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慈禧的加急懿旨為何沒能救寵宦安德海一命?

晃晃在線


太監一旦受寵,往往會把那原本生理上的慾望轉嫁到權力方面,得勢後便飛揚跋扈,甚至不把大臣放在眼裡(其實,也不只太監如此,都這樣),所以大臣們表面上都拉攏太監,其實內心恨透了這幫閹人。

同治八年(1869)七月,在慈禧太后的默許下,安德海前往南方採辦宮中物品,乘坐樓船沿運河南下,一路大張旗鼓、招搖過市,甚至打出欽差大臣的旗號,敲詐勒索,搞得地方官苦不堪言。當然,多數地方官都來巴結奉迎。

同月二十日,樓船駛入山東境內,抵達古城德州。安德海下令大船靠岸,大擺壽宴。第二天,他命人在船艙中並排放上兩把太師椅,一把擺著龍袍和翡翠朝珠,一把自己來坐。船頭插一面三角形、鑲牙邊的旗子,旗中間繪有一太陽,太陽中間則是一隻三足烏鴉。船身兩旁則分列兩面大旗,一面寫“奉旨欽差”,一面寫“採辦龍袍”。

安德海之所以特意掛出那面“日中三足烏”小旗,就是為了向地方官示意,自己乃奉西太后懿旨辦差。這個典故出自《史記·司馬相如傳》,即“幸有三足烏為之使”,下注:三足烏,青烏也,為西母取食,在昆墟之北。這面旗子足以震懾那些官場上善於阿諛逢迎之徒,但同時也會激怒那些剛正不阿的清官。德州知州趙新得到消息後,馬上帶著兩名心腹直奔濟南,來到山東巡撫衙門,將此事彙報給山東巡撫丁寶楨。

丁寶楨對安德海之種種惡行早有耳聞,馬上召集幕僚商議辦法,決定雙管齊下:一面拜密摺,以六百里加急送往北京;一面動用緊急公文,下令聊城知府、濟寧知州、泰安知縣及沿河各縣,密切監視安德海一行,隨時準備緝拿。此時,安德海乘坐的樓船行到臨清後,因水淺無法前行,遂改乘車輿(20餘輛),大搖大擺直奔泰山而來,於八月初二抵達泰安。丁寶楨即令總兵王正率部緝拿,從一口水井中成功將安德海緝拿,搜出珠寶無數,連夜解送濟南。

丁寶楨親自審訊,安德海有恃無恐,咆哮公堂,並口出大言:“奉皇太后命,誰敢犯者,徒自尋死耳。”可謂氣焰囂張,狂妄至極。丁寶楨鎮定如山,提審隨從,查獲龍衣一領、裴翠朝珠一掛,遂以“宦豎私出,非制;且大臣未聞有命,必詐無疑”定罪,奏請將安德海處斬。

八月初六,軍機處封寄的諭旨下達。上諭稱:“太監安德海,違背祖制,擅自出都,若不從嚴查辦,何以肅宮禁而儆效尤?著直隸、山東、江蘇各督撫速派幹員,嚴密拿捕,拿到即正法,勿庸再行請旨。”丁寶楨遵照諭旨頒佈文告,從大牢中提出安德海,驗明正身,指認確實,即刻正法。

問題的關鍵在於,安德海該死,卻不見得誰都敢置“她”於死地,畢竟背後站著的是“清代武則天”。所以,這件事的背後,實則隱藏著上層權力爭鬥。關於是誰下的斬首命令,目前學界有四種看法:

一、丁寶楨的奏摺在半道上被慈安太后和同治帝所截留,由他們商議後經同治帝下詔誅安德海。當慈禧太后得知此事後,安德海已斃命多時,無可奈何之餘,只好順水推舟,表示贊同。

二、鬼子六奕訢密囑丁寶楨乘機誅殺。祺祥政變後,慈禧與奕訢之間的矛盾開始上升,而安德海倚仗慈禧,與奕訢之間積怨甚多。

三、慈禧得到消息,併發“上諭”至濟南,但丁寶楨一面出府接旨,一面命人將安德海斬首棄市,此乃“前門接旨,後門殺安”之說。

四、丁寶楨乃奉慈安太后懿旨誅殺安德海。《清史稿·后妃傳》記載:“同治八年,內監安德海出京,山東巡撫丁寶楨以聞,太后(慈安)立命誅之。”

說白了,安德海是上層權力鬥爭的犧牲品,但也確實與其飛揚跋扈、樹敵太多有密切關係。據相關史料來看,他與慈安、同治、奕訢、丁寶楨之間皆存在矛盾,尤其是竟然不把皇帝放眼裡,經常找小皇帝茬。所以,同治早就想弄死他了,只是一直沒找到合適機會。

儘管如此,斬殺西太后身邊當紅太監,絕非小事,等於直接向最高統治者發起挑戰。恐怕慈禧和安德海都沒有料到,竟然真有人敢在太歲頭上動土。偏偏山東出了個叫丁寶楨的巡撫,不畏權貴,大智大勇,利用矛盾,抓住機遇,果斷誅殺安德海,不惜開罪西太后,舉國震驚,朝野矚目。時任湖廣總督的李鴻章閱《邸鈔》後,傳示幕客說:“稚璜成名矣。”直隸總督曾國藩則對其幕僚說:“吾目疾已數月,聞是事積翳為之一開,稚璜豪傑士也。”

換句話說,這一刀,讓丁寶楨聲名鵲起,也留名青史!


讀史品生活


1.依山東巡撫丁寶楨逮捕安德海的理由,只有一命嗚呼。

清朝入關後有明文規定:“太監非經差遣不得出宮,違者殺無赦”,安德海出宮沒有辦手續,只此一條就可要其狗命;且一路掛出了龍鳳旗幟風光無限,屬嚴重違制,也可以拉出去砍了;太監外出,竟然帶了一群女眷,顯然籍此就可認定是假的“安公公”,因為太監不能過性生活,是不能娶妻的,現在妻妾成群,給丁大人抓住把柄了!



2.少年天子同治特批有決定性作用,給丁寶楨壯膽了。同治是慈禧親兒子,已準備親政,同治與恭親王等人商議,清廷給出的答覆有:


著丁寶楨迅速派委幹員於所屬地方將六品藍翎安姓太監嚴密查拿,令隨從人等指證確實,毋庸審訊即行就地正法,不準任其狡飾。


意思很明白:你不用再為此事請示朝廷了,也不用押他來京城,你丁某趕緊審問後就地正法(己免敗壞我媽的名聲)!丁寶楨心有靈犀,當晚提審,當天晚上就地正法!這事,從安德海被扣到人頭落地,不過5天。


3.當時年富力強、長袖善舞的慈禧卻鞭長莫及,根本沒斡旋的時間,她看到奏摺知道此事時,老奸巨猾的丁寶楨已經在提審安公公了,當她法子已經想出來,準備付諸實踐去救人時,作惡多端的安德海已經一命嗚呼了!加急懿旨到了,安公公已人頭落地了!


希望星晨58298869


題目失之偏頗,所謂“慈禧加急懿旨”是不存在的。清廷朝命的發佈方式中不可能有所謂懿旨出現,更別說加急了。

懿旨是指皇太后和皇后的旨意,它只限於宮廷中使用,而且一般都是口頭指示,現在可以查詢的清宮檔案中,形成正式文件的懿旨可以說絕無僅有。如果說慈禧太后有懿旨給當時的山東巡撫丁寶楨,按照清廷的規制,不會以懿旨的方式直接寄給丁寶楨,懿旨要變成能夠指揮督撫的命令,必須經過朝命。

朝命是指皇帝的命令。包括官員的任免、對封疆大吏和六部九卿堂官就某一事件的處理方式請示的批示等,有固定的發佈方式,一般都不是由皇帝直接發起的。

朝命的形成一般都是自下而上的。首先是地方督府或中央的部院大臣給皇帝寫奏章,奏章的內容包括對重大事件的處理意見和請示,對同僚和下級官員的糾參等;其次是御史或言官給皇帝寫奏章,其內容包括蒐集的各種情報,甚至街談巷議,還有對各級官員彈劾的奏摺等。

這些奏章外省的由兵部驛遞到京,統一交到內奏事處,京內的則由各部院衙門統一呈內奏事處,內奏事處則分別輕重緩急呈皇帝閱示。皇帝閱後發還給內奏事處,內奏事處發交軍機處,軍機處根據皇帝的指示提出處理意見,然後再當面向皇帝報告,由皇帝最終裁奪,皇帝有了具體意見後軍機章京擬旨形成朝命,再內奏事處和兵部驛遞給各部院和各省督撫。



丁寶楨撲殺安德海事件發生在同治8年(1869年),這一年同治皇帝14歲,是小皇帝即將親政的前夜。也許慈禧太后會很想回護安德海,但不管怎樣她都要通過正規的程序來完成。

安德海的死,可以說是咎由自取。

安德海是慈禧身邊的紅人、總管太監。他因為在辛酉政變中為困在承德避暑山莊的兩宮太后和留守北京的恭親王傳遞了消息而立了大功。

安德海居功自傲,恃寵而驕。他的特點是什麼人都敢惹,什麼人都不放在他的眼裡,而且膽大妄為,交結外官,干預朝政,貪墨納賄。

兩宮太后垂簾之初,恭親王奕訢是以輔政王和軍機大臣的身份兼內務府總管大臣,安德海是長春宮的總管太監,所以從隸屬關係上,安德海歸恭親王管轄。

據說恭親王奕訢對安德海的不法行為多次申斥,得罪了安德海,於是安德海在慈禧面前就不斷地挑撥離間,慢慢地讓慈禧對恭親王產生了成見,最終導致恭親王被御史蔡壽祺參劾而褫奪議政王頭銜。

等到恭王復起時,辛酉政變時達成的“太后垂簾、親王輔政”的平衡被打破,恭親王由輔政的親王變成了軍機大臣領班。


這件事讓朝中很多重臣忿忿不平,時任山東巡撫的丁寶楨就對此極為不滿,他曾經在不同場合多次表示要找機會殺安德海。

安德海惹的另一個人是當時已經14歲的同治皇帝。

同治皇帝年幼時,安德海沒拿小皇帝當回事,小皇帝淘氣,安德海經常在慈禧面前以關心小皇帝的名義,添油加醋地把小皇帝的淘氣作為洩露給慈禧太后,使得小皇帝受到很多無妄的責罰。

這讓年幼的小皇帝對安德海恨之入骨。據說,每次慈禧責罰小皇帝時,小皇帝就在心裡大喊一句:殺安德海!有一次忍不住竟然喊出了口。但慈安太后非常疼愛小皇帝,她怕小皇帝禍從口出,百般呵護才不至於被慈禧發現。

同治8年,安德海以奉懿旨去江南採辦龍袍的名義出京,臨行時他帶了許多從宮裡偷的東西,還帶著自己剛娶的老婆、徽班旦角馬氏。他娶馬氏的時候,慈禧曾賞給他一千兩銀子。

一路上他非常招搖,帶著大隊人馬,以奉旨採辦龍袍欽差的名義掛著龍鳳旗,迤邐南行。進入山東地界時,德州知府趙新向丁寶楨稟報,說有安姓太監一行,自稱欽差奉旨江南採辦龍袍,疑似招搖撞騙。丁寶楨指示立即抓捕,並要求黌夜押解送省。

丁寶楨不光嫉惡如仇,也是個心思縝密的人。安德海解到歷城縣監獄後,他親自審問,以防洩密,並連夜給皇帝寫奏章報告此事。

丁寶楨兩榜進士出身,在翰林院裡磨礪了好幾年,因此奏摺寫得很好,直指問題的核心。他在奏摺中說,他懷疑安德海不是欽差,因為沒有兵部的堪合。堪合就是欽差身份證明,由兵部發出,安德海出京時,擔心節外生枝就沒有申請兵部勘合。另外安德海一路招搖,掛龍鳳旗,過生日時還掛出一件龍袍讓隨行人員行禮。丁寶楨認為以太后的英明,不可能派這樣的人出京採辦。還有,安德海隨行攜帶女優多人,這也是嚴重的違制行為。

這個時候在北京,皇帝其實也早有預備。

安德海出京,其實是真的奉了懿旨的。他很早就說動了慈禧,因為清廷這時已經確定了小皇帝大婚的日子,各省督撫都有很多“報效”,包括大婚需要的各種物品,主要產出於兩江各省。因此安德海遊說慈禧,必須提前掌握江南各省的物價,以防地方督撫虛報貪汙。安德海靜極思動,他想借此機會出京勒索一番,還想把自己搜刮的財貨賣個好價錢。

可是清朝祖制,太監不許出京,如擅自出京,必是死罪。當時慈禧太后剛剛罷黜過恭王,有些小膨脹,加上安德海極力串掇,慈禧才同意了。但這畢竟上不了檯面,不能大張旗鼓地宣傳,可是,安德海不懂這些。

小皇帝得知安德海出京以後,非常興奮。但他不知道該如何促進此事。慈安太后深知小皇帝的願望,很想幫他達成心願。所以在慈安太后的宮裡,她每天都對小皇帝面授機宜。

這時正逢慈禧太后生病。慈安太后就向慈禧太后建議,讓小皇帝每天放學後到養心殿看奏摺,學習政務。慈禧太后當然會同意。

小皇帝每天都盼著地方督撫奏報安德海的事情,可是過了十多天也沒有消息,小皇帝都快失去耐心了。就這個時候等來了丁寶楨的奏摺。小皇帝把丁寶楨的奏摺偷走,然後獨自召見恭親王和軍機大臣,軍機大臣寶鋆提出最好的辦法是對安德海就地正法,小皇帝明確指示照此辦理。

軍機大臣明知此事不能完全按照皇帝的旨意辦理,需要徵求一下慈禧太后的意見。但當時的軍機大臣從恭親王以下幾乎沒有一個人不想殺安德海,而且小皇帝的處置方式中規中矩無可挑剔。加上大家都知道慈禧當時正在病中無法視事,正是一個藉口。而且,小皇帝的背後是慈安太后,誰也不想冒得最她的風險。

慈禧太后雖然在病中,她還是馬上就知道了此事。她當然非常生氣,但小皇帝事先被內務府大臣明善等高人指點過。他上來就說安德海用龍袍、龍鳳旗來招搖撞騙實際上是給慈禧抹黑,外界會誤解慈禧縱容身邊人。為了向外界宣示慈禧的無私,必須殺掉安德海。這樣一來,不經請示擅殺安德海就變成了體恤老孃的孝順之舉了。

慈禧肯定有私心。在晚清的政治生涯裡,她不止一次徇私,將個人私利置於國家利益之上。但她又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和出色的領導者。她識大體,懂得進退和有所為有所不為。在安德海事件中,她尊重規則,尊重督撫的權威,懂得順勢而為。更重要的是,沒有因為安德海被殺而遷怒任何人。

丁寶楨雖然殺了安德海,但卻並沒有受到慈禧的報復。相反,慈禧卻因此而格外重用他。安德海事件不久,丁寶楨就被慈禧提拔為四川總督,此後二十年,丁寶楨在四川勵精圖治,不僅彌補了他的前任吳棠的過失,還成就了四川歷史上最優秀的當權者的佳話。

所以,不能用經過黑化的邏輯去判斷慈禧,把她描繪成一個不知好歹的老妖婆。政治人物都是很複雜的,她肯定有腐敗、自私的一面,但同時也有順應時代潮流,符合官場治理邏輯的一面。

否則哪裡來的同治中興?


國史館


公元1869年,安德海藉口為同治皇帝準備大婚典禮,請求慈禧太后派他去江南採購,實則是想借機出宮遊玩以及斂財。

奈何朝中早有規定,有“六不許”,慈禧太后為了遵循祖訓,只能口頭上承諾安德海的出京計劃,問題也就出現在這裡。

(安德海劇照)

安德海雖說沒有正式公文,但是依然大張旗鼓的出去了,未曾想這一去竟然丟了性命。這又是為何?

原來安德海在出京經過山東德州的時候,德州知州趙新是個腳踏實地的官員,做事都是按規矩辦事,看見安德海出宮竟然沒有公文,於是立馬上報了巡撫丁寶楨。

丁寶楨和安德海的過節早已根深蒂固,丁寶楨也很快上奏慈安太后以及同治皇帝,最後在其允許下抓獲安德海,而後丁寶楨接到了軍機處的密諭,決定將安德海在濟南就地正法。

(丁寶楨)

慈禧得知後,下了一道旨意要保住安德海的性命,結果丁寶楨決定採用“前門接旨,後門斬首”的方法, 最後安德海被拉到西門外丁字街被斬首,慈禧最後也很無奈。

那麼丁寶楨為何非要將安德海斬首?

丁寶楨是一位剛正不阿、一清如水、鐵面無私並且不喜好趨炎附勢的人,他之所以要殺安德海是有原因的。

(安德海被斬)

一是安德海討好慈禧禍害百官;
二是受寵忘形有恃無恐:
三是權慾薰心利令智昏;
四是對同治皇帝不尊重;

安德海仗著得到慈禧的庇護,經常趾高氣揚,將一些大官根本就不放在眼裡。

據說有一次丁寶楨在叩見慈禧太后之後,因為頂戴失落,沒有帽子在那個時候被認為是不義。是不尊重他人。

(慈禧太后)

而當時安德海將丁寶楨的帽子踢到了一邊,還說丁寶楨在慈禧太后失儀,還向丁寶楨所要5000兩銀子才肯將帽子給他,如果不給就將丁寶楨的帽子掛在城牆上,並標明是誰的帽子。丁寶楨尷尬不已,最後只能借2000兩銀子將帽子贖回。

安德海唯慈禧馬首是瞻,竟然對同治皇帝也是無視,表現的很傲慢,很多小事也總要找同治的茬,據說同治6歲的時候就問:“當皇上好嗎?是不是想殺誰就殺誰?太監就問要殺哪一個?同治在手心上寫了個“小安子”。

安德海離開京城,同治就開始找慈安太后商量,如何除掉安德海?

慈安想出一個辦法,就以慈禧太后身體欠佳為理由,讓同治皇帝看奏摺,學習處理政事,於是同治經常翻看奏摺,也有了機會除掉安德海。

最後終於盼來了關於安德海的摺子,最後瞞著慈禧決定將安德海就地正法。

【每天更新,更多有趣的歷史新知識,期待您的關注!】


貓眼觀史


安德海是慈禧的貼身太監,是慈禧的紅人。咸豐皇帝死後,他在慈禧和顧命八大臣爭權時立下了大功。

話說咸豐帝病逝承德避暑山莊,慈禧和以肅順為首的顧命大臣展開了明爭暗鬥。慈禧想垂簾聽政,顧命八大臣極力反對,於是慈禧想聯合京城裡的小叔子奕訢發動政變,意思是在肅順等人扶棺回京後一網打盡。

可是誰去宮中聯繫奕訢呢?

這時慈禧想到了太監安德海。這一年安德海剛12歲,年齡小不會引起肅順等人的注意。

慈禧把安德海叫到密室,把事情一五一十告訴了小安子。小安子說:“主子你就放心,這件事包在我身上了”。



慈禧和小安子隨後上演了一出“苦肉計”,慈禧打了小安子一頓,故意生氣讓他滾回京城,安德海乘機回了北京,一點也沒引起肅順等人的懷疑。

安德海回京後,把慈禧的計劃告訴了奕訢,奕訢隨即聯絡了京城“警備總司令”僧格林沁,一班人等肅順一回到北京發動突然襲擊,把肅順等人投進了大獄,沒過幾天就砍了肅順等人。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北京政變”。

講真安德海為慈禧掌權做出了貢獻,後來慈禧掌權後對安德海投桃報李對他寵愛有加。安德海因此飛揚跋扈顯赫一時。

就在同治親政前,安德海想出宮溜達一圈,看看外面的世界,順便撈點油水,讓地方官孝敬點銀子。於是他就向慈禧請示,當然安德海不能直說,他藉口為同治皇帝下江南採購製作龍袍的黃綢緞,慈禧點頭同意了,於是安德海帶上一些人浩浩蕩蕩出宮了。




安德海高調出行,船頭高懸大清龍鳳旗,他所到一地,地方官都孝敬他一筆可觀的銀子,安德海賺得個“盆滿鍋流”。

然而當他帶著一班人行走到山東地面時,被山東巡撫丁寶楨拿下,丁寶楨以假冒皇宮太監罪把安德海關押了起來。

其實丁寶楨已經瞭解是安德海,他早就派人進宮告訴了恭親王奕訢,當時東太后慈安也知道了這件事。幾個人唯獨沒告訴慈禧。

這些人為何都瞞著慈禧呢?

原來這是宮廷鬥爭所致。慈禧奪了政權後,逐漸疏遠和打壓小叔子奕訢,慈禧防止小叔子做大做強。因此奕訢很不滿意,於是就和同樣被壓制的東太后慈安結成了聯盟。

安德海平時眼中只有慈禧而沒有其他人,這些人把對慈禧的不滿發洩到了安德海身上,也就是通過殺安德海來給慈禧一個顏色看。



此時慈禧的兒子同治也想親政,古代一般皇上到14歲就能親政,親政就意味著慈禧撤簾歸政,同治也想說了算。

奕訢、東太后和同治一商量,一致同意丁寶楨立即斬殺安德海,不必押解回京審問。同治也恨安德海在宮中一手遮天。也就是說,幾個人瞞過了唯一能救安德海的慈禧太后了。

山東巡撫丁寶楨接到密信後就把安德海殺了,從接到密令到安德海被殺前後不到五天,可謂雷厲風行。

當安德海被殺時,據說慈禧太后還在頤和園看戲呢。安德海被殺後她才知道了情況,講真丁寶楨來了個先斬後奏。

慈禧雖然心中不高興,但是人已經死了,說什麼也沒用了。從歷史資料來看,安德海被殺時,慈禧沒有下達懿旨要救安德海,因為慈禧壓根不知道要殺安德海,安德海死後她才得到了消息。



丁寶楨殺了安德海後懸屍示眾,人們看到安德海確實沒有“小雞雞”,是個不折不扣的太監。丁寶楨這一舉動無疑救了自己,本來慈禧要報復丁寶楨,丁寶楨這一做法無疑洗去了慈禧身上的汙點。

原來人們傳說安德海是假太監,和慈禧太后有一腿。現在好了,安德海是真太監,也就不存在著和慈禧太后有曖昧關係了,因此慈禧放了丁寶楨一馬。


秉燭讀春秋


加急懿旨一說從何而來,恐怕是各種野史傳聞以及影視劇的藝術創作。

在《清史稿·丁寶楨傳》中,安德海被殺經過很簡單,從捉拿到正法僅5天時間,安德海就以違反祖制之罪被殺。

在安德海一案中,安德海必須死,慈禧也不會公然營救,以免落下口實。

安德海其人

在清朝,太監的地位非常低下,安德海算是清朝宦官中的佼佼者。

安德海,今河北省南皮縣人,因為在“辛酉政變”中奔走於北京和承德之間,聯絡慈禧和恭親王奕訢傳遞情報,為慈禧奪權立下大功,而得到慈禧的重用,升任為總管太監。

得勢後的安德海背靠慈禧愈發張狂,同治八年借為同治採購大婚應用之物的機會出宮,卻有去無回。

丁寶楨其人

咸豐三年進士出身,因鎮壓起義有功而逐步升遷,後來在山東鎮壓捻軍表現出色,得到朝廷的重用。

光緒二年,丁寶楨出任四川總督,在任期間政績卓著深得民心,光緒十二年在四川總督任上去世。

誅殺安德海一事不得不說的明爭暗鬥

殺安德海雖然有法可依,但是在五天之內簡單審理後就將其處死,丁寶楨一個巡撫恐怕沒這麼大能力。那麼是誰在暗中支持丁寶楨呢?

安德海在朝中有三個主要敵人,確切的說是安德海的主子慈禧的敵人,分別是慈安,奕訢,以及同治皇帝。

奕訢和慈禧有仇,這是公開的秘密,奕訢被革去議政王之職,幕後操控者就是慈禧,而安德海則是慈禧的“武器”。

同治雖然是慈禧的親生兒子,但是和慈安的關係卻更親密一些,安德海經常會將同治的一些事情密報慈禧,導致同治受到嚴懲,而慈安則相對寬容許多。

而慈安也早對慈禧的種種做法頗有不滿,身為“母后皇太后”此時她有必要站出來。

基於這些原因他們有了共同對付慈禧的基礎,而誅殺安德海則是他們共同的傑作,丁寶楨不過是執行者。

表面上看安德海因為違反祖制私自出宮於法當殺,實際上卻是滿清高層的一場權力的遊戲。


一點點歷史


“榮耀歷史”用心為你解答歷史


和慈禧扯上關係的太監,一般人只知道大太監李蓮英,其實在李蓮英之前慈禧還有一個心腹太監——安德海!可是這位慈禧面前的大紅人竟然被人一刀給宰了,殺了他的山東巡撫丁寶楨還一點事情沒有,這是為什麼呢?

1、安德海的發家史

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打入北京,火燒圓明園,而咸豐皇帝則帶著全家老小倉皇逃往承德避暑山莊,也許是被嚇著了,31歲的咸豐在承德駕崩,留下了唯一的一個、只有6歲的同治皇帝和頗具野心的懿貴妃,即後來的慈禧。

咸豐駕崩前給同治留下了以肅順為首的八名顧命大臣,慈禧想從他們手中奪權,她唯一的盟友就是留在北京與洋人談判的恭親王奕訢。雙方之間需要聯絡商量計策,此時安德海就奔波在北京和承德之間,充當信使。

慈禧發動辛酉政變成功奪權之後,安德海就成了慈禧最心腹的太監,也成了紫禁城最牛叉的太監,此時的安德海才16歲!

慈禧的寵信讓他飄飄然,再加上狡詐的性格,讓他在短時間得罪了同治、恭親王、慈安太后等除了慈禧之外的所有權貴,安德海認為只要慈禧罩著自己,就沒人敢動自己。

同治14歲時,太平天國平定,清廷也要為同治準備大婚,需要大量採購,安德海一直想出宮看看,順便賺點銀子,於是就一直和慈禧說官員採辦不力,無法體現皇家權威,申請出宮去江南採辦,慈禧沒搖頭,安德海就當做同意了,於是就浩浩蕩蕩地出宮去了。

2、遇到狠人了

時任山東巡撫丁寶楨為人剛正不阿,安德海踏入山東地界,就有人給他報告,毫不猶豫地下令逮捕安德海,理由如下:

第一條:順治規定,太監非經差遣不得出宮,違者殺無赦,安德海仗著慈禧寵信,出宮沒有隻會任何部門,沒有取得任何手續,就這一點足以殺頭。

第二條:朝廷派出欽差採辦龍袍這是大事,應該有相應的行文給到地方,但是山東沒有接到,那麼安德海就是假冒欽差,死罪一條。

第三條:安德海飛揚跋扈,以為宮廷採購為由,在船上掛出了龍鳳旗幟,這是違制,又是死罪一條。

第四條:安德海真的是昏了頭,太監出行竟然帶了一堆女眷(安德海以太監身份娶了妻子),有違大清國體面,又是死罪一條。

安德海的醜惡名聲早就被丁寶楨知道,恨不得除之而後快,現在送上門來的機會,怎麼能放過,但是他還是留了個心眼,讓人快馬加鞭把事情遞到京城。

3、一群狠人要安德海的命

14歲的同治,已經準備開始親政,所以各地的奏章他能看,能批,能蓋章簽發了。

丁寶楨的奏摺到了同治御前,同治找來恭親王等人商議,於是清廷給出的答覆如下:

該太監擅離遠出,並有種種不法情事,若不從嚴懲辦,何以肅宮禁而儆效尤。著丁寶楨迅速派委幹員於所屬地方將六品藍翎安姓太監嚴密查拿,令隨從人等指證確實,毋庸審訊即行就地正法,不準任其狡飾。如該太監聞風折回直境,即著曾國藩飭屬一體嚴拿正法。倘有疏縱,惟該督撫是問,其隨從人等有跡近匪類者,並著嚴拿分別懲辦,毋庸再行請旨。

意思很明白,就是這傢伙在京城讓我們很不爽,你丁寶楨趕緊審問,確定後就地正法,不用再請示了!

接到命令的丁寶楨瞭然於心,當天晚上就提審安德海,當天晚上就地正法,什麼餘地都沒留,從安德海被逮捕到人頭落地,前後才5天。

一向官僚作風流程漫長的清廷,在這一件事情上效率奇高,不得不說安德海實在是人人得而誅之。

同時整個過程慈禧根本沒有反應的餘地,等她看到奏摺的時候,丁寶楨已經在提審了,當她想要救人的時候,安德海已經人頭落地了。

慈禧眼見事情不可挽回,於是順水推舟,還把安德海幾個親近的太監也處決了,並褒獎丁寶楨,以此來給自己漲一點政治聲望。安德海死的最大原因還是現在慈禧沒有絕對掌握權力,如果十幾年後,安德海能不能死就不一定了。


榮耀歷史


眾所周知,宦官亂政是古代社會一直以來存在的極為嚴重的問題,尤其是在明代,宦官對於朝政的干預已經達到了史無前例的頂峰,致使朝廷的基礎受到了非常嚴重的損傷。清朝吸收歷代宦官亂政的經驗,嚴令不允許宦官參與朝政,所以在清代鮮有宦官亂政的局面出現。不過,雖然宦官不行亂政之事,然而倚靠著權貴狐假虎威是存在的,你比如說清末的安德海。

一:初進皇宮顯機靈

安德海是河北南皮縣生人,年僅十歲就進入宮中做了太監,因為為人機靈能幹,長相周正,所以被派到咸豐皇帝侍候。咸豐皇帝以及蘭貴人(即慈禧)都很喜歡他,尤其是後者對安德海“愛的深沉”。咸豐死後,安德海完全投靠到了慈禧這邊,在辛酉政變中,安德海隻身從熱河行宮前往北京聯繫恭親王,把慈禧的想法毫無保留地告訴了恭親王,兩者強強聯手解決了顧命八大臣。經此一變,慈禧對於安德海更推心置腹。隨著慈禧的權力越來越大,安德海更加牛氣沖天。

二:橫行霸道闖山東,巡撫出手斷其活路

安德海在宮裡橫行霸道慣了,總想換個地方耍耍威風,他假借著到江南去給皇室採買衣料的名號沿途騷擾各地的官府,要求他們給予孝敬。船行到山東境內的時候,山東巡撫丁寶楨正好想懲治這個閹人,於是佈下天羅地網只等他往套裡鑽。安德海剛剛行到德州,丁寶楨就命令當地知府抓住了他,並且火速把安德海被捕的消息送到京城,請旨處斬安德海。慈禧太后得知其被抓,馬上下旨要丁寶楨釋放安德海,但是丁寶楨這邊卻手起刀落砍了他。

三:太后懿旨都無力迴天,為什麼安德海必死無疑呢?

在帝國的土地上,慈禧太后的懿旨可以說就是尚方寶劍,為何這把尚方寶劍保護不了安德海呢?安德海死首先在於丁寶楨。丁寶楨和安德海有私人恩怨,當初在京城安德海當眾羞辱過丁寶楨,而且丁寶楨是一個極度正義的人,他很討厭慈禧干預朝政和安德海的狐假虎威,所以早已經下定決心要殺了他。慈禧懿旨到的時候丁寶楨已經猜到這是要他釋放安德海,所以他以太后懿旨要建皇亭才能宣讀為由拖時間,終於等到皇帝旨意。

聖旨一到丁寶楨馬上行刑,完事以後再接慈禧懿旨,只不過安德海已經死了,這時候懿旨也沒什麼用了。再者,安德海違背大清律在先,丁寶楨有理由殺他。根據清朝律令上規定:內監不得無故離京五十里,違令者由當地地方官斬之。安德海雖然得到了慈禧的暗許,但是卻沒有得到皇帝的授權,故安德海此行便可以說是私自離京,如此一來的話,丁寶楨當然可以算是依法辦事。

最重要的一點,皇帝不喜歡安德海這個人,早都有了要除之而後快的心。因為當時慈禧患病,故而奏章臨時由載淳批閱,接到丁寶楨奏章的他批閱了這麼幾個字:“毋庸審問即行就地正法,不許任其矯飾。”帝國最高掌舵人要他安德海死,安德海焉能不死?


小鎮月明


丁寶楨等的就是慈禧赦免的詔書。正因為朝庭不讓殺,我才殺他!如此,會成就丁寶楨的英名。還有,安德海出京,打出了一面旗子,上面是一隻三條腿的鳥兒。三足烏,為西王母取食。不殺安德海,就等於承認此事,影響慈禧的聲譽。最後,從慈安到同治,恭王,內外官員,無一不討厭安德海。有了這三條,安德海必死無疑。


作家三藏大師


“前門接旨,後門開斬”的故事發生於同治年間,既慈禧、慈安兩宮垂簾聽政期間。(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我們都知道,歷史上垂簾聽政是慈安和慈禧兩人。

慈安在宮中資歷深厚,十六歲就封了皇后,咸豐淫樂而亡後被尊為“母后皇太后”,地位自然在慈禧之上,在垂簾聽政中應該占主導地位。

但實際上,從政變開始到垂簾聽政的真個過程,事實上的當家人一直都是慈禧一人。這一點從當時的權臣曾國藩、翁同龢等人的日記中已經得到了證實。

垂簾聽政時,慈安基本上都不怎麼說話,而是慈禧對朝政任意裁決。

儘管如此,慈禧仍覺得性格溫和、與世無爭的慈安妨礙了自己獨斷專行,因此便在私底下架空慈安,甚至企圖置慈安於死地。


時間一長,兩宮不和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慈安也對慈禧產生了看法。

1869年(同治八年),慈禧最寵信的大太監安德海得到慈禧的允許離開北京,一路勒索行賄無惡不作,引起人們的普遍不滿。

但大多數人知道他是慈禧身邊的紅人,只敢怒不敢言。搜刮到山東時,當時山東督撫乃有名的丁寶楨,這丁寶楨也不客氣。

就地擒拿之後,不是向慈禧太后彙報,而是把這個消息報告給了與慈禧有矛盾的慈安太后,慈安太后以“內監不得擅離京城”的祖訓為由,下令處死安德海。

慈禧在宮內耳目眾多,很快就知道了此事,立刻派人八百里加急到山東,丁寶楨執意處死安德海。

為朝廷為人民拔下這個蛀蟲,於是一便命人在後門就地正法安德海,自己一面出去迎接慈禧太后諭旨。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前門接旨,後門開斬”故事,其實還是宮廷鬥爭的一個反映,只是安德海做了引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