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許多中學生都開始厭學,怎麼辦?

成長路上有鵝娘


中學生厭學主要原因:

1.自己成績跟不上,我想相信每一個孩子在跨進中學大門時,都是懷著無比激動,新奇的心裡的,充滿了鬥志,想要好好學習,爭取做一個優秀的學生。可是現實是中學課程越來越多,如果小學底子不牢固,孩子的學習熱情慢慢衰退,漸漸就產生厭學情緒,家長需要多一點耐心陪著孩子一起成長。

2.叛逆期來臨,中學生他覺得自己也是個大人了,長輩,老師的話不再具有吸引力,更有甚者他們專門與父母,老師唱反調。如果老師與家長用簡單粗暴的方法去對待他們,會加劇這種親子關係,和師生關係的惡化,最終會影響孩子對學習的興趣。

3.社會環境外部吸引力大於學校的吸引力。他們容易被一些學校外部的新奇的東西吸引走,很多中學生家長頭疼孩子上網吧和孩子玩手機,因為這些外界誘惑很容易奪走了孩子的學習熱情。

4.在學校和家裡得不到認可、沒有存在感。這就要去多鼓勵、多表揚,要善於發現他們的優點。

5.學習動力不足。現在的學生家庭經濟條件都還可以,父母給孩子提供了非常周全的照顧,孩子沒有生活的壓力。學生對為什麼學習沒有清楚的認識,甚至不知道這樣的學習到底有什麼用處。

6.心理原因。有些學生心理壓力大,且承受力比較弱。一次考不好,就產生心理問題。心理問題還沒解決,又考試沒考好。這樣形成了惡性循環。 如何避免中學生厭學現象發生呢?

1.要從源頭抓起,從小給孩子樹立一個美好的願望,讓他自己努力奮鬥,充滿內需力的去學習。

2.創造一個開明,和諧的家庭氛圍,不要讓親子關係變得很糟糕,遇見什麼樣的老師我們不可預見,但是我們可以做一個孩子喜歡的家長,從而做孩子的引導者,引路人。

3.從小養成閱讀的習慣,不要小看讀書的力量,讀好書好讀書,高爾基不是說過嗎?熱愛書吧,它會使你的生活變得舒暢愉快,它會幫助你辨別形形色色的思想,感情,事物,它能教你尊敬別人和自己。從小養成愛讀書的習慣的孩子,長大後他肯定就不會厭學。

4.我認為孩子交了什麼樣的朋友,對孩子上學也有很大的影響,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5.家長以身作則猶為重要。家長找到一個自己的愛好,孩子只要在家就與之一起學習。同時堅持猶為重要,久而久之就會影響孩子。同時家長切忌沾染不良習慣:比喻長時間當孩子面玩遊戲等。

每一個孩子都是可造之才,孩子在產生厭學情緒時,希望老師們、家長們,多用心去了解他們的想法,多關心多鼓勵多幫助,讓他們從低谷中走回正軌。孩子的年齡正是讀書接受知識心時候,無論有何種原因厭學,家長老師都應正確引導,莫讓他蹉跎了歲月,到時後悔一生。


積極家庭教育


這個問題首先解決的不應該是怎麼辦的問題,而應該是為什麼的問題。

有句老話說“解鈴還須繫鈴人”,同理,解決問題就該追根溯源,找到根源才能對症下藥。

心理學上有個ABC理論,意思就是說一個人出現某種行為(C),不是由於某一激發事件(A)直接引發的,而是對這一事件不正確的認知和評價所產生的錯誤信念(B)所直接引起。

也就是說孩子出現厭學行為,並不是因為受到批評了,考試成績不理想了等個體事件引發的,而大都是因為情緒、心理等方面的原因。

我認為,引發厭學情緒的主要原因,可以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父母過高期待。學習也是一種能力,並不是努力就可以的。有的孩子不用過於努力就能學好,有的孩子再努力也沒有多少進步。有時候我們不得不承認,在學習方面,的確有“天份”這兩個字的存在。所以作為家長來說,認清現實最重要,只要孩子盡力了,就不必要求太多。再說,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擅長的領域,所以家長要堅定一點,自己的孩子跟別的孩子同樣優秀,只是恰巧他擅長的不是學習而已。

二、情緒鬱結。有的孩子不去學校並不是因為厭學,而是因為他在學校有不願意面對的人或事。出現這種情況,就需要家長細心一點,跟老師同學溝通,看孩子是否有異於平常的行為,並及時與孩子溝通,幫孩子疏解情緒,這個疏解過程不能著急,須知欲速則不達。

三、單純學習壓力過大。這種情況家長就更不用著急了,孩子不去上學也許只是單純地想休息幾天,家長學校一副如臨大敵的樣子反而會起反作用,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就真的不去上學了。順著孩子的節奏,孩子自己調整好了就好了。

四、因為沉迷遊戲。這才是最麻煩的一種情況,這個更不能粗暴對待。首先弄清是遊戲的哪一方面讓孩子沉迷,是因為現實生活中的自己不夠強大還是因為遊戲中可以找到自我?找到原因後,再反思自己家庭教育中的問題。如果自己跟孩子不好溝通,最好還是求助心理諮詢師。

在當前社會,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過重,父母對孩子包辦過多,導致孩子許多事情都不能自己應對。在學習階段,最直接的後果就是厭學。

厭學的原因有很多,並不能一概而論。無論如何,不急不躁,有耐心是第一行動指導。就像理一個線團,如果沒有耐心,又剪不得,就只能一團糟了。


慈祥的孟孟


編者按:厭學行為一直是中小學生普遍的現象。能真正喜歡學習,並把學習當做一種興趣愛好來對待的學生,幾乎可以說萬里挑一。



中小學生厭學行為的產生的原因有多種多樣。既有家庭的因素,也有學校的因素,最重要的因素是學生自己本身的問題。

中學生厭學的情況也分為好幾種:



一,學生本身就不是學習的料。

學習也是需要天賦潛能的,有學習天賦的學生可以在不用老師指導的情況下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自學成才。如果有誰不是學習的料,沒有學習天賦,那麼花費在再多的精力去學習考試也是白費力氣。很多學生自己也明白不是學習的料,久而久之就對學習沒有任何興趣,從而產生厭學的行為再所難免。

二,周圍各種環境的影響。

環境有家庭環境,學校環境,還有學生自己的圈子環境等等。每一種環境的影響都是很大的。如果學生家庭不是一個學習型的家庭,那麼學生也不可能會受到影響而喜歡學習。如果把一位學習好的學生放在普通班,那麼這位同學也將會變得碌碌無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永遠是一句真理。能夠做到“出淤泥而不染”的學生我現在還沒發現呢?偉大的孟子也是經過他老媽三遷改變環境後才學習變好一些。

三,學生沒有目標和理想。

如果什麼事情都歸咎於環境的影響,這又走向了另一種極端。根據馬哲的理論可知:事物的發展由外因和內因共同作用,但是決定事物發展的最重要的因素還是內因。一個人所處的環境不好,也改變不了環境,那麼如果能嘗試改變自己,然後去適應環境,成就也可能會實現。一個想去大海旅行的山頂上的巨石,如果沒有別的“後臺”,那麼只能把自己滾碎,在河床裡把自己的菱角磨成鵝卵石,才有可能實現目標。

四,沒有吃苦耐勞的精神。

估計這個是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比如回答這個問題,我也是一個字一個字碼出來的。我並不是很能寫文章,也沒有寫文章的慾望。但是,為什麼我又能花半個鍾把這些字給碼出來給大家閱讀呢?因為我有吃苦耐勞的精神。一個沒有吃苦耐勞的學生,是學不好東西的。現在的學生,有吃,有穿,有住,還有玩的東西。他們不用吃苦耐勞,不用奮鬥都比我們過得好得多。他們的理想並沒有那麼遠大,為什麼又要吃苦耐勞呢?這才是最可怕的事情。



如何在現在生活條件好的情況下激發學生的吃苦耐勞的精神是每一個人都需要思考的問題。俗話說“富不過三代”,現在看來富的越能吃苦耐勞,窮的反而想著不勞而獲,那才是“窮過萬代”啊!我真的是擔心鄉下的孩子,他們什麼都沒有,還不想努力,在“素質教育”下,怎麼拼得過有一個好爹的孩子呢?謝謝大家!


孖無悔觀教育


很多中學生厭學,是應該和必須的。

中學尤其是高中,學習的難度比小學高很多。大部分孩子學不懂,學的出色的,是極少數孩子。不是我嚇唬你,物理化學考三四十分的高中生,是絕大多數。我們的家長尤其是媽媽們,70年代那會長大的多,她們相信只要努力付出就有成果那套。她們不相信有學習天賦,不相信學習能力天然的差距,她們篤信她們的孩子學不過人家,只是她們的孩子不夠努力,用的時間,專注度不夠。所以她們想方設法讓她們的孩子努力學習。

孩子們面對這種蠻不講理的媽媽,怎麼辦?我見到的多數是逃避。媽媽讓我去補課,我人去了心不去,我磨洋工。

厭學孩子多,怎麼辦?

我們要相信,讀書不是所有孩子的出路。真的在讀書這條路上出類拔萃的,是極少數人。絕大部分人,將來都是從事平凡的工作。如果到了高中,孩子還是學習用不上勁,應該要考慮一下,我的孩子是不是不應該在讀書這個領域走下去了,是不是考慮一下讓他走讀書以外的路?

絕大部分的中學孩子都不是讀書的料,絕大部分的媽媽都要孩子努力讀書,厭學是必然的。


春暖花開003


如今的應試教育已經不適應學生的發展,毫無意義,因為他們上學沒有目標,沒有理想,如果說上學是為個人將來有個好前途,那是扯淡,幾百個學生內出一個大學生,幾千個大學生內出一個有能力的,真正靠上學將來可以改變命運的幾率很小,在這個拼爹的時代,上學的意義又在哪裡?上大學不是為了找份好工作,但現在上大學的學生80%都找不到合適的工作,還不如學門技術,如汽修、廚師、護理等專業。


愛心劇場


堅決反對無知的宿命論觀點,一個人的成長髮展受多方面因素影響,除智力因素外,原生態家庭環境,對學習重要性認知程度,學習習慣,思維方式,學校,社會環境等都影響人們的學習行為。

不加分析強調個性發展,不加引導的強調興趣發展,等同於放羊。放任自流,又幻想孩子成才,是天方夜譚。

生在溫柔鄉,毫無進取心,家中當皇子公主的孩子,指望他有朝一日良心發現知道學習用功,比買彩票中獎還要難。這個社會生存法則,就是優勝劣汰,自己給孩子鋪下的路,就不要埋怨社會。自古至今,讚揚的都是勤奮好學,勤能補拙。孔子也不承認自己是生而知之,不相信你家孩子不用引導就能辦到?

按照現行的分流教育體制,在義務教育段結束後,大約有一半的適合繼續教育的同學,進入普通高中接受文化上的再教育,另一半分流出來的同學,進入職業技術學校,進行就業前的技術學習。人生的路都是自己走出來的,有人不想付出努力,卻嚮往享受與別人一樣的教育權力,異想天開。

世界的發展有自身規律,不以某個人的意志為轉移,只有努力適應社會,才能有立足之地。家長同志如果真心為孩子長久之計打算,就應該順應社會需求,把孩子打造成對社會有用的人。

說到底,所謂的厭學,就是怕孩子學習受累,孩子自身懶惰,缺乏正確的引導。這種現象絕對不是象問題中描述的那樣,“許多中學生都”厭學,切勿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李先生


如今普及教育,說難聽點就是逼著所有人去上學,彷彿 不上學人就活不下去,不是說上學不好,只是有些人真的不適合這種教育環境,有的人不如學習一門自己感興趣技術,總比混在學校裡啥都不學好。


及時行行行行行行行樂


如今普及教育,說難聽點就是逼著所有人去上學,彷彿 不上學人就活不下去,不是說上學不好,只是有些人真的不適合這種教育環境,有的人不如學習一門自己感興趣技術,總比混在學校裡啥都不學好。


Faith信仰16245129490


謝謝提問!現在的許多中學生都是厭學的,表現是上課時不是吵鬧,就是睡覺,無聊至極就玩撲克或者猜碼,有些孩子連教室都不進去,老師叫了多次才慢吞吞移步教室,所以大多數學生是根本不把學習當一回事的。

針對許多中學生厭學的情況,我認為從下面幾個方面下手:

一、學生家長對自己孩子厭學這種情況有足夠的認識,重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同的孩子厭學原因不一樣,在我們鄉下,有些孩子因為父母外出打工從小缺少陪伴與關愛,隔代教育無法讓孩子獲得正確的引導;有些孩子有父母陪伴卻沒能及時好好和孩子溝通交流,從而不能瞭解孩子內心的真正想法,因此做不到正確引導;有些孩子是因父母離異而性格內向……瞭解情況,才能好好和孩子溝通交流,知道他們內心的真正想法,家長才能把家庭教育落實到位,這是至關重要的,正是所謂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二、教師對學生要有足夠的耐心,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善於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發現孩子的特長,因勢利導,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有獲得感,知道學習是培養解決問題能力的一種最有效的途徑,而不僅僅是為了考個好分數。這樣,孩子才不會對學習產生厭倦心理,才能正確對待學習。

三、學校在完成教學任務、提高教學質量的同時,相應舉辦一些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集體活動,讓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儘量獲得成就感,對自己有足夠的自信心,因而在學習上也能相信自己,這樣,厭學的現象才能從根本上慢慢地從無到有。

四、社會和學校在培養學生的同時,要維護師道尊嚴,教師得到尊重,老師才有威嚴,老師的話語才有分量,學生才信服老師、佩服老師,“學習有用論”才為學生所接受,學生才會對學習產生興趣,厭學的學生才會越來越少。

五、切實做好“家校聯繫”工作,家長及時與學校老師聯繫瞭解自己孩子在校實際情況,配合好學校的教育;學校也要適時把孩子在校情況告知家長,做好溝通交流工作,儘量減少學生厭學現象。

孩子能學有所成是家長、老師與學校的共同願望,這需要大家的一同努力!


讓好運相隨


社會在飛速發展,生活水平提高很快,但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並沒有和社會發展的大形勢相匹配。造成教育體制僵化,家庭教育固化,社會教育淡化的現象。現代科技給教育事業提供了大量有利的輔助裝備,本應該利用這些裝備豐富孩子的學習生活,解放孩子的學習時間,減輕學習負擔,但是應試教育的分數枷鎖牢牢鎖住了學生和老師。為了考試能最大限度的考滿分,平時除了學習和做題,根本沒有多餘時間做孩子們想做的事。家庭生活條件好了,孩子們本應該生活的更幸福快樂,但是家長們對孩子教育問題又知之甚少,除了打和罵,幾乎沒有他法!整個社會對孩子的教育也沒有形成氛圍。所有這些一起作用在孩子身上,讓他們負重前行,終有一天他們會受不了這種“勞累”,最終會以各種形式爆發出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