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2 中國和美國的孩子們都學了什麼?

小編在前段時間重溫了一遍BBC紀錄片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上一次看這部紀錄片還是在美國讀書的時候,這次的重溫讓小編有了一些新的感觸。但是教育這個話題太大,跨國教育這個話題也不小(哈哈),於是搜了搜各路圖書,一本由美國教師、學者Nancy Pine寫的Educating Young Giants吸引了我,借今天的文章,和大家分享,

不做任何評論或結論,文章後的評論留給大家討論哦~

中國和美國的孩子們都學了什麼?

作者Nancy Pine用了20餘年的時間從事中美教育研究,從20世紀末起,便開始走訪中美課堂並做觀察記錄及研究,這本Educating Young Giants就是對這二十餘載的課堂觀察、採訪、實踐的總結和歸納,作者在文中對各種現象做了深入探討,視角客觀、冷靜,現小編就按照主要脈絡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這本書的發現。

一、學前教育

幼兒階段對孩子教育起著決定性作用的人是誰?——沒錯兒,父母。中國媽媽和美國媽媽們在對待孩子的教育上存在著觀念上的巨大區別:

中國媽媽

“小朋友不會做這件事,需要家長幫助他們。家長引導、演示給他們看,這樣小朋友們下次才會知道怎麼做。”

“孩子需要學習才藝,學就要學得專業。學好了才能去考級,才藝證書會直接影響小孩子以後的升學。”

美國媽媽

“孩子能夠探索並獨立完成一件事,即使這件事他們以前前所未見。我們作為家長需要做的是幫助他們、引導他們,鼓勵他們自己解決問題。”

“學習固然重要,但是幼兒階段(early childhood)是一個他們能完成各式各樣體驗的寶貴階段(“ … as delicious time for many different types of accomplishment”)。他們可以無憂無慮地發現新事物、犯錯誤並從中學習。”

雖然是幼兒階段,家長和孩子仍然需要面對升學壓力,其實在這個現象上,兩國都存在,只是各自的分量仍有區別,並且升了學之後學生接受的任務和挑戰自然也不同,這一點稍後再說。

但中美兩國家長的教育觀念存在著差異:中國媽媽更加註重“教”,美國媽媽更加註重孩子自己的體驗。其實,在這件事上,沒有對錯!(在這裡小編要強調的是不要一味地認為某一國或某一文化更好,只是不同的角度導致不同的結果而已)(“… in China, these activities tend to be more formal and academic, directed toward specific outcomes and certificates of accomplishments”, “… U.S. parents, by contrast, generally viewed childhood as … a time to learn independence, to become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family, and to take on household responsibilities.”)。

這也體現在中國學生學習注重知識內容、基礎紮實,而美國學生學習中動手能力較強等特點上

二、學校教育

兩國在學校教育上的區別已經是老生常談了,今天小編就不從教室佈置、課程設置等方面一一鋪陳了,主要引用書中的三個觀點:中國文化對教育的影響、中美老師的角色及中美學生的學習特點:

在Educating Young Giants一書中,Dr. Pine通過多年的觀察發現,中國歷史文化中有一個人對中國的文化和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沒錯,就是孔老夫子。如果你問,孔子對於當今中國教育還有影響嗎?——當然有。並且這種影響是觀念和習慣上的。孔子教育世人學習要勤奮、努力、持續,“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乎”、“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等等。

與美國的歷史背景不同的是,中國的教育理念傳承千年而不斷,孔子的這些理念現在仍體現在課堂中:中國學生勤奮、基本功紮實;課堂學習整齊、課堂內容緊湊;社會崇尚教育等等(“… the Confucian classic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XX. 20-21), reference is made repeatedly to the effort required to become an exemplary person.”)。

——這是歷史傳承的經典——與美國教育學家在近代才提出

體驗式學習(“Dewey introduced the power of experiential learning to schools.”)不同,如何教育現在的孩子讓經典運用於當代社會是中國教育需要思考的問題。

中國和美國的孩子們都學了什麼?

對於經典的傳承體現在了教師的角色上。總體上說,中國老師關注的是告訴學生做什麼、什麼正確、什麼錯誤。而受杜威影響的美國老師思考的是怎樣給學生更大的挑戰才能讓他們更好地自己探索、自己發現、自己解決問題

中國的學生擁有優秀的成績,美國學生擁有更多的創造力,而兩國的教育者都想將對方的成功經驗借鑑到本國來(“… the paradox: Americans want what Chinese have; the Chinese want what we have”): “They (the Chinese) crave theindividuality and independencefound in American schools because they see these traits leading toinnovation; we (the American) want our students to haveintense focus and disciplinethat we believe leads to Chinese students’academic excellence.”

中國和美國的孩子們都學了什麼?

準備好迎接未來了嗎?

不管兩國學生在通過了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習之後,是更擅長學科知識內容還是技能的培養,在邁入大學的那一刻起,他們都將需要將自己訓練為獨立的學習者。

而作為教育者,在充分對比了解了兩國教育現象的差異之後應該思考的是什麼?Dr. Pine提出:兩國都需要一個夯實學科知識,同時注重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教育(“what is needed is a system that teaches deep subject-area knowledge while also valuing originality and flexibility of thinking”)。

不論你是否準備好,我們都已處在一個信息化的時代。在這個時代中,可能每十年,就會有一些工作或崗位被淘汰/替換。如果我們無法預測到十年、二十年以後我們的孩子將能夠從事什麼職業,那就教給他們必要的生活技能,以及不斷學習的能力

學校的教育需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再教給他們夯實的學科知識(“… within rich, experiential contexts”)的基礎上,還要教給他們瞭解這個真實的世界(“real-world learning”)和深層思考和分析的能力

(“complex thinking and analytical skills”)。

中國學生“會學習”的優秀品質和美國學生“會創造”的思考能力在這個信息高速發達的時代都重要

——我想,這便是Dr. Pine通過這本書想告訴我們的吧!

(本文中的論點均引自Educating Young Giants,歡迎大家一起討論哦~)

面向教師、服務教學、分享資源,更多資訊敬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外研社K12(微信號:fltrp_k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