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6 明英宗睿皇帝 朱祁鎮

宣德二年(1427年),孫氏為明宣宗朱瞻基產下長子朱祁鎮。隨即,出生四個月的朱祁鎮被立為皇太子,其母孫氏為皇后。

宣德十年(1435年)春正月,明宣宗駕崩,皇太子朱祁鎮即位,次年改年號為正統。皇太后張氏尊為太皇太后,皇后孫氏尊為皇太后。

在朱祁鎮即位之前,宣宗駕崩之後,宮中傳言,說要立襄王為帝。當時的張太后召集群臣,指著皇太子朱祁鎮說,這就是新君。於是朱祁鎮順利登基。新君年僅九歲,主少國疑,眾臣請張太后垂簾聽政。張太后不允。即便如此,國事仍舊掌握在已經貴為太皇太后的張氏手中。

張氏地位尊崇,卻不重用自家人,甚至不允許外戚干預國事。還三天兩頭把王振叫去罵一頓,有效地打擊了王振,使得王振在她掌權的時候不敢幹壞事。而當時王振並不囂張過分,也可見張氏的眼光很遠。她重用仁宣以來的舊臣,其中楊士奇、楊榮、楊溥三位頗為著名,史稱"三楊"。三楊擔任內閣輔臣期間,安定邊防,整頓吏治,發展經濟,使得大明朝國力鼎盛。明人焦竑《玉堂叢語》卷七中有言:"正統間,文貞(楊士奇)為西楊,文敏(楊榮)為東楊,因居第別之。文定(楊溥)郡望,每書南郡,世遂稱南楊。西楊有相才,東楊有相業,南楊有相度。故論我朝賢相,必曰三楊。"

正統初年,張太后與三楊治國有道,明朝頗有一番欣欣向榮之態。然而好景不長,正統五年,楊榮去世(諡號文敏);正統八年,張太后駕崩(諡號誠孝昭皇后);正統九年,楊士奇去世(諡號文貞);正統十一年,楊溥去世(諡號文定)。

隨著三楊去世,太后駕崩,一直以來被皇帝朱祁鎮寵信的宦官王振開始嶄露頭角,興風作浪。正統朝的政治開始走入滑坡路。彼時,皇帝從少年天子長成熱血青年,頗有一股安邦定國的雄心壯志。在為初期勵精圖治,令南方諸省籌措糧餉,派遣南兵穩定因宣德皇帝棄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引發地緣地震後動盪不安的雲南承宣布政使司明代張志淳《南園漫錄》恢復了麓川之役的真相。卷二《麓夷》,記錄正統年間平麓川之事的真相。李賢撰《古穣雜錄》,"謂麓川初叛,沭晟尚在,彼時只遣人宣佈朝廷恩威,赦其罪撫安之,未必不從,遂輕動舉兵。又不委(沐)晟,而另遣將,以致王師失利。適王振操柄逞忿,(王)驥阿其意。"出師徵麓川,是一大失誤,這是明代國史記錄中的普遍觀點。張志淳的觀點相反,徵麓川不得不做的事,是一個正確決策。"夫振之惡雖不可殫述,然其主麓川一事,於國體、於利害、於忠臣義士之寃、於久逺之計,自今觀之,殊為有得。不然,則歷今七十餘年,為中外所壞,不知群夷變亂幾番矣,何以能帖然如此!"[43]張志淳進一步分析了致誤之由,完全是楊士奇、王恕單邊聽信沐氏子孫"隱蔽溢美"行狀結果,"李(賢)遂據以為真,而以其事遷就之而筆於書,而不復考也"。李賢、楊士奇、王恕是著名的大臣,"於史、於事、於是非皆顛倒謬誤,至終身莫之省","顧失實至於如此,然則後世將安所憑哉?良可嘆也!"根據永昌歷史事後的實際效果,肯定麓川之役,這是張志淳的高明之處。

明英宗睿皇帝  朱祁鎮

明太祖驅逐韃虜,定鼎中原。明成祖遷都北京,天子守國門。驅逐的,防備的,無外乎漠北的蒙古。蒙古逃回漠北,北元一分為二:瓦剌和韃靼。瓦剌和韃靼之間,互相爭雄。到了正統年間,瓦剌逐步強大起來,並且時不時就南下侵擾明朝疆域。尤其是瓦剌的實權派--太師也先,經常以朝貢為名,騙取明朝的各種賞賜。因為明朝自詡為天朝上國,對於進貢的使者,無論貢品如何,總會禮尚往來,賞賜頗為豐厚,並且按人頭派發。這種情況下,也先不斷增加使者數目,最後竟然高達三千餘人。[2]

當時總覽朝政的宦官王振對此頗為不滿,下令減少賞賜。也先借此為名,揮師南下,直逼大同,威脅北京。

皇帝朱祁鎮時年二十來歲,祖母和一干老臣都已經離世,正是自己一展拳腳的大好時機,看到北方韃子如此放肆,頗為惱恨。王振藉此鼓動皇帝,建議他御駕親征。朝中大臣勸阻,皇帝不聽,一來是效仿他的父親--明宣宗曾在楊榮的建議下,御駕親征,打敗漢王;二來為了證明自己,何況大明朝國勢鼎盛,區區蠻夷,怕他不成?

當時,朝廷的軍隊主力都在外地,倉促之間難以集結。於是皇帝從京師附近,臨時拼湊二十萬人,號稱五十萬大軍,御駕親征。為了說服自己的母親孫太后,他把年僅兩歲的皇子朱見深立為皇太子,並讓異母弟郕王朱祁鈺監國。

明英宗睿皇帝  朱祁鎮

土木之變形勢(點擊看大圖)大軍出征,誰知天公不作美,大雨連綿。大軍到了大同附近,發現屍橫遍野,加之後方糧草供應不及,軍心動搖。於是,皇帝有心撤軍。王振為了顧及皇帝臉面,這個沒有出征多久就悻悻然回師,太丟臉,他便建議繞道蔚州。同時,王振老家就在蔚州,要是皇帝跟自己回鄉,豈不是比衣錦還鄉還來得及吐氣揚眉?

蔚州,距離大同非常近,而瓦剌大軍逼近大同,可不是鬧著玩的。群臣反對,覺得這樣耽誤時間,容易發生危險。王振不聽,而皇帝體恤王振,便給了他露臉的機會。大軍準備開拔,前往蔚州。

不料王振心血來潮,擔心大軍過處,踩踏自己家的莊稼,而建議按照原路撤軍。等到大軍行至懷來附近,輜重反而沒有趕上。於是,王振下令原地駐紮等候。[3]

就在懷來城外的土木堡,瓦剌大軍追上明軍,將皇帝等人困在土木堡。水源被掐斷,陷於死地,軍心動盪。於是,當也先假意議和的時候,明軍上當。也先趁明軍不備,發動總攻,一舉殲滅之。皇帝朱祁鎮被俘,王振被樊忠殺死,英國公張輔、兵部尚書鄺野等大臣戰死。歷史上稱之為"土木堡之變",或曰土木之變。時為正統十四年(1449年)。

明英宗睿皇帝  朱祁鎮

景泰帝在位年間,重用大臣于謙等人,治理國政,頗為有序。然而為了讓自己一脈世代為君,他不但軟禁兄長,甚至於景泰三年執意廢掉皇太子朱見深,換上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種種作為,頗讓後人詬病。結果朱見濟夭折,皇儲之位空置。到了景泰八年,景泰帝突然病重,臥床不起。一時之間,人心惶惶。不知道這偌大的帝國,將要由何人接掌。

彼時,武清侯石亨、都督張輒,太常卿許彬、左副都御史徐有貞以及原王振門下太監曹吉祥等人開始密謀擁立太上皇。到了正月十七日凌晨,石亨、徐有貞率兵千人,控制了長安門,東華門。一行人將南宮大門撞開,跪倒在太上皇朱祁鎮面前,同聲高呼:"請陛下登位。"朱祁鎮被攙扶登輿,一行人立即趕往奉天殿。殿下的守衛大聲喝止,他高喊:"朕太上皇帝也。"守衛只得唯唯而退。

十七日早朝時分,按照慣例,百官於五更前即在午門外朝房等待。忽然宮中鐘鼓齊鳴,宮門大開,徐有貞高聲宣佈太上皇已經復辟。目瞪口呆的公卿百官此時無從選擇,在徐有貞等催促下整隊入官拜賀。時隔八年之後,朱祁鎮終於再次端坐在奉天殿寶座上,重新成為了大明皇帝。

石亨等人破開南宮大門,迎朱祁鎮復位,史稱"奪門之變",又叫南宮復辟。

經歷了土木堡之變及八年的軟禁後,英宗在天順年間開始任用了李賢、王翱等賢臣,又先後平定了石曹之亂,顯現了英主的風采。英宗曾對首輔李賢說過他每天的起居情況:"吾早晨拜天、拜祖畢,視朝。既罷,進膳後閱奏章。易決者,即批出,有可議,送先生處參決。"

英宗還釋放了從永樂朝就開始被囚禁的"建庶人"(建文帝的幼子朱文圭,靖難後被幽禁宮中逾五十年),恢復宣德朝胡皇后的稱號,下旨停止帝王死後嬪妃的殉葬,《明史》贊曰"盛德之事可法後世者矣"。

永樂元年(1403)成祖建北京於順天府,稱為"行在"。永樂十九年(1421)改北京為京師。洪熙初年,仁宗欲遷都南京,命北京諸司仍稱行在。正統六年(1441)八月,寧波知府鄭恪請定都京師,改號南京,英宗從之。是年十一月初一日,英宗以宮殿成,大赦天下,正式定北京為京師,罷北京行在之稱。在南京的府、部、司、寺、院、局悉冠以南京,改其官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