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1 马邑之围,汉武帝为什么不能成功?只因犯了这个生活常识的错误

即使到了今天,当我们面对古籍中那些有“千里眼”、“顺风耳”之人,仍然觉得有些神秘,而抛开神话传说,在生活中是不是真的有这种“特异功能”之人呢?而马邑之围汉武帝不能成功就是因为犯了这个常识性的错误。


马邑之围,汉武帝为什么不能成功?只因犯了这个生活常识的错误

斛律金(488年―567年),今山西朔州人,敕勒族,南北朝时期北魏、东魏、北齐三朝将领。他性格耿直,善于骑射,长于用兵。《北史》和《北齐书》说他“行兵用匈奴法,望尘知马步多少,嗅地知军度远近。”意思是他具有丰富的军事经验,一看尘土,就能知道敌军骑兵、步兵多少;一嗅土地,就可判断敌军距离远近。对此,人有持怀疑态度。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教授姚小鸥曾撰文称,“嗅地”无论如何不能是用鼻子“闻一闻”,也绝不应该是用眼睛“观察”一下。

姚小鸥认为,斛律金是游牧民族出身,他一定是从草原上牧人寻找丢失羊只的放牧经验出发,用耳朵贴在地面上听敌人的动静来确定其距离。那么,为什么史书上把“听”写成“嗅”呢?我猜有两种可能。一是,“听”和“闻”的互训(“闻”本义为“耳闻”。“闻听”、“新闻”等现代汉语词汇中还保留古义)。另一个可能是,为斛律金写传的人不是游牧民族出身,曾见其行动而不解其意,误以“听”为“闻”了。

姚小鸥还就此列举了《孤本元明杂剧·刘玄德醉走黄鹤楼》剧中人鲁肃自述:“自小曾将武艺习,南征北讨惯相持。临军望尘知敌数,对垒嗅土识兵机。”姚小鸥说,“嗅地”在古代是一个习见的典故,才会出现在戏剧中。

马邑之围,汉武帝为什么不能成功?只因犯了这个生活常识的错误

我的看法与姚小鸥相同,“嗅地”并不是拿鼻子“闻一闻”或者用眼睛“观察”一下,它其实是当时的军士将积累的生活常识运用于军事之中的具体表现。看云识天象、嗅土识兵机,不过都是在生活经验积累之上作出的一种判断,是将常识发挥到极致创造的一种神奇。这样的故事在我国古籍是经常看到。

蔡东藩《元史演义》中说,1180年夏天,铁木真刚刚成婚,一天夜里,他家的女仆豁阿黑臣就听到了草原上来袭的马蹄声,并呼唤大家逃走。铁木真带着母亲成功逃脱,但却丢下了妻子孛儿帖。豁阿黑臣孛儿帖藏进坚固的帐车里,套上牛逃向统格黎溪上游。天亮后,来袭的兵士才发现了她们。

再如马邑之围,汉武帝设下埋伏等待匈奴人前来,但当匈奴大军来到距马邑百余里的地方,发现沿途有牲畜,却无人放牧,引起了匈奴单于的怀疑。为什么汉武帝没有成功?即是犯了一个“无人放牧”的常识性错误,而匈奴人偏偏留意到了这一细节,也并非他们有“千里眼”、“顺风耳”。

与这些生活的常相比,《西游记》里那两个可以从天庭看到人间、可以听到最细微的声音的天将不过传说而已。生活的经验可以使人变得聪明、智慧,也可以帮助人们逃过灾难,取得胜利。

“千里眼”、“顺风耳”之人真有吗?回答是:这个真的可以有。“望尘知马步多少,嗅地知军度远近”就是这个意思。(文/路生)

马邑之围,汉武帝为什么不能成功?只因犯了这个生活常识的错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