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趵突泉的“突”字少一點,大明湖的“明”字多一橫的解讀,濟南民間通常是關聯在一起的,最流行的說法是:趵突泉三股水的流勢太大,把那一點給沖走了,然後流到大明湖裡,所以“明”字就多出了一橫……
突
寫“突”字少一點的人叫胡纘宗,曾做過明朝的山東巡撫。不要看到是巡撫就以為他只是個當官的,他還是正宗的文人,詩、書皆佳,出身於書香世家,22歲就中了舉人,後中進士,是正德年間的三甲第一名(傳臚)。
事實上像寶蓋頭不加那一點,在各種石刻中太常見了。譬如泰山石刻中,“流水”的“流”,上頭也是不加那一點。這是書法家的風流,古代有個詞,叫“文不加點”,故而有的寫“文”字,上面沒點,來讚揚一個人才思敏捷。
明
細心的人已發現了,這個“眀”字是直接可以用電腦打出來的。為什麼這樣?錯別字居然還能用電腦打出來?所以說,這個“眀”字本身就不是錯別字,它是異體字,同一個字的另外一種寫法。
“眀”這個字漢代就有了,這裡只不過是為了書法的美感,特意加了一筆。這麼做的不光是清代的書法家,其他朝代的書法作品中,也多有“眀”這個寫法。
如果再翻看一下康熙字典就更明確了。“明”字在古代有二個異體字,分別是:朙、眀。囧月組成的“朙”字,是小篆的寫法。囧是“窗牖之明亮”的意思,窗戶外透射進來的光亮。目月組成的“眀”字是“目徹為明”的意思,常用於形容目光的明亮。
書寫“大明湖”三個字的,是乾隆年間的大書法家於書佃。而正是康乾時期,文字獄確實很緊張,所以,也有可能是於書佃,本來可以寫“明”的,也都寫成“眀”,則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煩。然而,即便不是清代,許多字刻中也是有“眀”的。譬如現代書法家武中奇寫的“明太祖之墓”:
康熙字典上還備註:目明與明暗之明意同。就是說“眀”和“明”的意思是完全相的。而且,“古皆從日月作明。漢乃從目作眀”——漢朝之前只有“明”字,漢朝之前開始出現“眀”字。
原來“大明湖”、“大眀湖”甚至“大朙湖”,都是正確的。
閱讀更多 大眾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