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如果慈禧不跑,死磕八国联军,结果会怎样?

秒杀牛魔王


清廷早已失去人心,地方实力派不会理会慈禧的命令。慈禧的所作所为从来都是为了维护清廷的统治,以至中国沦陷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国家大部分人就已经抛弃清廷。第一次是中法战争,清军水师虽然在海上失利,但是在边疆镇南关取得大捷,法军战败导致当时法国茹费理政府下台。明明清军是战胜国,却和法国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和平条约,中国的西南对法国门户大开。

第二次是洋务运动之后的甲午战争,为了让自己的六十大寿的过的快乐,挪用了北洋水师用来更换舰炮的几百万两白银用来修园子。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之后,日本军队占领大连港,不顾大臣的苦苦劝说,执意要求和日本和谈。其实当时日本整个社会为了这场战争已经到了崩溃的地步,国内农民起义不断,结果这时候慈禧竟然担心起满族的龙兴之地辽东被日本人占据,命令李鸿章去日本和谈。当日本人拿出极其苛刻的条件,李鸿章死活不答应,清政府却电令李鸿章签署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这两件事情之后,清廷实质上失去了南方地区的统治权,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八国联军侵华之后,南方没有任何军队北上救援清政府。连清政府花大量金钱打造的袁世凯新军都避而不战,慈禧能够号令的恐怕只有京津地区的军队。


陆弃


在八国联军已然打到北京的时候,如果慈禧没有选择逃跑,而是选择和八国联军死磕的话,那么我觉得李鸿章可能会成为最大的赢家,最终取代慈禧成为新帝国权力最高的人物或者成为新帝国表面上地位最高的人物。


说到这种种可能之前,我觉得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八国联军的大概细节。

历史中慈禧的逃亡

在清朝廷和诸国列强爆发冲突的早期,他们互相之间产生的冲突并不是多么激烈。

最开始的时候,列强们只派了几百人的军队来到他们在北京的使馆驻扎地,专门对付在北京进攻使馆或者外国百姓的义和团,而在那个时候,慈禧还没有彻底的和列强们翻脸。

在后来激烈冲突之后,他们又派出了几千人。

然后在慈禧彻底和他们翻脸、在国内进行了战争动员后,列强们才出动了两万人的军队,凭借着这两万人军队一路攻占了天津和北京,然后在这两万人占领了清帝国的核心北京之后,他们又再度派出了三万军队,加大了对清帝国的侵略。


总的算下来,列强们在八国联军侵略的时候一共出动了将近5万人的军队,凭借着这些看似人数稀少的军队,达到了震慑整个清朝朝野的效果。

至于慈禧,则是在八国联军攻进了北京但还没有完全把北京攻占下来的时候,带着光绪皇帝等一帮人逃出了京城。

慈禧选择死磕的三种不同可能

首先不管慈禧打不打算死磕八国联军,她都是无法抵挡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的。

在八国联军打到北京的时候,虽然慈禧下令让人给守城的士兵们分发了从列强们手中购买而来、跟列强们所使用武器差不了多少的先进武器,但是由于他们未经训练、根本不会使用这些武器,所以他们就如同一个新手开着战斗机去和一个训练有素的飞行员开着战机去战斗一样,根本就不是八国联军的对手,在历史中呈现出来的是一面倒的失败。


要是慈禧当时选择死磕八国联军,这些守城军队是根本保护不了她的,在八国联军的进攻下,她会和光绪等人一起被包围在紫禁城中,最终有可能经历到三种不同的结局。

第一种结局就是被八国联军处死;第二种结局是被八国联军囚禁控制起来,然后她手中的大权会被八国联军交给光绪皇帝执掌;第三种结局则是如同历史中一样,让她签定下一系列赔款后,把清帝国的大权归还给她。

李鸿章可能会成为最后的大赢家

如果是第一种结局发生的话,预示的是八国联军根本就不看重清朝廷的影响力,这个时候李鸿章的机会就来了。

在历史中爆发八国联军侵略的时候,以李鸿章、张之洞等多位东南一带的总督、巡抚为首曾签订了一份东南互保协议。

他们这份协议是在得到列强们认可的情况下签订的,为了保障列强们在上海等租界的利益,他们承诺在清政府和八国联军爆发冲突的时候不会对清朝廷进行任何的帮助、不会跟八国联军们爆发任何的冲突。



在当时大有一番一言不合就会脱离出清朝廷掌控的局势。

在那个时期里,张之洞等人甚至还提出了如果见机不妙就把李鸿章推到台面上让他当新帝国总统的想法。

如果慈禧被八国联军处死、如果清朝廷彻底失去了对这些东南督抚们的掌控力,那接下来李鸿章是有非常巨大可能成为新帝国总统的。

而成为新帝国总统的李鸿章也有两种不同的可能,第一种可能就是走上传统的封建道路,手中掌握着高度集中的权力,与历史中的其他君王一般无二。



第二种可能则就是和西方的总统制差不多,虽然成为了总统、成为了新帝国名义上最隆高的人物,但是在权力分散的情况下,将会处处受到旁人的限制,无法做到如同传统君王一般的权力集中,就如同成为大总统后权力处处受到限制的袁世凯一样。

历史中的袁世凯之所以称帝,除了受到自己儿子的蛊惑之外,很大的原因就跟他想集中分散的权力有关,如果李鸿章遭遇到这种状况的话,他也很有可能会做出一定的改变。

在我看来,如果慈禧这位手段强悍的女人真被列强们处死的话,那李鸿章走向通天之路的可能性是最大的,几率远超光绪皇帝当权的可能。

所以说这就是慈禧如果在八国联军时不逃跑的话,将会经历到的结局,其中可能会有种种不同的结果,丢掉小命的可能性是最大的。


孤客生


1900年对于慈禧太后来说绝对是一个大喜大悲的年份,早就受够了列强欺压的老佛爷,一心想要一洗前耻,恢复自己天朝大国的威严,以前是没得选,现在国内百姓经过长期的列强压迫,加上一向与自己作对的义和团都站在自己一边,民心可用,洋务运动以来的巨大变化,让自己也有枪又炮,组建的新军也有莫有样,几十上百万的军队难道还抵不过数万人的联军?于是一场虎头蛇尾的宣战,随着慈禧的跑路而告终,又一顿割地赔款,最终的信心再也不复存在,那么,即便是慈禧真的能够死守,强硬到底,就能够改变结局吗?


自然不可能,虽然说清政府有打败列强的实力,毕竟清政府的实力也摆在那,不然她也没胆量叫嚣诸国列强,但是她忽略了自己的掌控力,也高估了底下人的忠心和能力,看到的是这个华丽的外表,却回避了内部的腐朽。

开战之后,单论武器装备,自然是不输于列强,甚至是要比列强的还要好,连联军打开清军的仓库,拿出崭新的各式武器时,都惊讶的发现竟然比自己用的还要好,但即便如此很多城池几乎都是不战自溃,提前跑路,当然有血性的亦有之,义和团部分民勇,万余蒙古骑兵,只不过在炮火中,血肉之躯,又何以抵挡的住?

而清朝最强大的实力,袁世凯的新军以及最发达最精锐的东南各省诸军,都采用隔岸观火的策略,听调不听宣,而这些势力才是清政府最为强大的实力所在,毕竟靠着洋务运动以及南征北战镇压动乱武装培养出来的军队,自然不是京津地区抽鸦片的老爷兵所能比的。

另外,虽然列强可恨,但是清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也好不到哪去,所谓的民心可用,不过是自我感觉良好罢了,所以说,固然慈禧有拼死一战的勇气,她也没有拼死一战的能力,毕竟这也是她自己经年累月种下的恶果。


历史微探索


1900年6月31日,卖豆汁的老刘一大早就挑着单子吆喝,街上商户大都还未开门,等他找到位置摆好摊时,老刘感觉有东西掉在他头上,他用手一摸,顿时吓得脸色发白。他转过身,发现午门正中央挂着一颗人头,鲜血正一滴一滴掉落在地上,溅起血花,滴滴哒哒。

昨天夜里,紫禁城内,黑影涌动。守门的侍卫,要么被抹了脖子,要么就是换了新人员。一切都在静悄悄的进行,带头的正是直隶总督荣禄,当有人过来质问,荣禄便拿出一块金牌,凑到侍卫耳朵旁“今晚有事发生,特过来护驾”。侍卫见来者人数众多,加上荣禄一直都是太后的亲信,不敢再质问,只得退到一边。

储秀宫,慈禧正在批改奏折,外面窸窸窣窣的脚步声让她很不安,于是她朝弓背的李莲英吩咐道“小李子,你去看看,谁如此不懂规矩”。李莲英拍了拍袖子,翻下死鱼眼,小声说“嗻,奴才这就去。”桌上的油灯渐渐黯淡下来,慈禧急了,放下手里的折子,径直朝房门走去,跟在后面的太监宫女,也跟一并走来。正当慈禧想推开门时,谁知门正好开了,慈禧脸色一沉,顿时变得惨白。“袁大臣,怎么你来了!”。袁世凯挺着大肚子,一身戎装。“臣特来护驾”。

1900年6月21日,慈禧正式跟各列强宣战,南方各省却不见动静,不久身在广州的李鸿章、身在南京的刘坤一,位于武昌的张之洞和山东的袁世凯,一致拒绝承认这个行动,称如此鲁莽的行动,肯定是未经皇帝授命的“乱命”。甚至这几位督抚,封锁宣战声明南传。暗地里他们各自联系,商量如何在管辖区保护外国传教士的生命财产安全,对于本地区的义和团运动坚决予以镇压。

不久,南方督抚联合起来,他们向京城内的刚毅、端王、载绮等主战派发出警告:同时跟几个列强开战简直愚蠢之极,他们呼吁京城有志之士,立即停止迫害外国人的行为,敦促朝廷派军队护卫各国使馆,镇压义和团,并如期支付外国债款。在他们的呼吁下,直隶总督荣禄主动投诚。

住在“东北三所”(冷宫)的珍妃,今天心情特别好,早上换上一套崭新的素色旗袍,正打算出门打水,谁知刚一推门,她就看到有个人站在院子中间,俩人因分别太久,谁也没有开口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彼此,俩人眼里都闪着泪光。珍妃打破沉默“皇上,你终于来看臣妾了!”,光绪一把抱住珍妃“从今往后,我们要永远在一起!”


本草百晓生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已经死磕了啊,磕到最后北京城都丢了,八国联军在紫禁城阅兵了。

八国联军是一路打硬仗,从天津直接杀到北京,攻破北京城的。

这一路的清军,大部分是清军最有战斗力的武卫军。

连这些军队都打不赢,何谈其他部队。

死磕的结果,肯定都是北京城沦陷,慈禧被抓。

慈禧如果不跑,下场只有一个,被八国联军抓住。

抓住以后会怎么样?

杀倒也不会杀,个人认为两种可能。

第一,软禁起来。

也不是说把慈禧就会怎么样。

很简单,就把你包围在紫禁城里面,然后跟你谈不平等条约。

这种情况下,慈禧还有什么好说的,等于无条件投降,洋人说什么就是什么了。

当然,如果慈禧不肯就范。

那么洋人有一百种方法对付你。

最简单的,封锁紫禁城的粮食供应,看你怎么办。

第二,叶名琛的下场。

这种可能性不大,但也是存在的。

叶名琛被英国兵抓住以后,押解到印度关押到死。

这种情况下,慈禧也就成囚犯,比丧家犬还不如了。

把慈禧关押以后,洋人可以扶持光绪上位,这是慈禧最不愿意看到的。

从慈禧的角度来看,她逃走是正确的。

逃了以后还有回旋的余地,如果被抓就彻底完了。

只是,这样一逃,慈禧的威望也就瞬间降到低点,随后也无力服众了。

谁知道,洋鬼子打过来,慈禧太后就溜了。



萨沙


如果慈禧不跑死磕八国联军,光绪帝可高兴了,因为他将再次掌握大清帝国的实权。

我估计,不出意外的话,慈禧大概率会被八国联军抓住判刑。

首先,清军战斗力不行,别看当时京城周围兵不少,能打的却没有。

就拿京城最精锐的虎神营和神机营来说,虽然这些军队装备了西式武器,并得到了德国陆军操典的训练。其实,根本一点战斗力都没有。

当时神机营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糙米要掉,见贼要跑;雇替要早,进营要少!

意思是领俸禄的时候要刁难监放者,打仗的时候一定要比谁跑的快,训练的时候得赶紧雇人顶替省的累着自己,没事别往军营里去。


这就是京师第一精锐的写照。

所以,慈禧在京师坐镇,死磕八国联军,最后只能剩她一个孤家寡人在那儿硬抗。

而且这次来的八国联军可不好惹。

八国联军这次来了一共有5万多人,由8个国家组成,他们分别是英国,法国,美国,日本,俄罗斯,德国,意大利和奥匈帝国。

(八国联军合影)

这些国家派出的军队数量参差不齐,其中日本和俄罗斯派兵比较多,俄国出动了1.2万多人,日本出动了2万多人。

德国和奥匈帝国派的比较少,各派了几百人,就是来这里凑个热闹。

总体上来看,八国联军的战斗力还是不错的,毕竟这些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8个国家。

而且派出军队最多的俄罗斯和日本在这次战争中还有着自己的小算盘。

  • 俄罗斯这次野心最大

俄罗斯这次不仅派人和其他几个国家攻打京城,还在东北地区出动了数万人马。当时俄罗斯的目标是夺取东北,建立一个黄俄罗斯。

在此期间,俄罗斯制造了多起大屠杀,比如著名的海兰泡大屠杀和江东64屯大屠杀,这些大屠杀让20万人失去了生命。

尤其是对江东64屯的屠杀更是骇人听闻,当时很多老百姓听说俄国兵在搞大屠杀,赶紧向黑龙江南岸逃走。

这些人已经准备走了,你就放他们一条生路吧。

俄国人可不是这样想的,士兵们追到河边对正在渡江的老百姓无所顾虑的展开射杀,顷刻间江面和岸边就尸横遍野。

所以,这次俄国人攻打京城的目的,也是为了能够给大清王朝一个下马威,最好能够把东北地区完全占领。

这种情况下,他们不取得大胜是绝对不会善罢甘休的。

  • 日本也不是善茬!

甲午战争之后,日本政府发现军队的军事训练水平还有很多短板,于是重新开始了整军备战的工作,经过几年的训练日军战斗力上了一个新台阶。

当时日本高层认为应该找一个对手练练,当然,最好的对手就是大而无能的清王朝了。义和团运动的爆发给了日本攻打大清的机会。

说实话,义和团运动和日本就没什么关系。义和团的主要敌人是那些传教士和欺压老百姓的教徒们,他们敌对的主要是西方国家。

但对日本来说又有什么关系呢,日本认为这次动乱给了他展示自己军力的机会。

于是日本政府照会西方各国不需要他们出兵,只需要日本派出军队就可以教训大清了。各国并没有让日本单独出兵,因为这毕竟是捞取好处的一个机会,怎么能完全把这个机会让日本。但也没有拒绝日本的帮助,同意了他派兵的要求,因为当时英国正在打布尔战争,拿不出多少军队,不仅同意日本的请求,还提供了100万英镑作为报酬。

所以,日本帝国主义在这次事件中也是一定要取得胜利的,哪怕再和大清王朝来一次甲午战争那么大规模的战争,他也不会拒绝,毕竟这是他向世界展示自己军力的最佳机会。

所以,这次战争日本必须得赢,失败是他不能接受的。


有了日本和俄罗斯,哪怕其他几个国家没有在这里出多少力,也完全可以将大清帝国打败了。


慈禧死磕八国联军后的命运

自己的人不能打,敌人又这么厉害,慈禧假如在八国联军杀过来的时候不逃走,等八国联军进入京城慈禧肯定会被俘虏了。

大致过程也许是这样的:八国联军向紫禁城发起了攻击,慈禧点齐宫廷中的侍卫前往午门外抵抗。走着走着她觉得后背开始发凉。扭头一看,侍卫们都跑光了。这时,八国联军从午门外冲进来抓住了慈禧!

慈禧作为向八国宣战的始作俑者将会被作为战犯处理。不管怎么处理,肯定会与权力无缘了。

光绪会怎么样?

在这场战争中光绪皇帝因为没有权力,他几乎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而且,当慈禧在对八国联军宣战的时候,光绪帝还表示了反对,虽然反对后一点用都没有,但也给列强留下了好印象。

再加上光绪对待西方列强一直是持学习态度的,最有可能的结果是光绪帝不被作为战犯,反而在西方列强的扶持下重新掌握大权。

(光绪像)

这个时候最倒霉的就是袁世凯,袁世凯当初没有帮助光绪帝,以至于他被囚禁在在瀛台。

在列强支持下,光绪就算不将袁世凯杀掉,也会把他革职。

然后,光绪帝会再进行一次君主立宪式改革。

大清的未来

就算改革也没用,大清王朝已经日薄西山,光绪虽然有上进心,但能力真不敢恭维。看他在百日维新期间急功近利裁撤掉京师上万公务人员,让我想到了崇祯帝裁员后失去工作的李自成。

可见,光绪帝和大明朝最后一任皇帝崇祯还是非常像的。个人认为,最终的结果应该是折腾十几年之后大清被推翻,光绪成为亡国之君!


历史风暴


1900年的“庚子国难”是每个炎黄子孙难以忘怀的一段屈辱往事。

那年慈禧太后老佛爷宣布与万国交恶,不惜放马一战,八国联军如约来到北京。好端端的,为什么列强要联合起来一起来教训慈禧?


俗话说得好:“不作死就不会死”,这当然要“归功于”我们大清朝的慈禧太后老佛爷,杀了人家的公使和书记员等外交官,杀了人家的神职人员,她居然还公然叫板,人家可能不接招吗?

是什么让她如此勇敢?那就不得不说维新派与守旧派这场论战了,因为民族危机越来越严重,在维新派的推动策划下,有爱国之心、想要有所作为但又没有实权的年轻的光绪帝也希望通过维新变法来救亡图存,并且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后党手中夺取大权。

因为光绪帝主张的是维新,符合西方列强的利益,所以西方列强希望扶持光绪执政。


西方列强的想法自然激怒了慈禧,慈禧镇压维新,使维新变法如昙花一现。慈禧本来一直在求和派和主战派之间徘徊,然而八国联军又攻占了大沽台,这成了慈禧向八国联军宣战的导火线。

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守旧派,尽管表面上一直想要通过义和团的力量来与西方列强进行顽抗斗争,但实际上她却在背后搞小动作,一直牵制、破坏义和团和清军官兵与八国联军的战斗,前线攻打人家的同时,她还暗地派人去送西瓜给人家解渴,严禁使用重型武器攻击,这相当于自缚手脚。清军和义和团之间互不信任,不断地发生内斗,所以和八国联军的战斗没有打赢的可能性。


最后八国联军一直从天津进犯北京,慈禧和稀泥不成,一看人家懂了真格,为了自保,竟然置国家安危于不顾,弃国家于水深火热之中,挟光绪帝仓惶西逃而去,还为了自己不失颜面美其名曰是去西狩,来躲避八国联军的兵锋。

北京失陷了,导致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城后大肆掠夺破坏,这些严重的后果都是慈禧为首的腐败的清政府所造成的,她不但没有留下来主持大局与八国联军进行斗争,反而在逃亡途中还发布镇压义和团的上谕,称“义和团实为肇祸之由,非痛加铲除不可”,并命令各地文武官员对义和团要“严行查办,务净根诛”。

事实证明,义和团这杆枪不好使,如果慈禧在北京用这杆枪配合清军与八国联军死磕到底,结果只能起副作用,不够添乱的。

且不说武器装备和兵力上能否可以和八国联军抗衡(几年前的甲午战争一个小日本都能把大清摁倒在地狠狠摩擦,你指望列强合作会输给大清朝?)。最重要的是当时民心并不可用,可能还没开战,义和团大师兄二师姐都跑没了,顺便还影响了清军的积极性,这仗还怎么打?



清军士兵傻,当官的可不傻,人家也能看出来形势,这明明是你们的帝后之争的一场延续,我们打的这场仗是为谁而战?为了皇帝也好,太后也罢,难道这不是你们娘们儿之间的事情吗?与我们何干?看清这个道理,没人愿意卖命送死。

所以人家李鸿章他们才会搞“东南互保”,人家老油子都知道,列强并没有灭亡大清朝的动机。

真要是抵抗到死,官、兵、民心皆不可用,慈禧坚持不了多久,会被列强一鼓作气掀翻,没准儿还连累光绪帝。李鸿章出来发挥余热,当上“伯理玺天德”的概率极高,对未来中国并非一件坏事。

但慈禧的“坚持抗战”一定会有个坏影响,当时沙俄已经入侵东北全境,后来在列强干涉下,也的确没有站住脚的理由,最后才退兵。假如慈禧二杆子精神发作,跟沙俄硬杠,沙俄一定会找到理由,什么士兵损伤、军费开支等等,占了东北,死活不会再吐出口。

所以说,慈禧服软,还是有她的道理的。客观上来说,保全了国土,当然,她对上面这个结果并不上心,她老人家更在乎的是保全了她的地位。


历来现实


慈禧这个人,让人很不可思议,曾经面对英国一个都打不过,庚子事变时,何来的勇气,敢向多国进行挑战?

也许是老了,被风吹了,有点糊涂了。也许是看无法控制局势,看多国联军已经行动了,不得已而说的场面话。

有人问,如果慈禧不跑,死磕八国联军,结果会怎样?


京城照样会被攻破



其实,八国联军攻打中国时,派兵最多的是日本和沙俄。虽然,八国联军前后才来了五万人左右,但是整装待发的日本和沙俄大军,随时在待命,一旦战争胶着,那大军就会过来了。

当时的大清,武器上比起多国部队落后多了,这看似是一场战争,其实是工业社会和农业社会的PK,农业社会能获胜就是奇迹。

但,奇迹也是有的,前提是,这个奇迹必需建立在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坚持不懈的抗争上。比如后来的红军,装备那么落后,能杀出重围,获得生存;再比如朝鲜战争的中国志愿军,照样和武器先进的美国等多国部队掰手腕,而且不落下乘。这说明什么问题?“小米加步枪”,照样能胜利,就看人的状态如何。

庚子事变前后的清兵信心是不足的,因为和外国人打仗基本没赢过,这对大家的心理上绝对有冲击。让一个经常输的部队,建立起完全的信心,太难了。

所以说,就算慈禧不跑,死磕八国联军,京城依然会被攻克。攻克的原因是,政府太弱了,如同一个即将离世的老人。


慈禧可能被俘虏



慈禧坚持抗争,八国联军攻破北京城的概率极高,而慈禧被俘虏的概率也极大。有人说了,不会和明朝崇祯一样自杀吧?

不会的,慈禧不是自杀的人,她很惜命,否则不会如同惊弓之鸟般西逃到西安。就算八国联军彪悍,能追出了北京,但是,再到石家庄,再到太原,再去西安,这一路行程可不是一点两点,路还长着呢!八国联军怎能顺利突破沿路阻碍,怎能快速追上呢?

所以说,慈禧跑那么远,只是因为太过恐惧了,太过惜命了,这样的人不会自杀,没有崇祯那样的魄力。

留下来,慈禧只会被俘虏。然后,八国联军会扶起一个傀儡皇帝,这个人不可能是光绪,只可能是其他皇室成员,慈禧的垂帘听政到此就会告一段落,因为摄政皇,垂帘听政的人会是八国联军的人,而上位的人一定是势力非常小、容易操控的人。


大清会出现分裂



慈禧死磕,但又打不过八国联军,最后的命运只可能是眼睁睁地看着八国联军扶持傀儡政权,同时各国会想法获得更大更多的利益。

这个局面一旦出现,东南沿海地区,还有一帮人,那就是“东南互保”那一批人,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等人会听命于新的傀儡政权吗?很难。

特别是像袁世凯这样的人,很可能开始闹独立了。东南互保那些人,要么是合到一起对抗新的傀儡政权,要么是各自闹独立,或者三两组合。

总之,这一头傀儡政权一建立,那一头全国分裂的局面会很快出现。

综合来说,对于八国联军的侵入,在没办法阻挡的情况下,慈禧和光绪的西逃,是个理性的选择。只有先保住领袖人物,再进行谈判,才能取得一些利益。这就像抗战时,蒋介石政府迁都重庆,性质是一样的。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欢迎关注,欢迎交流)


蓝风破晓


结果:会被团灭

原因:对老百姓不好,所以老百姓心里巴不得清朝赶紧倒台。

评点:再强的政府,再犀利的武器,再牛逼的战术也顶不上人心!没了老百姓的支持什么政府都是一推就垮台。

对老百姓不好,还整天想着怎么压榨老百姓,还是用那套:给他们口饭吃,让他饿不死,但是不让他们有钱有地位才能依靠朝廷,不造反的愚民政策。老百姓心里可想清政府垮台呢?何况这是外族人的政府?

这些年冒出好多清廷余孽,表明自己是清廷皇族,个个牛逼哄哄,一副高人一等的逼样。还活在清朝的世界里呢。


彭霸霸



慈禧太后不逃的话,那么肯定是真的死定了。

首先我们以历史事实来说说,慈禧太后逃跑的时候是外城已经沦陷,八国联军攻打内城之际,据说一些流弹都飘进了深宫之中,慈禧太后是险而险之的在八国联军攻进内城,并且彻底占领北京之时逃出的。

因为太过匆忙,所以准备的十分不充足,刚开始在逃往路上是狼狈的如同丧家之犬。

假设慈禧太后宁死不屈的不跑的话,肯定是没有翻盘机会了。因为人家都打进内城了,哪里还有什么翻盘机会。

那么慈禧太后的生死肯定由洋人决定了,接下来慈禧太后只有两个下场,一是活着。二是死去。

宋安之个人倾向于洋人会将慈禧太后杀死,原因有两个:

一是慈禧太后纵容义和团烧教堂杀洋人,还波及到西方列强的租界和使馆,甚至连当时德国驻大清公使克林德都被枪杀。

光是慈禧纵容下面大杀洋人这个行为,就已经惹恼了西方列强,所以这些人盛怒之下杀死慈禧太后也不无可能。

二、慈禧太后很明显不听话,不符合列强的利益。

西方列强为什么没有对清朝彻底下手将其瓜分殆尽呢,一是因为这块大蛋糕不好分,多方牵制之下,形成一种诡异的平衡局势。二是清庭比较听话,如同各方势力的提款机器一般,符合西方列强的利益。

但慈禧太后开始不听话起来,以至于闹到这般地步,酿成八国联军侵华事件。所以慈禧太后不听话,西方列强自然会杀掉她,换一个听话的人上来。

肯定会有人疑问了,那么为什么历史上列强没有杀慈禧太后呢?

这个很简单,首先是因为慈禧逃了呗,而且直接逃到西安,八国联军颇有一些鞭长莫及。而且更关键的是慈禧太后后来答应了八国联军的各种赔偿要求,所以才逃过一劫。

所以说如果慈禧太后宁死不逃,那么八国联军攻破北京以后,肯定会在盛怒之下杀掉慈禧太后,毕竟慈禧太后纵容下面杀了不少洋人,然后换一个听话的代言人。不给慈禧太后求和的机会,以一举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

那么再说说慈禧太后如果死了,谁是最大的受益者。

肯定是傀儡皇帝光绪帝和李鸿章了。

因为光绪帝这个人比较开明,不至于像慈禧那般守旧到相信义和团“刀枪不入”的神话来对付西方列强。

相对来说光绪帝亲近西方的,不然也不至于搞“戊戌变法”了,最起码西方列强与光绪帝有着不少共同语言。

更关键的是光绪帝这个人说实话属于志大才疏,政治手腕一般的人。他如果当政,清朝肯定会进行西化,这样一来西方列强的机会自然来了,可以趁机进一步进行贸易了文化输入了什么的,肯定符合西方列强的利益,而且光绪水平一般,不可能使清朝真正强大不起来,这样一来清朝自然还是粘板的肉,西方列强自然放心。

而李鸿章呢,多年以来一直帮清庭签订着各种不平等条约,还出使过西方国家,与西方国家打交道很多,他熟悉西方列强,西方列强也熟悉他。

八国联军侵华时,清朝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闽浙总督许应骙、四川总督奎俊、铁路大臣盛宣怀、山东巡抚袁世凯,这些封疆大吏联合起来和各参战国达成互不侵犯的协议,是为东南互保事件。

而东南互保之时,这些封疆大吏就密议过倘若北京失守而慈禧太后和光绪帝都遭不测的话,那么就由李鸿章出任总统来支撑局面。

这说明李鸿章在清帝国有着很多人支持。

所以综合之下,西方列强肯定是选择亲西化的傀儡皇帝光绪帝当政,这样一来符合他们利益。同时避免光绪帝一家独大不受控制,肯定会给予李鸿章很大权力,以造成帝国内部的分化局势,使清朝不具备一人独裁性快速强大的可能的。

所以说最大的受益者自然是光绪帝和李鸿章。

以上就是宋安之的假设,并非唯一标准,还望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