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0 “家政扶貧”是雙贏的模式

近年來,隨著城鎮化步伐加快、人口老齡化加劇和“兩孩”政策的出臺,對育兒、養老等方面的家政服務需求不斷增加,“需求側”的推動導致供不應求現象日益突出。以北京為例,目前技能好的月嫂、育兒嫂、老人陪護皆沒有“空窗期”,預約全部是無縫對接。有關大數據顯示,北京家政市場的供需比約為1:8,缺口大約在40萬至50萬之間。

而反觀貧困地區,不僅經濟規模較小,而且二、三產業發展基礎薄弱,對就業能力拉動明顯不足,吸納農村貧困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就業容量有限,大量農村貧困勞動力有待轉移就業。尤其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打贏脫貧攻堅戰無疑是最艱鉅的任務,而轉移就業則是實現農村貧困勞動人口脫貧的一條重要途徑。一邊是家政市場的供不應求,一邊又是大量農村貧困勞動力的亟待轉移就業,兩難困境該如何破解?

正是基於這樣的現實背景,“家政扶貧”正在成為精準扶貧的新動力。報道中,在北京的家政市場上,為了能有穩定的用人來源,越來越多的家政公司開始著眼於與貧困地區對接,從全國百餘貧困縣輸送家政人員,有些甚至在當地自行佈局培訓學校。通過精準就業服務引導幫助農村貧困勞動力轉移到北京家政服務領域就業,既能幫助農村貧困勞動力實現穩定就業、穩定增收、穩定脫貧,而且能增加家政服務供給、促進家政服務業發展,可謂是雙贏之舉。

事實上,“家政扶貧”並非北京的“地方特色”。此前媒體報道,按照商務部等部門要求,作為首批試點城市,上海將在3年內培養100名“家政就業帶頭人”,吸納1萬名貧困縣富餘勞動力在滬從事家政服務,就業脫貧。上海市先行先試,勇當“排頭兵”,依託貧困地區勞動力優勢和家政服務培訓資源及就業市場,助力對口扶貧地區脫貧致富,走出了一條更深入、更高效的精準扶貧路,無疑值得肯定和借鑑。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山東代表團審議時,在與代表互動中談及家政業。他表示,在我國目前發展階段,家政業是朝陽產業,既滿足了農村進城務工人員的就業需求,也滿足了城市家庭育兒養老的現實需求,要把這個互利共贏的工作做實做好,辦成愛心工程。“家政扶貧”一頭連著城市居民生活質量的提升,一頭連著農村貧困勞動力的脫貧致富,這何嘗不是一種“互利共贏”?又何嘗不是一件“愛心工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