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1 阿壩自治州13市縣的名稱起源,讓心靈迴歸自然

阿壩自治州13市縣的名稱起源,讓心靈迴歸自然

漢屬汶山郡,唐屬劍南道,元屬成都路。1953年建藏族自治區,1955年改藏族自治州,1987年改今名。取駐地阿壩縣為名。

馬爾康市

1956年析理縣設馬爾康縣。因瑪康寺得名。“馬爾康”原名瑪康,藏語意為“火苗旺盛”,引申為興旺發達之地。2015年改設市。

阿壩自治州13市縣的名稱起源,讓心靈迴歸自然

汶川縣

西漢置綿虒縣,蜀漢改汶山縣,南朝梁改汶川縣。《元和郡縣誌》:“因縣西汶水為名。”

阿壩自治州13市縣的名稱起源,讓心靈迴歸自然

理 縣

清置理番直隸廳,1914年改理番縣。取“治理番民”之意。1945年為緩和民族矛盾去“番”改理縣。

阿壩自治州13市縣的名稱起源,讓心靈迴歸自然

茂 縣

唐貞觀中改為茂州。以茂溼山得名。《郡縣釋名》:“《方輿勝覽》雲,山多木,甚茂密,嵐氣蓊鬱,因名茂溼。州之得名以此。”1913年改茂縣,1958年建羌族自治縣,1987年復為縣。

阿壩自治州13市縣的名稱起源,讓心靈迴歸自然

松潘縣

古西戎地,後魏前元年西逐吐谷渾討定陰平後置鄧州,後改寧州,隋開皇中改扶州,大業初改同昌郡,唐置松州,以甘松嶺得名,後廢。元置松州、潘州。明初置松州、潘州二衛,後併為松潘衛。清改直隸廳,1914年改松潘縣。

阿壩自治州13市縣的名稱起源,讓心靈迴歸自然

九寨溝縣

1953年析松潘縣置南坪縣,1998年改九寨溝縣。以周圍有九個藏族村寨得名。

阿壩自治州13市縣的名稱起源,讓心靈迴歸自然

金川縣

唐置金川羈縻州,後為吐蕃地。1936年以綏靖、崇化二屯合置靖化縣,1953年改大金縣,1960年改金川縣。以大金川得名。

阿壩自治州13市縣的名稱起源,讓心靈迴歸自然

小金縣

清雍正元年(1723年)置小金川安撫司,乾隆四十一年置美諾直隸廳,四十八年(1783年)改懋功屯務廳。1914年改懋功縣,1953年改小金縣。以小金川得名,臨河多金礦。

阿壩自治州13市縣的名稱起源,讓心靈迴歸自然

黑水縣

唐置悉唐縣,後廢。清為梭磨土司地。1953年析茂縣黑水地區置蘆花縣,1954年改黑水縣。以岷江支流黑水得名,其水深黑。

阿壩自治州13市縣的名稱起源,讓心靈迴歸自然

壤塘縣

1958年由理縣析設壤塘縣。“壤塘”,藏語意為“財神壩”。傳說曾有紅教喇嘛傳教至此,化緣捐款,為修建寺廟籌積資金眾多。

阿壩自治州13市縣的名稱起源,讓心靈迴歸自然

阿壩縣

1953年析松潘縣置阿壩縣。阿壩,藏語稱“阿里瓦”,簡稱為“阿瓦”,意為阿里人開發的地區。或謂以大渡河上游之阿壩河得名。

阿壩自治州13市縣的名稱起源,讓心靈迴歸自然

若爾蓋縣

1953年析松潘縣置若爾蓋縣。以若爾蓋部族為名。

阿壩自治州13市縣的名稱起源,讓心靈迴歸自然

紅原縣

1960年析理縣、阿壩縣置紅原縣。以紀念紅軍長征所經之地。

阿壩自治州13市縣的名稱起源,讓心靈迴歸自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