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 撕掉這些中醫“標籤”,孩子會更健康

很多家長都會遇到這樣的場景:

“這藥要不要抓呀?醫生說我們女兒只是消化不好,沒有什麼健康問題,但是之前我們看了那麼多中醫,他們都說女兒脾虛、腎虛,還陰陽雙虛什麼的,身體很差,需要調理很長時間;這醫生竟然說孩子挺好的,到底有沒有認真給我們看病呀。”妻子愁眉苦臉對丈夫說,坐一旁的小女孩很乖巧,很安靜,但是小眼睛忍不住好奇到處看。

撕掉這些中醫“標籤”,孩子會更健康

“看都看了,就吃吃看吧!”丈夫無奈的說了一聲。

“這樣一直吃中藥,會不會傷身體呀!孩子已經吃了半年多,真心疼她每天這樣吃藥!”妻子內心很糾結。

“那麼就不吃吧!我看醫生講也有道理,女兒挺好的,就是瘦了點!”丈夫安慰妻子說道。

“哎,我就是擔心不調理,身體會更不好,那麼瘦又愛生病,每次生病都折磨人,我都弄怕了!”妻子徹底陷入兩難的境地。

夫妻二人沉默了,一旁的小女孩似乎感覺到父母的不開心,就爬到爸爸的身上,逗爸爸開心。

撕掉這些中醫“標籤”,孩子會更健康

這又是一對陷入“標籤思維”裡的父母,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有些父母就開始跟“脾虛、腎虛、肝火旺、陰虛、陽虛”等這些詞語較勁,給孩子貼上這樣的標籤之後,孩子就走上了艱難的健康之路。

後來,跟很多父母聊天才知道,他們給孩子貼上這些標籤主要有兩個:

一個是看過的一些醫生,給自己孩子下了這樣的結論;二是看過書籍或文章,孩子符合這些結論的症狀。

仔細想想,多數醫生或文章並沒有錯,但是問題出錯在哪裡呢,關鍵就在於父母對於中醫知識的瞭解缺乏深入的認知,缺乏判斷力,所以會被這些“疾病標籤”困擾,甚至成為心理陰影,比如聽到孩子腎虛,心裡就很恐懼,每天這樣誠惶誠恐帶孩子,對孩子健康容易雪上加霜。

撕掉這些中醫“標籤”,孩子會更健康

多數孩子有體質的偏頗,是比較正常的現象,有些偏陽虛一點,有些偏陰虛一點,有些確實五臟六腑功能會弱一些,只要身體運作正常,日常我們根據體質特點,注意孩子的飲食、運動、情緒、睡眠等養護,不要跟體質對著幹,順著體質養孩子,體質上的一些小偏頗,一般問題都不大,如果我們大動干戈去折騰,心存恐慌,反而會出問題。

最讓許多父母擔憂的就是脾虛和腎虛問題,其實我們看看中醫對小兒生理特徵描述,就知道孩子具有“脾常不足、腎常不足”的特點,本身還處於幼苗階段,就是“嬌弱的”,跟大樹比起來,自然是“虛的”,從這個角度來講,脾虛腎虛是小孩子暫時身體階段,並不需要太擔憂。

撕掉這些中醫“標籤”,孩子會更健康

再仔細看看《黃帝內經》中對於腎氣的生長規律描述,我們就會心安:

關於女孩的腎氣描述:

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7歲)

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14歲)

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21歲)

四七,筋骨堅,髮長極,身體盛壯;(28歲)

關於男孩的腎氣描述:

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8歲)

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寫,陰陽和,故能有子;(16歲)

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24歲)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32歲)

你看腎氣不是一下子達到巔峰,而是一個過程,孩子是逐漸強壯的過程,在幼兒年代,孩子就猶如一粒種子一樣充滿生命力!

所以不要給孩子貼上“標籤”來嚇自己。

在就醫過程中,我們會遇到形形色色的醫生,每個醫生的性格、表達方式都不一樣,有些醫生可能會把孩子潛在的所有問題,都拋給父母;

有些醫生可能只是把孩子主要問題,告訴父母;有些醫生心思沒有那麼細膩,不知道在他看來很普通的“用詞”,會對父母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甚至恐懼,所以很多父母會出現文中開頭遇到那對夫妻一樣迷茫,不知所措。

撕掉這些中醫“標籤”,孩子會更健康

對於孩子體質偏頗問題,我們作為父母需要客觀去了解,這樣可以順著體質養孩子,助孩子成長一臂之力,但不要“貼標籤”。

撕掉那些讓我們恐懼的“標籤”,如果孩子暫時沒有急症重症,沒有感冒生病,就回歸生活,把重點放在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如飲食、睡眠、運動、情緒等,才會養出健康的孩子,在日復一日之中,一點一滴調整孩子的體質偏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