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9 “四知财”与“三不惑”

“四知财”与“三不惑”

【杨震字伯起。弘农人也。迁东莱太守。道经昌邑。故所举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这句话出自《群书治要》卷二十三《后汉书三》。

“四知财”与“三不惑”

这个就是我们经常讲的不收四知财的典故。杨震,字伯起,弘农人,迁官东莱太守。赴任途中经过昌邑,以前所举荐的秀才王密正担任昌邑县令,前来求见。到了晚上,王密身带黄金十斤,准备赠送给杨震。杨震说:“身为老友的我了解您的为人,而您却不了解我的为人,这是为什么?”王密说:“在黑夜里是没有人知道的。”

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您知,怎么说没人知道?”你看杨震即使是在黑夜里,在一般人看起来没有人知道的时候,也不愿意接受馈赠、接受贿赂。因为什么?因为古人他明白“举头三尺有神明”,天理昭彰。所以他能够做到慎独,即使是一个人在的时候,看似没人的话,其实是十目所视,十手所指。

杨震他为人公正廉洁,子孙们经常吃粗食淡饭,外出时步行,也不乘车。在老朋友中有年纪长的,就劝他为儿孙置办产业。可是杨震怎么说?杨震说:“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他说:“让后世人们称他们是清白官吏的子孙,以此作为给他们的遗产,不也是很丰厚的吗?”

杨震的这一个典故被后人重视,把他们家的堂号就取名为“四知堂”。凡是杨家的子孙,从这一个匾额下走过的时候,都会提醒自己:我们的祖先不收四知财,那我作为他的子孙,怎么能够贪污受贿、违法乱纪,让我的祖先抹黑,给我的祖先抹黑?

果不其然,杨震的这种廉洁作风,无形之中影响了他的儿子。他的二儿子叫杨秉,在汉桓帝时候任太尉,这个太尉也是三公之一,每逢朝廷有过失的时候,他都是尽忠规谏,很多时候都被采纳。杨秉生性不饮酒,而且很从容地说:“我有三不惑。”哪“三不惑”?就是不被酒、色、财所迷惑。

你看这三不惑,在现在很多领导干部来说,都是很难做到的。很多人特别喜欢酒,说无酒不成席。实际上古人对于饮酒的过患看得很多,描述得也很多。你看一个人平时文质彬彬,说话慢条斯理、有条不紊,但是喝醉酒之后就胡说八道,然后还吐了一地,威仪扫地,让人看了之后生不起任何的恭敬之心。

所以古人说怎么样戒酒?就是有一个好方法,当你清醒的时候,你看一看喝醉酒的人丑态百出的样子,不受人尊敬的样子,你就知道自己喝醉酒之后是什么丑态了,看了之后,你以后就不愿意再醉酒了。

还有戒色,很多人喜欢贪色。《尚书》上提醒说“天道祸淫最速”。

对于财,其实一般人也很难放下。见钱眼开,因为有钱,可以满足自己很多的欲望。中国古人也说,说你即使再有钱,其实也不过是日食三餐、夜眠六尺而已,没有必要为这些身外之物铤而走险。所以我们明白这些道理的话,就知道应该去追求什么,应该去看淡什么、放下什么。

杨震他的行为不仅仅影响了自己的儿孙,也受到了后人的尊敬。譬如说唐太宗有一次经过杨震大人的墓,他也是仰慕杨大人的德行,亲自去祭拜,写了一篇祭文祭奠他。当时的房玄龄大人看到了就说,说:“杨大人的在天之灵应该很宽慰,因为经过几百年之后,天子还亲自给他写祭文。”

杨家的后人现在远赴海外,但仍然不忘祭祀祖先。像一九九五年的时候,在缅甸,“四知堂”的杨家后人,扩建四知堂,为的就是能够容纳更多的子孙来祭祀。

所以我们看到,杨震的德行庇荫了他的后人一千九百多年,使得杨家代代都有贤人出现。不仅如此,我们经常把杨震的故事分享给大家,大家听了之后都深受感动、深受教育,他不仅仅庇荫了自己家的子孙,也庇荫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子孙。所以后代之所以绵延不衰,什么原因?就是因为祖宗有德行。

“四知财”与“三不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