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为什么元皇陵一个都看不见,明皇陵无一被盗,清皇陵却被盗多处?

小小嬴政


从秦始皇称皇至溥仪退位,我国古代历经几百个皇帝。这些皇帝们死后一般都会被葬入皇陵,而每个朝代的皇陵都十分壮观。不仅如此,伴随皇帝入陵的还有大量珍贵物品。这些珍宝个个价值连城,所以引来了不少盗贼,例如清王朝的皇陵就被盗了好几处。但盗墓也不是那么容易的,首先得知道在哪?譬如元朝的皇陵至今都扑朔迷离,咱们上哪盗去?其次还不能太显眼,像明十三陵就在北京边上,那多不好下手。可为啥都是皇陵,区别如此之大呢?

先来讲讲元朝皇陵,众所周知元朝的皇帝是蒙古族人,他们的生死观与汉族人有所不同。汉族人死后大多遵从“入土为安”,但蒙古族人却追寻“回归自然”。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死亡去向观念直接影响了汉蒙两族的皇陵选择。蒙古皇帝死后会被送回故土,然后埋在大草原里,但历史上对元朝皇帝下葬之事记载得很不完整。只有明朝出版的《草木子》记载的较为详细——用啰木两片,凿空其中,类人形大小合为棺,置遗体其中……加髹漆,毕,则以黄金为圈,三圈定(箍两头、中间)。然后,掘深沟一道埋葬。以万马蹂之使平。杀骆驼于其上,以千骑守之。来岁草既生,则移帐散去,弥望平衍,人莫知也。”原本木制棺材和尸骨就及易腐烂,再加上万马踏平、杂草重生,要想找到元朝皇陵的位置就如大海捞针。

明朝皇陵的地理位置极其优越,十三陵坐落在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明孝陵坐落在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而北京与南京从古至今都是我国重要的政治与经济要地。盗贼的胆子再大也不敢在这两座城市妄为。另外尽管明朝灭亡了,但后来的政权对明朝皇陵或采取不破坏措施或采取保护修复措施。据说当年崇祯皇帝自杀后,只有襄城伯李国桢前去哀悼。李自成见李国桢对崇祯帝如此忠心,就好言相劝,让他投降。李国桢表示投降可以但必须答应他三件事,其中第一件就是:不得挖掘破坏明朝皇陵,最终李自成答应了。可没过多久李自成就被清军赶跑了。清王朝建立初期仍有许多“反清复明”势力,所以早期的清帝为了稳定政权、安抚人心,不仅派军守护明陵,还翻新了崇祯皇帝的陵墓。再后来清王朝灭亡,后续政府的国都要么在北京要么在南京,自然就没有盗贼敢来此盗墓,更何况后续政府逐渐有了保护文物的意识。

清朝也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但他们的生死观与汉人相似,所以皇帝死后都会葬入大型皇陵。清朝皇陵分为东西陵,它们分别坐落在河北遵化与易县。与明十三陵相比,它们的地理位置不算优越。不过它们被盗主要还是归结于清政府后期的腐败无能与当时的战乱。自1840年以来,清政府一味割地求和、赔偿巨额白银、与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这一系列的国耻不仅使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更使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所以不少人盗清陵还觉得是在做好事。另外据调查,清朝皇陵被盗的恶举都发生在战乱时期。一次正逢北伐战争,孙殿英盗了乾隆和慈禧的陵殿。一次处于国共内战,不少土匪在孙殿英挖掘的基础下盗了康熙的墓。战争时期一方面政府忙于打仗无暇顾及这些历史遗物,另一方面当时社会混乱、土匪横行。在这样的环境下,清陵被盗并不奇怪。

对比这三朝皇陵,元陵是藏得太深,明陵则保护得太好,而清陵既显眼又没人管,所以清陵会被盗多处。但是不论哪朝的皇陵,它们都是历史的瑰宝。吾辈人,应当担起保护文物的责任。


邓海春


满清入关后,对明代皇陵是给予保护的。虽然有拆除一些建筑木料,但也有修缮,更没有去发掘或地破坏宫。

清代皇陵被盗,也是大清亡了之后的事情了。最著名的当属1928年孙殿英盗掘乾隆慈禧墓。整个河北遵化清东陵,除了顺治帝孝陵外,帝后陵均被盗。清西陵光绪帝崇陵被盗。而明代皇陵在民国期间只有崇祯帝思陵被盗,客观说那也并不是皇陵规制,原来是田贵妃墓而已。

分析孙殿英等盗掘清陵的原因,一些观点要扯上“驱除鞑虏回复中华”问题。事实上那只是后来人的分析。被盗的根本是因为金银财宝和地域偏僻。

从已发掘的明定陵及多座亲王墓看,明代也是厚葬,陪葬品很多。当然与汉墓还是有差距。但这些并未见书籍记载和民间传说。而清代乾隆慈禧等奢华,为世人所茶余饭后。慈禧陪葬品的惊叹,李莲英侄子还写了日记。

再看几处皇陵的位置。明十三陵在北京昌平,距离北京很近,有个风吹草动的,世人皆知。而清东陵在河北遵化马兰峪,距离遵化市还有八公里。相对荒凉很多,所以孙殿英才下了手。

另外,明陵地宫的规模和地下深度,都要超过清陵,盗掘难度要大很多。从已经发掘的明定陵与乾隆裕陵比较,很容易发现。当然定陵是十三陵里规模比较大的。但如其他明藩王墓,规模也都很大,可见其他帝陵并不会小。

按照清皇室退位优待条例,清代皇陵是由民国政府给予保护的。按理说,孙殿英也是国民革命军序列,如何盗墓。最后竟然不了了之。当然民国期间,军阀盗墓不仅仅这一次。


几苇渡


元朝皇陵找不着,没人知道皇陵的具体地点在哪里。不仅盗墓贼不知道,就连元朝皇室的后裔也都不知道。



据明朝人的资料记载,元朝皇帝死后,不用棺椁,而是砍一棵大树,劈成两半,将死去的皇帝装在掏空的树中,用三道金箍把树勒紧,埋葬在于一块没有明显地标的土地。最后万马踏平,播种牧草,绝不留下一点曾经埋葬过的痕迹。

如果要祭祀祖先,就会当着母骆驼的面,杀死一头小骆驼,母骆驼因为悲痛哀嚎,会记住这个伤心地方。等到第二年祭祖时,让母骆驼带路,母骆驼就能找到下葬的地方。如果母骆驼死了,那就再也没人可以知道先埋葬的具体位置了。所以迄今为止,没人知道元朝皇帝的陵寝埋于哪里。

另外据传说称,元代皇帝下葬,没有值钱的陪葬品,仅仅只有随身物品而已。因而这也更让人对元皇陵不感兴趣。爱在哪在哪,后人没兴趣找一座没有陪葬品的陵墓。



明朝皇陵的情况比较复杂。并非是如网络上的传言,从来没有被盗过。

明皇陵在五个地方都有分布,分别是:南京的明孝陵(朱元璋的陵)、北京十三陵、安徽凤阳的明皇陵(朱元璋的父母)、江苏省盱眙的明祖陵(朱元璋的爷爷奶奶)、湖北钟祥的明显陵(嘉靖皇帝生父)。

在这五处明朝皇陵中,安徽凤阳的明皇陵可以确定是被毁了,毁于张献忠之手;江苏省盱眙的明祖陵应该没被盗过,因为一直都被淹在水里面;湖北钟祥的明显陵据说被人盗掘过,日本人在抗战期间偷搬过明显陵的石像生;南京的明孝陵和北京的十三陵保存的比较完好。只有定陵因为“考古”,比较倒霉的挖开了。

另外,据一些资料记载。北京昌平的明十三陵虽然皇帝陵寝没被盗过,但是地面建筑和后妃陵寝有被盗掘的记载。不过这并不妨碍明代帝陵的完整性。

因此可以说,中国历朝历代的皇陵,只有明代帝陵是大多数没有被盗的,其他朝代能有一两座不被盗就算不错了,而明朝截止到现在,至少有十三座是完整的。这是中国帝陵的一个奇迹。



至于明朝皇陵为什么会保存的如此完整,我觉得主要原因是运气好。

北京十三陵和南京明孝陵,因为陵址都离大城市比较近,保卫严密,因而这两处皇陵在明末混战时,都免于了战火。(反面案例就是凤阳的明皇陵)

李自成进北京期间,时间太短,没来得及对十三陵下黑手就退出了北京。

清朝入关后,由于清朝是打退了李自成得到的北京,并没有与明军起什么冲突,况且清朝对崇祯自缢殉国的勇气也非常敬佩。所以清朝对十三陵的保护一直都很好。

民国建立后,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身份祭拜明孝陵。俨然有一种“反清复明”的感觉。这等于是在给世人昭示:明朝是咱们祖宗。难道子孙会挖祖宗的陵寝吗?

显然是不会的。

再加上明朝皇帝离大城市都近,而且明朝皇陵的宝顶特别大,地宫特别深,很难挖,不容易动手。所以在民国时期,明朝皇陵的保存一直都比较好。



在就是清朝。清西陵没啥大事,只有光绪的崇陵被盗。但清东陵被盗的就厉害了,东陵除了顺治的孝陵之外,全部被盗。被盗的皇帝名单包括:康熙、乾隆、咸丰、同治,以及埋在皇后陵中的慈禧。

为什么清东陵会被盗?主要是两个原因。

第一,民族因素。

这个不用多解释,当年孙殿英盗东陵时,完全没有道德负担。事后他声称自己是大明首辅孙承宗之后,他挖东陵是替祖报仇。这种明显是胡扯的话,当时居然还有很多人同情他,觉得他做的对。这就足以可见,东陵被盜掘,民族因素是一个关键原因。

第二,陵园的选址太偏僻了。

除了民族因素之外,清东陵被盗的一个直接原因就是选址太偏僻了。

清东陵位于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县,离唐山市有100公里,离北京市有140公里,离天津市有150公里。完全是三不管之地。如此之偏僻的地方,也不知道当时顺治皇帝是怎么挑中了那个风水宝地的?

1928年孙殿英盗掘东陵前,他的部队因为不受重视,不能驻扎在大城市,因而只能驻扎在小地方的蓟县。然而谁能想到,由于蓟县的马伸桥镇离清东陵只有不到15公里的路程。孙殿英看着东陵离自己近,然后他就把东陵给盗了。

清东陵被孙殿英盗掘之后,由于民国时代战乱不断,清东陵又被民间土匪反复盗掘。


相比之下,清西陵和明十三陵也很偏僻。但是十三陵和清西陵都在燕山山脉以南,一个靠近北京,一个靠近保定。相比于四面八方都不靠的清东陵,地理位置方面,两者都有一点点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当年乾隆跟雍正一起葬在清西陵,他的陵寝或许能幸免于难,可是他非要搞昭穆之制,非要把自己葬在清东陵内。结果被孙殿英盗个干干净净,也算是不作不死之典范了。

道光皇帝跟他正好相反,道光本来是要葬在东陵的,但他嫌弃东陵的地宫漏水,坚持把陵寝搬到清西陵。于是他的陵寝就搬到了保定,在民国期间幸免于盗掘了……

不过,清东陵虽然被盗的很惨。但相比于前代王朝来说,清帝陵园的保存情况还算是比较完整的。

汉帝陵一共22座,其中大部分被盗。西汉末年被赤眉军盗过一次,东汉末年又被董卓和曹操各盗过一次。基本被盗空了。据说只有汉文帝的霸陵的保存情况还算完整。

唐帝陵一共20座,也是大部分被盗。安史之乱之后就逐渐被盗,唐末黄巢、五代温韬各盗掘一次。上世纪90年代,民间盗墓者也是疯狂盗掘。除了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乾陵因为依山而建,有积沙防护之外,其余19陵悉数被盗。

宋帝陵一共14座,这个不是大部分被盗,而是全部被盗。北宋帝陵在当时就被伪齐刘豫盗掘一空,南宋帝陵在被元代僧人杨琏真伽和允泽破坏殆尽,甚至辱及尸体,宋理宗的头骨剥下被作为饮器,一直到明代才入土为安。现如今的宋陵惨到可以免费参观,专家和盗墓贼都瞧不上眼的地步。因为啥值钱的玩意都没有了。



所以,清朝陵园跟明朝相比较,它确实被盗的很惨。但跟前朝相比,也不算特别惨。清东陵的顺治陵,清西陵的雍正陵、嘉庆陵和道光陵都保留的比较好。再怎么说,还有四座保存完好的陵。可以了。


Mer86


话不多说,我们直奔主题,原因很简单,因为“元陵没法盗”、“明陵不能盗”、“清陵不盗白不盗”!

元陵没发盗

元朝,作为第一个入主中原建立大一统王朝的少数民族朝代,其本质上保留了很多古代蒙古族风俗,其中包括丧葬风俗。

元朝时期的蒙古人丧葬习惯很是“古典”,洋溢着浓烈的游牧民族风俗。时过境迁,与后来蒙古族崇尚“吃天还天”而盛行的天葬不同,元朝时期的蒙古民族崇尚“吃土还土”,意味着土地的养育最后要归还草原,故而土葬盛行。

元朝时的蒙古王公贵族死去,为了完全封锁丧葬地点的消息。贵族的亲兵会带领一大批铁骑,待入土为安之后,当着母驼的面将幼驼杀死,血液滴在埋葬地点。随后,亲兵们的铁骑席卷而过,将坟茔踏平,与周围完全一致。

据说,只有当时丧子的母驼才能闻着气味找到埋葬地点,后人祭祀也都依赖于母驼,这边是蒙古人独特的“滴血觅子”方法。当然,这种方法仅仅流传于民间,其真实性有待考证。

总而言之,元朝王公贵族的墓穴,想要发现,难于登天,如果真的有一线希望,那可能就是复活以前的那一头母驼吧,吼吼吼!

“明陵不能盗”

明朝最为距离我们最近的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其陵墓不仅没有盗墓贼光顾,而且保护措施一直没有减弱过。

明朝末年。风雨飘摇,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建立大顺,崇祯皇帝朱由检在明朝最后一个太监王承恩的陪同下,在北京故宫后山的老歪脖子树上吊自尽,明朝结束(南明朝廷忽略不计)。

可能令大家感到意外,崇祯皇帝的尸首确实一年半后,满清入主中原之后,被清政府体体面面的埋在了夭寿山,以先帝睡在了一起。满清政府对南京紫金山朱元璋陵墓和北京夭寿山明朝历代君王陵墓保护的是非常到位的。不仅设有重兵把守,还且还有专人负责祭祀、扫墓。

政府的保护是妥善的,民间盗墓贼也不曾打过明陵的主意,因为明朝是第一次由汉族完全颠覆少数民族统治的壮举,而且朱元璋爱民如子,在民间口碑很好,那些出身低下的盗墓贼自然也是对明朝存在着万分情感,故而,明陵成为了不能盗的陵墓,这是从百姓内心中刨出来的敬意。

“清陵不盗白不盗”

满清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结局是悲惨的。满清政府的垮台并没有直接带来大一统的局面,而是陷入了军阀混战。各军阀势力割据一方,为了扩充自己的势力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

孙殿英就是一个典型,为了扩充军费,将慈禧墓与乾隆墓盗空,虽然受到了满清遗老遗少的严正抗议,但是事情的事实并没有因此而改变。

当时的军阀或者民间盗墓团体没有少打清陵的主意,毕竟是一处“无名不动产”,你不拿也会有人拿。

对于清陵遭到的盗取灾难,一方面是属于保护,更重要是晚清政府在民众心中留下的极为恶劣的印象。满清政府晚期腐败不堪,与列强签订了难以计数的不平等条约,不仅割地而且赔款。巨额懂得赔款到头来全部平摊在了百姓头上,民众饱受其害。

对于清廷的不满时延续近百年的,正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满清晚期罪恶滔天,盗墓团体怎么还会有任何情面上的保留,撕破脸皮就开干,毕竟你不盗被人就会盗,所以说是不盗白不盗。

结束语:其实,盗墓贼对三朝陵墓的态度和看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民众态度。由此可见,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死了也不会安稳。


秦风汉韵论古今


元皇陵没被盗,是因为元朝丧葬制度很奇特,陵墓找不到而已。据说,元朝皇帝死后,会找一个偏僻的地方下葬,墓中不放贵重物品,不放身份标志。当着一头母骆驼的面,杀了它的孩子,然后几千兵马踏平周围一切痕迹。来年祭祀的时候,把母骆驼牵来,母骆驼记得路,就这样年年祭祀!母骆驼快死了,就再杀一头幼骆驼,这样循环!因为蒙古汗位传递不稳定,经常内乱,所以,祭祀非常容易中断,久而久之,就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祖宗埋哪里了!所以,就算后人偶尔发现了元朝皇帝墓葬,因为没有身份标志的物品,可能也就被忽略了!

明朝皇陵主要是保护的好!后世清朝入关统治中原,为了显示自己的正统,照顾汉人情绪,也下令保护,所以,保存比较完好!

清朝皇陵大规模被盗,这个要感谢孙殿英了!当年他练兵刚好在清陵附近,机会难得,所以就做了大事,盗了好几位皇帝的陵墓,大发横财!


生活如此无奈


皇家陵墓多年以来一直备受瞩目,不仅因为它极具可考性的研究价值,还因为一直是盗墓贼觊觎的“猎物”。

但是有心者会发现,其实元朝的皇陵一个都看不见,明朝的皇陵无一被盗,清朝皇陵却被盗多处。这是为什么呢?有书君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元皇陵葬法非常简陋,辨识度低,久而久之,无从可考。

众所周知,元朝是蒙古人所建,而蒙古人是典型的游牧民族,其显著特点就是随季节变幻而举家迁徙,因此居无定所。


若在迁徙途中,元首驾崩,那么便会就地埋葬,埋葬方法简陋得有书君都有些瞠目结舌:

选一块楠木,将中间掏空成能够容纳元首遗体的大小,再将元首遗体放置进去,然后将树干合拢起来,加三道金箍巩固,一个元首的“棺椁”便大功告成。

接下来,元首的遗体被就地埋葬。并在埋葬之地种植青草,久而久之,埋葬元首之地与周遭地区并无二异,如此,便掩盖了元首埋葬之所。

起初为便于祭祀,元首后代会在元首埋葬之地,当着骆驼妈妈的面宰杀小骆驼,让母骆驼对小骆驼“殉葬”之地印象深刻,从而也使元首后代祭祀先祖得以顺利进行。

当然,若母骆驼死去,元首埋葬之地便永远成为了一个迷。

这也就是为何元朝陵墓一个都找不到的原因了。

再者,元朝陵墓简陋不堪,当然也不会随葬价值连城的金银首饰,盗墓贼也看不上一座没有油水可捞的墓地,一度任其经历风雨飘摇,最后,被世人遗忘在某个青青草原的地底下。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元朝陵墓能够不被世人发现也在情理之中。

不过这些元首长眠地下,不会被世人打扰,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元朝陵墓布置极其简陋,且“葬无定所”,辨识度低。加之随葬珠宝几乎没有,也没能成为盗墓贼争相觊觎的对象,所以,墓地最后无从可考了。

二、明陵有清政府的保护,加之结构坚固,所以没有被盗。

明朝有眀成祖朱元璋的定陵,明代宗朱祁钰的孝陵,以及其他皇帝长眠的“明十三陵”。这几处皇陵几乎没被破坏。

原因之一是因为明朝末年,由李自成夺取江山,取明朝而代之。后李自成兵败大清,清政府记恨的当然是与之作对的李自成了。

因此,清朝就不会对明朝历代帝王撒泼,去破坏他们的皇陵了。

原因之二就是因为清政府的保护。毕竟清朝与明朝之间算是无怨无仇的,而且,明陵也算文物一般的存在,清政府也不会无缘无故去开挖明陵,而是加以保护,因此,明陵得以完好无损。

原因之三便是明朝的历代皇帝早已预料会有胆大妄为者觊觎陵墓内的奇珍异宝,因此将陵墓修建得坚固无比,令那些盗墓者望而却步。

盗墓贼连明陵的墓门都打不开,更遑论偷盗珠宝了,都是败兴而归。因此,明陵大多完好无损。

相比之下,明陵简直是一众皇陵中的“幸运儿”了。

明陵因政治原因,还有清政府的保护,以及结构坚固,因此,没有被盗过。

三、明国时期时局动荡,战火纷飞,大盗清陵成为盗墓贼发财的捷径之选。

清陵的皇陵中名声在外的有清东陵和清西陵。

民国时期,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因此,很多人打起了盗墓的主意。因为盗墓一旦得手,一辈子衣食无忧。

下面有书君带大家看看清西陵和清西陵埋葬的是哪些皇帝:

清西陵躺着的是雍正,顺治,嘉庆,道光这几位生平就艰苦朴素的主,驾崩后随葬宝物肯定不多,因此没有引起盗墓贼的垂涎。

而与之相对的清东陵,就没那么走运了,别人不说,单说那个愣是将好好的清朝坑得亡国的慈禧太后,其随葬物品就够盗墓贼此生荣华富贵享之不尽了。

因为慈禧太后将自己的陵寝布置得极尽奢华,用现在的一个词概括,就是高大上。

从墓门到墓室,都是几番修了拆,拆了修的,整个陵墓比紫禁城还奢华几分。

如此高级装备,有书君想,就是放眼现代,也没几个富豪的陵墓能够与之匹敌了。

慈禧给自己陵寝安装如此“顶级装备”,不被盗墓贼觊觎才怪。

盗墓贼孙殿英就是这样一位早对清东陵“垂涎已久”的世纪大盗。并在后来因大盗东陵而臭名远扬。

他利用职务之便,以训练军队为名,实际趁夜深人静时,将清东陵来了个“一锅端”,尤其是慈禧太后的陵墓,更是遭遇毁灭性的破坏,惨不忍睹。

可这有什么办法,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人人都要吃饭,清东陵那么多宝贝尘封地下,又有几个人不为之心动呢?

只是可怜慈禧驾鹤西游,随身携带的金银财宝,到头来却是为盗墓贼做嫁衣裳,她老人家若泉下有知,只怕是死不瞑目了吧!

民国时期,政局动荡,清朝陵墓因随葬物品价值不菲,遭遇盗墓贼的大肆盗挖。

综上所述,元陵之所以没有踪迹,是因为实行密葬,元朝后人都无法追寻墓地位置;明朝因为有清朝保护,而破坏甚少;清陵因为慈禧等人的随葬物品奢侈,而被盗墓贼视为了“一等猎物”,加之政局动荡,战争连连,导致清陵沦为盗墓贼发财的对象。

自古以来,帝王生前享尽荣华,却妄想死后还能继续富贵,殊不知,自己陵寝内的高端布置却成为盗墓者极度追捧的“猎物”,自己也不能安息。

反之,那些生平艰苦朴素的反倒安然无恙。对此,有书君感叹一句:还是低调点好!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古人对风水很看中,因此,帝王将相往往会让当时最著名的风水大师在全国各地寻找风水最好的地方当作他们的墓地,他们希望死后能保佑他们的子孙后代依然繁荣富贵。下面就来看看一位开国之君“误打误撞”得来的一块“真龙”所在的风水宝地。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是历史上罕见的布衣天子,他家里世代务农,家境贫寒。公元1344年,也就是朱元璋17岁那年,饥荒和瘟疫开始四处蔓延,朱元璋一家也再劫难逃,一个月内他的父母和大哥相继饿死,家中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朱兴盛。

人死之后讲究入土为安,可朱氏兄弟犯难了,且不说找一口像样的棺材,就连坟地都没有。无奈之下,朱元璋去找一直在其家放牛的地主刘德。结果刘德不但直接拒绝了朱氏兄弟的请求,而且还将他赶了出去。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就在这时,刘德有个远方亲戚刘继祖听说此事,动了恻隐之心,便将自己的一块土地送给他们用以下葬。

朱元璋兄弟这样才得忆安葬父母兄长。

多年后,朱元璋加入义军,他从一个小兵做起,一步步逆袭成统领千军万马的吴王,并最终推翻元朝,建立了大明王朝。

当了皇帝的朱元璋一方面重谢当年施地的恩人刘继祖,封其为义惠侯,并让他的子孙后代都沿袭这一爵位。

同时,他决定把父母、兄嫂的坟迁址,盛装豪椁隆重再葬,并派精通风水的刘伯温前去安徽凤阳老家堪查。刘伯温去了一趟,回来说:山川灵气不可动,一动风水就不灵了,会破了朱家龙脉。

朱元璋一听打消了重葬的念头,选择在原址上修建大型皇陵。

其实,朱元璋葬父葬到了风水宝地上还有一个民间传说,当时朱父“尸陷地裂”,得以平地起坟。雨过天晴,朱元璋急急跑出躲雨的寺庙,到原地一看坏了,父亲的尸体没有了,感到十分迷惑,便横在抬尸的扁担上四肢拉开,仰天长叹,等二哥赶回来商量怎么办。

一个老和尚恰好走过,觉得惊奇:扁担与朱元璋的身体正好构成了一个“天”。不一会儿,朱元璋又侧身翻转,这更不得了了,又成了一个“子”。“天子”现世,此人必贵。果然不出老和尚所言,朱元璋后来当了大明皇帝。天下哪有这么好的事情?朱元璋能够建立大明王朝,也是与蒙人、张士诚、陈友谅等拼杀出来的,是“马上得江山”。

因为民间一直盛传朱元璋家祖坟葬到了风水宝地上。因此,朱元璋后来决定不迁父母的坟,是将祖坟的范围扩大了,并进了了大规模的修整,这也就是现在著名的景点明陵。

的确,朱元璋当年也是靠着刘继祖施的一块小土,误打误撞地把父母葬在了风水宝地上。这使得朱家总共产生了16个皇帝。后来明末的李自成率义军攻打到安徽凤阳时,便将朱氏的祖陵破坏得乱七八糟,坏其风水,名为“断龙脉”。

在现在,这个规模非常大的坟地已成为国家重点的保护对象,不说盗墓贼不敢动动它,甚至曾经有高速铁路通过此路时也进行了绕道国。据悉,国家专门花了大笔投资进行绕道,并为其多挖了近300米的隧道,修了长达6公里的桥梁,整个工程算下来多花了2亿元。

当然,国家这么做,不为别的,只为保护好古代文化遗产。


飘雪楼主的历史课


清东陵最早被盗可以追溯到1901年清东陵的苏嘛啦姑墓被盗。那年,八国联军逼迫慈禧逃亡西安,当地人以为清朝灭亡,于是开始盗掘清东陵。

1912年清朝灭亡之后,由于民国政府给守陵人支付的粮饷不到位,守陵人开始盗取地面金银器、青铜器等,通过蓟县运到北平销赃。在经过马伸桥孙殿英的驻地时,被孙殿英截获,开始引起了孙殿英的注意。

1925-1927年,奉系军阀张宗昌将清东陵地区的几百万棵松树砍伐一空,这次大规模的伐树可以说是1928年孙殿英大规模盗掘东陵的导火线。

清东陵遭受的第一次大规模盗陵,就是1928年孙殿英盗挖慈禧陵和裕陵。此后,毁陵事件此伏彼起,掘墓之风愈演愈烈。清东陵又遭受了当地土匪和地痞组织的第二、三次大规模盗掘。

1928年12月,朱华山端慧皇太子园寝地宫被盗,因积水太深,查勘人员未能进入,仅将盗口封砌。后来将案犯拿获。

1929年,景陵妃园寝内温僖贵妃地宫被盗挖,未遂。

1929年农历十一月,裕妃园寝中的纯惠皇贵妃地宫被盗,金棺损毁,玉骨凌乱,殉葬物品被盗一空。后来,拿获盗犯四名,均解交遵化县政府处理。

1930年农历四月初,端慧皇太子园寝中的悼敏皇子地宫被盗。盗犯后来全部落网,供出赃物有:凉袋勾子二件,红珊瑚珠百余粒、五两重金锭子八个。

1931年3月,昭西陵被盗。溥仪派人办理善后,共用款一千零四十五元,主犯外逃,从犯已被抓获。

1945年日本投降后,东陵地区一度出现权力真空。此后不久,东陵第二次大规模被盗。参与这次盗陵的人员构成,主要是当地的土著居民,以及附近兴隆、蓟县、平谷等县的人。主犯即前面提到的马福田、王绍义等人。这次,他们纠集的盗陵人数达到数百人乃至千人,被盗掘的陵寝包括景陵、定陵、惠陵、普祥峪定东陵。

1945年9月,当地人张×纠集300多人盗掘景陵。他们层层布岗,荷枪实弹,如临大敌,经过整整一夜,将景陵地宫打开。盗匪们用斧头劈开棺椁,将殉葬品劫掠一空。据肇事者后来回忆,劈棺时突然从里面冒出火来,还当场烧伤了三个人。

在景陵的殉葬品中,有一件著名的稀世珍宝,康熙帝的心爱之物——“九龙玉杯”。康熙年间,江湖豪士杨香武曾三盗九龙玉杯而未果。康熙皇帝死后,“九龙玉杯”被一起葬入皇陵中。最为神奇的是,只要盛满酒,就可以从杯中看到九条翻转的蛟龙。

东陵的第二次大规模盗陵尽管受到了坚决打击,但一些利令智昏、财迷心窍的亡命之徒,依然不为所动,继续干着罪恶勾当。

1948年4月,盗犯刘××带领一干人趁夜盗掘了定陵妃园寝。他们6个人共干了四夜。据后来交待,里边全是水,只好在水中取宝了。捞到的东西有:金丝镯子1付、包金镯子1付、小罐2个、闻药壶2个、烟坠石3个、金丝耳坠1枝、怀表1块……6个人按股分配,各有收获。

1948年农历腊月二十九日,新城村张×一伙七个人趁夜盗掘了惠陵妃园寝中未盗的地宫。

1949年4月,张×一伙十人又盗掘了惠妃园寝中的另一座墓。1948年腊月盗得物品有碧玺桃、两块怀表和一些珍珠。1949年又盗得翠搬指1个,白水晶烟壶1个,翠球4个,珠子和碧玺球半盅,水晶小罐4个,粉红碧玺球(有半个茶壶那么大),刻“道德”金如意1件,怀表1块,金壳表1块,琉璃瓶(装人牙),木球10几个,七兰香球1挂,香炉2个。这些人将两次的盗陵赃物秘密在当地和北京脱手,每人得赃款10多万元。

1949年2月,以新立村郑×为首的盗陵团伙,又对惠陵、昭西陵、慈安陵、定陵、定陵妃园寝再次进行洗劫,盗取了大量珍宝,成为东陵第三次大盗案。

在一年的时间里,他们先后盗挖了7座陵墓,其中孝陵、昭西陵未能盗开,定陵、慈安陵扑了空;惠陵、惠陵妃园寝、定陵妃园寝盗掘成功。

1950年3~4月,又有10名盗匪挖了惠陵妃园寝,盗走一批珠宝。(撰文/李寅 原载2009年7月号《中国科学探险》杂志)


历史大学堂


神秘莫测元皇陵

(成吉思汗衣冠冢)

蒙古人在11世纪曾经横扫亚欧大陆,建立了强盛的蒙古帝国。

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元朝作为为数不多的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是受汉文化影响最小的中原少数民族政权,不管是在继承人的选择还是其他各个方面,元朝都有自己独有的一套制度,这其中就包括元朝皇陵的丧葬制度。

迄今为止,还从没有一座元皇陵被发现,究其原因,无非是因为元朝皇陵所特有的秘葬制度。

何为秘葬?说直白一点,就是只有为数不多的贵族知晓皇陵的埋葬地点,其余人是不知道的,这在当时是一个秘密,所以人们称之为秘葬。

元皇陵的修建不像汉族皇陵那样兴师动众,长年累月的修建,元皇陵修建时间相对很短,是将尸体运到埋葬之处后才会进行修建,说好听点是修建,说不好听其实就是挖个坑,将棺椁置于坑中再把土回填,因为元皇陵不封不树,就是没有封土堆和树木作为标记,而是采用“万马踏平”的方式,慢慢的,随着周围植被的生长,元皇陵所在之地与周围环境就没有任何区别了。

而关于元皇陵的埋葬地点,人们所知道的信息只有三个字:起辇谷。据说,起辇谷为蒙古帝国的墓葬群所在地,元朝的帝王大多埋在了起辇谷,包括成吉思汗的墓葬,但是关于起辇谷的具体地点却无人知晓。

随着现代对史料记载的进一步探索,人们普遍认为起辇谷的所在地位于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东北肯特省的肯特山,但是肯特山占地面积辽阔,如没有准确位置想要找寻元皇陵的踪迹可谓大海捞针。

其实不止是中国史学界,就连国外史学界都想找寻到元皇陵,据说日本曾动用卫星对肯特山进行扫描,希望能找到一些痕迹,但最终一无所获。

“幸运儿”明皇陵

(明长陵)

明皇陵主要有两处,一处是位于南京的朱元璋明孝陵,另一处是位于北京昌平的明十三陵。

明皇陵是历朝历代整体保存最完好的皇陵了,目前除了定陵外,其余皇陵全部保存完好,均没有被盗掘。

那么为何明朝的皇陵保存的如此完好呢?主要原因有三点。

一、清朝统治者对明皇陵采取保护政策

清朝在刚刚入主之时根基尚不稳固,为了笼络汉族人心,自顺治开始,便向明十三陵派驻守陵太监,每座皇陵有4个守陵太监,并且对于盗挖皇陵的人处以死刑。

要知道,后朝对于前朝皇陵进行保护的并不多,大部分都是后朝挖前朝的皇陵,比如取代唐朝的后梁,有一个叫温韬的节度使盗了唐朝18座皇陵,金兵灭亡北宋后盗了北宋8座皇陵,元朝灭亡南宋后盗了南宋6座皇陵,像清朝这样对于前朝的皇陵采取保护政策的确实不多见。

二、明皇陵地理位置距离城区很近,盗掘极易被发觉

相对于历朝历代皇陵远离都城的特点,明朝皇陵距离都城非常近,朱元璋的孝陵就位于城郊的钟山上,而明十三陵距离昌平城区直线距离只有8公里,可以说就在昌平城边上,如果盗墓贼对其进行盗掘,是极易被人发现的。

三、明皇陵地宫非常深且地宫入口不易寻找

从目前以挖掘的定陵可以得知,明皇陵的地宫是非常深的,定陵地宫深27米(相当于3米一层7层楼的高度),而且明皇陵地宫极其隐蔽,当年中国考古学家本计划发掘明长陵,但是在长陵周围找了好几天都没有探测到地宫入口,定陵的地宫入口也是在挖了近一个月才发现的,可见如果盗挖明皇陵其难度之大。

“多灾多难”清皇陵

(康熙景陵)

清代皇陵相对元朝皇陵和明朝皇陵来说就非常倒霉了,关内的9座皇陵被盗了5座,清朝共3座,关外三陵、清东陵和清西陵。

1925年,孙殿英盗挖了清东陵中乾隆的裕陵和慈禧的定东陵,这也是清皇陵第一次被盗掘。

1938年,一伙不明匪徒盗挖了清西陵中光绪的崇陵,崇陵是清西陵中唯一一座被盗掘的皇陵。

1945年,一伙匪军(此处标黑,自己理解)盗挖了清东陵除顺治孝陵之外的所有皇陵(注意是所有,包括妃嫔和公主皇子的陵墓,共100多座),清东陵被盗一空。

那么同样是皇陵,为什么清皇陵被盗掘了这么多座呢?

一、民族原因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句话是孙中山先生在1905年提出的一句话,清朝作为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后,众多汉族人士对清朝始终抱走敌意。到了清朝末年,卖国求和,割地赔款,更使得清朝成了众矢之的。

而据说当年孙殿英盗掘清东陵就是因为其祖先被清朝所杀,所以孙殿英对清朝心生怨恨,关于此事的真伪现已无从考证,但清皇陵多被挖掘排满的民族原因是切实存在的。

二、地理位置偏远,周边军阀土匪众多

清皇陵相对于明皇陵来说,位置都相对偏远,清东陵位于河北遵化一处叫做马兰峪的山区,清西陵位于河北易县的永宁山下,两座陵墓群距离北京都有120公里的距离,远离都城,这两处在当时都可以算是穷乡僻壤了。

位置的偏僻就导致了陵寝周边治安极差,而且清朝灭亡后又处于军阀混战时期,军阀之间互相倾轧。

1928年盗挖清东陵的孙殿英就是当时驻守在马兰峪附近的一个小军阀,在他们看来,皇陵就是聚宝盆,盗挖皇陵就有了军费,可以招兵买马,扩充军队,强大自己的实力,这也是当初孙殿英盗陵的出发点。

综合来说,清皇陵相对元皇陵和明皇陵确实是一个命运多舛的皇陵。

我是小明唠史,唠历史,和你唠唠古人那些史,喜欢可以点赞关注哦!


小何唠史


明朝末年,李自成烧了朱元璋祖坟,烧了定陵地面建筑,但没刨坟掘墓,不算被盗。清朝入关后,对明十三陵保护也很好。“乾隆盗木”,也只是盗用了明陵地面建筑的木料,没有刨坟掘墓,也不算盗。清朝官方没有破坏明陵,民间更没有人破坏。

明陵防盗设施坚固,一般盗贼也盗不了。到了民国,就更没人破坏明陵了。因为民国要推翻的清朝,即使是盗墓,也都盯着清陵,而不打明陵的主意。这大概就是明陵无一被盗的原因。

反观清朝,就惨咯

清朝皇帝的陵墓,除顺治,雍正,嘉庆,道光4帝陵寝以外,其余诸皇陵及后妃墓皆被盗,许多珍贵文物下落不明。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灭亡后,中国持续长达近40年战乱。战争会让人变得疯狂,在战争年代,任何疯狂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而盗掘清陵的多为军方,一般的小盗墓贼是盗不了的。在这近40年的战乱年代,“满清误国”已被宣传得根深蒂固,民间对清朝皇帝多为骂声。正因如此,盗墓者起心动念,首选清陵。当然,在战乱年代,其他朝代的皇陵被盗的也不少,但都是盗洞式盗墓,不像清陵那样大规模破坏。

我觉得,盗墓这种行为,无论怎样都是不应该的,掘人祖坟这种事做不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