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 文天祥与文璧:一个家族的历史选择

  在岭南禅宗文化研究基地建的一个名为「很道系」的佛教文化研究群里,认识了Derek Kun兄。群中常常交流佛学知识,知道是一名对此有兴趣的爱好者,却不意某天发了一篇公众文,正是这篇《深圳凤凰古村行记 | 一个家族的历史选择》。

  文中说的是所有国人都熟悉的「文天祥」一家的故事,重点却放在了为大家所不熟知文天祥之弟文璧的故事。Derek Kun兄提了一个问题:文天祥为家国牺牲,文璧却投降了元朝,以其苟且保住了整个文家命脉,孰重孰轻?

  中国历史上自古有过类似结论,认为「以一腔热血为国赴死易,为保众生苟且偷生难。」但历史下的结论却不同,殉国者常常入了小说,入了评说,入了英雄榜,入了民间传奇;可是偷生者则要么杳然,要么身背骂名。文璧就是后者,乃至他的后人都曾说耻为其后。

  所以以史为镜其实只是一厢情愿,历史上的败笔总是一再被重复。李安的电影《双子杀手》结尾有挺深意的,长辈们把经验教训讲出来,希望后辈能避开;但后辈们却施施然笑到:这些坑,我宁愿自己去体会。

  其实,只有少年人才会这么说,一旦走到现实没几年,大部分人就会怪罪长辈们为什么不早提醒,甚至不是提醒,而是怪罪长辈们为什么不把坑都给我填平罗??

话题远了。收住!

深圳凤凰古村行记 | 一个家族的历史选择

原创: Derek Kun 寺意禅游

文天祥与文璧:一个家族的历史选择

(一)

  宋理宗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文父带着文天祥和文璧一同前往临安(杭州),此行的目的是要护送兄弟二人参加省试。这年,文天祥21岁。

  可喜的是,两兄弟的名字均出现在礼部的榜单上,意外的是,三个月后的殿试,弟弟文璧缺考了,只留下孤身奋战的大哥文天祥。

  殿试是最后一门,过了就可拿名次,在这临门一脚的时候,文璧缺考,真是辛辛苦苦读三年,一夜回到三年前,这到底是为什么?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

  因为文父生病了。殿试很重要,父亲也重要,两权相害取其轻。文璧觉得哥哥读书好过自己,便决定自己留下来照顾父亲,让哥哥继续参加殿试。

  文天祥不负众望,状元及第。

文天祥与文璧:一个家族的历史选择

(二)

  文家一共四兄弟,大哥文天祥,二弟文璧,三弟文霆,四弟文璋。

  会试那年,文天祥21岁,三弟文霆才16岁。一天他在家抄诗,当抄写到杜甫《蜀相》的点睛之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时候,不料一语成谶,一场大病后,呜呼而去,没赶上参加省试。

  原本打算带着三兄弟参加省试的文父,奈何痛失一子,加上殿试后,中暑染疾,随即病重,还没来得及动身回家,便客死他乡。

  文天祥即使高中状元,也因父亲去世,而“寻丁父忧,归”。

文天祥与文璧:一个家族的历史选择

(三)

  文父爱书如痴,教子有方。文家四兄弟彼此关系很好,尤其是文天祥和文璧,两人年纪相仿,感情笃厚。

  宋理宗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长兄如父,大哥文天祥像父亲一样,陪同二弟文璧再次参加科举,从解试、省试到殿试,一路走来,终于中得进士。

  后来文璧升任端州新昌县知县,文天祥还特意写诗叮嘱他。《别弟赴新昌》:天渊分理欲,内外一知行。立政须规范,修身是法程。

  宋恭帝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元军破钓鱼城,沿长江直下,逼近临安,文天祥奉旨在江西赣州起兵护国,便奏请文璧作为助手。文璧到任后,主管机要秘书,事无巨细,事必亲恭。文天祥也每每与之商讨以后才做决定实施。

文天祥与文璧:一个家族的历史选择

(四)

  世人都只知文天祥的为国尽忠,却不知道一个伟大的光辉形象背后有一个默默支撑又背负各种苦难的弟弟。

  在文天祥为国征战时,文璧鼎力相助,为使兄长全力抗元,分担忧患,他除了工作上的帮助,还主动承担起了全部的家庭责任。

  宋恭帝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当祖母刘氏在赣州去世时,文璧陪同母亲护送其灵柩回到庐陵(现江西吉安)富川的老家安葬。

  宋恭帝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文天祥奉旨出使元军帐营被拘,江西落入元军之手,文璧则把母亲、妹妹和哥哥一家人全部接到惠州生活。

  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文天祥率军收复梅州,文璧则带着全家人从惠州赶来与其相会。

  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这一年,文天祥的母亲、长子接踵而亡,次子更是在之前的溃败中被元军俘虏,下落不明,此时的文天祥像被整个世界遗弃一样,痛感后继无人。又是文璧把一切安排妥当,还将自己的次子过继给大哥。

  祥兴元年(公元1278年),文天祥在广东海丰被俘。当时文璧就在隔壁的惠州,他写信给大哥,明确告诉大哥将自己的次子过继给他。

  就在文天祥被俘的那年冬天,文璧向元军打开了自己驻守惠州的城门,带着全体民众归顺了元朝。

  在此之前,当文天祥被元军押解赴京城大都时,文璧特意到广州与大哥诀别,那一刻,不知道兄弟二人都说了些什么,但历史就是这么写着,文天祥尽忠死节,文璧归降元朝。

  不知道文璧的归降是否跟文天祥有关?毕竟文璧一直在追随着大哥抗元,难道是文天祥让文璧归降了元朝,然后自己选择死节?有文天祥诗句或为证:江上梅花都自好,莫分枝北与枝南。

文天祥与文璧:一个家族的历史选择

(五)

  或许正因为如此,元初时便有讽刺诗句指责文璧不够忠烈了:江南见说好溪山,兄也难时弟也难;可惜梅花如心事,南枝向暖北向寒。

  不管兄弟二人真实的谈话内容如何,但可以比较确定的是,文璧的归降得到了大哥的默许。

  文天祥自知抗元以来,家中全部事务二弟尽职尽责,从无怨言,可自古忠孝两难全,既然如此,那就拜托二弟替自己尽孝吧。

  文璧也确实做到了尽孝的所有事情。在归降后,做了高官,除了救民与水火外,还将母亲的灵柩迁回故乡安葬,找回流落大都的大妹文懿,一辈子供养羸弱二妹文淑,代理四弟文璋的家事,照顾大哥的家属,赎回被贬为官奴的大搜,收复田产,教育培养家族后生,安葬老人,还在家乡买回祖屋,建立祠堂,搜集大哥的遗著,刻印传送,教育后人。

  文璧以一人之力,尽其所能去弥补大哥留下的遗憾。

  四弟文璋,却走了一条与二位大哥完全不同的路,他选择了避世隐居,终生不仕。


文天祥与文璧:一个家族的历史选择

(六)

  国难之下,文天祥以身殉国,成全了忠义,为国尽忠,也是为家尽孝的尽头之大义显现。

  文璋选择归隐,树立了气节,家国抛身后,清风留人间。

  文璧归降,尽到了孝悌,却成了苦难最多的那个人。20岁不到,为照顾父亲,成全了哥哥。他想做英雄,却不得不背负着全家人的希望和苦难,从一而终。

  快刀求仁容易,洒脱求道不难,真正的修行便是在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责难中,负重前行,舍生取义。

  在一个个王朝更替的历史重复中,这些选择一直被不同的人演绎着。

文天祥与文璧:一个家族的历史选择

(七)

  文应麟(1307-1378),文璧长孙。

  文璧生了三个儿子:长子,隆子(号中训);次子,陞子(过继给文天祥);三子,京子(过继给文天瑞)。

  文应麟是文隆子的长子。

  宋景定年间(公元1260-1264年),文璧率部守备惠州,文天祥堂弟文天瑞见元兵将至,建议严守以待,文璧不听。

  南宋灭亡后,文天瑞和文隆子便带着文应麟东逃西窜。文天瑞最后去了琼州万宁(今海南万宁)再娶妻生子。而文应麟则对祖父文璧的降元耿耿于怀,甚至“耻之”;不久便随着父亲在新安县松岗鹤仔园(今深圳松岗)定居归隐。

  这位热血青年,一直敬仰伯爷文天祥的爱国气节,不耻祖父文璧的变节投降,更不服元朝外族的粗暴统治,时刻不忘文天祥遗志。

  再后来文应麟便携带自己的两个孩子来到凤凰山下(今深圳宝安凤凰社区),开村立业,凿井耕田,还建“凤岩古庙”和“望烟楼”。这些建筑保存完好,至今仍在使用。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经营,形成了今日凤凰古村的雏形。

文天祥与文璧:一个家族的历史选择

(八)

  如今,凤凰村民90%以上都是文天祥和文璧等文氏后人。

  凤凰古村也早早的被纳入深圳市文物保护单位,在修旧如旧地最大程度上保护了村里的各个建筑后,这里发展起了旅游业,和不远处的凤凰山一起,吸引着各地前来观光的游客。

  村口凤凰塔(文昌塔)依然如昨日般立挺,守着这份历史,任眼前车水马龙,游人如织。塔下的文天祥纪念馆则寄托着后人对先人的那份追思和敬仰。

  不管怎样,历史已经写下,这个家族做了所有他们能做的选择,是非在己,毁誉由人。

文天祥与文璧:一个家族的历史选择


(九)

  2002年12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定出新版《高中历史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以岳飞和文天祥当年参加的是“民族战争”而非“反抗外敌战争”为由,不再将他们列为“民族英雄”,只承认戚继光、郑成功等为民族英雄。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定出新版《高中历史教学大纲》主编余桂元发表观点:“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科学地分析对待我国历史的民族战争,国内民族之间的战争,是兄弟阋墙,家里打架,基于这一观点,我们只把反对外来侵略的杰出人物如戚继光、郑成功等成为民族英雄,对于岳飞、文天祥这样的杰出人物,我们虽然也肯定他们在反对民族掠夺和民族压迫当中的地位与作用,但并不称之为民族英雄。”

  2003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版历史教科书中,文天祥已不再被明文成为民族英雄。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