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孟子》一書,孟子在哪裡評價過他的祖師爺大教育家孔子?有何依據?

野駱駝9005184025938


孟子這個人很傲嬌,一般的人絕對不放在眼裡,哪怕你是大國君主還是小國諸侯,無論你是高官厚祿還是雄霸一方,孟子都是瞧不起。孟子經常告訴自己的弟子們,遊說諸侯要藐視他,因為孟子心中有一個信念,權勢並不是永久的,權勢只是人爵,而人爵隨時都有可能被奪走,而真正能長久擁有的,還是天爵。什麼是天爵呢?孟子認為天爵是人生而具有的善,是崇高的道德。在孟子看來,真正擁有天爵的人,都是聖人的。而歷史上的堯舜禹、孔子等人,才是真正的聖人。

所以,孟子崇拜的人是聖人,而在聖人之中,孟子最崇拜的人就是孔子,他雖然不是孔子的嫡傳弟子,但是他覺得他有責任有義務傳承孔子的學說,做孔子思想的旗手和傳承者。

孟子認為自己出生的地方距離孔子不遠,出生的時間也就距離孔子百年左右,孔子成了聖人,自己也要成為像孔子那樣的聖人。所以孟子一直為這個目標在努力。

事實上,孟子真的做到了。他繼承了孔子的仁愛思想,並在孔子的仁者愛人思想的基礎上,將仁愛思想轉化為一種王道的政治理想,同時在孔子的人生價值觀的基礎上,創新發展出性善論、大丈夫、性命之別等思想,極大地豐富了孔子的儒家思想。所以,孟子成為儒家學派的第二號人物,被尊稱為亞聖。

事實上,孟子認為,在聖人中,孔子的地位最高,雖然在孔子之前的聖人,要麼是帝王,要麼是高官,但孟子認為,孔子才是聖人中的集大成者,這是對孔子的最高評價。

孔子一生悽悽惶惶,在生前很不如意,在去世之後,也沒能有什麼大的影響,所以聖人和他無緣。而孔子也很謙虛,認為自己根本就達不到聖人的資格。但孟子對聖人的標準進行了修改,一下子就把孔子拉入到聖人的行列,這樣,孔子不僅是聖人,還是聖人中的聖人,是聖人的集大成者。

在孟子看來,孔子最大的優勢在於能夠因時而變,是個與時俱進的聖人。

“孔子離開齊國,不等把米淘完,漉幹就走;離開魯國,卻說:‘我們慢慢地走吧,這是離開祖國的態度。’應該馬上走就走,可以遲緩就遲緩,應該不做官就不做官,應該做官就做官,這就是孔子。”   

“伯夷是聖人中清高的人;伊尹是聖人中負責任的人;柳下惠是聖人中隨和的人;孔子是聖人中識時務的人,是聖人中集大成者。集大成的意思,就好比演奏音樂,先敲擊金鐘,最後用玉磐收尾一樣。先敲擊金鐘是節奏條理的開始;用玉振收尾是節奏條理的結束。條理的開始在於智;條理的終結在於聖。智就好比技巧;聖就好比力量。就象在百步以外射箭,射到是你的力量;射中卻不是你的力量。”

孟子認為,孔子是聖人中進退有度識時務的人,其他三種聖人太固執太類型化,只有孔子識時務懂變通,所以是聖人中的集大成者。孟子盛讚孔子,自從有人類以來就沒有像孔子偉大的人,他一生的願望就是成為孔子那樣的人,孔子所代表的聖人風範,是孟子的理想人格。


好玩的國學


《孟子》,孟軻(約公元前372——前289年),字子輿,魯國鄒邑(今山東鄒縣)人。是魯國貴族孫氏的後代,是孔丘的孫子子思(孔伋)的再傳弟子,戰國時期重要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軻繼承併發揮了子思的學術和政治思想,形成“思孟學派”;又因他以孔丘的繼承人自居,所以後人把他和孔丘的學說並稱為“孔孟之道”。

孟軻曾遊歷齊、宋、滕、魏等國,一度被齊宣王任命為客卿,因其主張不見用,退而與弟子萬章等著述。現存《孟子》一書,是研究孟軻思想的主要資料。

政治上,孟軻代表地主階級的右翼,熱烈鼓吹“王道”。王道的核心是“仁政”。所謂仁政,就是“制民之產”,省刑罰,薄賦斂,關心百姓的生活問題,做到“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梁惠王上》)所謂“制民之產”就是實行井田制。一“井”田為九百畝,八家各自耕種一百畝,共同耕中間一百畝公田,實行“分田制祿”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使男女老幼各有所適,從而緩解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尖銳矛盾。這種王道、仁政和土地制度是一種不能實現的空想。

從統治階級的利益出發,孟軻提出“民貴君輕”的看法和“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滕文公上》)的剝削階級的分工主張。一方面,要求統治階級要以民為本,另一方面,又要求被統治階級要接受統治階級的統治。孟軻主張王道統一天下,反對兼併戰爭,重義而輕利。所有這些,雖然對限制統治階級的行為有一定的作用,但同樣是不合時宜的。

孟軻的哲學思想屬於主觀唯心主義。他相信“天命”,認為天是決定一切的主宰為量。王者的興廢遞嬗,士大夫的窮通知遇,都是“天”決定的。但是,孟軻以為,“天”和“人”可以合而為一。他把子思《中庸》中“誠”這一範疇作為二者結合的橋樑,認為“誠”是一種至善的道德本體,做到了至誠,就可以感天動地,把天道引入人的心中,完成天人合一,使“萬物皆備於我”。至誠的功夫,在於主觀上的修身養氣。這樣,天命論就轉變成了唯我論。在認識論上,孟軻是主觀唯心主義的先驗論的典型。他認為,人生來就具有“不學而知”、“不慮而能”的“良知良能”。所謂學問,並不是別的什麼,而是一個閉門修養,向內用力的過程,就是追尋己經放棄或散失掉了的天賦本性,做到盡心(誠)就能知性,知性就能知天。在人性論上,孟軻鼓吹性善論,認為人生來就有各種善“端”(“仁、“義、“禮”、“智”),但是,只有“聖人”才保留著,老百姓早就失去了。孟軻堅持天才史觀,認為有“天降之才”,鼓吹先知先覺。儒學至此,經過孟軻加工,在理論上得到了初步系統他,尤其是剝削階級的分工論,唯心論的先驗論和天才史觀,成為爾後統治階級實行統治的思想工具。


文藻巧翁


  • 《孟子》一書中,孔子81見。而孟子評論孔子只在《孟子.公孫丑章句上》的第二章裡有四條評論。序號:3.2。
  • 第一條評論:孔子謙遜。
  • 孟子引用子貢與孔子對話來表達自己對聖人孔子謙虛、虛懷若谷精神的讚頌。孟子曰:昔者子貢問於孔子曰:“夫子聖矣乎?”孔子曰:“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子貢曰:“學不厭,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聖矣。”,仁愛並且有智慧,夫子已經是聖人了。孟子說:“夫聖,孔子不居。”聖人啊,孔子不敢自居。孔子是聖人不敢自居,孔子謙虛、虛懷若谷的精神表達得淋漓盡致。
  • 第二條評價:孔子為政知進退。

孟子評論孔子說:”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孔子也。皆古聖人也,吾未能行焉,乃所願,則學孔子也”這段話翻譯成現代漢語:應該做官就做官,應該辭職就辭職,應該繼續幹多久就繼續幹多久,應該速走人就速走人,孔子就是這樣的。他們都是古代的聖人,可惜我不能做到;至於我希望的`,是學習孔子。此段文字表明孔子在政治上知進退,能代理宰相之職就代理,能當司寇就當司寇,不能當官,我就退下來。為推廣自己的政見,就周遊列國,時間長達十三載。之後,無官可做,就設壇司教,當老師,教學生。爾後著巜春秋》,整理古藉,整理夏商周三代的天子文告和告誡講話而成《尚書》,刪詩,給巜易》寫爻辭,整理巜禮》和巜樂》。孟子表示他的最大願望就是學習孔子,

向孔子學習。

第三條評價孔子:“自生民以來,從末有比得上孔子的。原文:“自有生民以來,未有孔子也。”

第四條評價:孔子具有強烈的政治敏銳性,洞察一切,遠超同類人。從有人類以來沒有比孔子還要偉大的。

  • 這一評價,孟子是通過孔子的學生子貢和有若的評論而作出評價。子貢曰:“見其禮而知其政,聞其樂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後,等百世之王,莫之能違也。自生民以來,未有夫子也。”此段話是子貢對孔子的正確而深度評價,強調見禮知政,聞樂知德,表現孔子的政治敏銳性敏感性。而且是“自生民以來,未有夫子也。”引證有若的話:“豈惟民哉?麒麟之於走獸,風凰之於飛鳥,太山之於丘垤,河海之於行潦,類也。聖人之於民,亦類也。出於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末有盛於孔子也。”此語群是孟子藉助或者說是引證有若的話評價孔子。主要是說孔子遠遠超過同類,遠遠超過同類人。高度而精準地評價。
  • (公元20200129)謝悟空之邀。謝系統將拙文推薦進巜頭條》首頁!

三十三畫1936


孟子和孔子兩人同為中國儒學大家,一個被稱為亞聖,一個被稱為聖人。

不僅如此,孟子與孔子還都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魯國人,也就是現在的山東人,算得上是老鄉,而且孔子身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孟子是孔子再傳弟子子思的學生,而由此說來,孔子就是孟子的祖師爺了。

孟子,名軻,字子輿,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是孔子儒家學派的繼承和發揚者,被後世人稱為“亞聖”。他的著作《孟子》是由孟子其本人和他的弟子萬章、公孫丑等彙編而成。

《孟子》一書,孟子對孔子的評價:是古今集大成者。在這樣特殊的淵源下,孟子自然對孔子是十分敬仰的,他曾經評價孔子是古今集大成者,是真正的大聖人,是古今先賢的楷模,對孔子的評價是非常高的。這也是孟子評價孔子的最佳依據。

孟子這個名字在中國久遠的歷史長河中具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他最突出的影響就是其仁義善的思想,孟子是一代偉大的聖人,一生在他的身上發生過很多不平凡的故事,當然最先令我們想到《漢書·藝文志》的記載,《孟子》原著有十一篇,現僅存七篇十四卷。孟子主要受業於孔子之孫子思,學成後,他像孔子一樣,遊說當時的列國,他主要到過樑、齊、宋、魯等國。在遊說中,他試圖推行儒家的政治思想,實現他的“仁政”的政治理論。他在齊國當了一段時間的齊宣王的客卿,但他的政治意圖,卻沒有被齊宣王採用。孟子回到家鄉,聚眾講學,成書立說。一開始,《孟子》一書並沒有被列入“經書”的行列。直到五代時期,後蜀的孟昶令人楷書十一經刻石,《孟子》也在其中,這是《孟子》最早被列入經書的開始。宋朝時期,宋太宗又翻刻了十一經。到了南宋孝宗皇帝時,當時的大儒朱熹把《孟子》正式編入“四書”的行列,從此,《孟子》有了一個新的高度。

孔子和孟子都是儒家學派的集大成者。他們都推崇“仁政”思想,但在本質上兩人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首先是兩人的性格上。孔子幼年家裡貧窮,他的滿腹才華,基本都是靠自學。他向長者請教學問的時候,都是彬彬有禮,這也就塑造了他敦厚的性格。他教育學生,總是不厭其煩。甚至連性格暴躁的子路也被他感化,心甘情願拜他為師。而孟子則不同,孟子的性格較剛烈,憤世嫉俗。這也可能是孟子生活的年代已經和孔子有所不同。孔子時期還是春秋時期,周朝的禮樂尚未完全崩壞,而到了孟子的戰國時期,各路諸侯互相攻伐,早已把禮樂全部拋到了腦後。孟子自視為救國救民的濟世能人,他看到諸侯交戰,百姓餓殍遍野,其憤怒之情不愈言表,才有了“當今之世,捨我其誰”的話。其次,兩人對“仁義”的看法也有所不同。孔子的“仁義”思想是建立在周朝的基礎上,他提出的“仁”,還只是一個較為模糊的概念,而到了孟子,他“仁”的定義更加形象化了,對“仁”也有了一個較為清晰的概念。第三,從施政角度來說,孔子比較偏向於“復古”。他提倡恢復周朝時期的禮樂,他對禮樂的看法就是不僭越,所以他才有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說法。而孟子則比較激進,在他看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對施行暴政的君王總是一語中的,表現了他朗朗正氣。

孟子與孔子都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魯國人,也就是現在的山東人,算得上是老鄉,而且孔子身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孟子是孔子再傳弟子子思的學生,那麼孔子就是孟子的祖師爺了。這樣特殊的淵源下,孟子自然對孔子是十分敬仰的,他曾經評價孔子是古今集大成者,是真正的大聖人,是古今先賢的楷模,對孔子的評價是非常高的。孟子把孔子看做是自己心目中的聖人的代表,是非常完美的古代先賢,孟子認為所有的聖賢都比不上孔子,孔子是儒家理想人格的化身,對孔子推崇備至。他曾經非常遺憾自己晚出生了幾十年,無法親自當面向孔子討教學問,無法親身領會孔子的智慧。於是孟子就效仿孔子周遊歷國,當然了他的聲望比不上孔子,所以無法帶著眾多的弟子一起,但是他不辭辛苦,常常形單影隻與各國的國君和大臣們辯論,極力推銷儒家的學說思想,雖然最後跟孔子一樣以失敗告終,自己也悶悶不樂,鬱鬱而終沒有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

不過孟子的辛苦沒有白費,他好學不倦,勤于思考,不僅繼承了孔子的理論,而且通過自己的學習擴展和發揚了儒家的思想,使得儒家學說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提高了儒家思想的境界,將儒家學說帶到了一個新高度,受到後人的尊敬。

後世常以“孔孟”將他與孔子相提並論,而且被尊稱為“亞聖”,僅次於孔子,在儒家學派裡威望很高,他的著作《孟子》也是儒家經典之一。


建設者築跡


《孟子》一書,孟子在《孟子·萬章下》、《孟子·公孫丑上》等處評價過他的祖師爺大教育家孔子。其依據,例如:

《孟子·萬章下》:孟子曰:“……孔子,聖之時者也。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始條理者,智之事也;終條理者,聖之事也。智,譬則巧也;聖,譬則力也。由射於百步之外也,其至,爾力也;其中,非爾力也。”其意思是,孟子說:……孔子,是聖賢中相機行事的人。孔子這個人可以說是集大成者。集大成者,“集眾音之小成而為一大成也”((朱熹《四書集註》)),好比奏樂者先敲金聲(樂的八音之首)開始而後擊馨收尾。敲金聲是樂序之開始,擊馨是樂序之收尾。樂序之開始,是人知之所及;樂序之收尾,是人的聖功之所就。智者,好比技巧;聖者,好比是能力。如同射箭到百步之外,射得到,是靠你能力;射中靶子,不是僅靠你的能力,還要靠你的功夫(本領)。這些評價集中到一句話,就是“孔子之知無不盡而德無不全也”(朱熹《四書集註》)。

《孟子·公孫丑上》:“……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孔子也。皆古聖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願,則學孔子也。”其意思是:可以當官就當官,可以隱退就隱退,可以長久幹就長久幹,可以快乾就快乾。這隻有孔子能做到的,他們都是古代的聖人。我未能有這樣的舉動,我你的願望,就是學習孔子。乃,你,指公孫丑(孟子弟子)。



微道助您創造終生價值


孟子(約前372一約前289),字子與。在"孟子,公孫丑"中,孟子說"……昔者子貢問於孔子曰"夫子聖矣乎"孔子曰"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子貢曰"學不厭,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聖矣"。大聖,孔子不居……"。(從前子貢問孔子說,"老師已經是聖人了嗎"?孔子說"聖人我做不到,我不過學習不知厭倦,教人不知疲勞罷了。子貢便說"學習不知厭倦,這是智。教人不嫌疲勞,這是仁。既仁目智,老師已經是聖人了"。聖人,連孔子都不敢自居)。
孟子曰"宰我,子貢,有若,智足以知聖人,汙不至阿其所好。宰我曰"以予觀乎夫子,賢於堯舜遠矣,"。子貢曰"見其禮則知其政,聞其樂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後,等百世之王,莫之能違也。自生民以來,未有如夫子者。"有若曰"豈唯民哉?麒麟之於走獸,風凰之幹飛鳥,大山之於丘垤,河海之於行潦,類也。聖人之於民,亦類也。出於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孟子說"宰我,子貢,有若三人。他們的聰明,知識足以瞭解聖人。(即使)他們不好,也不至偏袒他們愛好的人,(我們且看他們怎樣稱讚孔子吧)。宰我說"以我來看老師,比堯舜都強多了。"子貢說"看見一國的禮制,就瞭解他的政治,聽到一國的音樂。就知道他的德教。即使從百代以後來評價百代以來的君王,任何一個君王都不能離開孔子之道。從有人類以來,沒有能及他老人家的。"有若說"難道說僅僅人類有高下的不同嗎?麒麟對於走獸。鳳凰對於飛鳥。大山對於土堆。河海對於小溪。何嘗不是同類?聖人對於百姓亦是同類。但遠遠超出了他那一類。大大高出了他那一群。從有人類以來沒有比孔子還要偉大的!"’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28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f2970002f8e13feea646\

木山文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母親是家庭的靈魂。

父親是社會的靈魂。

家庭的不穩,由於女德的缺失。

社會的不穩,由於家庭的不穩。

廉恥是立國之本。男人不懂廉恥為盜。女人不講廉恥是娼!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禮是相處之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以復禮。若不克己,子弒其父者,有之,母殺其子者,有之;夫婦互殺者,有之……

義是行為底線。忽見孺子墜井,見之者必發乎怵惕惻隱之心。發乎心,踐乎行,義也。若不信乎義,社會冷漠,世態炎涼,重慶公交之事,可怖也!國家未嘗不似一輛行駛中的列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即是義之義!

廉不是清廉正直的意思!廉是自知之明!儒家一日三省吾身!自省以養廉!若不知廉,婦叛其夫,夫叛其婦,官叛其位,國叛其家,家庭之道絕矣!

恥是羞恥之心!書曰“一夫不獲,是餘之辜;百姓有過,罪之在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羞恥是人性最後一道防線。不自知,不知恥,何為人!

育民不以廉恥,是為育畜!畜類只有被食用的價值!死不足惜!

幫忙複製粘貼,轉發。中華復興有你一份力量


用戶52245638526


說心裡話孔孟之書看過讀過沒往心裡去一翻而過,沒什麼多大的研究,就像以前讀的俄語都忘得一乾二淨,佛道中醫文化都是後來學的還有些實用價值,別人的思想不學,應該有自己的思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