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嘛意思?

一蕴o


要自己个人思想,去分清事實才能确定。因為思維模糊了,看什么事都不順。走好自己的路,任何事情都會明白的。







朱子义


人生三境界,咱们还原到现实。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举个通熟易懂的例子去了解这个境界的形成。

一,认知

我是一个产品开发人员,我来到一家新公司,漂亮的小姐姐为我介绍并演示各种各样的机器人产品,有四足机器人,有人形机器人,有倒茶机器人。

模型亮眼,功能强悍,我兴奋异常,并认真记录着产品的种类,这是我第一次了解这些五花八门的机器人产品,并像别人一样顺理成章的称呼这些产品的名称。

这是第一层境界,了解并认知,看山是山。

二,解构

对产品有了兴趣,我便认知去了解产品的原理,在下了一番功夫之后,我清楚了产品的构成,一个机器人,需要好的设计师设计精美的外观和复杂的机械结构,需要有核心的控制器驱动舵机和马达进行移动,需要不同的传感器来丰富它得功能,还需要逻辑严谨的程序员为机器人写下灵魂般的程序,各种部件需要不同的加工商来提供服务,还需要生产人员给出最合理的组装方式,需要小批量验证测试,需要通过各种国家认证来赋予产品资质,最终它才是一个完美的机器人产品。

此时,在我眼里,面前的机器人已经不再是一个机器人,它是各种匠心设计的混合体,各种流程穿插的产物。

他已被我解构,看山不是山。

三,精通

经过不停的学习,不停的创新,不停研发出机器人产品,此时,在我眼里,每一个机器人像被赋予了生命,它成为了一个整体,我不必在思索他的原理,也不必在纠结它的问题,因我已经了如指掌,我只需去看这个产品好不好,这个产品是否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作用,此时,在我眼里,他们还是机器人,是那个我一眼看透的机器人,这便是第三境界,看山还是山。

我觉得三个境界,就是从认知到了解再到熟识的过程。



刺猬格


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表达: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三,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细细品味琢磨,实感哲理深刻,意味深远,真乃人生的经典写照。形象深刻的描述了人生历程不同的三个阶段:人之初,幼小单纯,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随着年龄渐渐长大,走进了山水之间,发现山水不是我原来想象中的山水,因此,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人到中年,通过自己多年的修炼,茅塞顿开,回归初心,做回自己,走出了山水之间,回头再看,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道德经》讲:”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意思是:含德深厚的人就如同出生的婴儿一样。人生之初,纯洁无暇,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你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人生之初,就像一张白纸,在上面画山是山,画水是水。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春秋交替;寒来暑往。随着年龄增长,人们历经了世事,渐渐变得不再那么单纯,而是,越来越成熟,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天下,有理寸却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

进入这个人生阶段,是激情的,不平的,焦虑的,困惑的,纠结的。你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了。在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借古讽今感叹抱怨。山自然不再是那单纯的山,水自然也不再是那单纯的水。

一切的一切都成了人的主观意志的载体,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倘若留在人生的这一阶段,那就苦了这条命了。可叹,许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终点。追求一生,劳碌一生,心高气傲一生,最后发现自己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终生。

但是,有一些人通过自己多年的修炼,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这时的你茅塞顿开,回归初心,回归自然,做回了自己。人在这时候,便会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面对繁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这个时候的你,已走出了山水之间,回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真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能达到第三境界的人,不管他耳闻目睹了多少烦心事,遭遇了多少人生的坎坷挫折,都能面对现实,正视生活,以“花开花落都随意,云卷云舒我自歌”的平常心,过自己快乐自在的生活。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人,一向能够保持从容、洒脱的淡然,能够冷静沉着、处之泰然。他们不因高兴而忘乎所以,不因伤悲而痛不欲生,也不因失意而蹉跎岁月不饶人。

每一个人都在走着自己的“路”,登着自己的“山”,把着自己的“调”,唱着自己的“歌”,每一个人都在演绎着各自的人生。人生就像一座绵延起伏的大山,有各自的顶峰与低谷,无论处在深深的峡谷,还是登上风光无限的顶峰,我自安之若素,从不放弃对快乐、美好和幸福的向往!

我们曾如此渴望生命的精彩,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自己才是命运的主宰者!

诚如老子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切自然而然。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便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一辈子做人,怎样算是做好了人?一辈子处世,怎样算是成功的处世?不如豁达的心态,人生在世,无非是让人笑笑,偶尔也笑笑别人。曾经沧海后,再去看世事,无非是云淡风清,不过是日升日落般的泰然了。回归自然,回归初心。人,就是要修炼到人生的至高境界: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如此,心静人亦安“ 祝你安好,请您转发分享,福生无量!





扬州讲坛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出自中国佛教禅宗史书《五灯会元》,是唐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的人生三境界。

原文为: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即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行思(671~740)俗姓刘,庐陵(江西吉安)人。唐代佛教禅宗高僧,世称青原行思。惠能大师门下首座。

这几句话指的是我们每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看待事物的不同。这种不同缘于经历也缘于心态。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这是生命最本真的一种状态,没有杂念,清清爽爽,纯纯粹粹。当然,这是对事物最表相的认识。就好象我们说有些人第一次见面就感觉份外熟悉,有些人见过多次也熟悉不起来。那是因为,我们在第一眼已经判断了这个人是不是能够和自己作朋友,已经决定了对方的气场是否和自己的气场相协调。

这是没有深究的判定,是非常主观的,也是绝对表相的。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这是说我们在看到世间万物之后,开始对他们进行思考,我们不再停留于简单的第一印象,我们开始探寻事情背后更深层的东西。

这个阶段的我们,学会了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了在不同的人身上寻找不一样的闪光点。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有些人是外冷内热的,还有些人慧质兰心却低调沉稳。


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是一切不强求,万事随缘。这里的山已经不是最初的山,这里的水也不是最初的水。就好比,你突然感觉相识多年的朋友有些陌生,仿佛你从未真正地了解一样。其实,是你没有看清朋友身上的一些潜质,它们一直在,只是被你忽略了。

应该说,禅宗大师的这三句话是蕴含着大智慧的。看人也好,观物也罢,很多事情是不能强求的,心明则眼亮。


悠然阅读


人生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指的是参禅之初或者普通人,看什么是什么只看表面。

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指的是,禅有悟了,人开始思考表面背后的内在含义。

第三重境界:看山依然是山,看水依然是水。指人生开悟,大彻大悟后,明白山水自然的可贵与美好。

世间万物,都由心生。

 

你面对的东西,你说是山,那么它就是山,你说不是山,那么它就不是山

 

同样的道理解释水

 

你也可以把山叫做水,把水叫做山

 

佛说了,世间万物,都由心生

 

佛家讲究入世与出世,于尘世间理会佛理之真谛。人之一生,从垂髫小儿至垂垂老者,匆匆的人生旅途中,我们也经历着人生的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形象地比喻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是我从一本哲理书上看到的一段话,

细细品味,觉得可以这样来理解这段话。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重境界是针对孩子说的,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什么事对他们来说都是新鲜的、陌生的,只有通过家人和老师来教育,他们才会认识事物。你告诉他这是什么,他便认识了什么,不会故意认错,以致说1是1,说2是2,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有一个小故事很能说明这点:一群大人在进行智力竞赛,主持人出了“6+9等于几”的题目,大家都想,智力竞赛题目决不会就字面那么简单,结果谁都不敢立即抢答,而是苦苦思索。突然,一个几岁的孩子说等于15,人们都向他投去异样的目光,直到主持人宣布他的答案正确时,人们才收回目光,并责怪自己的思想太复杂了,错过了抢答的机会。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这重境界是针对中年人说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增多,人们的思想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了,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时代,人们尔虞我诈,互不信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孩提时代相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再轻易相信眼前的一切,而是用心用脑去认识这个世界。此时,人们看到的山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山,水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水了,以致出现了许许多多现代版的“指鹿为马”的故事。有些人站在这山,发现那山更高;沐在此水,又想到那水更净,欲壑难填,永远也没有满足的一天。有些人为名、为利、为美色绞尽脑汁,活得很累。其实,人生苦短,只要活得快乐便行,何必追求过高甚至不着边际的标准呢!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种境界是针对老年人说的。步入老年,从岗位上退了下来,许多人都能认真反省自己的大半生,忙忙碌碌,最后得到了什么?有些人实现了理想,却牺牲了健康;有些人积累了财富,却失去了诚信。

 

善于反省的人才会最终达到人生的第三重境界,认识到钱财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钱财再多,也是免不了要回归自然的。因而千方百计发挥余热,为群众办好事实事,为公益事业添砖加瓦,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再建新功,达到这种思想境界的人,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了。

 

写到这里,我想到了一段处世箴言: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这就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


青埂峰下有情郎zjy


这句话是唐代禅宗大和尚青原惟信说的,“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大和尚说的是自己参禅修行的三个阶段,或者说是三种境界。第一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境界,还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那具体怎么理解这个三境界呢?

年少时我,懵懂无知,看见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山山水水,只是我眼中的形象,就像花草树木、鸟兽虫鱼一样,它们没啥意义,只是这个世界上简单的存在,物质实体而已。

成年时我,历经学习、工作,以及生活的种种酸甜苦辣,再看山看水时,心中就有了想法。压力很大时,我会说“压力山大”,心情苦闷时,就会想起“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激怀壮烈时,会说“山登绝顶人为峰”,感慨沧桑时,会说“滚滚长江东逝水”。这时的我,看到的山看到的水,已不是物质实体上存在的山和水,我已经给山山水水加上了自己的情感和想象。

如今的我,耳顺之年,退休在家,养花遛狗,心中已无工作、事业、理想、爱情等等的牵绊,再来看山,山就是山,再来看水,水还是水,不管人世如何,不管人生如何,山山水水自然而然,我陶醉其中,舒服自在,不再对山山水水强加个人的主观或唯心意识。

概而论之,第一境界,处于一种懵懂无知状态,是第二境界,处于一种深入了解的状态,第三境界,处于一种大彻大悟的状态。

然而禅宗大和尚说的这句话,他没有具体的去阐释说明,于是留给了后人无限的遐想,每个人可因时因地、因情因景,产生各自不同的看法。

不过总体来说,这三个境界,是依次递增的,是螺旋上升的,人的经历越多,情感越丰富,对此话的理解也会更深刻。





龙易国学


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再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是一个人从无知到有知再到圆融的人生观发展过程。

在我们还小的时候,是一张白纸,懵懂无知。我们完全相信父母、老师,长辈教育的一切,对他们告知的一切深信不疑。此时的我们,“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等我们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亲身经历了一些事情后,我们在实践后有了思考,会形成自己的人生观。这时我们发现小时接受的很多教育,那些曾经被我们奉为圭臬的理论很多都不正确。这时,“我们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等我们过了不惑的年纪,体味了人间百味,经历过世态炎凉,彻底的认识了人性。我们又会发现,曾经的认知都有其合理性。俗话说屁股决定脑袋。如果我们可以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其实,每个人的人生观都有合乎人性人情的地方。此时,我们成熟了,包容一切,理解一切,这就是孔夫子说的耳顺。我们“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不老真言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是禅宗公案故事,是指在悟道上的深浅层次。

常人呢,我们都是眼见为实,看什么就是什么,当然看见山就是山看见水就是水了,看见公鸡也自然不认为会是母鸡了,这也叫常识。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就是被这些所见所闻,给牵着走嘛,为六尘所转,于是,在六道轮回中,头出头没,无有出期。永远都有个我执我见,我因为看到什么见到什么,于是我就被产生了影响,你的一颦一笑,直接影响了我的心情,生老病死悲欢离合,被动的受苦啊,自己做不得主的人生苦啊,不是吗?

在修行的过程中,渐渐悟道了。明白,山未必是山,水未必是水,包括你未必是你,我也未必是真我,这都是所知障。话虽然好理解,但真正证道到这个程度,也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亲征的,因此公案里头,这么说的大德也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可是,当一个人修行到看山不是山的时候呢,如果没有再深入一层,那么就变成偏空,执着偏空之理,是不圆融的。也是好谈玄论妙,不切实际,不能融入于生活。当再深入了,这时候便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了。这也叫起妙用,运用是生活中,打成一片,心中清清楚楚。心中一片光明朗照大千,而拈花一笑。

粗陋解释一通,不知深浅。有错误之处,还请指正。


命理师陈一宏


这句话指的是参禅悟道的三种境界。

原话出自佛教禅宗的史书《五灯元会》中唐代禅宗大师青原惟信语。

原文是: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即使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下面就谈谈我自己的个人观点

第一层境界: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意思是说一个人在刚开始的时候,初识世界,懵懂无知,就好似一张白纸似的,你说这是一匹马,那他就认为这是个马;你说它是一朵花,那他就认为它是一朵花。明明白白,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它本身。

第二层境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意思是说随着我们视野的开阔,所见事物的逐渐增多,我们关注事物已经不单单只是看它是什么,而是更加注意并考虑它深层次的东西,它是怎么来的,有什么作用和意义,将来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所以会有“花非花,雾非雾”、“愚公不愚,智叟不智”、“陋室不陋”这类的成语,这时世间万物又都不是它本身。

第三层境界: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意思是说经历了人生苦难、起起落落;阅尽了世间繁华、人生百态。从初识到迷惘,再到最终的大彻大悟。所看见的事物从本身到延伸再到本身,返璞归真,颇有一种“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的心境,这时世间万物去芜存菁,保留的就是他最本真的性质。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不到之处,望共同探讨。


凯鹏369


从凡夫至成佛,要经历的三个阶段以“山水之见”作比喻,但只是启发,不能算结论。笔者理解如下:

一、见山水是山水

此阶段的是凡夫,将见闻觉知之境界,执为实有,喻作:见山水,是山水,此是执有的境界。

二、见山水非山水

开始理解并实证到:缘起万象,本性皆空,喻作:见山水,非山水,此是执空的境界。

三、见山水如故

难点在这句了。这是证悟实相的境界吗?且问,绕个大圈,见山水如故就算证悟?

南怀瑾先生对此阶段的结论是:这并不完全关于悟道的见地。

现在国内外许多参禅与谈禅的人每每提到这事,所以不能不加以说明,以免误人歧途,平白地陷害了一个有用之身。

至于惟政禅师第三阶段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的一说,当然是表示他已进一步的禅境,所以他自己说得个休歇之处;倘使单凭这几句话,就算是大彻大悟,那你不如放心去睡一大觉,起来一看,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岂不更来得直截了当而痛快吗?

——南怀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