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0 「丝路采撷」土尔扈特东归,从伏尔加河到开都河的蒙古马队

巴音布鲁克"在蒙古语中意为"永不枯竭的甘泉",巴音郭愣蒙古自治州(巴州)的开都河蜿蜒其间,草原水草丰茂,是优良的高山牧场。在清代文献中,这里曾被称为"珠勒都斯"。明末清初,卫拉特蒙古辉特部曾在此游牧。乾隆年间,辉特部首领阿睦尔撒纳叛乱,失败后部众被迫东迁,这片草原遂被闲置。

「丝路采撷」土尔扈特东归,从伏尔加河到开都河的蒙古马队

巴音布鲁克草原

1773年(乾隆三十八年)八九月间,景致优美的"珠勒都斯 "迎来了新的主人,自伏尔加河东归的蒙古土尔扈特部众。此后,他们在这片草原上繁衍生息,今天巴州境内的蒙古族基本上是他们的后裔,这里也是今天新疆地域内蒙古族的主要聚居地,这也是之所以设立巴音郭愣蒙古自治州的重要考量。

「丝路采撷」土尔扈特东归,从伏尔加河到开都河的蒙古马队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位置示意图

土尔扈特部曾世代游牧于新疆塔尔巴哈台(今塔城)一带。在明朝末年,蒙古准噶尔部强大后不断袭扰土尔扈特部。1628 年土尔扈特部在首领和鄂尔勒克的带领下,远徙避祸,自塔尔巴哈台故土,经过中亚草原,一直迁徙至伏尔加河下游地区。那时的这一地区尚未被沙皇俄国占领,土尔扈特部在里海之滨的广袤草原上,建立起了士尔扈特汗国。

「丝路采撷」土尔扈特东归,从伏尔加河到开都河的蒙古马队

土尔雇特部西迁与东归图

18 世纪上半叶,沙俄势力深入到伏尔加河下游地区,推动哥萨克移民不断东扩,蚕食、挤压原本属于土尔扈特部的游牧地。到18世纪中叶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当政时期,土尔扈特部在政治、军事上受到更为严峻的压制,宗教信仰上受到限制,经济状况日益恶化。最终,他们于1770年决定举族回归故土。

「丝路采撷」土尔扈特东归,从伏尔加河到开都河的蒙古马队

渥巴锡画像

土尔扈特部西迁后分布于伏尔加河两岸。1770年,土尔扈特部商定,在当年冬天伏尔加河结冰后,西岸的土尔扈 特部众越过伏尔加河,与东岸部众汇合,一起东归故土。

人算不如天算,当年冬天较为温暖,伏尔加河并未结冰,西岸9万部众阴差阳错地错过了这次东归机会,被迫留在了当地。欧洲人称呼卫拉特蒙古人为卡尔梅克,今天俄罗斯境内卡尔梅克共和国的蒙古人,就是当年伏尔加河西岸未能东归的土尔扈特部的后裔。至今,他们仍然使用蒙古托忒文,大部分人信仰藏传佛教。

1771年一月,东岸土尔扈特的17万部众在首领渥巴锡的率领下,踏上了东归之路。他们沿途受到哈萨克部阻击、俄军追袭,承受了疾病、饥饿、严寒之后,死伤惨重,折损 过半,仅66073人到达祖国西陲伊犁河畔,并且多是衣衫褴褛,积蓄物品等丢弃于途,只剩下骑乘的骆驼和马匹。

1771年(乾隆三十六年)五月底,东归的前锋部队经过一百多天的艰苦行军,到达伊犁河流域的察林河附近,与前来相迎的清军相遇。六月二十五日,渥巴锡在清政府官员陪同下,取道乌鲁木齐、巴里坤、肃州、大同、宣化、张家口,最终抵达承德,朝觐乾隆皇帝。

此前,曾有大臣建议趁机将渥巴锡留质于京城。乾隆皇帝大为不悦,指出谕令渥巴锡朝觐,意在当面训导其约束部众,并不是将其留为人质。乾隆面见渥巴锡,对土尔扈特的困窘境地深表同情,诏令"伊等投诚,未免穷迫,应赏银两,及接济马匹牲畜"。于是,清政府立即从西北各省、漠南蒙古地区调拨了大量物资予以赈济。

「丝路采撷」土尔扈特东归,从伏尔加河到开都河的蒙古马队

嘉庆朝《西城舆图》之塔尔巴哈台(雅尔地区)

对于西迁百余年后初归故土的土尔扈特部,清政府还是抱有一定戒心的,这在土尔扈特部安置地的选择上有所体现。乾隆皇帝亲自谋划,严厉驳斥疆臣建议,不同意将其安置在伊犁地区,因为伊犁是管理天山南北的新疆军政中心,位置重要,此前满洲、锡伯、索伦等官兵已经驻扎屯种,闲地无多,并且地处边境,靠近哈萨克、布鲁特等外藩,不易防范土尔扈特部逃窜等突发情况。同时也不同意安置在乌鲁木齐附近,担心土尔扈特部对通往内地的乌鲁木齐、巴里坤等重镇构成威胁。

「丝路采撷」土尔扈特东归,从伏尔加河到开都河的蒙古马队

乾隆朝《西域图册》之《土尔扈特图》

经过再三权衡,清政府决定将伊犁以北、塔尔巴哈台一带(塔尔巴哈台以东、科布多以西之额尔齐斯、博罗塔拉、额密勒、斋尔等地)的土尔扈特部故土交由其游牧。

​旧雅尔城(斋尔)由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管理,是土 尔扈特部的主要游牧地之一。

「丝路采撷」土尔扈特东归,从伏尔加河到开都河的蒙古马队

乾隆朝《西域图册》之《土尔扈特图》

然而,土尔扈特部到达后,遭到了极为严峻的生存挑战。东归途中的土尔扈特部众已经非常疲惫,清政府决定将老弱病残约15000余人,暂行安置在伊犁休养,其余部众启程前往斋尔等地。这里冬天雪大、天气严寒,土尔扈特部迁移至此,要经受严寒天气、补给不足等各种考验。

而最为意想不到的致命打击是瘟疫肆虐,天花在部众中流行,许多人因此丧命。渥巴锡此时正在承德朝觐,负责管理部众的渥巴锡妻子与他们的女儿感染天花,在刚迁徙至塔尔巴哈台牧地不久,于1771年十月二十二日同日病逝。十一月三日,渥巴锡的母亲感染天花病逝。十一月二十七日,渥巴锡5岁的幼子阿苏盖出天花病故。因天花肆虐,相继亡故者3390余口。乾隆皇帝对此极为同情,予以开导安抚,命令喇嘛做法事为渥巴锡亲人念经超度。

「丝路采撷」土尔扈特东归,从伏尔加河到开都河的蒙古马队

嘉庆朝《西域舆图》之喀喇沙尔(开都河流域)

1772年一月十二日,朝觐归来的渥巴锡回到游牧地边缘地带,并未深入内部,部众来见,也不准进蒙古包,只是由人传话。渥巴锡躲过了这次瘟疫,但是当年年底,疾病和天花再次流行,幸存部众极为恐慌,包括渥巴锡本人在内的部众不愿继续在塔尔巴哈台一带居留,希望有更好的生存环境。因此,渥巴锡向清政府提出了另行选址安置的请求。

此时,南疆喀喇沙尔(今焉耆)的珠勒都斯一带,牧场辽阔,水草丰茂,可供游牧。清政府最终同意重新安置的请求,着手备置粮草并安排官兵沿途护送。

1773年六七月间,渥巴锡率部众启程迁往开都河流域的喀喇沙尔一带。自此,饮马伏尔加河的蒙古土尔扈特马队,在开都河流域找到了新的乐土,子子孙孙,生生不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