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上網課到一半就沒勁頭了,中小學生如何保持較為穩定的學習狀態?

家長求助:我姑娘上四年級,上網課以來總是前半節課還行,後半節課就白混,這樣下去可怎麼辦?

人們總說“鏡子反映了真實”。但事實上,鏡子裡那個真實卻是相反的。

正如同許多家長總是抱怨自個孩子學習不專心。但事實上,家長看到的專心或者不專心不見得是真相。孩子們學習不專心或專心,得要他自己評判才算。只有當孩子自己懂得合理使用自己的“專心”、合理分配自己的“專心”,“專心”這東西才真正能夠逆人性而存在、而生長,並逐漸成為孩子學習效能倍速提升的秘密武器。往大面兒上再擴展一下,孩子一節網課要專注上完、一週的學習計劃要確保完成、一學期的學習成績要迎頭趕上,必須要有足夠的後勁兒來維持較為穩定的學習狀態,到底怎麼做呢?包括三個維度:

上網課到一半就沒勁頭了,中小學生如何保持較為穩定的學習狀態?

1、“宏觀上”的後勁兒:“管理”時間是不對的,時間管理的核心是“自我管理“

從事涉廣大中小學生一輩子的時間使用的宏觀維度來說,廣大中小學生學習一節課、一週課、一學期課普遍存在後續乏力的現象。當然,“後繼乏力”現象不僅僅是存在於學習領域或學習狀態,日常生活大情小事中都有可能出現,其根本原因在於“時間使用”上的認知誤區。

第一步,孩子們要實現慣性認知上的轉換:時間管理的基本單位是“事件”!

到底什麼是時間呢?最能夠讓廣大中小學生及家長得益的關於“時間的定義”應當是:時間是串起過去、現在及未來的無數事件的連續線。

是的,世間最難也最簡,莫過於“管理”時間。但是,當我們將時間定義為“事件的連續線”,那麼,這個抽象的“時間”便能夠立即鮮活且具體起來,比如“這一分鐘下一分鐘、這一個十分鐘下一個十分鐘應當做什麼”……這一個個既相對獨立又綿綿連續的小目標是如此的清晰且具體。如此一來,這四十分鐘的網課就會被自然而然拆解成個八個5分鐘、四個10分鐘或者兩個20分鐘,在這些小的時間單位之內,每一個“小事件”需要分配多少注意力、多少專注度才能達到適宜於自己的學習預期,孩子們大概率都會心裡有數,比如數學學得很好,簡單的題就少聽少練,多傾向於“跳一跳夠得著”的總分——這實質上就是孩子對四十分鐘網課上課質量的“自我管理”過程。

第二步,孩子們要實現自我管理的關鍵:單位時間內“掌握事件”!

孩子們要實現“自我管理”很難嗎?其實不,只需要在單位時間內“掌握事件”!

那些上課目標不明確、自制力較差、學習相對滯後的孩子,遭受到的時間待遇是“折磨”而不是享受。因為他們要忍受囫圇一塊兒的“40分鐘”一點點減為“39分鐘、38分鐘、37分鐘”,當時間一點越來越接近“5分鐘、3分鐘、1分鐘”的時間,這些孩子一方面想享受“哎呀這節課終於要熬完了”的愉悅,一方面得忍受“哎呀剛走神兒了沒聽懂”(自責內疚)、“哎呦作業很難不會做”(學習壓力)、“哎哎爸媽檢查時候又要挨訓”(家長壓力)之類的多重壓力。

而那些優秀的孩子,他們大多數都能夠“明明白白並主動”的將時間拆解為“若干個小事件”,然後輕輕鬆鬆地做好每一個小事件,最終合而抵達大目標。

第三步,孩子們要全盤掌握事件的要訣:事件的精力分配必須要“理性選擇”

所以說,當廣大中小學生不再被動的把時間當“海綿裡的水”(捏得很累有木有),而把它當成一件又一件連續的小事件,如此以來,40分鐘的網課變成了許多個有意思的小事件。在實現這些小事件的過程中,哪些小事件需要三四分的心力精力、哪些需要六七分的心力精力、哪些又需要十分的心力和精力,自然而然就完成了一張一馳、一抑一揚的專注力切換——人的精力和心力都是有限的,小孩子或成年人都一樣。將有限的心力精力與自己的學習水平、學習任務進行合理匹配,一節課上完就不會有精疲力竭的感覺,就不會形成下一堂課更愁的惡性循環。

更重要的是,40分鐘網課中許多個小事件的逐個實現會幫助孩子們體驗到不一樣的收穫感和滿足感——“收穫感和滿足感”,才是孩子們能夠保質保量完成每一節、每一週、每一學期學習任務的“後勁兒”。

上網課到一半就沒勁頭了,中小學生如何保持較為穩定的學習狀態?

2、“中觀上”的後勁兒:“平均”時間是不對的,學習效能的要訣是“精力分配”

從事涉廣大中小學生個人“學習難度、學習時間與精力匹配”的中觀層面而言,一個明顯的錯誤認知是“平均分配”時間,這是不對的。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比吉特在《貧窮的本質》一書中提出:“窮人不做遠期規劃,同時欠缺能力與眼界,以至於窮人喪失挖掘自身潛力的能力。”同理,廣大中小學生想要讓每一節、每一週、每一學期的學習效能得到持續向上的穩定提升,唯一需要解答的問題便只能是:如何在有限的精力和時間中獲得收益最大化,讓每一分鐘的學習都獲得複利的回報!具體怎麼做呢?

家長可以協助孩子列出學校當前網課教學的學習任務、教學計劃及進度安排,再結合自己當下的學習缺漏、學習能力、學業水平以及短期、中期學習目標,將網課學習大致歸作三大類:教學內容難度低於、等於、或高於孩子當前水平。

第一類,教學內容難度“低於”孩子當前水平,怎麼做

換句話說,就是咱家孩子的學習成績屬於中等偏上的情形。對於學習成績中等偏上的學生,家長就不要不管不顧強逼孩子對所有課程都“認認真真”。已經充分掌握了的學習內容,完全不必要再過多的浪費時間和精力。孩子只需要按照教學安排聽聽即可,做不做筆記、做不做作業影響不大,不必強求一律嚴苛要求。一張一馳文武之道嘛,對於這類不重要且不緊急的學習任務,孩子腦袋裡那根弦可以鬆緩鬆緩,沒關係的。

第二類,教學內容難度約略“等於”孩子當前水平,怎麼做

此種情形,孩子就得遵照“先謀穩定、再求發展”的宗旨。需要分出80%的精力和時間專注於“跟好課程進度”,只有紮紮實實的把每一個當前學習任務弄懂弄通,“全部學會”的階段主目標實現之後,再慢慢將精力傾向於“跳一跳夠得著”的學習領域。

常規來說,教學內容難度與孩子當前水平差不多的,大概率要佔全體學生的80%左右。網課教學對於廣大常態分佈的中小學生來,其最核心的優勢不是教學資源有多優秀,而是這些教學資源可以“重複播放”,此功能相當於傳統教學中的“一對一輔導”。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薄弱環節,針對這個薄弱環節“反覆播放”(家長可以教孩子自己學會邊聽邊錄課),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充分掌握並靈活運用這個優勢——更精準的學習水平管理,至少要做到兩點:一是邊聽課邊在紙上標記沒聽懂的地方,並將當前視頻進度時間進行準確記錄;二是在每一輪的“重複播放”過程中,從筆記中劃掉已經聽懂的部分,遞減式複習,效果極佳。

第三類,教學內容難度“高於”孩子當前水平,怎麼做

教學內容難度“高於”孩子當前水平,不一定就意味著孩子太弱太差。後進生、中等生、優秀生,每一類學生分別都有對應於自己當前學習水平的教學難度判斷標準。對於後進生而言,“高於”部分可以分割出20%的時間和精力,80%的時間和精力得用來攻克“等於”部分的學習內容。

對中等生而言,“高於”部分可以分割出40%的時間和精力專注跟進,60%的精力用來夯實“等於”部分的學習內容。

對優秀生而言,80%的時間和精力要用來強力攻克“高於”的部分,20%用來分給“等於”部分的內容即可。

當然,不論是後進生、中等生或優秀生,在不同教學難度上精力和時間的分配比例都是動態的,是要根據自己“學習與效能”比率逐步調整的。

是的,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最近學習發展區”,即“跳一跳夠得著”的區域。踮踮腳就能夠得著,喪失了挑戰性,會越來越懈怠;要跳四五尺以上才能夠著的,不現實,難度過高打擊積極性不說,還把現有的陣地給丟了,得不償失——“跳一跳夠得著”的區域才是後進生成為中等生、中等生成為優秀生、優秀生成為學霸或學神的永久“後勁兒”。

上網課到一半就沒勁頭了,中小學生如何保持較為穩定的學習狀態?

3、“微觀上”的後勁兒:“物質”獎勵是不對的,學習後勁的續電是“努力有效”

從事涉廣大中小學生家長在家庭教育中某一件具體事的微觀層面而言,動不動給予孩子“物質”獎勵是不對的。廣大中小學生學習的後續動力能不能持續續電,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家長的“對努力過程及努力結果的認可”。而物質獎勵本身,是把孩子內在學習動力轉化為外部誘惑的過程。當“物質獎勵”這個外部誘惑不存在了,或與孩子預期想得到的不相符,他還肯辛苦努力學習嗎?

家長怎麼做才能夠將對孩子“努力過程及努力結果的認可”反饋給孩子呢?一般來說,層層遞進從三個階段著手即可:

一是對孩子的努力及時給予反饋。比如孩子上網課時候有一個知識點沒聽懂,下課後他自己把沒聽懂的部分課程(或錄的音頻)又播放了一遍——這個階段,不管孩子有沒有真的學會這部分內容,但家長一定要及時對孩子主動自覺“再聽一遍”的這個努力過程給予口頭表揚或高度肯定,表揚的方式一定要具體、中肯,比如誠摯地、充滿喜悅地重複一遍孩子所做的事,並且給他一個親密的擁抱。

二是讓孩子感受到自己努力的收穫。比如孩子有一道例題沒聽懂,於是自己主動自覺的重新聽了(或通過其他渠道自己弄懂了),並且把題做出來了——“遇到問題-思考問題-尋求幫助-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是所有學霸學神及社會成功人士共同擁有的優秀品質。家長需要做的,就是通過真誠的言語、表情、身體姿態等方式,讓孩子感受到自己努力的收穫。

三是幫孩子體驗到自己努力的有效性。比如,當孩子通過主動聽課、認真做筆記從而學會了一個新的知識點(比如一個生字),家長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引導孩子多使用這個生字,並在孩子妥當應用時對他表達能力的增強(“努力的有效性”)及時給予反饋。也可以請求孩子承擔起家裡小弟弟或小妹妹的學習輔導任務,或者通過微信一分鐘語音(一對一或建群均可)給親戚朋友家其他低年級小朋友作輔導。諸如此類的小技巧,都有助於催發孩子學習的後續動力。


祁雲:擅散文,善評論。專注於家庭教育、寫作輔導、大語文教學探索及傳統經典閱讀推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