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1 咸豐死前曾留下一密詔:肅順先得則大清興,慈禧先得則大清亡

咸豐死前曾留下一密詔:肅順先得則大清興,慈禧先得則大清亡

(小解說清第十一期,咸豐死前曾留下一密詔:肅順先得則大清興,慈禧先得則大清亡。)

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終生的奮鬥才為順治換來滿清江山社稷,為保皇權永立於不敗之地,他們鑑於明朝宦官橫行的教訓,制定了一條祖訓,即太監不得干政。

中國自古又有“子弱母壯,必亂天下”的歷史規律,歷朝歷代也在儘量規避這一現象。然而兩條治國安邦的大忌在清朝卻被同一個人打破了,慈禧。

咸豐死前曾留下一密詔:肅順先得則大清興,慈禧先得則大清亡

明末的東林黨爭和宦官專政是明朝滅亡的一大要素,這對真正關心國家社稷的人來說是敏感而又急需解決的問題。而清朝到了慈禧這裡,過慣了養尊處優的生活,而對潛在的風險顧不自知。

眾所周知,慈禧最寵愛的太監是李蓮英,但是這是後話了,其實在李之前,慈禧還把一個太監寵上了天,不過他上天后卻不肯下來,以致於只能被摔死。如果他不死,那麼李蓮英是永遠沒有出頭之日的。

咸豐死前曾留下一密詔:肅順先得則大清興,慈禧先得則大清亡

這個人就是安德海,一個擁有絕佳阿諛奉承之本領的年輕人,他的圓滑,他的心機伶俐,李蓮英是望塵莫及的。安德海入宮幾年,躥升得很快,得到了咸豐帝和慈禧的青睞。

但好感歸好感,並不能代替縱容,安德海很有分寸,知道還不是時候,他在等待一個時機,一個可以大展身手的時機。

咸豐十一年,咸豐帝病逝於承德行宮。咸豐帝雖然喜愛慈禧,但他深知慈禧的蓬勃野心,每每想起那一次“藏印”事件他就心有餘悸。同治六歲時,咸豐曾將象徵權力的一枚印章給他,但同治還小不懂,於是慈禧順勢將其收入自己囊中。

咸豐死前曾留下一密詔:肅順先得則大清興,慈禧先得則大清亡

咸豐腿跛但心不跛,如慈禧這樣的女人必定不甘平庸,祖宗留下的產業決不能葬送在她手裡。在承德行宮的最後一晚,咸豐下昭以皇長子載淳繼承皇帝位,並派肅順等八位顧命大臣輔弼幼主,主持政務。但他左思右想,最終還暗暗下了一封密詔。

密詔上有:“葉赫氏祖制不得備椒房,但母以子貴,偏她又生皇子,自必會尊為太后,惟朕對此實乃不放心。若她不能安分守己,汝可出此詔,命朝廷傳遺命除之。”

咸豐死前曾留下一密詔:肅順先得則大清興,慈禧先得則大清亡

咸豐沒有漢武帝的魄力,不捨得殺妻,而希冀其他人能夠代勞,可惜優柔寡斷的性格終歸還是害了大清。當時在場的人不多,其中就有安德海,作為咸豐的心腹,安德海面臨著重要的選擇。

咸豐委任肅順等八位顧命大臣輔佐同治,而多層提防慈禧,更下密詔一封,如慈禧一旦干政,則可除之,如果將此密詔傳與肅順,那麼安德海只是行了皇帝令,而得不到好處;另一面,如果將密詔傳與慈禧,那麼則是特大功一件。

抱著這種心態的安德海,最終將咸豐密詔遞到了慈禧的手中,慈禧看過後面色鐵青,兒子做了皇帝自己卻落得如此下場?丈夫的顧慮就讓它成為現實吧!

咸豐死前曾留下一密詔:肅順先得則大清興,慈禧先得則大清亡

慈禧連夜寫信給在北京的恭親王奕欣,派安德海送去,密謀政變奪權事宜。很快恭親王與之響應,成功發動了著名的“辛酉政變”,奪去了八位顧命大臣的權力,兩宮皇太后順利垂簾聽政。

慈禧收穫了勝利,而大清本身則慘敗;慈禧獲得了活下去的機會,而大清則弄丟了最後一根救命稻草。

最終,大清帝國在慈禧專權亂政的幾十年中全線崩潰,幾次鯉魚打挺都被她狠狠按回地上,1908年,慈禧去世,僅僅過了三年,清朝滅亡。

參考書目:《清史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