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什麼是豫劇?

Jack゛


關於豫劇的起源

由於之前沒有話筒等設備,主要採用“喊”的方式,所以又稱為“河南謳”。建國之前,豫劇不叫豫劇,而是叫河南梆子,與山東梆子非常相似,建國以後經過不斷的發展,由於河南省簡稱“豫”,所以又叫豫劇,一直延續到現在,這就是豫劇這個名字的來源。關於豫劇的起源,有好幾種說法,有的認為多地起源,有的認為是單一一個地方起源的,目前比較公認的說法是豫劇起源於河南省開封市。

豫劇形成以後,由於存在方言的問題,在各地流傳過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流派,主要有:以封丘為中心的唱法稱“祥符調”;以商丘為中心的唱法稱“豫東調”;以洛陽為中心流傳的唱法稱為“豫西調”,又稱西府調、靠山簧;豫東南沙河流域流傳的唱法稱“沙河調”,又稱本地梆。

關於豫劇的流派及其經典作品

⑴豫劇六大名旦。當年響噹噹的人物常香玉大師,在抗美援朝中曾以個人的名義捐了一架飛機,常老師不但有著家國情懷,還有著精湛的表演藝術。除了常香玉老師以外,還有陳素真、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桑振君。這六位老師各自成派,各有特色。他們的代表作品有

常香玉老師的《花木蘭》、《大祭樁》、《人歡馬叫》等;

陳素真老師的《白蛇傳》、《天地配》、《香囊記》等;

崔蘭田老師的《桃花庵》、《秦香蓮》等;馬金鳳老師的《穆桂英掛帥》、《花打朝》等;

閻立品老師的《蝴蝶杯》、《秦雪梅》等;桑振君老師的《打金枝》、《下陳州》、《八件衣》等作品。

⑵“豫東八大紅臉王”是指劉新民、張枝茂、索文化、劉忠河、陳傳明、朱坤芳、謝慶軍、洪先禮八位老師,他們代表了豫東調。最初八大紅臉王的來歷是因為黃河音像公司出品了這八個人的專輯,稱為八大紅臉王,因此得出此名。

劉忠河老師的代表作品是《打金枝》、《轅門斬子》、《十五貫》等;

張枝茂老師的代表作品是全本《劉公案》、全本《呼家將》、《二下南京》、《臥龍奔喪》等;

索文化老師的代表作品是《劉墉下南京》、《地塘板》、《斬紅袍》、《下南唐》、《少國公》、《三下南京》等;

劉新民老師的代表作品有《劉公案》、《懸空案》、《反陽河》、《反徐州》等;

陳傳明老師的代表作品是《小紅袍》、《鍘太師》、《界牌關》、《御裘引》、《雙開鍘》等;

朱坤芳老師的代表作品有《斬紅袍》、《高平關》、《取滎陽》、《兩狼山》、《斬黃袍》等;

謝慶軍老師的代表作品有《劉墉下南京》、《回北京》、《煤山恨》、《扒墓》、《單刀會》等;

洪先禮老師的代表作品有、全本《劉墉下山東》、《回北京》、《狀元媒》、《大保國》、《二進宮》、《劉公案》等。

⑶豫劇淨角代表人物是李斯忠老師。其次就再說蘭力,以及青年演員張鈺東。代表作品有《下陳州》 、《跪韓鋪》、《包龍圖坐監》、《司馬茅告狀》等。

⑷豫劇丑角代表人物牛得草。代表作品有《七品芝麻官》《卷席筒》《做文章》《三不願意》等。還有現在的李天方老師,他的代表作品有《李豁子離婚》《劉全哭妻》等。


精選曲藝


中國戲曲源遠流長,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她與印度梵劇,古希臘的喜劇與悲劇並稱為世界三大戲劇文化。經過漫長的發展演變,形成了以京劇、豫劇、評劇、黃梅戲以及越劇五大劇種為的核心的藝術百花苑。

中國戲曲種類繁多,據不完全統計呢,中國各民族戲曲劇種約有360多個。傳統戲曲劇目更是數不勝數。好了言歸正傳,咱們開始今天的回答。說到豫劇呢,大家一定不陌生。劉大哥講話理太偏,誰說女子不如!轅門外三聲炮如同雷震,有為王金殿上觀看仔細……我相信每個河南人都能哼上一兩句。今天小豫就為大家科普豫劇來源。

豫劇發源於河南開封,是我國五大劇種之一。豫劇以唱腔鏗鏘大氣、抑揚有度、行腔酣暢、吐字清晰、韻味醇美、生動活潑、有血有肉、善於表達人物內心情感著稱,憑藉其高度的藝術性而廣受各界人士歡迎。

豫劇傳統劇目主要有傳統古裝劇目有647個(這是1956年的數據統計)。比較有代表性的有《春秋配》、《梵王宮》、《三上轎》、《黃鶴樓》、《三拂袖》、《滌恥血》、《桃花庵》、《對花槍》、《天地配》、《鍘美案》、《龍鳳令》、《玉虎墜》、《十面埋伏》、《南陽關》、《金囍記》、《賀后罵殿》、《對繡鞋》、《天國盛會》、《秦雪梅》、《三上關》、《女貞花》、《劈山救母》、(《香囊記》又名《抬花轎》)等。

1949年以來,以改編傳統、移植改編的古裝劇有《紅娘》、《花木蘭》、《宇宙鋒》、《穆桂英掛帥》、《破洪州》、《五世請纓》、《七品芝麻官》、《打金枝》、《三哭殿》、《大祭樁》、《劉墉下南京》(即《劉公案》)、《五女拜壽》、《冥夢淚》、《大登殿》、《白蛇傳》、《程嬰救孤》、《清風亭》、(《玉簪記》又名《必正與妙常》)等。

豫劇代表人物主要有常香玉,馬金鳳,唐玉成,唐喜成,賈廷聚,劉忠河,李樹建等。


豫韻新聲


豫劇也稱河南梆子、河南高調。因早期演員用本嗓演唱,起腔與收腔時用假聲翻高尾音帶“謳”,又叫“河南謳”。在豫西山區演出多依山平土為臺,當地稱為“靠山吼”。因為河南省簡稱“豫”,新中國成立後定名為豫劇。豫劇流行於河南、河北、山東、山西、湖北、寧夏、青海、新疆等十幾個省區,是中國最有影響的戲曲之一。豫劇的流派主要有四個:開封一帶的祥符調、商丘一帶的豫東調(又稱東路調)、洛陽一帶的豫西調(又稱西府調或靠山簧)以及漯河一帶的沙河調(又稱本地梆)。為豫東調與豫西調最為流行。1927年以前的河南梆子沒有女演員。出現了女演員後,逐步形成了常香玉、陳素貞、馬金鳳、閆立品、崔蘭田五大名旦表演流派。常派激昂奔放,陳派明快清新,馬派剛健明亮,崔派深沉含蓄,閆派細膩委腕。目前,五大流派桃李天下。豫劇的傳統劇目有1000多個,其中很大一部分取材於歷史小說和演義。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對花槍》、《三上轎》、《地塘板》、《提寇》、《鍘美案》、《十二寡婦徵西》等。建國成後,產生了不少現代戲和新編歷史劇,使豫劇事業又有了新發展,如《朝陽溝》、《小二黑結婚》、《人歡馬叫》、《倒黴大叔的婚事》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