行端方”,追加太子太傅頭銜,諡號“文定”。楊名時去世後,政治氣氛已開始發生顯著的變化。

乾隆第一次讓李紱嚐到了苦味是因為保舉進士之事。

李紱這個人特別愛才,推舉人才這事讓他很興奮,結果李紱推薦了一大堆,還讓同僚跟著自己一起保舉。

不知為何,乾隆對此很不高興,覺得李紱這個人愛慕虛名,指責了他幾句。

李紱隨後回奏說:“老臣多言滋事,今天蒙聖上教誨,以後一定永遠不再妄言。”

乾隆回答說:“你這不是妄言,而是妄舉。

朕即位以來,從來沒有因為哪個臣子‘妄言’而加以處分,你這麼說是企圖避重就輕,降二級以示警戒。”

乾隆八年,李紱請求告老還鄉,乾隆問他:“你還有沒有什麼要上奏的?”李紱說:“慎終如始。”

七年後,李紱在家鄉臨川逝世,乾隆對此非常冷淡,連個諡號都懶得給他。

乾隆“接班”能行麼?雍正臨死前也不放心,他早知道這些就心安了

李紱

2、接著來說說謝濟世,他的命運也不比李紱好。

有一段時間,謝濟世負責重新編纂《大學注》《中庸疏》等書,刪去了曾經被雍正指為“怨誹”的文字,並說自己是遵古本,不遵程朱。

結果,乾隆大怒,讓他掂量自己幾斤幾兩,罵他跟程朱有云泥之別。

乾隆二年,謝濟世上書建議乾隆“去邪勿疑”“出令勿貳”,乾隆聽了,逆耳得很,指責他廢話一大篇。

謝濟世沒想到,自己曾經寄予厚望的明君變得越來越專斷獨裁了,這對一個御史來說真是一場悲劇。

乾隆二年,勸諫的人越來越少了,謝濟世壓抑得厲害,居然斗膽勸諫,還說正因為半年以來沒人進言,自己不能跟著別人一樣沉默。

不用說,謝濟世又觸了逆鱗,乾隆痛罵他上奏的言論怪誕支離,分明是想通過攻擊君主博取名聲,居心陰險簡直是國家的害蟲。

謝濟世快崩潰了,在崩潰之前他作出了一個明智的抉擇,請求乾隆允許自己回家照顧老母。

乾隆心想,蒼蠅走了也好,至少可以清淨許多,乾隆讓他擔任湖南糧儲道,換句話說,就近照顧老母,不斷你的工作,繼續拿薪水。

乾隆“接班”能行麼?雍正臨死前也不放心,他早知道這些就心安了

謝濟世

謝濟世死於乾隆二十年,在死之前乾隆準備整他,幸好那時謝濟世已經垂垂老矣,還沒逮捕,就已經撒手人寰。

謝濟世死後十三年,風波還沒有消停,受齊周華“逆書案”的牽連,在謝濟世的兒子謝夢熊家中抄出《梅莊雜著》。

乾隆看過該書後說:“如果謝濟世還活著,朕一定將他明正典刑。”

這就是御史謝濟世寄予厚望的明君乾隆,明君如同明星,只是一種光環,謝濟世也許永遠都不明白這個道理。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