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華盛頓和乾隆皇帝死在同一年,為什麼給人感覺他們不是一個時代的人?

皇帝不稱朕


當然不是一個時代的人,即便死在同一年,但兩個人的思想和作為卻隔了兩千年。

乾隆皇帝不過是中華帝國的一個延續,在他的統治下,中華帝國的文字獄空前昌盛,人們變得更加麻木,統治變得更加閉塞。

就在乾隆皇帝的時候,英國派出了一個訪華使團。

還在做著天朝上國夢的乾隆皇帝認為這不過是萬國朝拜中的一員。

英國使團看到的堂堂天朝到處都是破敗景象,人民都是一臉的麻木,他們把壞掉的食物丟掉,立刻就有一群人圍上來去搶。

這跟他們想象的中國完全不一樣,這樣的中國已經與世界不在一個時代了。

而華盛頓呢,他將法國啟蒙思想家的政治構想到實際政治實踐中去,建立了第一個三權分立的國家。這個國家沒有了皇帝,這個國家的老百姓能夠用選票任命自己喜歡的人來領導他們。

他們辦報紙,他們搞研究,他們開疆拓土,國家蒸蒸日上。

1799年真是一道分水嶺。

中國的實力每況愈下,終於到了1840年,鴉片戰爭打響的時候。

兩個世界遭遇了。

面對來勢洶洶的英國人,中國的官員們居然還在想著這些人是不是沒有膝蓋。

面對人家的火器,中國的官員竟然祭出馬桶。屎尿、經血,企圖來遏制人家的“妖法”。

四十年後,中國人和英國人在一箭之地的戰場上,還恍若兩個時代的人,遑論死在四十年前的乾隆皇帝和華盛頓。

乾隆對人類文明對中國進步的貢獻度是-50.

華盛頓對人類對美國的貢獻度是200.

他們怎麼可能不是兩個時代的人。

好在經歷晚清末年的陣痛,經過代代人的學習和奮鬥,中國已經迎頭趕上,和世界同步,甚至超越了世界。

希望咱們永遠不要盲目自大,希望咱們永遠開放胸懷,一代一代人走在世界前列。


錦翼


剛剛從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的展覽上回來,收益良多,我用一些剛剛拍攝過的文物來說說,大清朝和美利堅合眾國之間的不同。也許大家也能從中獲取些什麼。

咱們把時間的指針都回撥到1797年,這一年,是中國的清嘉慶二年,實際上應該算作乾隆六十二年,因為乾隆弘曆作為太上皇還牢牢的掌握著大清國的權杖,這個時候的中國,在乾隆的心中仍然是天朝上國,泱泱大國無所不有,無所不精,其他海外的國家都是蠻夷之地而從不被放在眼裡,但是殊不知同一時期在遙遠的大洋彼岸有一個年輕的國家-美利堅合眾國,他的總統叫做華盛頓。在他的辦公桌上正在簽署一份文件,這個文件穿越了百年,如今來到了我的眼前。

下面便是我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發明的精神,美國19世紀專利模型展》中拍攝到的這件重磅展品,它是是華盛頓總統及其國務卿和司法部長於1797年共同簽署給約翰納佐羅的專利批准文件,它的專利內容為,從這個普通的展品中,我似乎感受了那年美利堅合眾國立國者對專利制度的重視。他們的法律竟然如此的現代化,對比這個時代的天朝上國,仍然沉浸在夜郎自大的美夢中,故而不由的唏噓不已。

而其他的展品都是在這一專利法規普惠下的發明創造的實物,它們大都發明於1840年前後,而這個年份,熟知歷史的中國人都不會陌生,這是一個尷尬的,痛苦的,落後被人捱打的年份,鴉片戰爭在次開端,中國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淵,但於此成為強烈反差的是同一時期在大洋彼岸的美國,這個羽翼未豐的新興國家正在迅速的崛起,而這些展品就是這個國家強大驅動力的秘密所在。

看到這裡,我似乎明白了什麼,乾隆和華盛頓確實不是一個世界的人,他們一個代表了傳統守舊的封建帝王,一個代表了先進的生產力的掌舵者,透過歷史這面鏡子,在那個變革的時代中對比這兩個同時代的歷史人物,我覺得尤為讓人醍醐灌頂。


老豬的碎碎念


因為一個是帝國的黃昏,一個是共和國的黎明。

如果你對物候的更替不是那麼敏感,如果你不那麼分得清晚霞與朝霞,如果你有過一覺睡到下午,醒來恍惚以為是黎明的經驗,那麼,你就會理解,歷史上這類的事情同樣非常多。

我們假設有一個人,既生活在乾隆時期,又生活在美國建國初期。他會有什麼樣的感性體驗呢?他會覺得:

第一,中國的經濟更發達,多年沒有內部戰爭,社會穩定,物質財富積累的很多;而美國則在創業初期,先是和英國人打仗,內部又天天吵來吵去,各個州都很獨立,聯邦黨人並不佔絕對優勢,整個國家物質上還很清貧。

第二,中國人雖沒有真正的奴隸,但上下級分明;當然美國還在蓄奴。

第三,中國人男女授受不親,美國人的清教徒思想也根深蒂固,社會風氣同樣也很保守(可參考反映美國早期的小說《紅字》、電影《純真年代》)

所以,這個人就像分不清黃昏和晨曦一樣,也分不清中國和美國有多大的差距。

而只有過了幾百年,到了我們今天,再回頭去看,我們才能發現,黎明和黃昏原來並不是一回事。

帝國的黃昏下,整個社會的思維和觀念是前現代的,經濟基礎是純粹的農業和手工業,社會結構是人情社會,人們沒有公共意識,社會沒有公共領域。

而共和國的黃昏下,社會已經逐步進入了現代,工業革命已經開始,新的技術和科學理念不斷出現,社會結構越來越複雜,法律既保障公共空間,也保障個人隱私。

這個時候我們再回頭來看,就會發現,這兩個時期,居然是同時發生的;而乾隆皇帝和華盛頓總統,居然是同一代人。

歷史上這類事情很多,可以繼續舉例:

秦始皇和劉邦也是同時期的人,秦始皇只比劉邦打三歲。可因為秦漢朝代更替的緣故,我們也會覺得他們似乎是兩代人;

嘉慶皇帝1800年親政,而拿破崙在1804年稱帝,他們也是一代人;

……

不僅是歷史,當代社會這樣的事情也很多:

比如,在中國有大量的地區的人們重男輕女,信奉“男主外女主內”,把產婦“坐月子”當成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而在中國的一些其他地區,早就把這些陳舊且不科學不人道的觀念拋到了垃圾堆,這兩類人居然能共存於同一片土地,我看和乾隆、華盛頓的共存,沒什麼區別。


danyboy


公元1799年,乾隆與華盛頓在地府相遇!下面是悟空問答冥界版本記錄的一段對話

乾隆:呦,掃把頭爺們,你是哪來的,見到朕怎麼不下跪!

華盛頓:Hello,我叫華盛頓,是美國第一任總統。

乾隆:總統是個什麼玩意?有皇帝大嗎?

華盛頓:我們美國沒有皇帝,之前統治我們的是大英帝國女王,不過在我的帶領下獨立了。

乾隆:你們一群老爺們被一個老孃們統治,太弱雞了,早知道我就派人過去了。你說你姓華,華在大清也算是個講究的姓氏,中國人講究華夏兒女,你既然姓華,也算中國人一份子,以後準你不下跪,你給朕彙報彙報,美國是怎麼回事?

華盛頓:我們美國是個偉大的國家,我們有偉大的《獨立宣言》和《美利堅合眾國憲法》

乾隆:《獨立宣言》是個什麼東西?《美利堅合眾國憲法》又是什麼

華盛頓:憲法規定了我們每個人的權力和義務,獨立宣言代表了我們的民族精神。

乾隆:靠,朕即國家,哪像你們這麼麻煩,權力和義務我一個人說了算,其他人都是奴才,人人都有權力,朕怎麼混?

華盛頓:國家的意義在於為國民提供福利,讓他們有選擇生活的自由。

乾隆:屁,這是你做老大應該說的話嗎?百姓的一切都是朕給的。你這老大白做了,來,我這有幾本孔子寫的《論語》,你拿回去好好研究研究,比看什麼狗屁憲法和宣言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他都是扯淡!

華盛頓:你這樣做皇帝,只會把老百姓變成傻瓜,社會永遠不會進步

乾隆:進步不進步關我毛事?做皇帝是第一位的,其他都是扯淡!他麼到底比我小20歲,啥都不懂,有代溝。

華盛頓:馬上要進入19世紀了,你這樣做不行的,技術在進步,觀念在改變,而你的思想還停留在幾千年前

乾隆:天不變,道亦不變,這還有本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免費送給你。

華盛頓:為什麼你推薦的都是幾千年前的書?

乾隆:這都是聖人的話,學個幾千年都不過期,你們洋鬼子就是沒文化!

華盛頓:你和我雖然是一個時代的人,但我們的知識結構,眼界視野差距幾千年,難怪你們這麼落後。

乾隆:懂個屁,我堂堂中華上國,地大物博,歷史悠久,文化更是博大精深,不是你們可以懂的。



日慕鄉關


弘曆哥和華仔雖然是同一時代的人,但雙方所在國家的國情不一樣,他們以各自的魅力影響到了他們所在的國家——弘曆哥對中國的影響是積極向上的,華仔對美國的影響是極其敗壞的。


弘曆哥開創性的允許漢臣自稱“奴才”,調和了統治階級內部的民族矛盾。


華仔自己家裡蓄養了150多名黑奴,為奴隸制在美國的存在和推行提供了堅實的土壤。


弘曆哥在位六十年,為了國家嘔心瀝血,耗費了自己大量精力,是中國歷史上統治時間最久的皇帝,即便退位做太上皇,也沒有真正退休頤養天年,為國家操碎了心。


華仔只做了八年大統領就撂了挑子,為之後的美國總統任期起了一個很壞的示範作用,往後的美國總統除了羅斯福,沒有一個有弘曆哥那種擔當精神,最多幹八年就退休,是極其沒有責任心的表現。


弘曆哥為了弘揚主要旋律,在堅決推行文字獄、燒掉很多民間非法出版物的基礎上,又高屋建甌、專門派人編纂《四庫全書》,統一了全國人民的文化觀和審美觀。


華仔積極推出的《美國憲法》只有六千多字,被後世人稱為“連蠢才都能運行的制度”。



弘曆哥捍衛古典詩詞文學,一生著有四萬多首名詩,至今在地下仍然流傳。


華仔就連《獨立宣言》都找槍手傑斐遜代寫,可見文字功底也就是農場主水平,簡直是失敗中的失敗。


弘曆哥針對少數民族的政策是剿撫並重,剿完再撫,體現了東方式的獨特智慧。


華仔對印第安人大開殺戒,甚至殘酷到用他們的皮做軍靴,行為殘暴,令人髮指。


弘曆哥針對國家的外貿進出口領域,專門打造了“一口通商”的廣州特區,扶植了十三家民營外貿企業集團,杜絕了惡性競爭,開創了有利於朝廷稅收的大好局面。


華仔做了總統還借錢搬家,簡直是統治階級的恥辱,國家搞自由經濟,一盤散沙,直到後來把花旗參賣到中國才鹹魚翻身,走向了可持續發展之路。



弘曆哥終其一生,反對貿易傾銷,提倡自給自足的內需經濟所代表的健康之路。


華仔的自由經濟和對外開放道路最終引領後世的美國走入了萬劫不復的深淵,對外出口的增長強調有國家實力做保障,國家從此不得不把軍事能力鋪陳到世界各地,窮兵黷武,天人共厭。


歷來現實


題主問題很妙,清朝皇帝乾隆和美國總統華盛頓死於同一年,他們算不算一個時代的人?(乾隆生於1736年,華盛頓生於1732年)。這裡可以類比另外一個問題:一個80後和一個00後的人,都在今年死了,他們算不算一個時代的人?

話說五年一代溝,十年一時代,更不用說生活在不同歷史傳統、不同國度的兩個人。即使同時生活在同一個天空下,乾隆和華盛頓真的不能算是一個時代的人。


乾隆在努力平定準格爾和大小和卓叛亂,維護統治的穩定的時候;華盛頓正在勤奮地經營他的大農廠,同時埋怨英國人的盤剝讓他少賺了很多錢。

乾隆和奴才們正在逐字逐句,扣吧“文字獄”的時候,文人不再敢隨便說話-“萬馬齊喑”;華盛頓和夥伴們正在精心起草《獨立宣言》,他們宣佈“人人生而平等,人們有追求幸福的不可剝奪的權利。”

乾隆六下江南、大修圓明園,宣示大清國的鼎盛繁榮的時候;華盛頓和美國資產階級正在與英國戰鬥,為了爭取自由、民主的獨立戰爭。



乾隆收羅民間典籍,篡改編修規模宏大的《四庫全書》的時候;華盛頓和美國議會正在制定憲法,並在憲法指導下建立和完善民主法制。

乾隆在晚年讓位給咸豐做了太上皇,但是讓位不讓權,依然牢牢把握大清朝的權柄;華盛頓連任兩屆美國總統後,堅持卸任,自願放棄終身元首,為美國開創了總統不得連任超過兩屆的範例。


乾隆在大清朝朝廷的權威不容質疑,他的決定就是“聖旨”,他的朝臣都是“奴才”,他說的話就有生殺予奪的效力。華盛頓在美國很有威武,他的想法需要提交國會商議,他的屬下都是“同事”,他的國家“三權分立”,他沒有本事剝奪別人的正當權利。

乾隆寫了三萬首詩詞,比全唐詩都多,後世流傳很少。乾隆有三宮六院,妻妾成群。華盛頓幾乎沒有文學作品,他最出名的是退休時的《告別詞》,感動了幾代人,至今有人傳頌。華盛頓只有一個老婆從一而終。


乾隆不忙時喜歡巡遊(去過很多地方,五臺山、江南等等),他會翻牌子找他的“三宮六院”。華盛頓退休後熱衷經營實業,經營出當時規模最大的蒸餾酒製造工廠。

乾隆自封“十全皇帝”。在他前期,清朝到達最鼎盛的時期,是清朝的經濟、手工業達到最繁盛的時期。在他後期,清朝開始“盛極而衰”。乾隆,拉開了清朝走向衰亡的序幕。

華盛頓被人們稱為“美國國父”、“美國最偉大的總統之一”、影響人類歷史進程排行榜第18位。從他開始,美國從獨立走向工商業的大發展,建立了保護民主、自由的國家框架。華盛頓,吹響了美國走向世界中心的號角。



看到這裡,你還會認為乾隆皇帝和華盛頓總統是“同一個時代”的人嗎?假如他們見面,並且聊聊各自的經歷和理念,會發生什麼?華盛頓會認為乾隆是原始人,而乾隆會認為華盛頓是外星人。


爾朱少帥


最近關於乾隆帝和華盛頓總統的對比火的有點出人意料。不知道這是託了《延禧攻略》的福還是託了貿易戰的福。

比較“主流”的觀點就是雖然乾隆帝和華盛頓總統於同一年(1799AD)去世,但在很多人眼中這卻是一個“冷知識”——因為在他們的印象中,乾隆帝是一個遙遠的古代人,華盛頓總統則是一個昌明的現代人,因為華盛頓、傑斐遜等人傳達的價值觀,至今仍令我們覺得親切雲雲。

其實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與其說是乾隆帝和華盛頓總統彼此之間共同點太少,不如說是我們這幾十年來歷史教育的失敗。

在乾隆帝的晚年,他通過耶穌會士之口得知了法國大革命,而且也知道殉難的路易十六是個好人——但無論是路易十六還是乾隆帝都不會知道這只是二百年洪水滔天的開始。

首先,很長一個時段以來,由於對正統歷史“乃二十四姓家譜”、“英雄史觀”的否定,造成了中國的歷史教育幾乎完全踢開了王朝興亡的“落後”框架,取而代之的是單方面強調製度比較的結果,於是一代代學生完全喪失了歷史的基本時間線,以至於如果不是清宮劇刷屏,很多“優秀”的學生可能連清兵何時入關、清朝諸帝是滿洲人的都不知道。

其次,就是因為對歷史研究的目的性和功利性過於強烈,以至於在學習歷史時很少對歷史上的人物、事件進行真正的對比。只是一味強調古代史中的民族自豪感和近代史中的受害者心態,之後再順勢推出一個綱舉目張式的結論。

典型的一個例子就是現代中國的歷史學者對乾隆帝為首的清廷在馬戛爾尼來華時的所表現出的冷淡態度幾乎是一邊倒的批判,認為乾隆帝愚昧無知,清廷閉關鎖國——但事實上乾隆朝廷實際上對十八世紀的世界大勢並非一無所知,比如乾隆帝其實早就在馬戛爾尼訪華的前一年,也就是1792年,就在第二次平定的廓爾喀之役後從廓爾喀人口中知道英國東印度公司對中國的企圖,以至於對英國加強了提防。

在很多時候,現代中國人在比較乾隆帝治下的中國與其他國家時,往往注意的是當時發生在歐美卻沒有發生在中國的類似事件,例如工業革命、啟蒙運動與美國獨立等,並以常以愚昧自大來定性乾隆帝,要求他為中國近代的落後捱打負責。

反之倒是西方的一些歷史學家能夠可觀的看待這段歷史,比如歐立德《乾隆帝——天子亦凡人》中就以充足的史料證明:乾隆帝當時事實上不僅熟悉西方地理,同時也清楚當時歐洲法、俄兩國內部的情勢。他對遠方的英國使團的冷淡,是因為當時的清朝在馬戛爾尼使團訪問北京前後已經認識到英國在印度與廣州的勢力。只是受限於不同語言的信息在中譯上的整合有困難,以及清朝邊疆政策較為分權化的限制等等,導致了清朝對英國到來反應不夠迅速。

“一切歷史皆是現代史。”克羅奇此言不虛。




乾隆帝、華盛頓總統、拿波侖一世這三個人的共同點很多,最大的共同點就是:我們今天還生活在他們的影響之下,無論你是崇拜他們還是恨他們。


陳大舍


1799年對於中國而言是一個古老的年代,而對於新生的美國而言卻正直豆蔻年華!

我是荒野歷史,用獨到的眼光看歷史。題主的這個問題是目前為止我在悟空問答裡碰到的最好的題目!為什麼說題目好呢?因為這個問題是一個時代之問,我們透過這個問題不單單隻覺到了乾隆與華盛頓的時空錯位之感,更是讓我們反思當時的老中國與這個世界到底脫軌了多遙遠。


乾隆執政60年施行閉關鎖國政策,使得中國遙遙落後於西方!我們來看一下乾隆時期的西方各國都幹了些什麼:

1765年英國發明珍妮紡紗機。1785年英國發明水力織布機。1783年美國獨立戰爭取得勝利。1788年美國第一屆國會召開。1789年華盛頓就任美國第一任總統,同年法國爆發資產階級大革命《人權宣言》頒佈,1793年法國國王被處死。1755年莫斯科大學成立。1780年美國科學院成立。1784年哥倫比亞大學成立。而此時的大清卻還處於打著燈籠讀書,千里奔赴科舉考試的古老舊制度中。


美國的成立,英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法國的大革命均在乾隆的閉關鎖國時進行。這個古老的舊中國依舊沉醉於封建王朝的自給自足,當西方世界的工業效率得到飛躍性提升時,此時的中國還只是傳統的人工農耕社會。我看康乾盛世完全是被人們吹出來的,這更像是中國時代的一次凝固。封閉不前何謂盛世?正是在一時間段讓中國對西方望其項背,差距越拉越大。


歡迎下方討論


荒野歷史


一個自詡“十全老人”,一個被稱作“合眾國之父”;

一個是幸福的享樂者,敗家子,一個締造合眾國,成為第一任總統;

一個喜歡獨裁,享受著“吾皇萬歲”,一個呼吸著民主和自由;

一個沉迷於家天下的封建帝國制,一個廢除獨裁統治,創立三權分立制;



一個手握大權,可以為所欲為,一個享受籠子裡的大權,處處受約束制約;

一個權欲無邊無際,一個放棄權力,告別總統,歸隱田園;

一個玩著刀劍,一個弄著彈槍;

一個做著“天朝大國”的美夢,夜郎自大,一個開展轟轟烈烈地工業革命;

一個留下爛攤子,一個留下民主。


三叔小記


十三世紀初,英國大憲章,成吉思汗崛起,南宋韓侂冑剛北伐失敗。

十七世紀中葉,英國搞資產階級革命,崇禎皇帝在徵稅平叛,皇太極在圍困錦州。

十七世紀末頁,英國確立君主立憲制,俄國彼得大帝全面學習西方,土耳其折戟維也納,康熙依然可以吊打周邊。

十八世紀晚期,英國開始了工業革命,法國開始大革命,美國獨立戰爭,大清十全武功。

(世界經濟千年史)

這麼一對比嚇了一跳,我們怎麼落後於西方這麼多,怎麼從宋代就開始落後西方了。如果把歷史解釋為一條線,就是線性歷史觀。可以理解為中國在宋朝時期已經落後於西方。他們在法律、政權、財政、軍事、制度上一步步走向近代化。而中國在大一統中央集權上走的越來越遠。

(東西分流)

但換個角度解釋就不一樣了。西方有自己的路,他們是通過這一套具備近代化的因素才逐步形成了國家,逐漸由封建社會到了民族、統一的國家,美國探索出在大國可以實行共和制。而中國自秦漢以來就一直是大一統國家,到了明清中央集權空前加強,地方不再具備任何反抗能力,文官治理下國家穩定發展,人民幸福安康。而中國的模式影響到了半島、琉球、日本、越南。甚至東南亞一些華人邦國。

其實我們看下17-18世紀的歐洲大陸,三天兩頭打仗,社會很不安定,相信那時候歐洲大陸人民更向往和平統一吧。

(中國GDP比重在上升)

自古以來,不同民族、國家就沒有統一的發展模式,各有各的發展特色。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我們一度落後於西方。但經過幾代人的探索與發展,我們今天已經穩穩的居於世界第二,再次屹立於世界舞臺。

今天網上有個典就特別好:百年前,李鴻章對慈禧說:老佛爺,洋人來給我們修鐵路了,百年後,卡梅倫對女王說,中國人要來給我們修鐵路了

歷史就是驚人的相似,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中國堅持走自己的道路,逐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世界主要國家GDP發展圖)

參考文獻:

李稻葵.我們從中國古代人均GDP中發現了什麼?[J].財經界(學術版),2017(14):9-10.

英國安格斯·麥迪森《世界經濟千年史》。

彭慕蘭:《歐洲、中國及現代世界經濟的發展》

劉豐,陳志瑞.東亞國家應對中國崛起的戰略選擇:一種新古典現實主義的解釋[J].當代亞太。

臧旭恆,李揚,賀洋.中國崛起與世界經濟版圖的改變[J].經濟學家。

周方銀.中國崛起、東亞格局變遷與東亞秩序的發展方向[J].當代亞太。

王敏. 中國崛起視角下的權力變遷與東亞安全架構[D].山東大學,2012.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