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如何评价宋太祖、宋太宗和宋仁宗这三位皇帝?

洪浩江苏南通


两宋320年,共有18个皇帝。

说实话,两宋18帝中,真正有作为、有决断、有担当的皇帝不多,也就是说,两宋在作为上有名的皇帝不多,其中,宋太祖、太宗、仁宗三人,却是这不多有为皇帝中颇为突出的,可以说,相对其他人,他们都是不错的皇帝。

宋太祖赵匡胤是个比较好的开拓奠基之君。赵匡胤行武出身,在后周世宗柴荣后下任武将,官至殿前司都点检。柴荣也是位有为之君,可惜天不假年,英年早逝,临终将皇位传于年仅7岁的儿子柴宗训,将家小和国事托付文武二大臣,文托宰相范质,武托都点检赵匡胤。

赵匡胤这个殿前司都点检,是禁军最高长官,掌握了京城的军队,他就是利用手握兵权之机,在柴荣去世一年不到的公元960年正月发动陈桥兵变,实现黄袍加身,用一个所谓“禅让”的仪式,从柴宗训的手中夺取了皇权,建立了宋朝。

赵匡胤虽然是一个篡位的皇帝,但他还算心慈手软,没有以流血的方式夺权,不仅善待柴氏后人,而且对后周旧臣,一律收用,他当新皇帝后的政府班底,全部是后周的原班人马,连武将都是。

另一方面,赵匡胤当皇帝后,颇有作为:一是逐渐收复了南方的割据政权,实现了大部分地区的统一,结束了安史之乱以来长达200多年的诸侯割据和军阀混战局面,使老百姓修养生息,发展生产;二是“扬文抑武”,基本中断了军阀混战的可能;三是实行“与文人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国策,奠定了文化繁荣的基础。

可见,赵匡胤的确是个有为之君。

对于宋太宗赵光义,坊间颇多误解。其实,在皇位继承上,他并没有“斧声烛影”,兄终弟及是赵匡胤的选择,因为赵匡胤生前从未有过将皇位传子的安排,反是把弟弟赵光义加官进爵,任开封府尹,封王,这些都是对储君安排的惯例。

赵光义继位后,也是继续了其兄的未竞之业,继续朝着统一的目标努力,先后收复北汉等地,基本实现了中原地区的统一。

同时,赵光义在发展文化事业上,比乃兄所作的努力更多,发挥的作用也更大。他在位期间,安排专门人员,组织《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太平广记》等三部大书,除了宋真宗时期的《册府元龟》外,北宋四大部书,他编了三部。

赵光义在扬文抑武国策的推行上,更加不遗余力,而且,还大力发展生产、恢复经济、扩大科举、重用文人,使宋朝的文化建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如果说造极于赵宋之世的文化繁荣,真正的奠基者是赵匡胤的话,那么,赵光义便是接力推动者,他的作用不容小视。

至于宋仁宗,却是宋朝名声最好的一个皇帝。

宋仁宗的仁慈,空前绝后的有名。

比如,晚上饿了,想吃烧羊,怕老百姓因此多杀羊,便忍着;在外口渴,找不到水也忍着,怕人家责罚侍从;有人写反诗,他呵呵一笑,说不过是老秀才想当官而已。很多这样内心仁慈的例子。

宋仁宗想给自己宠妃的伯父升官,事情放到朝堂之上公议,御史包拯当场咆哮,不同意,口水弄了他一脸,宋仁宗不但忍着,还真的放弃了自己的主张。

宋仁宗对于宋朝,或者说对于中国历史,最大的贡献就是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三苏:苏洵、苏轼、苏辙,是他在科举中发现并大力提拔的;王安石也是在他手下得到赏识的;欧阳修、富弼、韩琦、司马光这些名臣名相,也都是在他手里得到重用的。

可以说,宋朝那些名臣,宋仁宗时代占据了半壁江山,宋仁宗的人才发现和大力使用之功,是十分显著的。

他慧眼发现人才,和大力使用人才的能力,在整个历史上,都是异常醒目的。


帝国的脸谱


这三位皇帝,宋太祖最好,宋仁宗次之,宋太宗最差。

首先从政治成就上来看,在文治武功方面,赵匡胤都有极高的成就。军事上的统一战争,结束了五代分裂的局面,内政上的改革措施,革清了五代时期的弊政。

从个人魅力来讲,赵匡胤绝对算的上是一个德才兼备的皇帝。开国帝王,最忌讳的便是跟随他开创帝国的功勋,拿朱元璋和赵匡胤来对比,朱元璋血腥残暴地杀害开国功臣,再看赵匡胤,那一手杯酒释兵权玩儿的实在太好,让后世不少人都为之称赞。他不费一兵一卒,不残害一条生命,不沾血腥地解决掉了这一麻烦。

宋太宗两次攻辽,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都遭到失败,从此对辽采取守势。并且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在位期间,改变唐末以来重武轻文的陋习。

一、志大才疏,昧不知兵

宋太祖在时,除契丹及其卵翼下的北汉外,基本统一了中国,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所以太宗在灭北汉后,便想收复被石敬瑭献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但两次北伐,均在他亲自指挥下大败。从此终宋之世,不敢言兵。

二、续立家法,启宋代积贫积弱之源

宋代所谓“家法”,就是募集流民、灾民当兵,免他们造反;广开科举和荫补,使官员、贵族子弟甚至门客,都可以几代吃皇粮;将帅无作战自主权,一切计划由中央定。三项弊政,始作俑者都是太宗。其结果是冗兵、冗官,兵多而无战斗力,使宋代之积弱,为历代之最。

宋仁宗作为一个守成之君,能守祖宗法度,性情文弱温厚,其武功谋略不及宋太祖、宋太宗,在与西夏王朝的长期对峙中表现平平,宋王朝屡战屡败,军事上处于弱势地位。然而,仁宗知人善任,也想解决当时社会存在的诸多弊端,因而其在位时期名臣辈出。总体而言,仁宗算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他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但其中也不乏悲天悯人的情怀。

宋仁宗是一代明君,他性情宽厚,不事奢华,还能够约束自己,受到历代历史学家,政治家的称赞。在宋代,赞美、歌颂仁宗的人有很多。这些人包括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曾巩、胡安国、刘光祖、周必大、杨万里、王璧、陈俊卿、刘克庄、赵汝腾、叶适、王十朋、文天祥等等。





解说历史


宋太祖赵匡胤,毛主席与其唐太宗并列可见对他的评价之高。赵匡胤结束了唐末200年的动乱,开启了宋朝300余年的繁荣盛世。雄才大主。以文治国,定国调三百年灿烂文化。

太宗赵光义,一小人尔。弑兄夺位,虐杀侄嫂。金匮之盟闻所未闻,政治,军事上毫无作为。

宋仁宗,赵祯,节俭爱民。仁政宋中兴之明主。宋之后世皇帝可以说没有一个做他这点。仁宗死百姓皆孝帽焚纸而哀之。历史上做到这一点的微乎其微。





拂尘浮生


宋太祖赵匡胤:赵匡胤一生最大的贡献和成就在于重新恢复了华夏地区的统一,结束了自唐末五代以来长达近七十年的藩镇割据混战局面。饱经战火之苦的民众终于有了一个和平安宁的生产生活环境,为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赵匡胤作为唐末五代十国混战局面的终结者、宋朝的开拓者,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具有完美的人格魅力:心地清正,嫉恶如仇,宽仁大度,虚怀若谷,好学不倦,勤政爱民,严于律己,不近声色,崇尚节俭,以身作则等等,不仅对改变五代以来奢靡风气具有极大的示范效应,而且深为后世史学家所津津乐道

宋太宗赵光义:赵光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两次攻辽,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都遭到失败,从此对辽采取守势。并且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在位期间,改变唐末以来重武轻文的国策。

宋仁宗赵祯:赵祯赵祯在位期间,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人莫鉴于流水


既然你问那我就告诉你。

1宋太祖


宋太祖作为宋朝的开国皇帝,在公元960年,在“主少国疑”的情况下,通过陈桥兵变,轻易地夺取了后周政权;之后继续执行后周的先难后易的战略方针,着手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争;在结束割据局面后实现国家统一和为巩固政权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赵匡胤兵不血刃的登上皇位,不仅统一了大半个中国,结束各地割据混战的局面,而且治国有方,使得经济、文化都得到发展,而且政治上的许多措施对后代影响甚大。宋太祖赵匡胤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杰出的皇帝,“光武以后,太祖其迥出矣”① “建隆以来,释藩镇兵权,绳赃吏重法,以塞浊乱之源。州郡司牧,下至令录、幕职,躬自引对。务农兴学,慎罚薄敛,与世休息,迄于丕平。治定功成,制礼作乐。在位十有七年之间,而三百余载之基,传之子孙,世有典则。遂使三代而降,考论声明文物之治,道德仁义之风,宋于汉、唐,盖无让焉。乌呼,创业垂统之君,规模若是,亦可谓远也已矣!”②言简意赅的总结了宋太祖的功绩和后世对其的评价。纵使其过于重文轻武,和“守内虚外”的措施造成宋朝的长期不振。但其功绩还是主要的。尽管是开国皇帝 但是他为宋朝重文轻武的局面埋下伏笔 导致北宋末期战斗力低下 惨遭靖康之变!


2宋太宗

宋太宗赵光义(公元939年-公元997年),字廷宜,宋朝的第二位皇帝。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宋太祖名讳改名赵光义,即位后又改名赵炅。 开宝九年(976年),宋太祖驾崩后,赵光义登基为帝。即位后使用政治压力,迫使吴越王钱俶和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于太平兴国三年(978)纳土归附。次年亲征太原,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两次攻辽,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都遭到失败,从此对辽采取守势。并且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在位期间,改变唐末以来,重武轻文陋习。 赵光义在位共21年,至道三年(997年),赵光义去世,庙号太宗,谥号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葬永熙陵。 史籍表明:宋太宗赵光义(太祖赵匡胤的胞弟)是个志大才疏、寡廉鲜耻而又心胸狭窄的人。其当街杀人,可能是一个政治阴谋人。


3宋仁宗

君主制是家长制的放大。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之下,毕竟是才俊如云;但有时,在一个平易而宽厚的家长下,子弟倒也颇有出息。仁宗朝人才之盛,似属后者。在他的治下,不仅台谏官,即便其他官员和士大夫,也都能畅所欲言,享受到前所未有的言论自由。 有一件轶闻最能说明仁宗朝言论的宽容度。据说仁宗“尤恶深文”,有一个举子献诗成都知府说:“把断剑门烧栈道,西川别是一乾坤”,这诗是完全可视为反诗的,知府囚械了此人,上报了此事,仁宗却说:“这是老秀才急于要做官才写的,可给他一个远小州郡的司户参军做做。”不必究诘这事的准确度,即便是附会,也真实反映了仁宗的为政风格。这种仁恕宽容对“忠厚之政”的风气,对人才的作育培养,都起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说到仁宗朝人才,在宋朝历史上真可谓是首屈一指的,可以开列一长串名单:政治上被称为名臣的就有吕夷简、范仲淹、鲁宗道、薛奎、蔡齐、陈尧佐、韩亿、杜衍、庞籍、吴育、王尧臣、包拯、范祥、孔道辅、余靖、胡宿、田况、王素、韩琦、富弼、文彦博、种世衡、狄青、王德用等;活跃在神宗、哲宗乃至徽宗前期的赵槩、吴奎、张方平、唐介、赵抃、吕诲、范镇、曾公亮、王安石、司马光、吕公著、吕公弼、吕大防、吕惠卿、曾布、章惇、韩绛、韩维、韩忠彦、傅尧俞、彭汝砺、范纯仁、范纯礼、刘挚、王岩叟等一大批人才,实际上也都是仁宗一朝养育而成的。文学艺术上有张先、柳永、晏殊、宋庠、宋祁、尹洙、梅尧臣、苏舜钦、苏洵、欧阳修(以上文学,苏轼、黄庭坚兼擅书法)、蔡襄(书法)、燕文贵、武宗元、许道宁、赵昌、易元吉、文同、郭熙、王诜(以上绘画)等。思想学术上有孙奭、刘敞(以上经学)、胡瑗、孙复、石介、李觏以上哲学)、张载、邵雍、周敦颐、程颢、程颐、吕大临(以上理学)、宋敏求、范祖禹、刘恕、刘攽(以上史学)等。科学技术上有王惟一、钱乙、燕肃、毕昇、沈括、贾宪、苏颂等。正如苏轼所说:“仁宗之世,号为多士,三世子孙,赖以为用。”而明代李贽更认为:仁宗一朝,“鉅公辈出,尤千载一时也。

其实这三位皇帝都各有千秋!


古人趣说


我来说说我的看法。

先说宋太祖。从历史的角度看,宋太祖赵匡胤有很大的功绩。第一,他建立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分裂局面,为国家统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第二,他所制定的宽松的统治政策其他任何一个朝代都难以企及,由此形成了宋朝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社会活力也由此得到激发,文化和经济发展都进入了黄金时期。但他所制定的重文轻武政策也为宋朝的灭亡埋下伏笔。

再说宋太宗。从大的方面讲,赵光义比较完整地继承了赵匡胤的治国方略,在赵匡胤之后完成了国家统一,为两宋立国三百多年奠定了基础。但他刻薄寡恩,远没有赵匡胤的宽容与大度,对兄弟子侄及臣下多有迫害之举。论治国能力和个人品行,他远不及赵匡胤。

最后说宋仁宗赵祯。赵祯在位41年,坚持以仁治国,期间战乱平息,知识分子在国家治理中占据重要位置,文化艺术也进入黄金发展期。但他对外不能压制西夏,对内无法推动改革,很多政策都虎头蛇尾,总体而言政绩平平。值得称道的是他的的确确当得起一个“仁”字,为大宋子民创造了数十年的和平环境。


土豆有情


太祖赵匡胤是马上皇帝,如果他没有死得不明不白,北宋就算不能彻底打败辽国,也能重创辽国。仁宗赵祯算是有作为的仁君,北宋经济最好的时期,缺点就是武功跟文治不成正比,还有仁宗的子嗣单薄,以至于只能从皇族宗室旁支里面选择继承人。太宗赵光义,我很讨厌他,不但疑似害死大哥赵匡胤,还把北宋积蓄下来的军事力量败光,瞎指挥骚操作,人送外号“高粱河车神”。北宋军事力量薄弱的恶果,实际是从赵光义在位期间埋下。


耀记425


宋太祖:武功最强,善于阳谋,比较隐忍,既有大成之法,也有政治之才能但不如赵太宗;没有培养自己的接班人被撺掇

宋太宗:政治才能最强,善于用计策,较为刚毅的性格,武功不如宋太祖;有些穷兵黩武耗尽了宋朝开国精兵

宋仁宗:性格最为温和,在他的治理下,宋朝经济文化达到顶峰,文人,名臣源源不断。但接班人没有找好,较为诟病。


历史纪录片爱好者老王


太祖性温良,善攻掠,雄才大略!宋太宗善谋,杀伐果断,可惜不会打仗!宋仁宗,治世之才,军略才能无从说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