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现在还有专职的农夫吗?在家务农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有心阅读


我爸妈绝对算得上是专职农夫,而且专职几十年了。爸妈都是60后,算算都是年过半百的中年人了,有时候想想真的辛苦他们了。

爸妈现在在镇上住,租了一个大队的20来亩的农田,租期5年,租金每年结算10000多。村子里还有家里几口人的口粮田,不算抛荒的,合计汇总大约4亩多点。

镇上租的地就在家门口,都是连成片的,农活干起来也省事不少。租的地是用来种植和培育杂交水稻种子的,一年就种一季。但是呢,20多亩地分两批种,每批10来亩的样子。这样做的好处是插秧、施肥、喷药、收割、晒谷都可以分批进行,更不会累,也不会太赶。缺点呢,就是把时间拉得太长,导致一年都要被捆绑在这片土地上。老家自家承包地通常都是用来种自家吃的普通水稻,有剩余才拿去卖。

老爸自己买了一辆耕地机,所以耕地耙田的事都自己干了。两个时间段是需要请人的,那就是插秧和收割:插秧要赶时节,收割要赶太阳。

接下来说说一年的收益:杂交水稻种子平均每斤收购价6元左右,亩产年平均400斤上下,这样毛利润大概在6000元,除去成本,一年下来大概能挣30000块左右。村里的承包地种的口粮,剩下能卖的粮食大概也就2千来斤,折合成现金3000块不到,一年日用都不够。

在家里,最花钱的应该是人情往来,每年花在这个上面的金额少说得有10000+。所以,爸妈两个人在家辛辛苦苦,勤勤俭俭一年下来,能攒20000就算非常不错了。

唯一的好处是,在家务农时间比较自由,什么时间做什么事都由自己安排,不用受人管束。就比如现在清明都快要到了,爸妈他们都还没下过地呢。就因为这点,父亲才会专职在家务农几十年!


以上是一点根据自家情况真实分享,仅供参考。你觉得全职在家务农的样子是什么模样呢?欢迎留言吐槽、批评指正和补充。

——END——


一点三农


我亲身体验过的农夫生活,就是到了农忙季节会定期的出去给那些忙不过来的人家打工帮忙,赚些养家糊口的费用。在我小的时候,还有专门从事这项工作的这个农民,到了农忙时节,他就会结队一起的出去找活干。也都是干的辛苦活,十分的劳累。这些农活不只是那些庄稼,还有一些木匠、泥瓦匠等等。如今天看来,这简直就是一群匠人,他们凭手艺吃饭,只是活跃在农村这样的一个舞台里,没有被更多的人关注。

如今的农村已经远远好于从前,就拿我们北方(山东)这里的农村来讲,以前的时候我们这里是种小麦玉米居多,一到了秋收、过麦(mei)时节,家家户户都忙得不行。那时候机械化还远,没有那么发达。往往秋收、过麦,这两个时节都要占用一个月的时间。而如今全部都是机械化,有专门儿开收割机,播种机,耕地机有这样一群人。一到了秋收、过麦(mei)这两个时节,他们都会出来打工。通过机器机械化的手段,很短的时间就会收割完毕,大大的节省了劳工,而这样一群人也就是新时代的“农夫”吧。

如今随着技术的发展,在我们当地对于种植传统粮食面积越来越少。更多的人开始种植温室蔬菜,就是那种反季节蔬菜。温室大棚在冬天种植西葫芦,基本上一个家庭,就可以种植一个100米左右的大棚。一年的经济作物收入远高于粮食收入,现在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事蔬菜种植。但毕竟这是一个有技术门槛的行业。虽然也算是农民,也算是在家务农,但是每天都要在大棚里,悉心照顾蔬菜,要定期的施肥打药,看着他们一天天的生长。等到了开花结果的时候,还要定期的采摘也非常的劳累。

久而久之这样种植蔬菜的农民越来越多,也形成了当地的蔬菜市场,家家户户都会在凌晨很早就把自己采摘的蔬菜卖到市场里。但毕竟是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西葫芦结果的时候每天都会有收入。与种植庄稼粮食作物来讲,收入相对高一些,对于整个家庭的开销也是主要的收入来源。

如今再家务农,农民收入生活也高一些,很多的农民在农闲的时候都会去学驾照,然后也开始买车,然后整个农村的生活面貌也在逐渐的发生改变。比起很多外出务工打工的一些农民工来讲,在家种植蔬菜,虽然劳累一些,但毕竟收入稳定。作为农民来讲,如果在农村的生活,那只能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只有吃的苦多,耕种的土地多,然后自己的农民的一家日子才会越来越幸福。


养蜂能手


现在还有专职农夫吗?有!

在家务农是种什么样的体验?辛苦又自由,收入不稳定!


我老家斜对面的邻居是一对四十岁左右的中年夫妇,他们夫妻就是在我们村子和附近相邻的几个村子包了六百亩的田地,专职在家种地。


他们家里有犁地播种机,收割机,每到收种庄稼的时候,我都能看到他们夫妻是开着农机日夜不停,两人互相倒班的抢收抢种。

去年收玉米的时候我回老家,那段时间经常看到凌晨一两点的时候,他们夫妻还在忙着打玉米,机器的轰鸣声吵的人无法休息。


虽然现在有农机他们种地省力不少,但是他们还是要高价请人帮忙,却请不到几个人,毕竟农忙的时候真的是花钱也难请的到人。

所以那个把月他们夫妻是累的又黑又瘦,十分辛苦。


虽然农忙只有两个月的时间,但是平时除草防虫害打农药也都是辛苦的活计。


而他们一年到头忙下来,除去了每亩五百块钱租金、工人工资和种子化肥等那些东西,如果风调雨顺的话,一年一亩地他们也就是赚个三百块钱左右,一年就是二十万左右。如果遇到去年的大雨淹田地的情况,那他们就是半季度白忙活了。


所以当农民真不容易,当一个专职农夫更是不容易。如果你亲自体验一下,你绝对终身难忘。



贫农希蒂


你好,我家就是农村的,父母一直在务农,而我也是从小务农长大的。

务农的体验:一年四季,有忙有闲,累但自由。

天热的季节,农忙时早上天还没亮就要出门,晚上回家已是月上柳梢头。尤其是种甘蔗或者桃树这些的,三伏天都必须一头扎在田地里进行作物维护。在农村,夏天因为干农活中暑的人是非常多的,但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农活都是顺应季节的,到了那个时间,不管是冷是热,是晴是雨都必须要处理。累吗?累!

但是也很自由啊,自己给自己干活,想早点就早点,想晚点就晚点,也不会被别人骂。

而且地大物博啊,想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想去哪溜达去哪溜达。方圆十几里的人都能认个遍,走到哪都是熟人,不像城市里,可能隔壁邻居住上几年,都不曾说过一句话。


在农村专职务农的人还是挺多的。

他们之所以一直选择务农,无非就是以下几个原因:

原因1:文化程度低

我们上一辈或者上上一辈的人,以前大部分人能接受到的教育是非常有限的,有些甚至一辈子都没有上过学。再加上以前的特殊背景,唯一的选择基本只有务农。

原因2:老龄化严重

现在农村专职务农的,基本属于中老年阶层。有些早就过了退休年龄,有些快到退休年龄。要知道外面不管是企业还是工地招工,对年龄都是有限制的,超过55或者60岁的人群在外面很少有机会能找到工作。

原因3:恋乡情结

有多人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在农村安家立命。可以说自己的一切都是在生养他的地方,这种情结是割舍不断的,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家乡到遥远而陌生的地方去漂泊。

原因4:需要照顾年迈的父母,照顾幼小的儿孙

还有很多人,是想出去但没办法出去的。家里有年迈的父母,有些生活不能自理、有些甚至卧病在床,是必须有人在身边照顾的。另外,现在很多年轻人对婚姻的不负责任或因为自身压力过大,都选择把孩子放在老家让自己的父母帮忙带,这种情况下,又怎么出的去?


MayYi朵拉


现在还有专职的农夫吗?

这个问题我可以回答你,首先我就是农村的,我姨夫他就是专职的农夫,他没有出去打工常年就在家里种田种地,早年我们的田地都是他给我们种的,只是现在年龄大了种的田地没有以前那么多了。

每次回去我问他种了一辈子的田地感想是什么?他说有什么感想哦,就是为了吃饭,为了生活。

种田地是很累的,春节一过完就要去弄田育秧苗,那段时间是很冷的,秧苗弄完又要弄玉米苗,玉米弄了又要种红薯,反正一年到头干的东西还是很多的,但是在家务农有个好处就是自由,不像在外面工厂,工人就像是机器一样转动着,必须要按规定和标准来做事,很多在家里务农习惯了的人出来外面工厂里上班的话很多都是受不了的。

他们还是喜欢在家里,像现在什么都在用机器了,农民的活减轻了很多,农活做完后每天都大家都要在一起打下麻将呀,斗小地主什么的。

总体来说在家里务农要找到一定的门路,这样收入才比较理想,比外面打工都强,当然如果没有的话,那就是连家里周转都困难了,亲戚办事连一个红包都给不 了的话,是很容易遭人看不起的。

以上就是我个人的看法,欢迎大家在下方多提意见


90后小李


农村务农的农民,有,是肯定有的。

当然,现在农村务农比着以前少了很多,而且基本上年纪都比较大了,专职种地的,更少,基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也都是干了一辈子农活的人,离不开土地了~

不过现在的农活跟以前是大不一样了。

夏天傍晚,经常跟村里的爷爷们坐一块听他们说说当年的事。听他们说在以前,也没多少作物,就是种植玉米、小麦、大豆和棉花,别的几乎不种,家家户户忙活自己家的地。由于家里穷,没钱买什么工具,就是锄头,镰刀加铲子。碰到小麦播种的季节,天不亮早早起床,乘着凉快猛干,人工给地翻土,很是辛苦,慢慢有了牛车,后来才直接换成机器翻土,省了很大的功夫,但是粮食却不如以前那么珍贵了。也说不出发展了对他们好还是不好。

再后来,阿文就随家人下过田地了,收玉米时,顶着大太阳在玉米地里掰玉米,掰下来的晒干,晒干后打粒,玉米粒打下来再去晒玉米粒,最后才能收起来,那时候粮食珍贵,能换各种东西,所以晒玉米都得有人看着,不管天是热还是凉,很辛苦。

到了现在,粮食便宜了,收益自然低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意种地了,很多老人种了一辈子地,别的也不会,离不开土地了,只能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了。

但是,有一部分年轻人,带着自己学到的农业知识和经验,又回到了农村,转身一遍成了新型农民,他们规模化承包,带动自己的乡里乡亲重新走进了土地,种植新型品种,高产经济作物,让农村的农业之路越走越宽。

农业种植,很是辛苦,不管是不是新型农业还是旧农业,都要很大的付出,不少人因为种种原因血本未归,做农业一定要吃的起苦,肯干肯吃苦。


东篱园阿文


所谓专职农夫,我的理解就是一直从事农业种植,没有外出打工或者做生意。这样的人在农村有很多,我父亲就是其中之一。

父亲年轻的时候,其实有过两次短暂的外出务工经历,一次在工地上干了不到半个月,结果从脚手架上摔下来,腰摔伤了,回家养了很久才恢复过来。另一次是经人介绍去工厂上班,但也没能坚持多久,领了一个月工资就回到家里。

从此父亲绝了外出打工的心思,专心在家务农。由于我们是山区耕种的土地不多,种植水稻只能够自家吃,根本没有多余的粮食出来卖钱。所以父亲就想点子种植一点蔬菜。曾经种过西红柿,但是却因为当年西红柿市场波动较大,价格卖不上去,也无人收购,后来整筐整筐的倒掉,那年赔了好几千块钱。

接着开始种植四季豆。虽然销路是有的,但是也没有挣到多少钱,因为四季度的病虫害是很多的。一开始种植没有经验,亏了很多,到后来两年才逐渐摸清了规律,才慢慢好转。

除了种植蔬菜以外,父亲在农闲之余开始开垦荒山,种植桑树和茶叶。我们家有一片自留山,距离我家有一个小时的路程。父亲每天早上天麻麻亮的时候起床,匆匆吃几口早饭,然后带上干粮,扛着锄头,拎着斧头上山开荒。等到日落西沉的时候才回来。

如果有个开荒经历的人应该知道开荒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首先要将山上的大树砍倒的树根挖起。再将各种低矮的灌木全部清理干净。紧接着开始将山中的碎石树根挖出来,挑到一边堆放。下一步的工作就是开始开垦土地。开垦至少要开两次以上。由于是坡地,还需要修坝,防止水土流失。

地开好之后,开始种植桑树和茶树。桑树一般1~2年就可以短暂的开采。茶树开展时间稍微长一些,至少要4年左右才能正式的开园采摘。附近开垦那片荒山,足足花了10年的时间,才初见成效。

现在那边山上长满了桑树和茶树,每年养蚕和采茶的收入,供我们兄妹两人读书上学,加上家里的各种生活开销以及人情往来。我曾经很傻的问父亲开荒不累吗?父亲说,累,但是不开放又能怎么办呢?你们的学费怎么来呢?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就是父亲曾经骄傲的跟别人说,两个孩子从小学到大学的所有开支,都是我从地里刨出来的,没有借别人一分钱。

在我们村子当地,所有人对我父亲的评价,几乎都是:真会做(做是方言,意思是非常勤劳能干,一般人承受不了)。

我父亲就是这样一个专职的农民,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起早贪黑。父亲说除了种地,他什么都不会。即使现在年纪大了,家里生活条件也有所改善,但他仍然放不下锄头。每当我们劝她少做一点。他都摇摇头,只要能动,能干一点是一点,管个花销。


山九


感谢豫东小农的提问,很高兴为您解答这个问题,大家好我是椒乡帽子哥。

作者在这里说到现在有职业的农夫吗?我可以明确的回答:有!因为我就是一个专职的农夫。本人自2013年12月份退伍以来,因为学问不高,工作又不好找。就去了工地干了两三年,在2016年的时候和父亲大人经过一番谈话,决定在家以种地为职业,很快我和父亲的思想达到一致!


在2016年11月份的时候在我们当地的大力支持,在我们当地政府的指导下,我父亲成立了我们自己的合作社:柘城县康柘农民专业种植合作社,土地流转了1000余亩!



主要种植农作物有:西瓜.辣椒.小麦等农作物!其中我合作社辣椒分别在17年和18年连续两年获得了全县辣椒种植大户的第一名!种植的西瓜主要销往北京.上海.广州等等一些大城市!并先后带领附近300余名群众在我合作社参加劳动,并得到我们当地政府的高度支持!




经过这两年的种地心得总结,自己感觉种地没有什么丢人之处!反而让我看到了更多的希望!以上不足之处望大家多多指教!喜欢椒乡帽子哥的可以关注我一下,谢谢!🙏


椒乡豫弟


现在还有专职的农夫吗?在家务农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很荣幸你能看到我的回答,我认为现在当然还有专职的农民,在家务农有快乐、有喜悦、有辛酸、有泪水,比如我本人,就是一个专职的农民,对于农村生活,感受至深,也感触多多。

有人说,一个纯粹的农村人到了60岁以后,会更加的艰难。我看这话不假,我如今也是50出头了,也真的感受到农村人的生活是越来越具体。


1、年轻时的农村生活

作为一个地道的农村人,我从小就在土地上风里来雨里去的耕耘着农活。那时候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都不完善,交通网络没有现在这样发达,更谈不上通讯设施了,能够接触到电视还是我20岁以后的事情了。

那时候我每天的生活就是早上带着早餐6点就出门,走过一座桥,越过一条沟,翻过一道小山坡,来到3公里外的田地里,或淋菜、或除草、或点玉米、或翻土。。。

一直到下午3点左右才回家吃饭,饭后就在家清理一下与农活有关的家伙什,准备好第二天需要的农用物资。每天都是如此,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情。

记得那时候由于长期的肩挑背磨和缺衣少食,我从小肩上就有了厚厚的一道老茧,腰上磨出了两个硬硬的肉疙瘩,手上布满了伤疤,脚上满是冻疮。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像我这样,年轻时候对农村生活就有着如此强烈的体验呢?

那时候的思想也很单纯,头脑里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念想,仿佛做农活就是自己的天职,做不好农活就是愚蠢,就会被人耻笑。所以那时候我们的心思都是放在了如何做好庄稼上面,根本就没有其它异样的想法。



二、中年时候的农村生活

老实说,到了中年时候,感觉生活要好过了一些。虽然农活还是哪些农活,事情也还是哪些事情,但是自己的孩子已经长大了,家里有了更多的劳力;农村的基础建设也比过去好了一些,泥石结的公路也多了起来,肩挑背磨的事情明显少了很多。

我更多的是指挥孩子们干活,教孩子们如何抓住节气时令及时的播种,如何去收割和储藏农作物产品,然后结合着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思考着如何增加经济收入,来给孩子们娶媳妇成家立业。

不过中年人也有中年人的烦恼,比如家里孩子多了,难免分配不均,引起兄弟之间不和睦;孩子成家立业了就要分家,多了一个媳妇的口舌,就会增加太多的争吵和怨气;作为全家的“掌门人”,我得处理好这些事情,不让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影响到整个家庭的和睦团结,真的是很难哟,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呢!

三、现在的农村生活

现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农村生活环境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土地因为被征收或者被荒芜,农活已经没有过去那样多了;孩子的孩子们也会时常围绕在爷爷奶奶身旁,要买这样、要买那样,有时候心里感觉还是挺开心的!

不过不知道为何,虽然物质生活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吃穿住行”不再是困扰农村人生活的问题了,可是总是感觉在精神上、思想上没有过去充实和幸福。

因为年龄在一天天增加,身体素质在一天天降低,身边经常有亲朋好友在离去,不知不觉间心里就会冒出很多的感慨和担忧。

一要担忧孩子们是否都能尽孝;二要担忧会不会成为孩子们的累赘;三要担忧生大病时该不该打肿脸充胖子勉强去医院接受治疗等等,总之脑子里就是没有一刻的空闲。


综上所述,作为一个专职的农村人,肯定是会经历很多的艰辛和磨练,但是我认为,既然生活在了农村,那就只能正视现实,坚定生活的信心,苦多不怕,地多不愁,努力做好庄稼,耕耘好土地,才能让生活越来越好,才能得到孩子们的尊重和爱戴!

大家说是这样的吗?你有什么补充,欢迎写在下面!最后也请各位条友为我这个老农民点个赞吧,老夫会记住各位的哟!


洒脱农人


很高兴为您解答这个问题,大家好我是湖北京山农家人。

我是农村人,家里就是种田种地的,从小就跟着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在田边玩耍,看着他们打田,插秧劳作。

随着年龄的增加,时代的进步,出现了打工潮,很多人不愿意呆在农村了,因为农村挣不到钱,而且太累太辛苦。面朝黄土背朝天,我们当地每家平均2到3亩田地,玉米今年均价0.95元一斤,稻谷今年均价1.1元一斤。累死累活一年下来也挣不到2万,所以根本就留不住新一代的年轻农人。

湖北是鱼米之乡,但是真正的农夫日益老年化,年轻的一代的农夫为数不多,我父母今年承包了30亩稻田,10亩干地。虽然都是半机械化操作,但是看到他们日渐弯曲的腰背,逐渐变白的黑发,心里很不是滋味,当年朱自清的《背景》一文对我影响颇深。

“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每当看到在家务农父母蹉跎的背景总会泪眼婆娑。

在家务农没什么不好的,我也亲身体验过,打田,施肥,抽水,插秧,割稻谷,扯花生等等。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农民会把种下去的每一颗种子都当成自己的孩子,精心呵护,培养。等长大成才。因为这对他们来说就是希望。

那种丰收的喜悦,其中的乐趣只有体验过的人才懂得。因为他们付出了很多的汗水。我是地道的湖北京山农家人,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一代深入民间助力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