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好在哪里?如何赏析这个作品?

诸城胡子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好在哪里?真心话,刚开始学书法的时候,看到颜真卿的行书真心的不喜欢,而这幅书法作品更是涂抹严重,潦草的不行,为什么大家都说好?看不懂。但是现在过了二十多年之后,回过头再来欣赏这幅作品的时候,却经常能被它打动。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赏析一下《祭侄文稿》好在哪里吧。

《祭侄文稿》的历史背景

目前《祭侄文稿》真迹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去年曾出借日本展览还引起了轩然大波。这幅作品的创作背景是在唐朝安史之乱的时候,当时颜真卿镇守平原郡,他的哥哥颜杲卿和侄子颜季明守常山郡。后来叛军进攻常山郡,围城数日终城破被俘,最后父陷子死。

后来颜真卿带兵收复常山郡,找到了侄子颜季明的头颅和哥哥部分的肢体之后,为侄儿写的这篇祭祀的文稿,因为书写的时候就是面对着装着侄子头颅的盒子而写,因此心情格外悲痛欲绝,所以文章涂抹较多,文字工整不一,但也正是这一点,透露出颜真卿最自然的性情、最真实的心情,真情实感溢于纸上。

《祭侄文稿》的赏析

文稿的起首“维乾元元年,岁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记录的是时间。而后面“第十三叔,银青光禄(大)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扬县开国侯真卿”记录的是颜真卿当时的官职以及与死者的关系。这个时候因为刚开始,心情还没那么激动,因此字迹还算工整。

然后“以清酌庶羞,祭于亡侄,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曰: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阶庭玉兰,每慰人心”是对颜季明的一个介绍和小时候的回忆,因此线条比较细,书法给人一种轻快的感觉。

接下来上图中文字:“方期戬谷,何图逆贼间衅,称兵犯顺。尔父竭诚,常山作郡,余时受命,亦在平原。”开始变得沉重起来,点画线条也开始变得粗重。红线中的内容是说的战斗时的情况,特别是到了“父馅子死”的时候,已经心情十分的激动了,愤怒的情绪也到达了一个高峰,用笔的力量在加重,字迹线条变得粗犷。因为情绪不稳,涂抹也逐渐开始多了。

颜真卿为什么会如此的愤怒呢,因为这不仅仅是战争的缘故,因为文中有交待,“贼臣不救”,附近的官军为了保存自身的力量而不去求援,所以最终造成了“孤城围逼,父馅子死”。所以写到这的时候,颜真卿的情绪是很激动的。

而下面一段比较涂抹严重的地方是“吾承天泽,移牧河关,泉明比者,再陷常山。携尔首衬,及兹同还,抚念摧切,震悼心颜”,颜真卿说自己靠着上天的恩赐,收复了河北,然后才找到了颜季明的首级,而此时颜真卿就是对着侄子颜季明的头颅写的这篇《祭侄文稿》,因此痛彻心扉。

所以最后颜真卿说:方俟远日,卜尔幽宅,魂而有知,无嗟久客。呜呼哀哉!尚飨。等到过些日子,帮你找一个好的坟墓,希望你的灵魂能知道,回归故里,不要再在外面漂泊了。因为颜季明和颜杲卿都是惨死在战场,所以古人认为他们的灵魂还在外面游荡。

整个的书写过程都是在极度悲伤的情况下写的,哪里顾得上笔墨的工拙,故字随书家情绪起伏,纯是精神和平时工力的自然流露,这样的作品在书法史上都是不多见的,可以说《祭侄文稿》是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墨迹原作之一,至为宝贵。

《祭侄文稿》是书法艺术的升华,这也是为何他能被公认为天下第二行书的原因。欣赏《祭侄文稿》如果不了解这些,恐怕很难体会到颜真卿的真情实感的表现。

王僧虔云:“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这也是《祭侄文稿》的艺术价值所在。

我是翰墨今香,专注分享传统书法文化,希望能够得到您的支持和关注。


翰墨今香


《祭侄文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甚至有人认为,若不是王羲之早生数百年,《兰亭序》产生在先,“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也许要落在《祭侄文稿》上。

《祭侄文稿》产生的背景

又称《祭侄季明文稿》,颜真卿50岁时书。计25行,共230字。原作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前段时间被日本借去展览,引起较大反响,很多人为此还攻击台湾故宫博物院。

此稿追叙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的事。

季明是杲卿第三子,颜真卿的堂侄。常山郡失陷,季明横遭杀戮,归葬时仅存头颅。颜真卿援笔作文之际,悲愤交加,情不自禁,一气呵成此稿。


《祭侄文稿》的特点

1、感人肺腑的真情流露

书法创作,抒情是第一难事。《祭侄稿》辉耀千古的价值就在于坦白真率,是以真摯情感主运笔墨的典范。

其个性之鲜明,形式之独异,都开历史之先河,是书法创作述志、述心、表情的典型,体现出大胆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品格和无以伦比的艺术家的魄力和胸怀。

作品中所含蕴的情感力度强烈地震撼了每个观赏者的心,以至于无暇顾及形式构成的表面效果,这恰是自然美的典型结构。


2、圆转遒劲的篆籀笔法

此稿以圆笔中锋为主,藏锋出之。其厚重处浑朴苍穆,如黄钟大吕;细劲处筋骨凝练,如金风秋鹰;转折处,或化繁为简、遒丽自然,或杀笔狠重,戛然而止;连绵处,笔圆意赅,痛快淋漓,似大河直下,一泻千里。

3、开张自然的结体章法

此稿一反“二王”茂密瘦长、秀逸妩媚的风格,变为宽绰、自然疏朗的结体,点画外拓,弧形相向,顾盼呼应,形散而神敛。


字间行气,随情而变,不计工拙,无意尤佳,圈点涂改随处可见。在不衫不履的挥写中,生动多变。

行笔忽慢忽快,时疾时徐,欲行复止。字与字上牵下连,似断还连,或萦带娴熟,或断笔狠重;或细筋盘行,或铺毫直下,可谓跌宕多姿,奇趣横生。

行与行之间,左冲右突,欹正相生,或纽结粘连,或戛然而断,一任真性挥洒。尤为精彩的是末尾几行,由行变草,迅疾奔放,一泻而下,大有江河决堤的磅礴气势。至十八行“呜呼哀哉”,前三字连绵而出,昭示悲痛之情已达极点。


从第十九行至篇末,仿佛再度掀起风暴,其愤难抑,其情难诉。写到“首榇”两字时,前后左右写了又改,改了又写,仿佛置身于情感旋风之中。长歌当哭,泣血哀恸,一直至末行“呜呼哀哉尚飨”,令人触目惊心,撼魂震魄。

4、渴涩生动的墨法

此稿渴笔较多,且墨色浓重而枯涩,其艺术效果与颜真卿当时撕心裂肺的悲恸情感恰好达到了高度的和谐一致。

而此帖真迹中,所有的渴笔和牵带的地方都历历可见,能让人看出行笔的过程和笔锋变换之妙,对于学习行草书有很大的益处。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理论不多说,看字。很多人不会赏析颜真卿《祭侄文稿》,就是因为这是一纸草稿,写得比较乱,但是我们把它单字放大,就会发现美不胜收啊!请欣赏下面这60个单字。

可以说,掌握颜真卿行书三大特征,学好这最美60单字,就能成为书法家!很多人就是这么走过来的。

颜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唐代名臣、著名书法家。唐安史之乱时,颜真卿率义军对抗叛军。后至凤翔,被授为宪部尚书。唐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

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初学褚遂良,后师从草圣张旭,得其笔法,楷书端庄雄伟,行书气势遒劲。《祭侄文稿》(全称为《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就是颜真卿平定安史之乱时(758年)所创作的行书(手稿),现收藏于台北故宫。

颜真卿《祭侄文稿》追叙了自己的哥哥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之事。通篇用笔之间情如潮涌,书法气势磅礴,纵笔豪放,一气呵成。该书作是颜真卿行书的巅峰之作,被誉为“天下行书第二”,仅次于王羲之《兰亭序》。

本文精选颜真卿行书《祭侄文稿》中最美的60个单字,并对其书法用笔、结字总结了三大特征,一是颜体行书的用笔多用裹锋,运笔时将笔尖裹藏于笔腹之中,入纸钝而无芒角;二是圆转多于方折,三是字形向两边“鼓”。

对照千差万别的颜体行书,都脱离不了这三条特征。历代以来,学颜体行书成就了很多书法家。可以说,这是解开颜真卿行书之谜的一把钥匙,可以为你打开通往书法家之路。

更多书法技巧,敬请关注【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


麓风轩


说一句俗不可耐的话。

因为《祭侄文稿》脱离了书法中的一切,比如法度,比如结构,比如布局,纯粹是随意而放,随心而收。

《兰亭序》也是如此,后人通传王羲之醒后也曾写复过《兰亭序》可惜均不如一开始大醉之后的肆意挥洒。

那怕你不懂书法,在这个勾横涂抹的作品中,也可以看到作者的愤怒、纷乱、和悲伤。开始几个字还好,可是越写越迸发,写到后来,挣脱了一切束缚,已经不是在秀书法,而仅仅是写字。

还原到了起点。

而这些字的背后,却是汪洋的情感。

颜真卿只想把愤慨写出来,而不是把书法写出来,所以这一幅字契合了书法中的最高境界。

天人合一。

现在看起来什么“手中有笔心中无笔”、“物我两忘”、“无我之意”都是烂大街的梗,但梗虽然烂,可是能碰到这个梗的书法家古住今来不会超过5个人。而现代社会那些除了会写字以外诗词文赋都不会的终其三生三世也摸不到。

听说过临《兰亭序》的,可小可几乎没有听过临《祭侄文稿》的,因为临不出来,

也因为临摩都没有用,就算是临到完全相同,可是那有那纵横的气韵也是枉然,何况在书法领域,对于这件神品,临到100%的相似和扫描复印在艺术上没有任何差别。

这是一件无法临的作品。

而无法临的最大原因,就是怎么临都是错的,因为每一个字都是血,都是泪,都是恨。


亦有所思


《祭侄文稿》能够称为天下第二行书,主要是因为其文稿书法对作者情绪的表现力,已经达到极致高度,无法超越。

王羲之《兰亭序》以书法之美至极,后人无法超越,而称其为天下第一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以其书法对情绪的表现力达到极致,后人无法超越,故称为天下第二行书。其艺术价值和地位不言而喻。

安史之乱中,颜真卿从兄常山太守颜杲卿及其第三子颜季明苦战三日,城破被俘,颜季明等被杀头,颜氏家族死者三十余人,颜杲卿被押解至洛阳凌迟处死。

乾元元年,颜真卿派杲卿长子颜泉明到常山、洛阳寻找季明、杲卿遗骸——只得到季明头部和杲卿部分尸骨,为了暂时安葬这些尸骨,颜真卿写下了这篇祭侄文草稿。  

可以想见鲁公书写时的情绪如何——笔墨的工拙已无暇顾及,全赖书写功夫积累和精神意志的自然流露。文稿线条凝重,笔力艰涩,笔势雄奇,无法之法纯以神得。情绪随文稿内容而波动,沉痛悲愤,掩抑不能自持,笔墨线条与情绪高度一致。


老广行书


颜真卿是怎样的一个人,相信练书法的人都知道,我就不多说了,而他的书法绝对是继王羲之以后,又一座不可逾越的巅峰,自此以降,在后来的千多年里,能在书法上不要说超过他,与其相抗的人也绝无仅有,颜真卿的品德与书法,用现在的话说,绝对当得上"德艺双馨"这四个字。

练颜体书法不容易,能欣赏就更不容易,本人练书法几十年,能真正欣赏颜真卿的书法的妙处,也不过才几年,此前总觉得他楷书肥嘟嘟的,找不到"筋“在哪里,行书狂乱缭草,但随着自已书艺的提高,终于发现颜楷雄厚挺拔一反初唐时期书法的纤瘦,丰腴雄伟,气势恢宏,楷书的一笔一划就像人的筋骨遒劲有力、凛然大气。

至于颜真卿的行书,远溯二王,纳古法于新意之中,生新法于古意之外。形成了他大气磅礴、雄强豪放的艺术风格。用笔以篆籀浑厚古朴的圆笔为主,杂以斩钉截铁的方笔;结体一反其楷书大小均等、左右对称、正面取势的方法,笔意上因势赋形,参差欹侧。用墨上浓淡相合,枯润相映,章法上起伏跌宕,掩映顾盼,一气哈成。从用笔和用墨上看,我认为超过《兰亭序》。

《祭侄文稿》又称《祭侄季明文稿》是颜真卿50岁所写,计25行,共230字。开篇颜真卿说明时间和自己的官职,祭文的目的,感情尚能自持。追忆侄儿颜季明小时候“夙标幼德,宗庙瑚琏,阶庭兰玉”,这段描述时字体大小均等,舒朗适宜,美好的回忆让字里行间之中充满了怀念之情。“真卿”二字,这是颜真卿的签名,线条流畅,浑然天成。

当笔行到“何图逆贼间衅,称兵犯顺”,心情愈发沉重,墨法愈加浓厚,作者忽然从过去的美好回忆中回到现实,质问逆贼“何图”之时,颜真卿内心的愤怒开始凝结汇聚,手中纤毫如火山爆发,“尔父”二字笔力十足,浑朴苍穆。中间空出一格是为了表达对堂兄的尊重。涂改的线条简单直接,不加修饰,充分显示出笔已经不受他情绪的控制,心中积郁已久的愤怒丶思绪丶用词,已经化作真情流滴。接下来一笔奔腾,一蹴而就,一直到“仁兄爱我,俾尔传言。”笔墨尽干,畅快淋漓,直抒胸臆,一泻千里。充分揭示出“屋漏痕"的用笔特点

当写到“贼臣不救,孤城围逼”再也抑制不住百感交集的愤激,外有贼寇,内有逆臣。颜真卿心中的愤恨终于发到了临界,像火山迸发,衮雪飞溅,字形时大时小,行距忽宽忽窄,用墨或燥或润,笔锋有藏有露。想用自己的性命来换取兄地和侄儿活下来的机会。“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可以想象在悲剧发生之后的日日夜夜中,颜真卿是怎样压抑自己的悲痛与忿闷,酒和泪难以浇灭心中的痛苦,而在祭文之中,他的内心世界通过书法呈现了出来,手中的笔仿佛就是刺敌人心脏的长枪,墨就是倾泄向敌人的狂风暴雨,尽情地纸的战场上挥洒驰骋,在黑白世界中倾述自己心灵世界所遭受的一切。这一段让《文稿》达到了一个高潮。

接下来“携尔首榇,及兹同还。抚念催切,震悼心颜”,在这里反复涂抹,随情挥洒,任笔涂抹,苍凉悲壮,韵律激昂涌动。前文写到侄儿小时候的美好回忆,现在颜季明身首异处,只能找到头颅,想起小时候摸摸侄儿的小脑袋玩耍的情形,悲伤又一次猛烈的涌上心头。已然置身于情感的风暴中无法自拔,撕心裂肺之痛让大将军颜真卿声泪俱下。这时墨色浓烈,似乎也混着杀亲之血,也搅着悲痛之泪,一直至末行“呜呼哀哉尚飨”,令人触目惊心,撼魂震魄,让满怀悲怆之意在胸中徘徊,让观者如临其境,久久不能平复。

每每展卷《祭侄文稿》,颜真卿一千年前的内心世界跃然纸上,而这就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和伟大表现力,穿了时间和空间。


四宝斋


这篇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之事。季明为杲卿第三子,真卿堂侄。其父与真卿共同讨伐安禄山叛乱时,他往返于常山、平原之间,传递消息,使两郡联结,共同效忠王室。其后常山郡失陷,季明横遭杀戮,归葬时仅存头颅。颜真卿援笔作文之际,悲愤交加,情不自禁,一气呵成此稿。

《祭侄文稿》有三大特色:

一、圆转遒劲的篆籀笔法。

即以圆笔中锋为主,藏锋出之。此稿厚重处浑朴苍穆,如黄钟大吕;细劲处筋骨凝练,如金风秋鹰;转折处,或化繁为简、遒丽自然,或杀笔狠重,戛然而止;连绵处,笔圆意赅,痛快淋漓,似大河直下,一泻千里。

二、开张自然的结体章法。

此稿一反“二王”茂密瘦长、秀逸妩媚的风格,变为宽绰、自然疏朗的结体,点画外拓,弧形相向,顾盼呼应,形散而神敛。字间行气,随情而变,不计工拙,无意尤佳,圈点涂改随处可见。在不衫不履的挥写中,生动多变。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刚烈耿直的颜真卿感情的起伏和渲泄。行笔忽慢忽快,时疾时徐,欲行复止。字与字上牵下连,似断还连,或萦带娴熟,或断笔狠重;或细筋盘行,或铺毫直下,可谓跌宕多姿,奇趣横生。集结处不拥挤,疏朗处不空乏,可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深得“计白当黑”之意趣。行与行之间,则左冲右突,欹正相生,或纽结粘连,或戛然而断,一任真性挥洒。尤为精彩的是末尾几行,由行变草,迅疾奔放,一泻而下,大有江河决堤的磅礴气势。至十八行“呜呼哀哉”,前三字连绵而出,昭示悲痛之情已达极点。从第十九行至篇末,仿佛再度掀起风暴,其愤难抑,其情难诉。写到“首榇”两字时,前后左右写了又改,改了又写,仿佛置身于情感旋风之中。长歌当哭,泣血哀恸,一直至末行“呜呼哀哉尚飨”,令人触目惊心,撼魂震魄。

三、渴涩生动的墨法。

此稿渴笔较多,且墨色浓重而枯涩。这与颜真卿书写时所使用的工具(短而秃的硬毫或兼毫笔、浓墨、麻纸)有关。这一墨法的艺术效果与颜真卿当时撕心裂肺的悲恸情感恰好达到了高度的和谐一致。而此帖真迹中,所有的渴笔和牵带的地方都历历可见,能让人看出行笔的过程和笔锋变换之妙,对于学习行草书有很大的益处。

这件作品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由于心情极度悲愤,情绪已难以平静,错桀之处增多,时有涂抹,但正因为如此,此幅字写得凝重峻涩而又神采飞动,笔势圆润雄奇,姿态横生,纯以神写,得自然之妙。通篇波澜起伏,时而沉郁痛楚,声泪俱下;时而低回掩抑,痛彻心肝,堪称动人心魄的悲愤之作。元代张敬晏题跋云:“以为告不如书简,书简不如起草。盖以告是官作,虽楷端,终为绳约;书简出于一时之意兴,则颇能放纵矣;而起草又出于无心,是其手心两忘,真妙见于此也。”元鲜于枢在《书跋》中称:“唐太师鲁公颜真卿书《祭侄季明文稿》,天下第二行书。”此评为历代书家公认。原迹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书法前沿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好在哪里?首先得了解一下,首先了解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唐代中期,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朝廷后,与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历时八年的战争,也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

颜杲卿,颜真卿之堂兄,安禄山的部下。叛乱发生后,因为力量不够,假装投降,镇守常山城,设计杀掉了叛军将领数人后,时任平原太守的颜真卿,率先挑起讨伐大旗,由于颜真卿曾任中央监察御史,一致推举他为盟主,与叛军交战。不久,史思明攻陷了常山城,颜杲卿遭到肢解,其子不到十岁的儿子,颜季明遭到斩首,颜氏一族三十余人,惨遭灭门。

两年后,派人去河北,为堂兄和侄子收尸,结果却只找到堂兄的脚,和侄子的头颅。面对着侄子的头骨,颜真卿悲愤难抑,他奋笔疾书,写下了篇名垂千古的文章,即后世奉为经典的“天下第二行书”。

安史之乱结束二十一年后,官至最高位的封鲁郡公颜真卿,被派遣说服叛将李希烈,投降朝廷,被叛将杀害。他的这种为国捐驱,大义凛然的精神,被历代王朝追捧。颜体楷书被列为四体之首,颜、柳、欧、赵,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 与其为人之高风亮节,是密切相关的。

在改革开放之前,往前追朔到远古,是没有活着的书法家的,其流传千古的书法大家,都是在数百年之后,由官方追认的,不像现在遍地都是书法家。谈到《祭侄文稿》如何赏析,首先,他具有重大的文物价值,是记录安史之乱的重要历史文献。其次,还是一篇感情真挚沉痛的祭文。再次,作品有涂改、露字、有插入,还有涂鸦,轻重的忧愤、思念、不舍、悲痛,力透纸背,真实情感,扑面而来,对颜家一门忠烈,为国捐躯的事迹,肃然起敬。

不过更令人痛心的是,《祭侄文稿》原件,目前在台湾。去年在日本展出,华人发现这件国宝,在展厅竟然没有任何,诸如温度、温度,禁止拍照等保护要求,直接平铺在桌面上,于是询问主办方,是你们的人非要送来展示的。这种用中华民族的脸面,去贴日本冷屁股的行为,着实令人愤慨。

有时候吧,真得在想,我们近一千三百岁的国宝,能否熬到回家的哪一天?但愿她平安吧。


德雨50926495


《祭侄稿》之好如下:

1、篆籀笔法。在王羲之新笔法之后,以古老的篆籀笔法入行草书,开辟了行草书的新笔法。是为一创举。而且篆籀笔法入行草书,给行草书注入了古拙意蕴。

2、草稿文本的直接抒情性。“安史之乱”中,颜真卿哥哥颜皋卿和侄子颜季明惨遭乱军杀害,失地收复后,颜真卿使人去寻找兄侄,可惜只找回侄子散骨,颜真卿激愤悲痛难抑,写下这篇祭文。文章悲痛之情,与书法笔墨之时而磕磕艰行、时而一泻千里完全吻合,真正实现了书法笔墨线条形式与情感内容的完美结合。哪怕是文中涂改的圈圈点点,都渗透着“呜呼哀哉”的情愫表达。被誉为一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书法作品。

所以,欣赏此作,是万不能把一个字一个字拿出来“欣赏”。如此“欣赏”会使伟大作品之美,大打折扣的。

当然,就“篆籀笔法”而言,《祭侄稿》不如《争座位》篆籀笔法纯粹。


书法家马小安


如何欣赏?心里感受。

第一次见到图片时是刚开始学书法一年,满目疮痍的感觉,自然书写,不求工拙,随心情而变:文字和叙述内容在变,最后的“呜呼哀哉”几不成字……抒情。

第二次眼睛越来越模糊的看完的,细读文字的结果。

第三次读笔画,家国情仇,哀痛欲绝。

第四次古淡……

文书具千年,情景在眼前,今国安家和,何其有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