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大家觉得《寄生虫》这部电影内容怎样?看完之后个人有什么感悟?

剪辑先森


喜欢美剧不是因为祟洋媚外!是因为人家特效确实做的好!寄生虫,在人们生活中处处存在!如果人类不重视,就会如剧中一样给人类带来灾难!

这次非典型肺炎据专家研究就是人类吃蝙蝠携带的病菌导致的。如果人类不尊重自然破坏规则早晚都会面临巨大灾难


双双生活随拍


看完《寄生虫》我有一个想法,这电影在我看来不是讲的阶级事,而是韩国这个国家的事,朴社长一家人,给我的感觉从头到尾流露出两个字:美国!儿子的印第安游戏,女儿还专业找一个外教英语的辅导老师,他自己媳妇时不时偶尔说几句英语和社长交流,还有社长办公室的美国奖状,这一家象征着什么?这一家是搬过来的,在搬过来之前上一家是为了防止北边而修的地下室,这和那个年代韩国史是对应的,还有一个细节,假装美国留学回来的妹妹去应聘,嘴里哼着小曲是《独岛是我们的领土》,给我的感觉这部剧就是寄生的是韩国自己。








Super电影


你好 !很高兴能回答你的问题。接下我来回答你的问题。

1上层阶级和底层阶级占有的资源未必与他们自身的能力匹配。姓金一家人计划周密的混进朴社长家里当保姆、当司机、当家庭教师,又会演戏又有各自的专长,分工合作,把姓朴一家人从里到外分析了个透,实在是又有头脑又能操纵人心的人才。姓朴一家人则各个表现得平庸迟钝,但依然过着富足舒适的生活。

2、关于第一条中的剧情是否太脱离逻辑,不可否认日常社会中的确存在着不少才智过人的穷人,和能力平平的富人,然而两者的阶级资源与他们各自的能力水平远远不成比例。这情况概率虽小,但并无不可能,这种类型电影展现的就是一系列最大的偶然事件碰在一起时,能闪现的奇妙火花。如果想看平凡诉说符合逻辑没有意外和偶然的电影叙事,应该去看是枝裕和。

3、底层阶级之间拼命的争抢、挤压有限的生存空间,但是对于占有着与能力不成比例的资源的上层阶级视而不见,反而对于上层阶级给自己带来的工作机会和生活水平而感恩戴德。一个极端的想象是90%的人为底层10%的资源抢到你死我活,但顶层10%的人占有着90%的资源却成为整个社会都默认接受的共识。

4、相比起高阶级所带来的物质享受,有些人更在乎阶级所带来的身份地位,他们人生的高光时刻不是来自于房子和车子,而是房子和车子背后代表着自己脱离了平庸大众,时刻高人一等的快感。朴社长似乎没什么时间享受生活,但对于司机是否”越界”、能否乖乖待在自己划定的身份里却分出了不少精力。

5、与第四条相对应的,相比起低阶级带来的物质困窘,有些人更痛恨阶级所带来低人一等的身份和被鄙视、碾压的感觉。金司机的人物内心感觉是有一个转变的过程,在没进入朴社长家庭时,他吃肉喝酒对人生安之若素,接触到朴社长之后开始对自己的身份逐渐敏感,多次出现闻衣服的动作,最后对上层阶级的屠杀也是在阶级矛盾的本质暴露无疑后的惨烈归宿。

6、第四条和第五条让我想起了上周那个上海女作家下雨天马桶被淹的热点。支撑她心态的不是房子是否豪华舒适,毕竟一个马桶坏了毁不掉高享受的生活本身。她在乎的是大房子所代表的更高的身份地位,以及不用沾上”地铁味”的阶级优越感。这种优越感让她发现在使唤不动阶级更低的物业公司时荡然无存,钱换不来高人一等,那心态能不崩?

7、一个可能有些过度引申的观察是,电影里对阶级身份特权敏感的都是男性:提醒司机别越界的是朴社长、闻自己衣服的是金司机、最后看到楼下生日聚会而想杀掉地下室里的人,彻底过上这种生活的金基宇,对上层阶级顶礼膜拜的是雯光丈夫。而电影中的女性,从朴太太到两任女保姆,都是在尽量用手中已经掌握的资源去照顾自己身边重要的人,底层女性对于顶层女性没有显著敌意,顶层女性也不会享受着高人一等而提醒底层女性注意身份。

8、在朴社长与金司机之间,女性似乎也变成了资源的一种。金司机在茶室里握住朴太太的手,在车上和草丛后问朴社长是否真的爱着太太,我都理解为是底层男性对于更高资源的掠夺心态,而女性是最重要的资源,也是定义自己身份的关键象征。也许金司机梦想着能够获得朴太太这样的资源,但是在雨夜沙发上在他耳畔的那场床戏,彻底击溃了他的自尊,宣告着他永远不可能获得这样的资源,揭示了他低人一等的本质。这个重要转折可能也导致他最后举起了刀挥向金社长。

我们在看这场电影的时候是纽约周日的下午,电影里瓢泼大雨的时候纽约正好也电闪雷鸣,那一瞬间觉得这个世纪魔幻极了。看完电影后心里有点堵,脑子里一直隐隐在想这样一件事:也许现代社会里人类所有矛盾的本质都是阶级矛盾,民族、文化和宗教冲突,只不过是上层阶级为了转移底层阶级无处释放的怒火,而引导营造出来的幻象。

这部电影也会让我一直在问自己:到底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呢?是打倒敌人吗?是高人一等吗?还是过上更好的生活,守护身边真挚的情感呢?对于金司机来说,在危机爆发前的那个雨夜,一家人在豪宅喝酒唱歌也许是最快乐的,但他还是选择释放出了心中的魔鬼,用阶级仇恨来杀死了朴社长。

如果他没挥刀杀死朴社长,也许一切都会有一个合理又美满的结局:基婷可以及时得到救治就不会死,被追债的流浪汉毁了一切但与他们无关,一切秘密都被掩埋在那个无人发现的地下室里,他们陪朴社长一家人度过了混乱的难关之后,再次被吓死的小儿子会更加依赖基婷,他们可以继续稳定的寄生在朴社长一家身上,创造”互利共赢”的生态,在主人家外出的晚上喝点酒过着自己的小日子。

然而《寄生虫》就是这么残酷的给我们展示了人性冷冰冰的现实:对于有些人来说,最重要的可能不是生活本身,而是发泄眼前的仇恨





笔画小胖


我看完《寄生虫》之后,觉得还不错,对心理有冲击感,感悟么,就是担心印度的恒河水,还有非洲的生活方式。

寄生虫是一种生活在宿主有机体上或在宿主有机体上的有机体,并以其宿主为代价获取食物。有三种主要的寄生虫可以引起人类疾病: 原生动物、蠕虫和外寄生虫。

寄生虫感染在热带和亚热带以及更温和的气候中会造成巨大的疾病负担。在所有寄生虫病中,疟疾导致全球死亡人数最多。疟疾每年造成大约 660,000 人死亡,其中大多数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幼儿。 的被忽视的热带疾病(NTDs),由于缺乏公共卫生界的关注,包括寄生虫病,如淋巴丝虫病, 盘尾丝虫病,和麦地那龙线虫病.非关税壁垒影响了超过 10亿人 -- 占世界人口的 6分之1 -- 主要是在低收入国家的农村地区。这些疾病对流行人口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包括失去上学或工作的能力,儿童生长迟缓,幼儿认知技能和发展受损, 以及整个国家的严重经济负担。 然而,寄生虫感染也影响生活在发达国家的人,



蠕虫是大的多细胞生物,通常在成年阶段肉眼可见。像原生动物一样,蠕虫可以是自由生存的,也可以寄生在自然界中。在它们的成年形态中,蠕虫不能在人类中繁殖。人类寄生虫主要有三组蠕虫 (来源于希腊语中的蠕虫词): 扁虫 (桔梗) -- 包括吸虫 (吸虫) 和根虫 (绦虫)。
多头蠕虫 (棘麻黄碱)-这些蠕虫的成虫形式存在于胃肠道中。刺五加被认为是昆虫和线虫之间的中间。 蛔虫 (线虫)-这些蠕虫的成年形式可以驻留在胃肠道,血液,淋巴系统或皮下组织。或者,不成熟 (幼虫) 状态可以通过感染各种身体组织引起疾病。有些人认为蠕虫还包括分段蠕虫 (annelids) -- 唯一在医学上重要的是水蛭。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生物体通常不被认为是寄生虫。


影视解评


您好,我是百变小娱儿,现在来回答一下你的问题。

《寄生虫》这个电影我记得当初看的时候以为会很恐怖,于是我拉上了我的两个朋友一起看的,总体来说这个电影观感还是不错的,里面有很多台词让人不由得深思,很多情节我们会觉得有些许的夸张,但是艺术总是高于生活的嘛,这也无可厚非,这部电影在网上的影评也是备受争议的,现在我就来谈一谈我从《寄生虫》中看出的林林总总。

我之前看过不少的电影介绍、评论和豆瓣留言,个人觉得百分之八九十的人都对电影的内容理解错了。

贴一段百度百科下的剧情解读:“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上流不仁,以下层为异类。人类进化万年,最终小部分进化成了上帝,大部分退化成了只求生存的寄生虫。”

当看完电影再看到百度百科引用的这段内容让我觉的更加想不通了,但是也不知道哪里想不通,觉得好像电影我漏看了半个小时的内容,如鲠在喉,但是总也不知道到底哪里不对。

现在我想明白了,我顺畅了。

故事梗概:影片中一再出现蟑螂的形象,草蛇灰线,一个事物出现的多了自然人们就会有所联想。主角一家四口蜗居在大城市昏暗混乱的半地下室角落里,主角有钱的大学朋友把自己的家教工作让给了主角。请家教的是韩国顶层社会中的佼佼者,一家四口和一个女管家生活在一栋庭院面积大过建筑本身的豪华别墅里。 主角顺利接手家教工作,并且和自己一家四个人用尽手段骗到雇主家四个工作机会。在这一过程中,主角一家发现女管家竟然也同处底层,并在雇主家阴暗的地下室中和女管家因利益争抢导致多个角色死伤,最终波及雇主丈夫。

其实看完故事梗概想必大多数人已经通透了,加上百度百科的权威引用,没什么可说的,明显底层一家就是寄生虫,上流富豪是被寄宿者,就和大多数评论留言的人一样,没毛病。

我就是在这里被卡住了,怎么想都不明白。因为确实感觉是一部不错的电影,为什么视角和立场会这么奇怪呢?是我没看明白吗,可是电影名字确实叫“寄生虫”,而且这么多人都认为主角一家就是片名所说的“寄生虫”,虽然大家也看到了雇主一家代表的上流社会存在的问题,但是影片中描述的无数灰暗混乱镜头无不指向主角一家,这似乎已经非常明显了。

可是,蟑螂是寄生虫吗?影片中出现过的所有虫子有哪一个是寄生的吗?影片中真正的寄生虫到底出现过吗?

疑问1 如果按照普通的对影片的理解和解释:底层社会寄生在上流社会的角落里或寄生在上流社会的人身上。

首先底层的人和上流的人是有明确的界限的吗?自由、爱好、金钱、知识、健康、权利、思维、阅历、感知、家庭,这些众多的维度会同时倒向所谓的上流或远离所谓的底层吗。即使是有一个区别二者的标准,那这个标准如果是钱,真的笑掉大牙了。当你看到一个富二代总是小心隐藏但也不时会表露出来的一些来自古代的阶级观念的时候,你发现,那些东西不是早就该和民国的愚昧落后攒成一坨一起掉进沟里了吗,当你想到这里并且用看弟弟一样的眼神看着他的时候,谁才是上谁才是下呢。如果影片这样去理解的话,不知道在国内能不能过审,就算是在国外,这样的底层在上层寄生的奇怪理念真的能拿出来搬到银幕上满世界宣传么。

疑问2 这个电影到底是站在谁的立场上来讲的?按照大多数人的表述,代表上流社会的雇主一家是被寄宿者,也是被两组“寄宿者”一直蒙骗、窃取和伤害的人。如果是这样的话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片段来表现雇主一家的缺陷甚至丑态呢。如果故事本身是在这上流或底层之间有明确立场的,那没必要让两方的问题双双暴露。而且如果真的在这两者之间有立场,那这个影片还能剩下些什么吗。格局一瞬间就摔得粉碎,世界观窄成了一条线。

疑问3 到底谁是寄生虫。

蟑螂不能算是寄生的,在蟑螂的世界里它们会觉得自己是在堂堂正正的在自然界捕食,和鹰抓兔子没什么区别。影片确实大量描写了主角一家的底层生活环境和环境中建立的认知和习惯,以及形成鲜明对比的雇主一家。但这里可能是一个巨大的误会,其实并非是在隐晦的暗示他们寄生者和被寄生者的身份,而是将他们作为底层社会和上流社会的代表进行概括性展示。由一个人可见到一类人,由两个家庭可以见到两个社会阶层,这不是为了将他们用什么标准来分开,反而是在表述:这两家人就简单的代表了不同层次构成的整个社会。

没有孰轻孰重,不分上流和底层,更不是什么明确的立场和占位,无论你是在社会的什么位置,什么阶层,人性的暗面才是真正的寄生虫,影片中这些人性的缺点经常是在夜晚的场景中出现,就像夜晚才爬出来找食物的蟑螂,并且对于这样的“寄生虫”的憎恶是不分阶层不分身份的,当它在人物身上现形时,无论是谁都对这样的寄生虫产生了同样的厌恶之情。这也是为什么影片结尾出现主角的爸爸一个一向对雇主毕恭毕敬胆小怕事的人却在最后拿刀刺向雇主丈夫的一幕。

疑问4 有哪些符合以上说法的内容。

首先电影中每个角色都有符合自己角色基线的温暖正直的一面,比如雇主夫妇对孩子的关心和付出,对雇佣对象的尊重和对家庭的维护;主角一家的坚韧和努力,作为母亲不顾生死的勇敢,作为父亲默默几十年的承担还有主角姐弟两人出众的能力;女管家的坚强和隐忍,女管家丈夫对妻子深厚的感情等。

影片名是《寄生虫》,但是剧情中没有一次提到过寄生虫。其实除了角色的正面形象,这11个人在影片中交叉出现的各自的问题,就是紧扣片名的寄生虫。

11个人分别是:

主角朋友

主角 主角妈妈 主角爸爸 主角姐姐

雇主 雇主丈夫 雇主女儿 雇主儿子

女管家 女管家丈夫

主角朋友:朋友无奈要把家教的工作让给主角的时候,主角首先猜测他的朋友喜欢雇主家的女儿,朋友认可了这样的说法,但是并没有什么感情上的表达,反而提到女孩的妈妈也就是雇主时,朋友陷入短暂的思想,用来描述女孩妈妈的词语是“年轻”、“单纯”“总之我挺喜欢的”等,并且主角的女儿在第一节课竟然就对主角产生了好感,这个和朋友描述的他和女孩的关系并不符合。 朋友对主角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和雇主一家的态度有相同,他找主角来做这项工作更多是因为觉得以主角的地位和实力不会对自己造成什么威胁。

主角:用欺骗手段获得利益,对朋友的“女朋友”第二节课就下手了。

雇主(女孩的妈妈):对上一任家教的喜欢溢于言表,对新来的表现失望和失落,在看到主角的教学实力后变得很开心,但此处是雇主站在妈妈替女儿学习考虑的角度上的开心。所以第一次付钱时抽回两张。后文还一笔带过夫妇二人的吸毒和特殊癖好的现象就是女雇主身上存在的问题。

雇主丈夫:雇主丈夫对车震后应该会具体留下什么东西更加清楚,并且两次被问道是否爱自己的妻子时候显得尴尬,并且始终对主角一家身上的“味道”感到奇怪甚至最后彻底表现为厌烦鄙视,而这特殊的味道正是对底层社会的代指。

其他角色也大都有明确描述:如主角一家的各种欺骗手段,私自使用雇主家房间,女管家和丈夫后来的凶暴等。还有雇主女儿的隐瞒和儿子在艺术方面假装成熟等,不过这两个角色因为年龄较小,所以都相对更加单纯。

《寄生虫》 不是讲某一个阶层或某一个群体的问题,更不是讲贫穷与富裕的寄生关系,而是说每个人都可能存在的问题。

其实人性的缺点是一个固有的遗留现象,人类的基因本就是从对资源的竞争和优胜略汰中走来,是刻在血液里的劣史和遗迹,即使有一天实现了无限能源技术人们再也不用为生计发愁时,这一特性也很难短时间内消除。

但现代的人之所以是人,是因为有了自我约束的能力和规则,如果真有区分上层和低层的标准,也大概会是理智、智慧和感同身受的能力。


盐盐说娱乐


看完《寄生虫》后,听到不止一位朋友说,想重温一遍《燃烧》

李沧东和奉俊昊各有独特的风格,而《燃烧》和《寄生虫》都涉及了“阶级固化”这一普遍的社会矛盾(貌似知乎今年不怎么提阶级固化这个词了)

简单地说,《燃烧》比较含蓄,叙事节奏偏文艺;《寄生虫》比较直白,剧情节奏偏商业化。

但进一步琢磨,老麦觉得两部作品的叙事逻辑是很不同的。

比如《燃烧》中对悬念的铺陈有很多留白,给观众很大的脑补空间。

例如女主到底是不是撒谎精?

富二代到底杀没杀她?

男主最后是真的动手反杀富二代了还是仅仅是他小说创作的臆想?

而在这种模糊的艺术当中,李沧东提前解决了“为什么”的问题。

比如富二代有喜欢亲手毁掉废弃之物的思想和杀人的间接证据,另一边屌丝男主反杀的动机也很明确。

反观《寄生虫》,有很多影迷觉得“太直白”。

从石头的隐喻、干脆利落的谋杀现场以及司机老爸去向的解释,甚至最后男主逆袭成功的臆想都重新拉回到现实,都非常清晰明了。

然而,在放弃模糊艺术的同时,奉俊昊却留下了“为什么”的问题。

很多观众依然会有疑问,或者思考:

“金司机为何捅死了社长”?

首先奉俊昊创造的这个小剧场中的人物设定,有很多高级的“反套路”。

最典型的社长一家,大部分文艺创作者都喜欢给上流阶层扣帽子。

比如光鲜的外表下内心很肮脏污秽,要么财富来历不正,有PY交易,要么生活作风淫乱不堪,诸如此类~

都喜欢给“有钱人”套上“不善良”的原罪。

而奉俊昊呈现的社长一家,却只是体面的正常上流家庭。

没有大奸大恶,没有两面三刀,丈夫勤劳工作,妻子用心持家,同时他们还都关爱孩子。

社长最招黑的地方,无非就是嫌弃别人的异味,以及自己儿子晕倒后的精致利己主义。

他们这一家就是不完美的成功的普通上层有钱人。

而这种角色在现实中的普遍性,其实比戏剧化的添油加醋更有力量。

所以社长被捅死,是有充足的思考空间的,因为你可能不喜欢这个人,但人家罪不至死吧?

如果金司机是为了救自己女儿,第一不应该把钥匙扔给社长,第二不应该捅完社长自己开溜。

那么,杀人仅仅是因为对方不尊重下等人气味儿的嫌弃表情么?

观众多少能理解他的不爽情绪,但又觉得为此杀人好像还不够充分,他究竟为什么这么做呢?

这自然还得结合金司机的人设来解读。

金司机刚登场时非常地“苏大强”。

但金司机的人设更复杂真实,苏大强没皮没脸,而老金却骨子里带着阿Q般的自尊。

明明过着很窘迫的生活,却时不时摆出一副很体面从容的姿态。

嗯,复读了四年的天之骄子

老金一开始跟雇主社长的车内交流,就喜欢展现彼此平等的状态。

如果真是陪伴多年的雇主和老员工,以老朋友的姿态聊天没问题,但老金刚上班就时不时言语过界,其实是有点飘的。

而且,主动跟女雇主握手的行为更是“过界”~

这其实都是老金没找准自我定位的失态。

虽然一家子都没什么正气,但老金一直都很介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比如一开始敏赫到访,老金都不好意思承认自家在“吃饭”。

人家只是饭后零食啦~

等到被别人说身上有异味时,老金一开始是自我安慰的阿Q精神。

后面一遍遍听到男主雇主的吐槽,玻璃心已经开始泛滥。

挤地铁的上班族扎心了

一家人霸占主人客厅开怀畅饮时,老金因为老婆的一句讽刺差点失控。

越自卑越敏感

其实老金当时已经失控了,好在老婆给了个台阶,就很快收起了性子。

女佣老妈这段微表情的变化真的演技炸裂!

言语就像风

同一晚的暴雨之夜,老金还故作镇定信誓旦旦安慰子女。

可实际却是“以不变应万变”、“能混一天是一天”的躺赢思路。

老金的真实思想很有问题

能说出“杀人、卖国都无所谓”的老金,本就是不稳定因素的种子选手。

到水灾之后,女主人无主观恶意的言行已经开始挑战老金自尊的底线。

老金此刻的表情已经不再掩饰情绪

女主人自己打开车窗后,老金敏感地意识到对方嫌弃自己的体味

无从拒绝地加班,被动配合戴印第安服饰逗小孩,老金的情绪已经在失控边缘。

但他依然倔强地想平等交流

奉俊昊步步为营地铺陈,在派对高潮之前,已经有充分的细节体现老金紧绷的状态。

然后,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如约而至。

社长对“地下室难民”身上的异味不由自主的嫌弃扯断了老金最后的自尊防线。

宋式死亡凝视

老金手起刀落,还不忘回看一眼老婆。

然而这一次,老婆没来得及拉住他。

老妈震惊又绝望的眼神

等到老金回想案发片段时,自己也觉得不可思议,对杀死社长也心有愧疚。

综上所述,老麦认为奉俊昊很有层次感地拍出了一个底层小人物转变为杀人犯的过程。

当然这并不是说,因为有了之前那些情绪的积累,老金这种人设就一定会杀人。

而是说,对于上帝视角的观众们来讲,老金突然刺杀社长的行为是经得起推敲的,而非突兀的反转。

就写到这。





小蝌蚪大闹天庭


如要实力演绎吹爆《寄生虫》,那么,可以动用奥逊·威尔斯般的天才句式——

这不仅是有史以来最好的韩国电影,而且从今往后都将是韩国电影史上最好的电影。

可惜,话搁奉俊昊身上,不太好成立。

因为,他是拍出《杀人回忆》,被封为韩国史上最佳电影,冲击着世界电影史TOP榜单的导演。

再者,《寄生虫》与韩国电影史就有直接对话——奉俊昊也是金绮泳《下女》的信徒。

以及,有很长一段时间,哪怕是片子看到半中途,我都在嘀咕着:《寄生虫》这个片名,听起来不太高级。

本文涉及剧透,请谨慎阅读

说来肯定也有人觉得,《寄生虫》超越了《杀人回忆》。就像无论《燃烧》有多好,同样有为数不少影迷认为,《燃烧》不能够代表李沧东。

更多的人甚至觉得,《寄生虫》或《燃烧》,都没有那么好。

观看《寄生虫》,我不时会想起《燃烧》和《小偷家族》(下文会作解释)。

这一定不是年份相近的缘故。

就好比奉俊昊也化身迷弟,书写过热情赞美是枝裕和的信笺,而《寄生虫》或《小偷家族》,都令人联想到今村昌平等底层昆虫电影之类。及至《寄生虫》的高潮场面,那把刀子,何尝不是黑泽清《X圣治》的通俗演绎。

▲是枝裕和与奉俊昊前后脚把金棕榈留在亚洲

还有一个联想,是绝对韩片影迷梗的。

那就是金司机宋康昊,又以老司机形象出现,被夸弯道驾车技术好。

看一组奉俊昊作品在韩国本土的观影人次:

《杀人回忆》(525 万)

《怪物》(1301 万)

《母亲》(298 万)

《雪国列车》(935 万)

《寄生虫》(1000万)

奉俊昊既能摘得戛纳金棕榈,又拍出号称本国电影史最佳作品,还有几千万韩国国民(合计等同于韩国总人口数)买单喜爱。

这大概是一名现世的电影导演,所能享受的至高荣耀。至于经常被拿来引战,党同伐异的商业艺术一刀切,who cares。你要啊?那给你。

奉俊昊不需要标签。可他的人生,也不是一帆风顺。

如果你有机会,最近去到香港夏日国际电影节,单看到长片首作《绑架门口狗》,你很难相信,三年后,这个家伙能拍出《杀人回忆》。

▲《绑架门口狗》,2000

《雪国列车》时代,奉俊昊几乎押上了全部身家,伙同基友朴赞郁,赌一把大科幻。

结果不好不坏,就当交了学费。

再到与Netflix携手的《玉子》,被许多中国影评人围剿,贬为「中学生思想水平的环保主义或动保主义」,显然也不成功。

可以说,奉俊昊在2010s的创作经历,是以失败为花,《寄生虫》是最终之果。

当我打出一记五星锤爆后,香港看《寄生虫》的李洋老师,宣告他泼出第一盆冷水,说,富人不应该那么傻(打分依然有四颗星)。

富人「傻」,与我纳闷电影里,穷人太聪明是一回事。

我是无法相信,那么「聪明」——毕竟坑蒙拐骗偷也是一种生存伎俩,腿脚还勤快的四口之家,为什么会忍受那样的地下室,看着路人的下半身浑噩度日。

有趣在于,金司机一家与地牢之家,都参与了同样的失败投资(台湾古早味蛋糕店),果然是一条链子。

如此,当你在思考谁傻谁聪明,李洋老师或是我,已经落入奉俊昊的圈套。

你会在一开始,就跟导演较劲,去猜想结尾肯定不是这样或就那样。最后,导演给了醍醐灌顶、当街泼水、大洪水如虎的一课。

《寄生虫》当然是关于阶级落差的故事(解决办法,似乎只有像典型的西方社会,变成大肚子青蛙,中产阶级成为社会中坚力量)。

前半段的《寄生虫》,当你陷落在非穷即富,你上我下的戏剧冲突中,你能想到的故事模式,不外乎这么几样:

1、A取代B(鸠占鹊巢正剧)

2、B反杀A(老套悬念片)

3、B原来也是A(讽刺剧)

4、俱荣或俱损(喜剧或恐怖片)

岂不料,《寄生虫》的下一步发展,是倘若A与B是看得见的现代世相,那么,竟然还有一个更深处,黑暗处,看不见的群体。

电影后半段,长达六十分钟,不带松懈的一波三折,水银泻地。

当管家婆突然按响门铃,监控镜头出现近乎狰狞疯狂变形,电闪雷鸣之下的一张脸。

一出好戏开始了。

一来,这是夜半鬼敲门。二者,观众和一家人都在诧异。

走掉的家教,好比请走的司机,他们都是过场人物,不会有多一秒种的露脸机会。管家婆掉回头来要求加入故事。

她,到底是想干嘛。

显然在急转直下的暴雨夜,观众所能想到的最大变数,是主人突然回来,却不会想到,可以有其他人,而且是最了解房子内部一切的人,先一步,杀将了回来。

一方凄暗,幽冥地道出现了,它有着恐怖片标配的腐尸绿氛围。

地下迷宫,自带转角,永无尽头,宛如《老男孩》般的封闭空间。

转瞬间,这部《寄生虫》悄无声息地,变成了惊悚恐怖片。

▲朴赞郁,《老男孩》,2003

打开那道沉重机关铁门的,是一个搞笑的,整个人横竖支撑在半空,有如西西弗斯推动巨石般的身体姿态。

当观众和一家人都想到毁尸灭迹,掩人耳目之际,该死的地下室,手机信号居然特别好——又一处讽刺。

电影又猝不及防地,在调侃北朝播音员的精湛表演中,变成调侃无核、世界和平的政治讽刺片。

电影后半场,奉俊昊熟练地完成了类型片混凝土的浇筑,不对,应该是不锈钢合金的精密锻造。

再到他们像蟑螂一样,藏匿在主人家的沙发底下。混合着顺时针方向的性趣挑逗,愤懑难忍的气味羞辱,以及提心吊胆的败露凶险,《寄生虫》居然能一直屏住呼吸,捉弄观众,以至于胆小观众比一家人更想要当场逃离,尴尬难耐。

宋康昊的表情变化,还有他像虫子一样,拖着躯体、双腿和大黑脚板,想要移动到阴暗角落。察觉周围动静有危险,只能一动不动,陷入「紧张性强直静止」的假死状态,完全蟑螂附体般的502强力胶水演技。

外面此时,暴雨成灾,大洪水来袭。

他们落荒而逃,向下再向下,发现大水冲了老巢。

片中再没有任何一幕,把贫民区的被淹,下水道倒灌,马桶黑水喷涌,与大屋子的安宁、感谢美好雨夜并置,令穷人等同虫子那么形象。

奉俊昊在这里的平行剪辑,两个空间发生的事件交织,运用得出神入化。

那么,穷人是否一定要成为富人,即便只是一种感谢社长大恩的地底残梦。

《寄生虫》里的阶级固化,尚还不至于《燃烧》所说的,无法想象。

穷人自然是寄生在富人的大宅之门,然而,富人同样依赖穷人的做饭、开车、教育小孩、房间打理。

如果要从四肢勤快的人类动物角度来说,《寄生虫》里的穷人,比富人更像「人」——因为他们想更好地活下去。

富人呢?他们不需要去思考这个问题。想想傻白甜这类词是什么来的,大致就明白电影要说的事情。

贵妇人养尊处优,远离社会,变成太太太好人,蒸出一片精神虚空。

钱像熨斗,能把人熨平,没有一丝褶皱。

如果有钱,我会比他们还善良。

这样精辟,俨然金句的老辣台词,很快会流行起来——出现在你明年的电影日历上。

奉俊昊在《怪物》中,给影迷观众科普了韩国的国民级运动项目:射箭。《寄生虫》出现了一闪而过的链球。

链球是田径赛场上的一项投掷运动。远动员拖着铁球,自脚底开始发力,人、线、球一体,旋转、加速,旋转、加速,最后奋力一喝,脱手而出,比谁扔得更远。

有趣在于,《寄生虫》也是一部从下往上发力的电影。

当铁球的速度越转越快,它最终一定会被甩出。

历经气血直窜、大脑眩晕,最后才缓缓归位。尘归尘,土归土。

大致上,可以认为《寄生虫》围绕着这几样东西在旋转——

石头

「不是我带着这块石头,是这块石头死死地跟着我。」

石头的出场,有些渊源。

《寄生虫》刚入围戛纳,闯入他人之家的题材,我首先想起帕索里尼的《定理》,三池崇史的《拜访者Q》(拿石头砸人),兰斯莫斯的《狗牙》。

事实证明,《寄生虫》只是奉俊昊的《寄生虫》。

前半段的石头,以幸运石般的信物而出现。奇石,召唤出整个故事。

它由同学民赫转赠,令这一家人,得以进入朴社长的大富之家,在宽敞的建筑设计师空间里,享受阳光草坪大落地窗,都市森林的上流生活。

更妥帖的解释,石头又是一块垫脚石。

一家人需要这块石头的高度,方才能进入到大窗户和好阳光的上流阶层住宅。

石头越来越高,石头越滚越大。当推动有如巨石的铁门,他们也跟着看不见的石头,滚落到了山底,回到地下室,被打出原形。

为何儿子要带着石头回去,而不是选择一把刀,一铁棍,或者一斧头。

进入上流之家的穷人,最终把垫脚的石头,推动的巨石,当做了身体的一部分,以至于他们无法放弃,不甘坠落。

或许,这样的解释,比把石头看作心病或凶器的想当然,来得温柔那么一些。

后半段的石头,试图变成凶器而没有成功。石头不再是石头,同时出现了打头的那段台词:不是我带着这块石头,是这块石头死死地缠着我。

最后,石头沉入山涧水底,这个家庭,也付出了代价。

气味

地铁的气味是穷人的味道。

《我不是药神》说,中国人害的病,是穷。不过,电影并没有揭示贫穷根源,在于既得利益、阶级固化、体制陈疴与分配不均。

不少人会在《寄生虫》身上引申出一句类似的话:穷是一种罪恶。奉俊昊不会傻到用台词来说,他选择了电影画面上看不到的,气味。

它能激发人的想象力,带有天然的贬低色彩,让你想到贫穷,困窘,底层和不干净。

火车硬座上的泡面味,红烧牛肉或者老坛酸菜。来自京郊的出租车司机,后座总能闻到一股懒得洗澡的北方气息。

最后还是设身处地可能遭遇过的,来自不见光、通风不畅、空气像发了霉的地下室,如电影里所说的,只能泡在水里的抹布。

又正如开头与结尾,悬挂在镜头中间的臭袜子——当你看第二遍的时候,气味,一定会扑鼻而来。

气味是嗅觉。

视觉,是人物形象,衣服穿着。

《寄生虫》的底层一家人,改造并包装了自己身份和形象。他们只需得体,并没有意识到底层是揭不掉的印烙。

能区分人类群体阶层的,还有语言,来自听觉。它不一定是方言,而包括流行语与外语。

语言代表了一个人所能沟通的对象范围有多大,所以电影前半段,不断有Kevin,Jessica,Speaking English之类的塑料玩笑。

韩半岛地域不大,金司机一家成功瞒过,就像兄妹俩的现学话术那样简单。

最终,是在气味上,他们被一个小孩子识破了。

气味之所以难以防范,随时在上演越界过线的行为,是因为它就是不可见的粒子,弥漫飘散到空间的每一个角落。

片中还有一种隐藏遁匿的气味,是性,欲望,荷尔蒙。它的发生与流动,在上流与底层之间,畅通无阻。

车后座的底裤,撩拨起了沙发上的夫妻情热。小女生与家教老师萌发的爱意,是甜甜的青春之吻。

就连地牢夫妇,也少不了人间敦伦的安全套(一个特写)。与带批判色彩的穷人味道相比,它显然是老少咸宜的高级味道。

建筑

都说好的电影导演,就像建筑师。押井守之类的则认为,当导演,就是军事行动,带队打仗。

《寄生虫》显见的,是与建筑物有关,布满建筑构造思维的电影。

日本建筑师留下的豪宅,被重点表现。闹中取静,是繁华都市里的后花园。

金司机一家的所在,也叫我印象深刻。通过找WiFi信号,带出了室内格局,还有那个高出一切,杵在半空的马桶(多么难忘的设计!)。

不同的观者视角,也会从电影中得到不同信息。

有人遭受冲击的,是建筑物本身,大与小,上与下。穷人家不断往下,到了富人家,从斜坡到阶梯,都是一路往上。

第一个镜头开始,这户人家住在半地下室,隔着一道窗,几乎与地面吃平,看得见马路上的路人,半截土的风景。

这个视角位置,如摇下直落到儿子脸上的镜头,在说明它们的处境。你很快也会明白,它也是虫子的视角,躲在角落,蛰伏在地表底下。

夜晚未到,醉汉喜欢在他们眼皮底下濑尿。他们懒到连房间都不想打扫,等着消毒喷雾,一咕噜地往屋里头灌。

这户人家并不被注意到,他们也不想出门工作,与外面社会发生太多关系(参见儿子朋友民赫拜访)。

有撇陋窗的半地下室,莫名让我想起2012年那场大暴雨。

有人在二环路上淹死(只因立交桥下地势低有积水),也有人住地下室被水灌。不少居民突然发现,小区多出来一些奇怪的被单晾晒,原来周围真有看不见的群体存在。

更有朋友讲过,她去拜访住在地下室,一个流浪歌手之类的人。她说地下室要往下一层又一层,深到她怀疑通往地心。

据说在帝都,有一百万人,住在类似的地堡迷宫。那之后,一系列行动,赶走了其中许多。

建筑空间引发的心理变化,也在那场大雨处,得到了完全释放。

观众随着电影人物,进入到地牢,又被制服在地,无法脱身。当他们好不容易从上流之家脱逃,如注豪雨和空旷城市,也扮演了宣泄释放的角色。

结果,他们回到那个蛊虫之家,却发现万劫不复。

节奏

《寄生虫》的节奏感,从CJ LOGO出现在银幕上,就有存在感。

《燃烧》里,Ben有句经典台词,要从骨骼深处感受到贝斯的声音才是活着。

▲李沧东,《燃烧》,2018

许多人还是忘不了商业与艺术的大刀,认为《寄生虫》之所以商业,之所以类型,就该归罪于它的节奏。

太好看了,怎么可以接连不断的反转,意外,刺激,设计。

你看,女儿现编的托词,堪比韩国好声音。儿子突然抓住温习答卷第24题小妞的手,大谈做题的顺序节奏,分明心理名师。

再从英文补习老师,家庭美术老师,司机,管家,先来后到,熟人推荐,错落有致。

而地牢二人组,不仅把金司机一家打出了原型,也击碎他们跻身或寄身上流之家的一夜幻想。

社长和女儿,被杀死的痛苦,都是比较干脆的,没有多余的同情,但也不带宣泄。它就在阳光底下发生,并当场诱发了下一场犯罪。

此处,建议大家都去重看奉俊昊常年吹捧的黑泽清导演代表作:《X圣治》。

▲黑泽清,《X圣治》,1997

许多人肯定会不解,金司机对社长有再多怨言,也不至于持刀相向。

那一幕,很像文学名篇或电影史里的画面:因为阳光太耀眼而杀人。两个男人,面对各自家庭成员的安危,陷入了高度的精神紧张。一个不知所措,一个想开车逃离。

当下时,恍若被催眠了的金司机,要接连回答「我是谁」。他记起了家庭身份,又被唤醒了穷人的阶层身份。

我是金司机。不,我是父亲。不,我是一名穷人!

《X圣治》有说,如果一个人发自内心认为,杀人是不道德的,那么就算被催眠,他也不会去杀人。

当《寄生虫》高潮冲突场面到来,金司机被唤醒的,是他的第二人格。在社会人格以外的,他确实有加害他人、杀死上流的野蛮冲动,可能连他本人都不为所知。

▲《杀人回忆》VS《寄生虫》

奉俊昊通过这般小心翼翼的方式,来表露对社会的悲观态度。毕竟回看电影本身,导演并没有太偏袒向任何一个阵营。

地牢男有一番美美的感言。

他感谢朴社长,并表示随着时间的流逝,他开始意识混乱,不记得到底在密室地牢里,住了多久(实际上他又算得很清楚)。

清楚到他仿佛从一出生,就住在里头(这是一句首尾相衔,自相矛盾的话)。

当你回过神,你很容易发现,僭越宿主的金司机一家,与举债被追杀的地牢之家是一条绳上的蚂蚱,他们陷入过相同的困窘。

然后在地牢里,金司机开始做和地牢男一样的事情,感谢朴社长,发出摩斯码。

于是乎,金司机接过了刀子,完成了地牢男的任务,并在众人眼皮底下,在光天化日之中,消失得无影踪。

这就是《寄生虫》精心打造的叙事谜圈,正如石头被拿起又放下,全片第一个镜头与最后一个镜头亦是工整对仗。

就连儿子发的阳光美梦,也是步入上流,坐拥房子。但往下的,还是要最终往下。

第一遍时,我惊讶于,他被石头砸得那么狠,居然能逃过一劫,还一直在笑。

在第二遍时,我认为,其实《寄生虫》的故事,在金司机接过刀子的那一幕,已经结束了。

至于后面的,是又一次催眠,或是又一场梦,只是在血光之灾后的试图治愈。

最后这些话,跟节奏完全没有关系。

祝大家一看、二刷、三洗,观影愉快。





青空电影


《寄生虫》北美票房飘红

拿了四座奥斯卡小金人,跻身北美外语片票房历史第4位

[寄生虫]在第92届奥斯卡颁奖典礼拿下四座小金人奖杯,也令该片上周北美票房暴涨。

上周是[寄生虫]北美上映的第19周,影片也在北美2001块银幕大规模扩映,周末三天收入超550万美元,跻身票房榜第8位,增幅高达234%。

而由于2月17日是华盛顿生日(美国法定假日),这样4天假期预计收入超665.6万美元。

最聪明的蝼蚁,最愚蠢的上流,当他们相遇的那天起,就死命地吸附住彼此,血肉筋骨全部吸干舔净,可真正的寄生虫却根本不是他们,社会到底对他们做了什么?

奉俊昊用极其流畅的视听语言,将捧腹大笑与毛骨悚然完美结合,情绪反复对折的精巧程度,令人啧啧称奇。


易木电影


《寄生虫》是由韩国导演奉俊昊所执导的电影。《寄生虫》内容讲述一个贫穷的家庭四口从儿子基宇起,开始想方设法要接近上流社会,想从此飞黄腾达,情况却逐渐失控。电影用小家庭来看大问题,主角们一个个「顺利的」求职过程,延伸出贫富差距与阶级对社会造成的影响、探讨人们面对生死存亡的心态,以及愿意牺牲什么换取更高品质的生活?本片充满滑稽与荒谬的喜感,其实悲惨又沉重

一家人为了获得富人家庭的工作机会,无所不用其极,明确分工,密切配合,私下演练,那心理战术玩得溜溜的,我一度觉得是在看特工电影。必须夸赞编剧的脑洞之大,以及演员充满张力的表演,让这一家人的市侩形象跃然屏上,活灵活现。

看完之后的感悟?

《寄生虫》这部电影说的寄生虫究竟指谁呢,是穷人一家吗,还是管家两夫妻,表层看来确实是的,但我觉得这里的寄生更深层次指的是人性的贪婪,如果穷人一家能靠自己的劳动获得收入也不算寄生,但他们一旦在主人离开后就大肆放纵还幻想把这里当做自己的家,这种贪婪的人性才是真正的寄生,就跟基宇抱着那块石头说的话,这块石头已经黏在他身上了。穷人阶层对改变命运的强烈愿望和现实的残酷无情碰撞时,人性的真实才真正展现。嘲讽资本主义底下无法消弥的贫富差距与阶层问题,上流、底层无法流动也存在歧视,因此奉俊昊导演正希望能透过这部警世寓言,激发大家产生更多的反思与感触。全片散发浓浓的荒谬,是因为现实残酷而无法改变它的无力感,从开场狭窄的矮房就慢慢流露出来,仿佛主角一家人会永远困在这贫穷的牢房里无法脱身,只能再做一个白日梦,期盼发财买房、一家团圆的未来。这部电影揭示了社会阶层的分裂,展示了底层的生存状态和富人阶层对于“穷人味道”的鄙视,是一部值得看的电影。







su黄小乖


这部电影看了两遍,演员的深入表演,和导演控制的血腥画面,令我记忆犹新。韩国在这方面的影视作品,不得不说比中国略胜一筹,故事的深入,心灵与现实一次次的碰撞,体现了社会底层人群,想尽千方百计去寄生于富豪家中,让人从心里产生了无尽悲哀,不劳而获的生活最后还是付出生命和血的代价。

剧中男主角一个还没有走进社会的学生突发奇想,让自己的父母和妹妹各扮演不同的角色,一步步融入富豪家中,把原来的管家用阴谋诡计挤出去,后来没想到,戏剧性的发型女管家丈夫一直寄居富豪家的地下室,可见和男主有一样的想法不止他一个,最后随着女管家的丈夫意外死去,随后一系列的报复,导致一切事情败露,都付出了血的代价,令人发指。

通过这部电影,反应了人的本性,无论在哪个社会体系中,都存在着不劳而获的人,故事告诉我们,存在即合理的思维,事实上真的合理吗?真的会心安理得吗?现实中的确有备道德底线,这样的事情每天都会上演,谁又能左右谁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