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9 一位顶尖操盘手的肺腑之言:如何建立交易系统,值得散户读10遍

开篇前先来看看一则小故事:股市投资犹如农民种地 ,资金就是种子。只有把种子播撒在肥沃的土壤里,才会有丰硕的成果。然而,很多股民把种子播在贫瘠的土地上甚至岩石上,却一心梦想着巨大的收获。农民都是春天播种,秋天收获,很多股民却是今天播种,期盼明天收获。股市投资如农民种地,都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律,不知道规律,或者不按照规律来,自然会被碰的头破血流的。资金犹如种子,必须要妥善保管,而且要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环境,合适的地方,用合适的方法去播放,否则再好的种子也不会结出果实来。春播秋收,这是自然界最简单的规律,农民朋友一直遵守这样的规律,正是因为遵守这样的规律,这么多年来,人类作为高级动物才会生存到现在。当需要播种的时候,农民就会拿出留得最好的种子进行播种,并伴随着施肥、浇水、锄草等一系工作,才能在收获季节收获丰硕的果实。如果农民没有在春天播种,而是在夏天或者冬天播种,后果可想而知,种子不是晒焦,就是冻坏,春天自然不会发芽,秋天也自然不会收获!所以农民朋友遵守了一定的自然规律,并严格按照这个规律去执行,所以最终才能取得丰收的果实。当然,有些种子要在秋天中,也有在其他季节中的,但是这也是他们主动适应环境的结果,是适者生存的结果,也是自然界不断进化的结果。但是,这并不能否定了自然界最根本的规律。我们做股票也会有一些特例,比如下跌市场中照样有上涨的股票,大涨的情况下,也会有不涨的股票。但是,大的趋势向下的情况下,赚钱就会显得更加困难,而且很多时候存着很多的偶然现象,就像从3067点下跌以来,整体趋势向下,进行一些短线操作还是能够取得一定的收益的,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全身而退,很多人都是亏得一塌糊涂,到现在来看都不看行情。这就是违背规律的结果。什么是交易系统?交易系统是完整的交易规则体系。一套设计良好的交易系统,必须对投资决策的各个相关环节作出相应明确的规定。这种规定必须是客观的、唯一的,不允许有任何不同的解释。一套设计良好的交易系统,必须符合使用者的心理特征、投资对象的统计特征以及投资资金的风险特征。交易系统的特点在于它的完整性和客观性。它保证了交易系统结果的可重复性。从理论上来说,对任何使用者而言,如果使用条件完全相同,则操作结果完全相同。系统的可重复性即是方法的科学性,系统交易方法属于科学型的投资交易方法。大

部分投资人往往把决策的重点放在对市场的分析和判断上,其实这是非常偏颇的。成功的投资不但需要正确的市场分析,而且需要正确的风险管理和正确的心理控

制。三者之间心理控制是最重要的,其次是风险管理,再次才是分析技能,即所谓的3M系统(Mind、Money、Market)。如果用一个比方来形容,

对市场的判断在投资行为的重要性中只占1%而已,被大多数投资人忽略的东西,才是投资行为中的决定性因素。市场分析是管理的前提,只有从正确的市场分析出

发,才能建立起具有正期望值的交易系统,风险管理只有在正期望值的交易系统下才能发挥其最大效用,而心理控制正是两者的联系桥梁和纽带。一个人如果心理素

质不好,则往往会偏离正确的市场分析方法,以主观愿望代替客观分析,也常常会背离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交易习惯与其说指交易模式,还不如说是一种交易理念的表现形式,不管是主观交易还是量化交易,如果想要最终赚钱,那么交易模式一定是反人性的。这里的反人性并不是对成功交易者冷酷无情、没有人性等贬义的描述。很多人认为“理性”是贬义词,认为理性通常是机关算尽,冷酷无情的代名词。比如,华尔街就是冷酷无情的代名词,这种误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很多影视和媒体为了迎合大众的心理和点击率,把很多金融从业者描述成冷血动物,因为成功的交易者代表了不劳而获,他们赚取了多数人的钱,而大众更加希望以“公平”的偏见来评估和解释这些现象,但是大众没有意识到,这种被大众道德所绑架的“公平”,反而才是最不公平的。这群成功者违背了常理,做到了常人做不到的事情,所以他们冷酷无情,狡诈狡猾,这是最合情合理的解释,不是吗?这种思维方式,既不公平,也恰是大部分人失败的根源,他们一边鄙视不劳而获,一边又希望自己能够不劳而获——要不然为什么他们会参与交易呢?并且,他们只看到成功的交易者“不劳而获”的方面,而看不到他们背后所付出的努力,比如稳定盈利之前金钱的损失,学习交易理念付出的时间成本,交易生涯一旦失败的风险,交易过程中忍受巨大回撤的痛苦……,人们更多的倾向于去寻找一个看似合理的解释,别人成功是因为他运气好,或者是因为他利用了内幕交易,因为他们冷酷无情,没有人性,所以做出这些事情也不奇怪。投资人若想在效率市场持续稳定的赢利,必须成功的解决两大问题:1、如何在高度随机的价格波动中寻找非随机的部分; 2、如何有效的控制自身的心理弱点,使之不致影响自己的理性决策。很多投资家的实践都证明,交易系统在上述两方面都是投资人的有力助手。

大多数投资者在进入市场的时候,对市场的认识没有系统的观点。很多投资人根据对市场的某种认识,就片面的承认或否认一种交易思路的可行性,其实他们不知

道,要想客观的评价一种交易方法,就要确认该方法在统计概率意义上的有效性。无论是随机还是非随机的价格波动中不具备统计意义有效性的部分,只能给投资人

以局部获胜的机会而没有长期稳定获胜的可能。而交易系统的设计和评价方式可以帮助投资者有效的克服对方法认识的盲目性和片面性。交易系统还

可以帮助投资人有效的控制风险。实践证明,不使用交易系统的投资人,难以准确而系统的控制风险。没有交易系统做指导时,投资人很难定量评估每次进场交易的

风险,并且很难评估单次交易的风险在总体风险中的意义。而交易系统的使用,可以明确的告诉投资人每次交易的预期利润率、预期损失金额、预期最大亏损、预期

连续赢利次数、预期连续亏损次数等,这些都是投资风险管理的重要参数。帮助投资人有效的克服心理弱点,可能是交易系统的最大功用。交易系统使交易决策的过程更加程序化、公开化、理性化。投资人可以从由情绪支配的处于模糊状态的选择过程转变为定量的数值化的选择过程,即单纯判定信号系统的反映以及执行信号所代表的决策。为什么普通人“期望的曲线”是向下的?在赌场中,赌场老板的“期望曲线”是稳步上升的,他们通过复杂的概率计算,并通过巧妙的掩盖,用看似公平的规则稳定地赚着大钱;在市场中,高手们也利用概率的规律,通过反复地执行一套有优势的系统,稳定地赚着大钱,他们都是真正的职业玩家。如果你相信市场是完全有效的,就不值得学习所有有关金融投资的理论,因为“买入并持有策略”将是最佳策略;如果你相信市场不是完全有效的,那就应该相信市场中有人能够稳定的盈利,另外一个证据是市场永远是亏损的人占多数,盈利的人占少数,并且市场是零和的(不计算交易费用),所以,绝大部分人的“期望曲线”是向下的,自然有少数人期望曲线向上。既然你看到的绝大部分是亏损的,那钱到哪里去了呢?钱不会变少,所以市场中少量的人赚取了多数人的钱,这个事实也是能够经受住推敲的,如果市场是随机漫步的,那么应该是一半人赚钱,一半人亏钱才对,既然不是这种分布,说明市场不是随机漫步的,更不是完全有效的。在此,我要定义两个术语:一是“职业赌徒”(或职业交易者),二是“赌徒”,他们的显著区别是“期望曲线”的方向。还有一个类别,我们暂且叫做“伪职业股民”,“伪职业股民”的典型状态:开盘9点准时坐到电脑面前,根据图形或者经验交易,稍微有点经验的人,设置一个止损价位,更多的人,买入之后就等着命运的安排,赚了就套现,亏了就死扛,年复一年周而复始的这样操作。他们天天废寝忘食的研究指标和基本面,在外人看来,觉得他们很专业,也很努力,但是在我看来,这些天天盯盘的“伪职业股民”,就和在赌场拿着路纸,根据上一次盘口的大小押注的赌徒无异,所以,我把这类人也归入“赌徒”类别,只是因为某些普世价值观存在,赌博让人唾弃,而交易却让他们能够名正言顺的享受赌博的快感,因为交易给人的兴奋感和赌博是无本质区别的,同样,两者都会受人性的驱使。他们的具体区别如下:最具备讽刺意义的是,赌徒们不承认交易的赌博性质,而承认交易有赌博性质的,反而才不是赌徒。其实,这也是职业赌徒和赌徒的区别,职业赌徒能够驾驭人性,克服赌性;而赌徒则被人性驾驭,被赌性左右。我比较敬佩职业赌徒,因为职业赌徒已经脱离了“赌”的本质,他们在金融市场中就是那百里挑一能够盈利的精英,国外的很多顶尖对冲基金经理都是德州扑克高手,他们通过概率解决所有博弈性问题,包括交易在内。不过,交易的难度比赌博更大,主要在于两点,一是赔率的不确定性,二是时效的滞后性。在赌博中,赔率几乎是确定的,只要你每次下注1元,那你就最多输1元,但交易不是。就股票而言,很多股票在最初几乎无波动,然后突然大幅波动,换句话说,就是行情的方差大,不易以线性模型来拟合,这种情况也叫做金融市场的厚尾性,越难的市场,其波动越接近随机,且波动率的变化越大,并且还会出现极端情况跳空和涨跌停的流动性风险,这些因素导致了赔率的不确定性。交易时效的滞后性也是非常值得关注的方面,赌博的结果会在最长不超过几分钟内显示出来,而交易则不会。一个长期趋势追踪系统可以拿上几年的时间,这非常考验人的耐心,即便是你有一个期望为正的交易系统,也少有人能够根据系统一直持仓,特别是在赚钱的时候,不要小看这点,因为过早的套现,导致了赔率的变化,最终让微弱的优势消失。以上这两点因素,是交易比一般的赌博更加困难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都是作用于人性展现出来的。很多技术分析专家和苦苦寻找方法的人不理解,其实很多方法都能够赚钱,只是他们过不了人性这一关,做不到一致性而已,他们研究的方向也许出现了本质的错误。我并没有去刻意忽视交易方法,任何一套系统,都是建立在交易方法之上的。

一位顶尖操盘手的肺腑之言:如何建立交易系统,值得散户读10遍


但是,交易理念解决不好,再好的方法都无法实现盈利,随便给你一套系统:

MA5上穿MA20做多,反之做空,你觉得能不能赚钱?它当然能赚钱,并且比很多基金和专业的投资机构都赚的多,但是你能做到一致性吗?如果你能做到一致性,那么恭喜你就是那百里挑一的人了。所以,解决一致性的问题,是本书的目标之一,但是这里我要给出一个先导结论,那就是一致性极难做到,不是难,是极难,难在哪里,后面我会尝试解释清楚。决定盈利与否的分水岭——一致性一致性是决定你是否赚钱的最重要因素,没有之一。因为一致性是概率稳定的前置条件,如果没有一致性,则初始条件发生了改变,就不具备统计意义了。很多人无法做到一致性,主要是源自两个”无知',其一是对市场的无知,其二是对自身的无知。前者指的是不了解某种交易方法在当前市场环境的表现,以及可能出现的最大风险;后者指的是一个投资者并不了解当他面临某种市场情况后能否坚持的执行,以及市场环境对自己心态的影响程度。一致性是一个交易者参与交易以来最难做到的一点,也是赚钱与否的分水岭。一致性难于做到的原因是在当你得不到充分验证的情况下,你无法完全相信一致性的作用,怀疑是人类的天性,怀疑会产生一种不去执行一致性的借口,这也是难点所在。具备迷惑性的是,导致不执行一致性的借口,表面上看都是正当的,这是人们善于推卸责任的表现。善于推卸责任是导致一致性难以实现的又一个原因,我举例说明,这个例子还是假定你能理解一致性的重要性,并能坚持90%以上的信号。假设今天停电了,导致了你本来应该再10元钱买入的股票没有买入,这只股票收盘上涨到10.20,这种情况下你下一步该会这么做?正常的思维是:既然已经错过了最佳买点,停电又是不可抗力因素,一致性没有得到执行,虽然遗憾,但这不是我的责任。如果我以10.20的价格买入,我就亏了0.20,而这个亏损是系统外的亏损(我假定你能坦然接受系统内亏损的前提下),系统外亏损会导致预期收益率的下降,要尽量避免,这种思考方式是典型且合理的。而正确的做法是,你应该在10.20的价格追买,因为停电导致的成本是0.20,这个成本你已经付过了,它是因为停电你的损失,这种损失虽然是你系统外损失,但是已经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损失了,因为假设没有停电,你现在已经赚了0.20了,这不应该是你不执行在10.20价格买入的理由。然后,行情进一步发展,价格再从10.20返回到10.00,这时你的心态变化会变得微妙起来。因为按照惯例,一个价格假突破又回到了成本价,最大的可能就是假突破,因为一笔好的交易是一开始就赚钱的交易,并且你会想,如果在第一次突破10.00的时候,我买入的话是有优势的,而价格在次回到10.00后我再买入的话,就没有优势了,因为假设这笔交易是赚钱的,一般都不会回到10.00;假设它要止损,10.00则是其必经之路,现在这个10.00已经不具备最初10.00的优势,简单点说,这是一个上穿和下穿的区别,所以现在,我不应该在10.00的价格买入。然后,这只股票一飞冲天,涨到20.00,你就天天看着它备受煎熬吧。并且,假设这笔交易将给你带来总体账户的30%的收益,而做过系统化交易的都知道,大的盈利接着的是回撤,你没拿到30%的收益的情况下,接着承担了20%的回撤,这时候,你的整体交易账户和你的心态面临全面崩溃的可能。上面这个例子,虽然是虚构的,但是是非常具备参考意义的,相信很多人都不会陌生。具备讽刺意义的是,市场给了你两次机会买入,都是以看似非常正当的理由被你拒绝了。请注意,这次失败的诱因,仅仅是因为0.20的亏损无法接受导致的,关键是,即便你无法接受,其亏损也实际产生了,你并不能改变什么,仅仅是通过看似正确的推导来指导你违反了一致性原则,并且产生了严重的后果。在价格重新回到10.00的时候,第二次的推导看似非常合理,其逻辑本身也没有问题,但是,你忽略了第二次推导是建立在最开始错误的条件上,因为停电导致不以10.20价格追买的条件本身就是错误的,基于一个错误的条件推导出来的结论,最终的结果是灾难性的。你可以从这个例子中看到,其实所谓推导,都是在为了避免亏损不执行一致性找理由。交易系统心得:谁是投资人最强大的对手很多投资人,很可能是绝大多数投资人,当一段时间的磨砺后,会从心里感受到一股“神秘”的市场力量的存在。在美国等发达的市场国家,人们常常用“他”来描述这股神秘的力量。在中国这个市场还在刚刚发育的国家(包括台湾地区),人们目前在用“庄家”来描述这股神秘的市场力量几乎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它好像对投资人的心理活动了如指掌。例如,投资人A经过一再的犹豫、观望、再犹豫、再观望,等反反复复之后,终于认定这个涨势是看准了于是鼓足勇气杀了进去,但是好景不长,刚刚看到一点赚钱的苗头,市场急转直下,一下子把投资人深深地套牢。经过一段时间回头再看,原来投资人A

买到了几乎是市场最高点的区域。投资人A找来某刊物一看,原来说是“庄家”出货了(在美国:“原来是‘他’进场做空了)。投资人A

于是做了几次深呼吸,稳住心神,决心不慌不乱,等市场反弹后也跟上“庄家”( ‘他’) 撤走。可谁想一盼再盼,这个反弹一直似有似无,就是不让投资人A

平身而退。而且慢慢地,市场在上上下下中离投资人A 的进场点越滑越远。这种日复一日的煎熬,越来越令投资人A 焦躁不安。再看看营业厅内股民从B

到Z 个个面如土灰,唉声叹气。终于有一天,投资人A 痛下决心,决定“割肉”出场,寻求一个自我解脱。谁承想几天后,市场突然开始往上走,开始投资人A

还自我宽慰:市场涨一点还会再跌,幸亏我下决心跑掉了,损失不会更加扩大了”。谁承想市场似乎不再回头,一波一波居然涨起来了。投资人A

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砍单砍到市场最低点上了。投资人A

气得捶胸叹气,原来打算割块肉寻求个自我解脱,没承想割去了一块大腿。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伤痛,投资人A

决心总结经验。回想市场跌了以后,各位股评家纷纷评论,引用各种消息来源,把股价下跌的原因解释为庄家出货。再回想市场涨了以后,同样有不少股评家评论纷纷,描述庄家如何如何进场。思来想去,忽一日投资人A

猛然大彻大悟,原来是庄家在市场上神出鬼没,呼风唤雨,把该心得与股民B 到K 一交流(股民L到Z 已洗手不干),原来大伙都有同感。于是从股民A

到K

开始不再关注市场走势,而是成群结伙四处寻觅“庄家”踪迹。好在各种花钱不花钱的消息来源还真源源不断,只是苦于真真假假,真伪难辨。又是反反复复多少轮下来,投资人A

细细一算帐,确有几次似乎抓到了“庄家”的尾巴,跟上赚了一些钱,可是合下来,腰包还是又扁了一层。痛定思痛,投资人A

感到捕捉“庄家”的踪迹确实“有利可图”,只是太过若隐若现,太难捕捉了。上述投资人A

的经历虽然纯属杜撰,但是确实是颇为典型的一般投资人的心路历程。一般投资民众之所以认为“庄家”能够赢钱,还来源于两个错觉。① 把相持能力等同于赚钱能力(这点在期货市场更为明显)。②

把价格影响力等同于赚钱能力。一般来讲,大额投资资金比小额资金相持能力强。但是,这不等于说大额资金容易赚钱。大额资金比较小额资金也有其自身的弱点:①

一般来讲大额资金都有成本,绝大多数机构投资人的操作资金都有成本,从而形成“成本压力”。②

一般来讲大额资金都有赢利目标和实现该目标的期限限制。从而形成“业绩压力”。因此,很多大额资金都是属于“压力资金”,而“压力资金”都较难摆脱操作者心理压力的影响,因而较难获胜。相反,小额资金只要风险控制得当,其相持能力并不一定因此削弱。大额资金比小额资金的真正绝对优势,主要在于:①

操作条件比较优越。② 科研能力比较强。但是小额资金特别是个人投资人中真正的风险资金,由于是非压力资金,因而更容易取得心理优势,从而更容易获胜。第二个错觉是一般投资民众认为“庄家”有能力影响价格,因此有能力赚钱。这是因为一般投资民众看问题时容易形成某种偏向性。他们没有看到,如果某一机构在进场时由于资金量大而对价格产生影响,比方说股票操作,产生求大于供的上涨压力,如果其他条件不变,那么该机构在退场时,也同样会产生供大于求的下跌压力。因此,这种市场影响力是一柄双面刃,既能伤人,也能伤己。在西方投资界这种影响效应被称之为“回波”。精明的投资家对这种回波效应都是极其谨慎的。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的记忆具有选择性。从生理学的角度上看,人的记忆能力几乎是趋于无限大的。但是从实际上看,绝大多数人的记忆力是非常有限的。这里的差别就源于人的记忆时的意愿,即记忆的选择性。也就是说,人只能记忆自己愿意记忆的东西。在投资上,无论是一般股民还是机构投资经理,对自己的“胜绩”往往是“曲不离口”,但对自己的败绩却往往是“三缄其口”。由于这种记忆的选择性,使投资人对自己相信的东西愿意记忆,对自己不相信的东西不愿记忆。由于绝大多数投资人都缺乏严格的统计学的训练,因此很难依统计学的规则去观察问题。由于这个原因,以中国短暂的股市历史为例,个别机构大户的个别胜迹便被夸大到了严重偏离其统计意义的地步。定心、定法、依法,自然操作无碍。定法,简单的说,你学了很多方式之后,想办法把它融合为一种简单,而且合于你操作周期的公式。包括,如何切入?如何抱着不动?停损点?获利点?定心,简单的说,就是只注意自己的股票有没有买卖点,然后,依法执行,不理其它。操盘手最重要的是盘中的应变能力,而不是行情的预测。利用时间,花点精神学习一套操作方法,将是一生中受用无穷的技能。有一套符合自己的操作模式之后,你将会发现,原来你拥有一口会自动出泉的井,那将是人生一大乐事。不见长红不回头,不见长黑不止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